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

王 帅1,吴传琦2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2.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摘 要: 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越发重要,本文在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全国3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行业异质性。研究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集聚对现代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相较于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部门,以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强劲;同时,就城市发展现阶段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线性发展特征仍占主导。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点在于继续强化集聚发展趋势,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其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 产业集聚;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城市经济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历程,促使中国经济发展逐步由制造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演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与这些变化相匹配的典型现象就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效发展,进而加快产业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17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总就业人数达到2786.8万人,占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31%,环比增长3.4%,成为稳定就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李平、付一夫等,2017;余泳泽、潘妍,2019;车放、刘昊,2019)。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凸显出生产性服务业在宏观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而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与制造业集聚发展相类似,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也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发展态势(胡霞,2008;邱灵、申玉铭等,2014;周明生、王帅,2018)。那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成为有效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其增长效应是否存在行业异质性?这是文章接下来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上下游活动的延伸,包括专业服务、信息和中介服务、金融保险服务以及与贸易相关的服务,是社会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其主要功能就是为制造业提供中间投入,二者之间具备不可分割的需求关联(黄少军,2000;李金勇,2005;过晓颖,2013)。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紧密联系,现有许多研究资料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Banga(2005)通过考察印度服务业增长问题,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通过提高制造业对各类服务的利用效率来促进制造业高效发展。程中华、李廉水等(2017)实证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本地区的工业效率,还对周边地域具备空间外溢效应。于斌斌(2017)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具备区域、行业异质性,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中部地区和特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生产率。余东华、信婧(2018)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受到信息技术的约束,信息技术发展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深度融合,可有效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何守超、陈斐(2017)基于行业和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以通过促进技术创新的模式,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1.4.3 资料提取 由2位研究者对纳入的研究进行独立的数据提取。提取内容包括作者、题目、试验设计(随机、盲法、分配隐藏的使用等)、样本量、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干预措施、合并用药、疗程、疗效指标(主要指标、次要指标、主要指标评价方法)、安全性评价指标、导入期及随访等信息,并由第3位评价人员核对数据的一致性。

鉴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关联性,许多研究也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问题。陈晓峰(2016)考察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研究结论显示二者价值链和城市布局的异质性导致协同集聚的互补与挤出效应并存。詹浩勇、冯金丽(2016)利用空间计量实证研究了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商贸流通业集聚可显著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果有限。孙畅、曾庆均(2017)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有效促进省际产业结构升级。高寿华、刘程军等(2018)考察了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问题,结果表明二者协同集聚已经成为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的显著特征。周小亮、宋立(2019)利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协同集聚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提高,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则存在非线性影响。刘胜、李文秀等(2019)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协同集聚可有效促进企业创新绩效。陈子真、雷振丹等(2019)的研究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溢出效应存在随距离衰减的特征,与Keller(2002)研究保持一致。

除了上述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资料外,也有一些文献资料直接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侯淑霞、王雪瑞(2014)利用截面数据实证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具备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吉亚辉、甘丽娟(2015)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均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且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惠炜、韩先锋(2016)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劳动生产率的内在关联,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增长效应更加明显。刘书瀚、于化龙(2018)的研究则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备显著的单向促进作用,且存在较强的区域异质性,相较于西部落后地区,东中部地带的集聚增长效应更为显著。王帅、王军(2018)的研究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具备显著的推动作用。曾艺、韩峰等(2019)运用SDM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显著提升本区域经济增长质量,但也存在外部不经济问题。

综合考察现有研究资料,发现许多资料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研究,但主要研究方法局限于利用全国或省级面板数据考察整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事实上,不同于制造业集聚受运输成本影响而呈现出由核心向边缘转移的发展特征,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其产品具备生产与销售的时空同一性,其对城市依赖性更强,所以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也主要位于市场容量较大的大中型城市。Bailly(1995)通过研究欧洲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指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对全球性大都市依赖性强,主要集中于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等。Coffey and Shearmur(2002)对加拿大蒙特利尔区的研究也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布局于大城市。所以相比全国或省级数据,利用我国35个大中型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会使得结论更具代表性。另外,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存在差异,单纯考察整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容易忽略行业异质性的作用。因此,文章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我国包含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在内的35个大中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实证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及其行业异质性,以期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二、理论模型构建

现有针对产业集聚与增长问题进行理论框架搭建和数理模型分析的研究基础多数是集中于克鲁格曼(1991)的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下,开展相关实证研究(Baldwin,1999;Ciccone,2002;范剑勇,2006;陈建军、胡晨光,2008),涉及到的模型包括自由企业家模型(FE模型)、自由资本模型(FC模型)、全域知识溢出模型(GS模型)、局部知识溢出模型(LS模型)等。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参考曾道智、高塚创(2018)的做法,舍弃农业部门,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明乎此,让我们来审视当今文学、绘画、音乐、舞蹈、书法、建筑等学科门类的审美诉求。当前,这些学科门类中一些学者和艺术家往往误把基于道德、政治等社会批评的“尚拙”“斥巧”与基于技巧、技艺等的艺术批评混同为一,以至于出现了以丑为美、以怪为美、以俗为美的不良艺术追求。这种不良风尚的生成并且成为气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受到近古时期以来的宋明理学影响而形成的,有其历史文化的背景。但“尚拙”“斥巧”的审美选择,并非中国文化的全部传统,我们应该检讨自宋代之后若干文化范畴的被误读和误用问题,还原其本来面貌。

假设经济系统存在两个地区,即地区1与地区2,每个区域均包括两个具体的经济部门,即工业部门与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产品不可储藏,具有生产与消费的时空同一性,所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市场消费规模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布局于城市。假设两个区域间产品流动是自由化的,生产要素流动也是无障碍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由地区1和地区2所有工人构成,厂商的生产可以跨区域转移。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由地区1的N 1个企业和地区2的N 2个企业构成,假设生产性服务业具备个体异质性,即单个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产品具备差异性,且由于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具备时空同一性,所以为满足异质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允许消费者跨区消费。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产品不可储藏,无法运输,因此不同地区的跨区域消费成本主要包括消费者的通勤成本与搜寻成本,考虑到消费者的通勤成本主要与消费者、厂商的区位布局有关,即其随距离增加而增加,所以消费者跨区消费的通勤成本为Td ,其中d 为跨区域消费的距离。而搜寻成本除与搜寻距离相关外,也会涉及到不同厂商间的比较等,为简化模型,假设搜寻成本满足公式为Csearch =C ()d ,即搜寻成本与区位布局存在函数关系。

1.消费者角度

其中δ 1表示地区1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数量占总劳动力数量的比重,δ 2表示地区2生产性服务业劳动力数量占总劳动力数量的比重,T 为消费者跨区域消费的通勤成本,将公式(11)代入公式(5)可得总需求,令其等于公式(9)总供给,可得地区1的均衡解:

社区矫正工作从2003年开始试点,至此已有十余年之久,但是我国仍未形成专业化的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队伍。截至2011年底,全国司法所总数达40440个,专职人员为11万多人,[4]每个司法所平均只有4名工作人员,而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则更加有限。就康川司法所而言,所内两名工作人员要负责几十个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相当繁重。

消费者预算约束为:

由消费者效用与消费者预算约束可得拉格朗日生产函数:

分别对公式(3)中的Qs 和Qm 求偏导,解联立方程组可得:

假设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仅投入劳动力要素,劳动力总体数量为L ,工业部门工人工资水平为1,总劳动L 中有(1-∂)L 的数量在投入工业部门生产中,所以工业部门产品产量即为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而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生产需要投入固定劳动力(α)与边际劳动力(λ ),劳动力的工资假设为W,则生产性服务业厂商的利润函数为:

将Qs 、Qm 代入消费者效用公式中,可得:

公式(5)表明消费者效用取决于消费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的需求量Qs 、生产性服务产品的价格指数Ps 以及跨区域消费的距离d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使得大量差异化产品在同一区域共存,增加了市场上可供选择的产品种类,有助于降低生产性服务业产品的价格指数,同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搜寻成本、通勤成本等,最终实现消费者效用的提高。

2.生产者角度

后缀法:“词根+后缀”。 如:-meter“计量仪器”,可后缀派生出 barometer气压计,telemeter测距仪,spectrometer分光仪,oscilloscope示波器等多个新词。

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固定成本的设定主要是表明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企业提供更多的产品会导致平均固定成本下降,即企业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假设消费者对生产性服务业差异化产品的需求弹性为ε ,则消费者需求量就可以表示为:Q =ψP -ε ,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在听取了组织单位和承担单位对项目实施、管理及经费使用情况的汇报,并通过查阅资料及质询后,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通过与国家级团队合作,完成了毕节喀斯特地区中药材生态适应性分析技术平台建设,形成了金铁锁、扇蕨等100种珍稀药用物种DNA条形码快速鉴定技术,划分了11种药用植物石漠化治理类型,建立了党参、天麻等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万亩,总产值达到2亿元。项目承担单位提交的验收资料齐全,符合验收要求,在开展科学研究、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计划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文章在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上,重点分析医学英语翻译中复杂的句法结构,并通过具体实例来佐证如何将复杂的句子拆分,符合汉语的行文习惯,翻译出精炼、准确的译文。

3..均衡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厂商短期内利润为正,会吸引外部厂商进入市场,直到形成垄断竞争利润为0的均衡局面,此时最大利润为0。此时,均衡时提供的服务规模和劳动力需求数量为:

则企业数量为:

假设生产性服务业差异化产品的替代弹性为τ ,消费者需求弹性为ε ,则根据克鲁格曼对价格指数的推导可得单个区域的产品价格指数:

对P 求导数并令其为0,可得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指数:

根据上述假设条件可知,某一区域消费者需求由生产性服务业需求Qs 和工业品需求Qm 组成,假设生产性服务业产品价格指数为Ps ,工业品价格指数为Pm ,消费者总收入为Y ,且消费者必须将收入的μ 比例用于购买生产性服务业产品,假设消费者偏好满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则消费者效用可表示为:

李叔和不再说什么了,爬在付玉身上开始耕作。他耕作了几次也说不清楚,迷迷糊糊的,总是听到海浪啪打暗礁的声音传来。他感到海面上,眼梭鱼和金鲳鱼在跳。

综上所述,本试验认为引起CD病变部位不同的机制可能与CCR9、TLR4介导的淋巴细胞归巢有关,其具体机制为Toll样受体介导的免疫失衡引起了病变部位淋巴细胞归巢的活化。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1.计量模型设定

参考梁琦(2009),潘文卿、刘庆(2012)的做法,将产业集聚作为影响经济增长投入要素,引入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假设加入集聚要素后的生产函数形式为:

因为生产性服务业差异化产品的替代弹性取值区间为(0,1),所以小于零,相应的就大于零,二者符号相反。已知在前期假设条件中我们假设经济增长过程中仅仅使用劳动要素投入,所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只要能促进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促进经济增长。由公式(13)可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导致价格指数水平降低,而就业水平上升,所以劳动力的聚集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又通过吸引劳动力转移促进经济增长。

其中Yi 表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Hi 表示地区间衡量产业集聚的指标,Ki 、Li 与Xi 分别表示资本要素、劳动要素以及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所以资本要素、劳动要素以及技术进步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设定为控制变量,包含在Xi 中,在取对数后,本文模型的最终形式为:

其中Yi 表示地区经济增长指标,Hi 表示衡量地区产业集聚的主要解释变量,Xi 表示相关控制变量,μi 代表扰动项。

2.变量设定与处理

(1)被解释变量:衡量经济增长的常用指标就是地区生产总值,本文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杨仁发,2013;王帅、周明生,2018)表征地区经济增长,尽可能降低由于城市规模差异所导致的经济增长总量差异。

Si表示匹配对wi根据邻域所计算得到评分也是运动统计值,即为在区域{a,b}及其邻域对{ak,bk}中的匹配对个数。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这么一天,长白山上有八个猎人正在打猎,突然大地颤抖,响声如雷,雾气腾腾,天暗地旋,长白山变成一片汪洋大海。又过了不多时候,水呢,都退了。八个猎人往山底下一看,所有的村庄房屋,都淹没了,大地也变了样。没办法,八个猎人只好留在山上。

(2)核心解释变量:参考范剑勇(2006)的做法,采用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密度(empty)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就业密度是指特定地区某行业总就业人数与土地面积的比值,就业密度越高,表明该行业空间布局较为集中,即产业集聚度较高。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由各行业加总所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对服务业具体部门的划分,本文设定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3)控制变量:在制度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就是生产要素的投入及其使用效率的提高,因此控制变量的选择主要涉及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对外开放和市场容量等指标。其中采用人均固定资产投资(inv)衡量物质资本投入;采用每万人中高等教育学生人数(edu)表征人力资本;采用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open)衡量对外开放程度;采用年末常住人口规模(pop)代表市场容量。

上述变量的考察范围为35个大中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包含价格因素的指标均采用以2003年为基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处理,尽量降低通货膨胀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各城市实际利用外资额以美元计价,采用每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平均汇率进行折算。同时,为满足线性拟合的需要,在剔除价格因素后,对所有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见表1。

对公式(11) 求微分得:

表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特征

3.实证结果分析

在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时,分别采用静态面板的固定效应模型(Hausman检验结果也支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法进行计量回归,具体回归结果见表2。

表2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

在进行固定效应回归时,为进一步增强结果的稳健性,我们由模型1—模型5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将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逐次纳入回归模型,通过比较相关变量的系数变化考察其回归结果的稳健性。由上表可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系数显著为正且基本保持稳定,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也随着变量的纳入逐步增大,且检验模型设定的F值也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模型设定和回归结果是可靠的。因此,接下来重点分析纳入全部控制变量后的模型5,由模型5可知,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就业密度每增长1%,经济增长幅度大约为0.15%,表明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在控制变量方面,所有控制变量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至少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但系数大小存在差异。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要远远大于对外开放程度和教育水平的影响系数,表明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更多还是依赖于投资和人口红利驱动,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释放。而金融危机后国际形势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和经济增长,不过伴随“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推进,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会得以持续。

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能存在非线性的阶段性变化,因此,在模型6中纳入就业密度的平方项考察其阶段性特征,结果显示就业密度的平方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阶段性变化不明显,与理论模型部分的分析一致。原因在于不同于制造业产品的跨区域流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具备城市导向性,依托大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强,而拥挤效应较弱。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为稳定持续,短期内不会显现出阶段性拐点的转折。这与陈钊、陆铭(2009),朱希伟、陶永亮(2011)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即现阶段大中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并不是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充分发挥大中城市产业集聚的带动作用才是城市发展的应有之道,仅仅限制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只会导致效率损失。

肝癌是临床中致死率与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该病实施介入治疗的效果显著,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采用常规导管介入治疗的效果欠佳,无法针对性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病灶区域药物浓度有所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应用微导管超选插管技术,在常规介入中实施微导管插入,应用直径较小的导管在其肿瘤血管位置诸如化疗药物,进而提升其肿瘤病灶区域药物浓度,在实施栓塞后,肿瘤整体区域始终保持在高浓度药物作用下,对消灭肿瘤组织细胞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因药物被局限于患者病灶区域,不会对其他位置造成影响,因此该种治疗方式患者肝功能指标波动较小,其临床不良反应发生比例较低,有助于减轻患者治疗痛苦,提升其治疗依从性[5]。

模型7、模型8采用动态面板的系统广义矩估计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效应。在模型中,分别通过abond检验与Sargan检验对动态面板模型设定和工具变量选择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设定和工具变量选择是合理有效的。模型7显示,就业密度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0.108,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每增长1%,城市经济增长大约为0.108%,与固定效应回归的模型5基本保持一致。模型8在纳入就业密度的平方项后发现,就业密度的平方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0.008,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固定效应回归的模型6保持一致,这进一步说明实证结果的稳健性。

4.行业异质性考察

上述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考虑到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差异性,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可能存在行业异质性。因此,接下来实证考察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差异性作用。表3汇集了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结果,其中模型1—模型5分别代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表3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行业异质性考察

由表3可知,除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外,其余各行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均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力量。尤其是比较其影响系数的大小,我们发现,金融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0.199)最高,其次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0.123),然后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0.068),接下来是租赁和商业服务业(0.053),最后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031)。这表明以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强劲,而以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则相对较弱。因此,坚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也应该逐渐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演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的空间布局引领城市经济增长也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文章在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中国35个大中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考察,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且阶段性特征不显著,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仍旧呈现出线性特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空间内的集聚发展依旧是实现城市经济高效增长的可靠选择;第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行业异质性,以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强劲,而以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则相对较弱,在现有基础上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应引起重视;第三,在控制变量方面,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口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较大,推动作用更为强劲,这表明我国现阶段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仍旧集中于物质资本和人口红利的作用,经济增长新动能相对缺乏,新旧动能转换势在必行。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主要提出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1)继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具备显著的促进作用,通过市场主体的自发行为和地方政府合理有效的积极引导,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着力点打造城市经济增长极,有助于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动能的转换,提高城市经济增长效率。当然,在坚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扩散效应,实现“以点带面”,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避免出现单向要素流动的虹吸效应,导致城市发展出现“灯下黑”现象。

(2)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优先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比于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以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强劲。因此,城市经济发展需要着重发展现代高端服务业,以金融业和科技型服务业为发展核心,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优化升级,并以此为契机,带动相关制造业升级,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这与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不谋而合。

(3)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在城市经济发展中,以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口红利为核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依然比较突出,内涵增长不足。要坚持新旧动能转换的基本策略,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依靠人力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实现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增长。与此同时,在现阶段开放格局下,积极推进并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发挥对外开放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平,付一夫,张艳芳.生产性服务业能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新动能吗 [J].中国工业经济,2017(12):5-21.

[2]余泳泽,潘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与服务业结构升级滞后并存之谜——基于地方经济增长目标约束视角的解释 [J].经济研究,2019,54(03):150-165.

[3]车放,刘昊.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统计与决策,2019,35(10):145-148.

[4]邱灵,申玉铭,任旺兵.中国服务业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5]黄少军.服务业与经济增长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6]李金勇.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7]过晓颖.区域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与创新研究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8]Banga R.Critical Issues in India's Service-Led Growth[R].ICRIER Working Paper,2005.

[9]程中华,李廉水,刘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 [J].科学学研究,2017,35(03):364-371+378.

[10]于斌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提高制造业生产率吗?——基于行业、地区和城市异质性视角的分析 [J].南开经济研究,2017(02):112-132.

[11]詹浩勇,冯金丽.西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04):102-109.

[12]高寿华,刘程军,陈国亮.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4):122-128.

[13]周小亮,宋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9,21(04):53-64.

[14]刘胜,李文秀,陈秀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4(03):43-53.

[15]陈子真,雷振丹,李晶仪.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创新 [J].商业研究,2019(05):52-60.

[16]Keller,W.Geographic Local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Diffus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2,92:120-142.

[17]吉亚辉,甘丽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5,34(07):46-53.

[18]惠炜,韩先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地区劳动生产率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33(10):37-56.

[19]王帅,王军.服务业集聚、行业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 [J].财经理论研究,2018(06):49-56.

[20]曾艺,韩峰,刘俊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增长质量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5):83-100.

[21]Bailly A.S.Producer Services Research in Europe[J].Professional Geography,1995,29(1):21-26.

[22]Coffey,W.J and Shearmur,R.G.Agglomeration and Dispersion of High-order Service Employment in the Montreal Metropolitan Region,1981-1996[J].Urban Studies,2002,39(3):359-378.

[23]Krugman P.Li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3):483-499.

[24]Baldwin R.Agglomeration and Endogenous Capital[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53-280.

[25]范剑勇.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J].经济研究,2006(11):72-81.

[26]陈建军,胡晨光.产业集聚的集聚效应——以长江三角洲次区域为例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J].管理世界,2008,06:68-83.

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Urban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35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Wang Shuai1,Wu Chuang-qi2
(1.School of Economics,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School of Labor Economics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China)

Abstrac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make the layout of producer servic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the influence of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on urban economic growth,this paper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nfluence of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on urban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industry heterogeneity using panel data from 35 large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China.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productive service agglomeration has a significant promoting effect on urban economic growth.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ectors,the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ervice industry plays a more powerful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And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of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does not show significant periodical characteristics.Therefore,the focus of the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the next stage is to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trend,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y,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ts inter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 industrialagglomeration;economic growth;heterogeneity;panel data

中图分类号: F0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2X(2019)12-0125-06

收稿日期: 2019-05-06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BJL11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CUEB2018085)。

作者简介: 王 帅(1992-),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空间布局;吴传琦(1992-),男,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力流动。

(责任编辑:TY)

标签:;  ;  ;  ;  ;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