东北地区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的现实论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地区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中国论文,第四大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4)02-0045-04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再次强调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任务。应当指出,东北地区有过辉煌,它曾经造就康乾盛世,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持第四野战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随后又在计划经济年代长期作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与骄傲”;但也历经沧桑,在资源与财富上遭受过多次巨大透支,终于导致了区域性经济滞后的“东北现象”。而今振兴东北地区经济的时机已经到来,必须跟上中国城市化与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步伐,立足全国经济发展格局确定战略取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大力推动东北地区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本文对此试作现实论证。
党的十六大做出了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与改造的战略部署,需要对此采取具体的推进措施。由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8月4日在长春市专门主持召开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座谈会,强调“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最重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工作要有新举措”。[1]根据这一要求,必须着眼于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与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现实论证。
一、历经沧桑:终于导致经济滞后的“东北现象”,必须加大政策力度解决根本问题
从中国历史上能够考察到,东北地区的资源与财富经历过四次巨大透支。东北地区在资源与财富上的第一次与第二次透支,是非正义的掠夺行为;而第三次与第四次透支,则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重大贡献,体现了东北地区人民“献身革命最风流”的新时代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东北地区在20世纪50-80年代作为老工业基地支援了全国经济建设,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东北地区各类资源的无偿开发,使大部分资源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枯竭的临界线而无法再生,再加上东北地区对“三线建设”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助,使之在经济上做出了超负荷的贡献,从而导致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滚动发展的后劲与能力。[2]这一次巨大的历史性透支,直接导致了“东北现象”的出现,为东北地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至今也未完全走出它所造成的财政亏空与体制困境。
一般说来,由于东北地区资源与财富在历史上的多次巨大透支,所以导致了今天的“东北现象”。而对于“东北现象”产生的详细原因,学术界、企业界和政界有各种各样的分析与看法,莫衷一是,自圆其说。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加以定论,以便为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提供决策依据:一是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自从完成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以后,由于东北地区长期投入尤其是技术投入与资金投入不足,致使设备老化,企业缺乏活力,导致区域经济进入衰退期。因此,从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目标出发,今后必须依靠更大的投入,尤其是技术投入与资金投入,才能使东北区域经济重现生机;二是从经济体制与机制的角度来看,由于东北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比国内其他各地区更为深重,这里又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所以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进程中步履维艰,为此必须付出巨大努力,创新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三是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东北地区经历300年,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过度工业开发,有的资源消耗殆尽,有的资源已开发过半,全区已从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变为资源—加工混合型产业结构,所以东北地区不再是原料产品的生产基地,而逐渐演变为复合型的资源开发与产业换代基地,当然人们认识和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变,也要有一个过程;四是从思想观念与管理水平的角度来看,由于东北地区开发历史短,尚有长期经历半封建、半殖民地与殖民地阶段的历史包袱,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又根深蒂固,致使人们对于发展市场经济意识淡薄,所以要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经历管理体制与人们观念的深刻变革,以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仍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绝不会一蹴而就,更不会立竿见影。
二、展望未来:跟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步伐,从实际出发确立基本建设目标体系
鉴于上述情况,东北地区各省市有关研究机构与学术界有识之士必须首先进行战略构思,围绕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这一重大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一是要确定战略构思的现实依据,跟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历史进程,认定东亚大市场成长与东北亚地缘关系变化的基本态势,积极推进国家统一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综合优势和财富潜能,大力实施大开放与大发展的基本国策,以求加快实现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二是要明确东北地区的发展定位,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认定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论证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加强与东北亚各国联系特别是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中枢价值,从而必然使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用高新技术支撑的装备制造业的开发基地,成为中国绿色农牧业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成为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示范基地,成为中国科学研究、影视文化、高等教育的先导基地;三是必须为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而采取适当的战略举措,并且要在一些关键点上首先达成共识:全面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是进一步激活东北地区各地经济因子的重要手段;不断调整与升级产业结构和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重振东北地区经济雄风的关键环节;确定全面建设“生态东北”的战略取向,是实现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正确处理好发展、稳定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重要指导原则。
展望未来,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首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确立起一个基本建设目标体系。预计经过今后30年的多方努力,将会使东北地区呈现出崭新局面:一是从交通体系上来看,能够筑就“三横三纵”的区域交通框架。其中,有两条横向的亚欧大陆桥,即从东北地区延伸到西伯利亚大铁路进入欧洲与以吉林省珲春市为起点直奔新疆的阿拉山口到中亚地区的铁路系统;还有一条纵向的跨国大动脉,即北起自俄罗斯雅库茨克,经过黑河大桥,贯穿东北全区,进入跨海隧道与我国东部沿海干线相接;再加上有东边道与西边道相配合,从而必将形成全面对外开放的交通网络格局;二是从港口体系上来看,能够建成辽东半岛港口群、辽河三角洲港口群和图们江地区港口群,包括东北地区的内河港口与内地干港,从而必将形成面向海洋、走向世界的通达景象;三是从城市体系上来看,能够在大连、沈阳、长春、吉林、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大城市为中心的现有城市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沿哈大铁路与公路的一线多点的现代化城市带,从而跟上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时代步伐。
三、强化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内的跨国跨省大工程,满怀信心地重振东北地区雄风
必须正视,在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进程中,由于工业资源的日渐耗竭,高新技术产业与装备制造业的地位必将日益突出,所以必然使东北地区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联系日益深化与密切;由于“生态东北”的大力建设,也要使东北区域经济中的生态农业和生态草原建设快速发展,从而推动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获得根本改善。与此同时,随着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创建进程,东北地区周边的国际环境也会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进一步得到改善,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祥和局面;由于周边各国各地区的经济都将获得较大的联动发展,所以东北地区与东北亚乃至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技术合作肯定会得到全面加强,从而使东北亚大市场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令人欣喜局面。
为了使“风景这边独好”的令人欣喜局面如约、按时到来,东北地区应当在东亚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以促进地区内的跨国、跨省、跨市的建设工程加快启动与安排。应当指出,东北地区的现代化进程,要求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与区际合作,所以应当把东北地区与外部经济发展联系起来。[3]为此,东北地区首先必须加大力度进一步积极推进跨国合作工程:一是加大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力度。这一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奠基性成果,在未来30年中必然走向区域经济全面一体化的发展阶段,逐渐呈现出以中国、俄罗斯与朝鲜为内圈,以韩国、日本与蒙古国为外圈的东北亚经济圈;二是加大中俄两国对黑龙江流域综合开发力度。这一开发设想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提出,但由于条件不成熟,长期处于搁置状态。而在俄罗斯已经提出与推进东部开发战略的形势下,随着黑龙江两岸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合作大项目必将提到日程上来。[4]当然,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黑河大桥建设,使中俄两国铁路尽快接轨,为创建中国环渤海与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跨国经济合作开发带创造条件;三是加大中俄之间能源与原材料合作开发及劳务合作力度。必须预料到,随着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必然会使东北地区进一步发生变化,有可能导致这里既是能源与原材料短缺的地区,又是劳动力过剩的地区。这样一来,中俄两国毗邻地区经济合作就会进一步呈现出明显的互补关系。正是鉴于这一点,中俄两国已经着手启动由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通向中国大庆的重大工程,届时将使中国能源战略储备计划有所依托,当然首先受益的将是从大庆市到大连市的整个东北地区。
四、政策安排:努力培育区域性的经济增长点,不断促进东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9月10日在北京主持召开的专门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问题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关于东北地区跨省跨市之间的重大建设项目,也要着眼于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与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而加紧筹划与安排,依靠区域经济的后发优势与市场经济的整合能力,努力培育出区域性的新经济增长点:一是要大力推进东北地区西部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东北地区西部少雨缺雨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占全东北面积的1/2,涉及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与内蒙古的3市1盟,所以必须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否则一个省市难以达到治理的规划目标。有鉴于此,必须强调中央的政策支持和各省区的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明显效果;二是要大力推进东北地区内的北水南调工程。目前,缺水已经成为东北大部分地区和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北水南调的任务与目的,主要是为了缓解东北地区水资源供应的紧张局面。因此,东北地区内的北水南调工程还须进一步加以论证,以便做出周密的政策安排,并且保证尽快付诸实施;三是要大力推进东边道建设工程。所谓东边道建设工程,是指东北地区东部顺向铁路的改造与建设工程。这一铁路干线如能早日建成,不仅可以使东部地区增加一个新的出海口,也必将带动东北的东部地区经济建设步代加快,从而为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而培育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当指出,在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付出从点到面的艰巨努力。因此,要不断地推进各类重大工程,既要努力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又要注重推动区域经济协调而又全面地向前发展。为了逐步实现这一目标,东北地区各省市之间要加强在重大项目上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协作,这是减少重复建设和增加整体效益的惟一途径。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与合作也必须加强起来。当前,尤其在公路建设方面,更应在国家的统一协调下加强省际市际之间的合作。当然,东北的全面发展,还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对于东北地区来说,除了要构筑和谐的外部环境外,其内部软环境的构建也十分重要。如各级政府的办事效率,与国际接轨的规章制度,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手段,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和全区文化、教育支撑作用的加强等方面的软环境因子,都应当在改革与开放的具体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再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根本要求与发展方向,从而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不断走上新台阶。
必须认定,在当前的形势下,党和国家做出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与改造的战略部署和政策安排,可以说是恰逢其时,条件已经具备。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那样:“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这些都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工作基础。”[5]在这些良好的基础上,东北地区各省市应当尽快在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战略取向上,统一认识,取得共识,行动起来,奋发图强,以推动东北地区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适应国内外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明确创建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的政策导向;必须通过加大对内对外开放的推进力度,进一步拓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空间;必须注重从战略上全面调整经济结构,使东北地区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必须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方针,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长远大计;必须克服封建主义落后传统的消极影响,全面启动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的现实进程。
基于这一战略取向,东北地区各省市要积极跟从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步伐,大力开展学习型企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活动,在各行各业都要彻底打破官本位体制的运作模式,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能者的良好社会风气。只有朝着这一方向持续努力下去,才能有效地加大力度解决新形势下东北地区内部加强经济联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问题,并且切实加强3省4市(即大连市、沈阳市、长春市与哈尔滨市)的合作关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协调基础设施建设,着重抓好一批重大骨干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到生态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区域经济发展插上双翼;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开拓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渠道。只有这样来推进,东北地区经济振兴带才能逐步地创建起来,才能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再造辉煌,才能促进东北地区真正成长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收稿日期:2003-12-04
标签: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东北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东北发展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四大工业基地论文; 东北历史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