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办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现实路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路径论文,现实论文,特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优质均衡:均衡发展的阶段提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发展过程。2010年,教育部《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2012年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初步均衡指在全国部分具备一定条件的县域内、地市区域内率先实现阶段性的均衡发展目标;基本均衡是在全国大部分县域内、部分地市区域内实现阶段性的均衡发展目标,东中西部义务教育发展差距也要相应缩小。 初步均衡主要是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实现教育设施、教师资源等基本办学条件方面的均衡。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公共教育供给无法满足公众的基本教育需求,因此,发展重心是追求教育机会的均衡,重点解决“有学上”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2012年至2013年8月,全国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325个县(市、区)进行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其中293个县(市、区)基本达到国家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要求。①天津、江苏、浙江等许多地区已经实现了区域内初步均衡的目标。 在实现教育初步均衡之后,均衡发展必然从对“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追求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均衡,将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意见》中已明确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意见》还强调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通过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义务教育的内涵发展。上海相关部门就已经指出,办学硬件资源和经费投入已经不再是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②由此可见,我国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开始了从初步均衡向优质均衡的阶段性提升,开始了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从权利平等到资源均衡的转变,正在从过程公平向结果公平、资源均衡向质量为中心的优质均衡迈进。③这一阶段的均衡发展目标将逐步从机会均衡、资源配置均衡向质量均衡转变。当前,一些发达地区也已相继提出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2012年,江苏省根据《意见》,结合自身实情,率先提出了“优质均衡”的发展目标,并承诺到2020年前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海、浙江、山东、广东等地也不断进行相关的改革探索与创新,从而使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始迈入追求质量均衡的优质均衡发展阶段。 二、特色办学:优质均衡的本真诉求 优质均衡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高级阶段,也称为“高位教育均衡”,④是优质教育与均衡发展二者的统一。优质教育凸显的是高质量的教育结果,均衡发展强调的是公平公正的教育过程。因此,优质均衡体现的是真正的过程与结果的公平,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要实现优质均衡,学校教育必须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主要借助和依赖于外部资源配置的支持,以学校办学所需的外部资源的获得为重心,如学校基础设施、教学设施、生源、生师比等。这种发展模式仍处于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只能解决学校的“生存”问题。而内涵式发展关注教育内部要素的优化,充分依靠教育内部力量,提升教育质量,使学校发展走向多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同时也提出了科学的质量观,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内涵式发展要求我们在发展教育中把目光由宏观层面的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均衡,转向微观层面的学校内部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不均衡,关注学生群体中不同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不同对待。外延式发展注重物质性资源配置的均衡,但却遗忘了精神性资源配置的均衡、人的心理体验的均衡,关注了教育外在的失衡,却没有触及人身心发展不和谐的内在失衡。这些深层次的均衡问题不是只靠资源配置的均衡就能够解决的。⑤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在人格上对学生一视同仁,拒绝偏好或偏恶,实事求是地尊重学生差异,拒绝将差异变成差距。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绝不能把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的学生差异,人为地放大为学校的差异。教育应将不同学生的差异作为教育活动的依据与起点,实行差异教育,培养获得不同特色发展的、个性特征鲜明的人。优质教育不是抹平和消除这些差异,这些差异也是不可能被抹平的,而恰恰是要尊重差异,充分利用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特色资源,鼓励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异质性、多元化的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学校立足自身,对学校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剖析,寻找真正属于学校的特有资源,并将这些特有资源,通过优化、提升,引向使学校走向特色办学的深层次发展方向,进而将特色的示范效应辐射至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建成特色学校,实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切教育的目标,实现优质教育目标。 学校特色办学,就要转变发展思路,改变“等、靠、要”的消极发展观念,积极探索新的生长点,寻找真正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彰显学校独特性的生长点。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由外部依赖转向内部生发,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内部人的要素,自主发展,主动促进学校内部要素的优化,激发学校发展的内部潜力。 可见,优质均衡的根本是差异均衡与特色均衡。“没有差异的均衡不是均衡,是单一;没有均衡的差异不是差异,是差距。”⑥只有将差异定位于特色,才有可能使均衡找到切实的落脚点,实现百花齐放的均衡发展格局。因此,通过特色办学,坚持特色发展,是优质均衡对学校教育的内在诉求,也是实现优质均衡的现实选择。 三、点线及面:特色办学的实现路径 特色办学要求学校从现实办学条件出发,尤其是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充分挖掘与运用学校内外部资源,寻找学校的特色,并以此作为学校发展的生长点,培育成为学校整体的特色,从而以这一特色为平台,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特色办学需要一个从特色探寻(特色资源)——特色培育(特色项目)——特色提升(学校特色)——特色发展(特色办学)的过程。 在特色探寻过程中,学校要寻找真正属于学校自己的特色。所谓特色,是指“事物之独胜处”,既要“独”,即独特,特别,与众不同,又要“胜”,即胜过一般,优异,出色。学校的“特”应该是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任何一所学校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空间地域环境,也有其独有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熏染,更有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氛围;同时,任何一所学校都拥有与其他学校不同的学生、教师,以及家长、社区成员等社会关系,这些因素都是一所学校独一无二的特有资源。而学校的“色”则是相对的,因为任何学校的优异、出色,不论从空间范畴来讲,还是从时间范畴来讲,都是相对而言的。一所学校的特色,在其所在的学区、县域,甚至省域内或许是特色,但在更大的范畴内或许就不再是特色了;而一所学校的特色,随着学校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特色不特也实属常见。⑦因此,学校特色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学校探寻特色过程中,可以通过SWOT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不同的方法,将学校蕴藏着的一些特质罗列与呈现出来,然后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将其中相对甚至明显具有独特性与可塑性的某一特质挖掘出来,成为特色培育的“点”。这个“点”的选择要充分体现学校全体师生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并将其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成为促进及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切入点。 确定好具有特色的“点”之后,学校要精心培育与打造,使之首先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特色项目需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特色项目的形成与确定应该建立在学校长期发展的积淀基础之上的,是有根的,而特色项目之后的发展更是要经得起考验,不能朝令夕改,变化莫测。特色项目甚至要“固化”在学校的常规活动之中。⑧同时,特色项目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辐射力。这种辐射力首先表现为全覆盖的辐射范围。学校的特色项目应当有全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并作用于每一位师生的发展。如果特色项目涉及的人员很少,则很难将其定位于学校的特色项目,而只能是学校的一项活动。其次,这种辐射力表现为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渗透力。特色项目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校要将课程、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等各方面工作衔接起来,“应尽可能使单一的扁平化的特色项目生成多维的教育教学活动与体验,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⑨只有将特色项目的影响力渗透至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才能使特色项目不仅仅是孤立的、为了特色而特色的“点”,而是成为牵引学校发展的“生命线”,真正融入学校发展的大“面”,发挥其应有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在特色项目发展成熟之后,学校需要将其进一步深化,从中提炼出特色项目所蕴含的精神特质,成为学校特色,使其文化内涵得以彰显,提升学校的教育品格。特色项目之所以能够成为特色项目,能够辐射与渗透至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并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其根本原因是特色项目中所蕴含的极大的教育张力。特色项目使学校立足自身,从自有资源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校实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切教育的目标。因此,特色项目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追求正是学校办学的目标追求。将这一价值目标从特色项目中提炼出来,使特色项目从表面的、形式的、浅层的形态中跳脱出来,得以生发,形成学校的特色。从特色项目到学校特色的提升过程,也是学校长期发展积累下来的文化底蕴得以彰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校的物质文化(房屋建筑、设施设备、环境美化等)和制度文化(规章、制度等),尤其要深刻地认识学校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理念、精神等),并将这种精神文化深蕴于人心,使之成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紧紧地凝聚全校师生共同发展。 凝练与提升之后的学校特色,需要一个固化的过程。这一固化的过程也是学校进行整体、深度发展的过程,其关键在于使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与追求。虽然学校特色需要固化,但固化并不等于固定。任何学校的特色都不能是一成不变、止步不前的,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展转型时期。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着眼于社会需求,着眼于学校长远,坚持特色办学的发展战略。特色办学是学校管理方式的革新,它重视学校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和特殊性,重视管理方式的适切性和合理性,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径与方式。⑩特色办学更是学校管理理念的更新,它关注学校整体结构的调整、资源的调配,以及学校发展过程中特色发展的目标、策略、内容及途径等。特色办学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自觉的过程,除了需要依靠学校内部资源自主发展之外,还需要通过发扬民主、广泛采纳相关利益群体的建议来促进学校发展,使学校获得广泛认同,为学校发展获得良好的社会环境与支持。 注释: ①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公布2013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14-02-24. ②尹后庆.上海基础教育转型发展的责任担当与现实使命[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③④冯建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3(1). ⑤王惠颖.特色发展: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J].教育科学研究,2012(8). ⑥吴亮奎.优质均衡发展:现实矛盾及理论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18). ⑦⑧⑨高洪源.如何创办特色学校(上)[J].中小学管理,2000(4). ⑩吴晓玲,瞿卫星.自我认同与发展:学校特色生成之路[J].教育发展研究,2010(2).特色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平衡的现实途径_均衡教育论文
特色办学:促进义务教育质量平衡的现实途径_均衡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