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论文_周斌

浅谈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论文_周斌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在职研究生

摘要: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以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在改革期间,金融市场爆发问题,从而金融业也顺势改革,商业银行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将影响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也产生了很多问题,例如房地产企业库存过多,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为了使中国经济更为健康地发展,政府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让经济转型,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增长点。在转型之际,实体经济增速放缓,传统行业增长乏力,新兴产业尚不能扛起经济发展之重任,而中国商业银行与经济周期、宏观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有着相融相生的关系,同时,市场和监管者对银行业的风险持续关注,此时此刻,中国商业银行也濒临转型。

一、中国银行业现状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国企、央企及地方政府的努力,国企、央企及地方政府也离不开中国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这才导致中国房地产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突飞猛进。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中国经济需要从供给侧进行调整,实体企业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之下,必将导致金融去杠杆,银行已面临资产、负债业务规模双线收缩的局面。中国商业银行业因此也要面临转型,更要承受一种阵痛,我们从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来观察中国银行业现状:

资产质量:2017年一季度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仍较为严峻。当前不良贷款增长趋势减缓主要原因为商业银行普遍加大了核销力度,此外信贷规模的增长稀释了不良资产占比。同时,迫于监管和业绩压力,部分商业银行通过借新还旧、贷款合同调整、资产置换等方式藏匿不良贷款;或者通过信托、资产管理公司等将不良贷款腾挪转移,从而达到减少不良贷款数据。

流动性:2017年一季度起,中国人民银行将银行表外理财纳入宏观审慎监管(MPA),同时银监会收紧了对理财产品的规定(如要求银行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等级上升,并且受多方监控,务必保证在中国经济在转型之际不能出现系统性风险。在流动性紧缩的同时,商业银行受存贷比监控要求以及资本充足率要求,隔夜拆借资金业务大幅上升,导致银行存在资金缺口的风险上升。在货币政策稳健中性、金融监管不断强化的背景下,预计2017年下半年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从银行资金体量层面考虑,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压力很大。

盈利能力: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利用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净息差赚钱的模式已经一去不返,未来影响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是监管。由于监管升级,银行发行理财产品的难度和成本增加,相应收入会减少,这些政策限制了银行信贷扩张的能力。自2017年1季度以来,一年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不断攀升,提高了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中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转型时面临着资产荒和资源荒的情形,盈利能力可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债券市场违约现状及对债券市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警示

(一)债券市场违约现状

近年来经济形势下行,企业债务高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全面开展,2014-2016年,分别有7只,23只,67只债券违约,违约债券规模从3亿攀升至334亿,违约主体涉及范围更是由民营企业,扩大至地方国企,大型央企,且国企、央企的违约规模占总违约规模的比例已接近百分之五十,其中,产能过剩行业的违约债券只数和规模占比最大。

(二)债券市场违约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警示

债券违约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债券违约加剧融资成本上升。在债券违约事件增多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对债券所要求的投资风险溢价上升,带动债券利率上升,债券与其它债务性工具具有可替代性,从而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随之上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二是在违约事件冲击下,债券作为质押品再融资的能力大幅下降,加上企业被迫去杠杆,腾挪资金配置安全资产,债券抛压加大,导致市场流动性快速消失;三是由于债券违约以及由此引发的债券抛压、金融产品赎回风险的上升,市场的恐慌情绪会快速蔓延,导致金融机构对流动性敏感度增强,一旦金融机构融资出现困难,信用风险将从企业层面扩散至金融机构层面。

三、政府融资平台对中国银行业的警示

随着中央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标志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去地方政府融资功能和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肩负着政府融资的融资平台公司退出历史舞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融资是我国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是地方政府为规避相关规定而创新的一种举债模式。但由于各级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大力举债,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爆发式增长。

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不仅债务金额巨大,偿债能力高度依赖政府拨款或补贴,而且市场定位不清楚,主营业务不突出,长期盈利能力不足。地方政府债务到期周转主要以借新还旧的方式,容易引发信用风险。鉴于以上情况,商业银行仍大力支持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主要依靠政府信用,其形式表现为土地出让金或纳入政府预算的书面材料作为还款来源,暗示政府的隐性担保。今后,中央厘清融资平台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平台公司丧失政府信用保障,商业银行将根据平台公司自身实力来判断是否授信。

四、商业银行未来转型发展方向

(一)“互联网+”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与商机管理

风险经营与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生产与发展的核心能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商业银行经历了重组、引资、上市、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在这些改革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在完善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成效:一是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二是完善风险管理各项制度,如审贷分离制度,并且商业银行基于RAROC为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三十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形成了风险监测系统,集团授信,关联交易等风险管理手段。

早期的商业银行数据收集是以结构化数据为主(如客户交易信息、存款信息等),这些数据格式较为规范,但受制于其数据量少、操作复杂等原因,无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随着“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银行获取此类信息的成本绩效,数据收集的维度、广度和时点得到了扩展,可对客户的交易信息和行为归集进行实时的监测,相关数据可以即时传回后台,通过专门的数据分析模型分析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此时得到的结果因依靠庞大数据的支撑,其质量和可信度大大增强。

风险管理的过程不仅仅是把控客户发生信用风险的过程,也是发现客户商机的过程,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并非静态,如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功能,可以更好的把握客户当前的经营走向和财务状况,从而发现合作机会。

(二)银行与企业及政府之间的合作模式

中国商业银行主要合作方为国企、央企,由于国有资本具有政府信用,且国企、央企有拉动GDP指标的动力,商业银行往往忽略企业与行业的发展,持续为其融资。过多的融资导致过多的产能,而过多的产能不能为企业带来盈利,相当于为多余的产能所对应投放的贷款并没有实际还款来源,为了消化这部分产能,这些贷款的资产质量被迫持续恶化。中国商业银行也应该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式增长发展,过去商业银行主要追求的是政府信用、国有资本和足值担保,其实真正的资本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运作模式,资本通过合法合规的商业运作模式进行增值,赚取利润,PPP模式就是目前可以达到多方共赢的合作模式中的其中一种。

随着政府平台融资功能的剥离和地方政府稳增长诉求的推动,PPP模式应运而生并且进入发展期。第一,有利于增加综合收益。参与PPP项目除可获取利息收入外,还可以获取资产托管、财务顾问与咨询服务、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收入和资金沉淀。第二,有利于提升资产质量。现有PPP项目库,80%左右为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虽然弱化了政府信用担保,但承担了公共产品或服务的职能,收益具有稳定性。第三,有利于优化资产结构。参与优质PPP项目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降低对公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1]代朋丽.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绩效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

[2]艾迪。凯德:《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年版。

论文作者:周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1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论文_周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