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开发 滚动发展——鞍山经济开发区开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开发区论文,鞍山论文,开发建设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鞍山经济开发区地处鞍山城区西部边缘。它历经三年多的开发建设,到目前已初具规模,并于1993年被列为省级开发区。随着它的发展,现已成为鞍山老企业嫁接、异地改造的坚实基地和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
鞍山经济开发区的前身是1990年5月由市政府批准成立的鞍山市北方机电产品出口开发区。到1992年8月,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全市对外开放步伐,决定将鞍山市北方机电产品出口开发区正式更名为鞍山经济开发区,并相应调整了领导机构和发展战略。至此,鞍山经济开发区开始了艰苦创业,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一、基地建设进展迅速,“自费开发,滚动发展”的战略已见成效。
在基地建设上,一改由原市政府委托信托投资公司投资经营的做法,把原有全部投资转为开发区发展总公司贷款,进行负债经营,即变行政开发为经营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规模经营、滚动发展”的经营决策,坚持规划、建设、招商、融资同步进行。做到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效一片。为此,开发区共投资4,000余万元,动用60万立方米土方填坑进行基地建设。先后兴建了7.67公里区内交通道路,铺设柏油路面59,500平方米;修建排水线59,000延长米;日排水能力为60万立方米;修建了供水管线、高低压供热管网、两座低压变电所;开通了400门程控通讯线路;建起了1.6万平方米的通用工业厂房和3,000平方米的外商写字楼。一区31.6万平方米的土地全部实现了“六通一平”(即排水、供水、供电、供热、通讯、道路及土地平整)。二区与啤酒厂联合开发60万平方米闲置地,其中对20万平方米土地进行预售,现已出售13万平方米,获建设资金1,500多万元。同时,二区道路、上下水工程已铺设完工,约有45万平方米土地达到进区建设施工条件。
二、软环境建设日臻完善,封闭式管理模式格局形成。
开发区在搞好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围绕新区建设的客观需要,扎实地进行软环境的建设。开发区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建立起了结构合理,职能明确,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构。区管委会和发展总公司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行合署办公。管委会只设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局和规划土地局,人员控制在20人以内,负责全区行政事务、法制建设、综合经济管理、规划和土地管理等事宜。剩下部分管理权限委托给管委会下属的“五大”服务中心,人员编制为50人。它们除享有一定管理权限外,主要职责是为区内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其中,基地建设中心,负责基地建设和建筑市场的管理,设立了工程预算站、招标站、质量监督站,为区企业和各种建设项目服务;外资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为客商提供从立项审批到投产的“一条龙”服务,协助企业办理工商、税务、商检、海关等手续,帮助企业制定规范性文件,推进项目尽快建设和投产;人才服务中心,负责人才交流、培训和社会保险,促进用人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负责为全区企业提供生产、生活和社会服务;会计服务中心,下设会计服务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负责全区融资、财务管理与服务。“五大服务中心”真正把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开发区建设的发展。
为推进开发区建设,给进区企业创造宽松的环境,开发区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构的基础上,采取了封闭式管理模式,实行了进区企业立项审批不出区,建成企业管理不出区的新管理格局。市综合部门积极配合这项改革,把大部分职权下放给开发区管委会,不宜下放的职权由市有关部门在开发区设立的分支机构行使。这些分支机构的人员接受开发区管委会和原部门双重领导。目前,市工商局、税务局、财政局和中国银行鞍山分行分别在开发区设立了派驻机构,海关、商检等部门也即将设置分支机构。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建立,使区内企业办事难的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显著,进区企业初具规模。
开发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始终遵循“以引进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以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为主;以高新技术为主;以老企业异地嫁接改造为主;以产品出口为主”的“五为主”原则。截止到1993年,全区总企业数达93家,其中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所属企业23家。生产性企业39家,经营性企业54家,分别占企业总数的41.9%和58.1%。在进区立项的70家企业中,来自香港、台湾、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23家,占24.7%,投资额3,000万美元。全区企业项目总投资额42.475.7万元。现已有37家生产经营企业投产营业,共创产值8,000万元,实现利税1,000万元。预计还将有15家生产性企业竣工投产或试投产,二者合计,投产及营业企业将占现有进区企业总数的74.3%。现在,一区31.6万平方米土地基本摆满项目,二区售出的13万平方米的土地,部分企业已开工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开发区已初具规模。
开发区虽然历经三年多的艰苦创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开发区和进区企业建设资金严重短缺问题;各项优惠政策的不稳定性问题;对进区企业的管理与服务不完善问题;招商引资工作出现滞缓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开发区建设。开发区今后的发展,将取决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策上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搞一刀切。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我们从事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因而在开发区的政策问题上也应该坚持这一原则。国家既要对那些一哄而起没有兴办条件和前景暗淡的“冒牌”开发区进行彻底的清理整顿,也要保证那些既有条件兴办,又有发展前途的开发区继续开发建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从一个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看,不但要有高、新、大领航项目的开发,也要有中、小项目相匹配,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工业体系。尤其象鞍山经济开发区肩负着国务院批准的老城区改造总体规划中工业西移的实施和市对外开放示范窗口双重任务,就更应该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另外,从开发区10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来看,农业占地很少,80%以上的土地是工业废弃地、闲置地和污染地。因此,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应力求保持原有政策不变,并适当给予某方面的倾斜;同时,如果尽快将鞍山经济开发区列入国家级开发区,将会加快开发区的建设步伐。
第二,在资金上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应参与协调。
自费开发是开发区开发建设的一个新举措。3,000万元的起步资金是从市信托投资公司贷款来的。经过几年的滚动发展,积累了一些资金,已全部投入二区的开发。由于国家紧缩银根,一区企业购地资金回收滞缓,尚欠1,000余万元,对二区开发形成了一定的阻力。同时,在建企业资金缺口较大,大约占40%,而企业建设大部分资金又是靠贷款垫底,有24家在建企业银行计划贷款占计划总投资额的29.6%。资金的大量缺口必然造成连锁反应,拉长开发区建设期限。所以,政府应采取必要的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在资金的投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对那些产品销路好、产业结构合理的企业应给予扶持,及时兑现贷款指标,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应适当放宽货款额度,促进企业发展。而对那些高消耗、效益不佳、技术含量不高的企业,在银行贷款上该卡的必须卡,千万不要搞平均主义。在外商投资上,要按合同办事,如期履约,使未到位的资金到位,保证开发区建设的发展。
第三,招商引资应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地向社会招商。
几年来,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上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开发区遍地开花,相互竞争激烈,招商难度增大。加上招商立足点小(仅限于开发区),使项目引进出现“小”(即进区企业小型多,占70%)和“大”(即经营性企业比例偏大,占46.2%)的现象。鞍山经济开发区肩负着鞍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工业西移的实施,因此,市政府应在招商引资上直接参与协调,不要把招商引资工作局限在开发区本身,应从全市经济发展战略出发,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全方位招商。同时,还应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城区企业进行迁移改造,让这些企业在开发区或独立建厂或与外商联合建厂。这样,不但可使老厂变新厂,老设备变新设备,老产品变新产品,也可以把原来城市中占用的土地腾出来,发展居民住宅或其他第三产业,更好地恢复城市商业和服务功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实现鞍山经济发展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