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是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政治社会化双向过程及其统一性的分析,揭示了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一
自本世纪50年代政治文化研究兴起以来,政治社会化研究也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重视,并在一些国家进入了领导者政治决策的视野。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两者有着不可离割的关系。政治文化,按最早对此进行研究的美国政治学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的看法:“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可见,政治文化是政治活动中一种主观意识领域,它包括了社会对政治活动的态度、信仰、情感和价值。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文化是种无形的力量,对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强大而持久的影响,它规定了社会成员的政治行为方式,从而制约着社会政治体系的运转活动,促动着社会政治体系的流转与变迁。但是,政治文化的巨大作用是通过政治社会化来实现的。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实现方式。政治社会化一般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和社会模式的学习、融合、传播、继承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内部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只有通过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才得以维持、传播、继承和发展、创造。因此,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之间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过程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形铸政治文化的手段;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内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外在方式。可见,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统一体,是统一的一个过程。
政治社会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实现方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个体社会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体逐步学会社会或群体成员所具备的政治知识、政治态度、政治情感及政治行为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够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他就会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不适应现象,出现不健康心理。因此,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康的政治人格,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对于社会本身,或者对于统治阶级本身来说,社会成员或政治团体成员的政治社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这个社会或政治团体的稳定与巩固,甚至关系到它能否存在下去。对于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来说,如果人们对它不信任,不支持甚至厌恶、反对,它就失去了权威性,人们就会产生政治不服从行为,从而使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中。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如果没有人对它信任和支持,纲领就无法实现,领袖就无人追随和拥护,组织的政治活动就无人参加。所以,每一社会政治体系及每一政党都必须对公民及自己组织的成员进行政治社会化的训练与教育,因而几乎在所有国家,统治者把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纳入自己的政治决策范围,并投入大量的物力、精力、建立一整套的政治社会化机构体制,以确保自身统治的稳定。可见,政治社会化研究,不仅仅是一个理论课题,也是一个现实课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二
政治社会化作为政治文化的实现方式,是一个现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活动。在一方面,社会的每一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在另一方面,社会凭借各种手段,传播政治信息和意识形态,使年轻一代接受政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模式。前一种活动是个体的政治学习,后一种活动是社会的政治文化传播。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把前一种活动称为政治社会化的第一过程,后一种活动称为政治社会化的第二过程。
政治社会化的第一过程是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正是在不断的各种形式的政治学习中,个体逐渐地,从不自觉地到自觉地掌握了有关政治信息,获得了某种政治情感,产生了特定政治信仰,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一个政治人。这一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首先是个体政治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它遵循着个体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规律,呈现着以下几个发展阶段:①认知系统的建立。外界政治文化对个体的输入和刺激必然会引起个体的认知活动,这就促使个体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去理解政治文化信息和实质内容;评价文化信息的真理性、科学性。②取向——动力系统的发展。在认知结构建立和发展的同时,人建立了稳定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反映这种人与环境的特定关系的心理现象,是需要、情感、态度等。这些心理现象的基本功能是取向——动力作用,它们构成了人的取向——动力系统。③价值系统的确立。人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自己的价值。人的价值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关系的反映。角色和地位集中表现了人对社会的价值。角色实现正是个体与社会联系的纽带。
个体政治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正是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内在规律,它反映了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内在机制,制约着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水平与方向。
(2)个体学习政治文化是在社会交往中进行的,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离不开社会交往活动,个体的社会交往是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根本条件。个体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不断接受外界信息,同时检验自身内化对象的可靠性和同质性。一般认为,个体的社会交往活动的发展,也经历了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三个阶级,即亲缘性交往——同伴性交往——多重性交往三个阶段。与这三个交往阶段相应,个体对社会政治文化的认同也经历了“顺从性认同——情感性认同——意向性认同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是同个体政治心理(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相吻合的。由此可见,个体学习政治文化不仅仅是个体内部诸要素活动的结果,它跟个体主体的社会交往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受着主体外部环境的制约与影响。因此,它是个体主体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过程。
(3)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也是个体政治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通过持续不断的交往和反复的认知活动,个体使社会政治文化转变为个体的政治文化,从而使政治文化个性化。个人形成了对政治形式、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决策、政治规则、政治仪式、政治象征、政治行为、政治世界等政治现象的稳定的观念和意识,即形成“政治自我”。“政治自我”的形成即个体的政治成熟,它意味着进入政治社会的成员确定了这样一个比较稳定的价值心理结构:①政治依属和政治忠诚,对政府、政党、阶级、社会、政治体系的特殊意识。②关于政治体系的专门知识和感情。③对政治活动的明确的观念。“政治自我”也即个体的政治人格。它在个体的社会交往中随个体政治心理(意识)的成熟而成熟。它既是政治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政治社会化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政治人格一旦形成以后,其便控制和影响了人的政治社会化行为。因而,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即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体政治人格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个体政治人格的确立与完善。
政治社会化的第二个方面的过程也即政治文化的教育、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是政治社会化的主体,而个体则成客体。社会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方式,将政治文化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扩散、传播,以使社会成员直接接受特定的政治信息、政治情感、政治信仰,并按照共同的模式进行政治活动。只有当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接受某种共同的政治文化模式,才能真正形成政治社会,产生统一的政治共同体。概括地说来,这一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政治社会化的第二个过程,主要是政治共同体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因而它是当政者的一种针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有目的的政治行为。社会化的目的是获得政治系统的有效运作,巩固和延续有利地社会环境。因此,这一过程,至少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维持和传播政治共同体的主导政治文化。主导政治文化是统治阶级政治思想的集中的反映,是政治体系认可的文化,它的传播深度和广度关系着政治共同体的稳定程度。因此,各种政治共同体总是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确立符合自身利益的主导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竭尽全力地借助各种手段和途径,传播自身的政治文化,使主导政治文化得到社会成员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实现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和人际传递,培养社会成员适应自身需要的政治人格,使之按政治共同体制定的政治规范活动,从而维持和保证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②规范和引导亚政治文化。亚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它与主导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不同,因而经常发生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的冲突。但它也对社会政治生活发挥着自己的独特作用。政治共同体为了维护自身的稳定与发展,必须不断化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对亚政治文化进行规范和引导,吸收其有益于自身的因素,遏制其敌对因素的发展,努力维持政治体系有效运转的社会环境,维护政治体系的稳定。③继承和创新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决不是一个僵化凝固的体系,它应该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不断赋予自身内在的活力。即它在保持自身政治文化质的相对稳定性的同时,抛弃一些不合时宜的价值观念,及时吸收和补充新鲜的养分以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
政治共同体对政治文化的维持与传播、规范与引导、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反复的过程,它们构筑了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2)政治社会化的第二个过程是通过一整套机制来实现的。这些功能机制主要是家庭、学校、政治共同体和大众传播媒介。这几种机制也是政治共同体实现其对政治文化传播、教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起点。家庭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获得方面,起着某种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家庭的影响是比较浅层的和较易改变的,受到由于年龄所带来的有限条件的限制。学校是正式,有效的和系统的政治社会化渠道。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巩固和拓展了青少年在家庭早期影响下所形成的政治态度,确立某种政治价值体系以及对政治系统的认识和认同,培养较为清晰的完整的政治取向。因此,学校教育实际上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正规的政治文化培养过程。社会共同体是由社会地位、利益相近、信仰大致相同、且有某种共同志趣的人组成的,诸如政党、工会、学会、协会、俱乐部甚至包括其它更多非正式的团体等等。这些社会共同体往往在政治文化的确定上起着某种强化作用,可能改变个人的政治取向。青年团体,尤其是学生的团体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最为明显。政治社会化的另一重要途径是大众传播媒介,它一般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等在社会中大量传播信息的公开载体。在现代社会,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人们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都有影响。另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政治知识的传播者,并通过经常的传播、诱发和提高人们的政治兴趣。由于大众传播媒介传播政治信息,致使社会成员之间经常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特别是两代人之间的讨论,从而产生政治社会化的直接后果。当然,政治社会化的途径还有许多。而且,所有的途径都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
(3)政治社会化的第二个过程的完成实现,离不开个体的政治需要与接受能力。
政治共同体传播、教育社会政治文化,除了要求社会政治文化具有强有力的内在驱动力即具有内在活力,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和途径教育、传播外,离不开接受者主体自身的条件。只有当接受者具有吸收某种政治文化的需要和接受某种政治文化观念的能力,政治社会化才能起到成效。接受者主体如不具备相应的知识水平、价值认知和评估能力、理解能力和心理水平等,社会传播的政治文化观念就会失去自身的效应。
通过对政治社会化两个过程的分析,我们已经发现,政治社会化的两个过程实际上是统一的。尽管两个过程的运行方向相反:第一过程是从个体到社会,第二过程是从社会到个体,但两个过程的目的是共同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在政治社会化的第一过程中,个体把社会政治文化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这是个体的内在要求。一般说来,个体通过对政治文化的学习,才能获得政治归属感,取得社会的认同,从而积极、顺利地投入社会政治活动中去。个体在学习社会政治文化的过程中,逐步认清自身对社会的依赖性,自身的个人利益同他人、同一定社会群体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自觉地接受、选择、改造某种政治文化要求,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因而形成相应的个体政治文化。事实上,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积极了解和掌握社会政治文化要求,实现个人同社会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过程。当然,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在政治社会化的第二过程中,社会政治文化向个体政治文化运动,转化为个体自觉的政治实践活动,这是政治文化发生作用的必然趋势,这样就实现政治文化的作用。社会政治文化无非是众多的个体的政治文化的普遍反映。相对个人而言,它具有普遍的性质。普遍寓于特殊之中,这个特殊就是各个社会成员的个体政治文化。事实上,社会政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离开个人而独立存在的,它并不具有外在于个人的性质,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经济关系中生活的人的政治需要的产物,是个体政治需要所蕴涵的共同性的普遍性的社会化形式。因此它的本身就包含着向个体政治文化运行的可能性和契机。同时,社会政治体系要有序地运行,也必然要求社会成员自觉遵循共同的政治文化准则和价值目标。因此,社会政治文化如不能内化为个体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它就不可能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完成自身的使命。
三
正是由于政治社会化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而实现的,因而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对于个体学习政治文化的过程来说,个体对政治文化的认识、评价、实践都是个体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过程。个体对政治文化的反映是主动的、自由和有选择的。他(她)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有目的地统一自身的认识,规范、调节自身的行动。同样,个体对政治文化的接受也不是简单的全盘吸纳,而是经过自身意识的评介以后再创造的过程。个体对政治文化的吸收除了接受社会的教育外,同时又加进了自身的政治实践中得出的政治知识和信念,从而使个体的政治文化带上自身特点的色彩,在自身的政治实践中反馈到社会中去,进而丰富了社会的政治文化内涵。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政治文化也是众多个体政治文化创造出的聚合体。再次,个体在吸收、接受政治文化的过程中,肯定会遇上众多的心灵冲突与矛盾,而这种矛盾和冲突的解决,最终要靠个体自身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自主性即他的自决、自主、自控能力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离开了个体主体性的发挥,个体无法完成自身政治社会化的任务。个体学习政治文化有他主动性发挥的一面,也有着受动的一面,个体的受动性表现在,其政治社会化过程总是社会或群体对其施加政治影响,是其学习和认同社会政治文化的结果。个体政治社会化的所有内容,都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所规定了的。这一历史与现实的客观规定性,也是个体所无法自我选择的。这种历史规定性也正展示了其受动的一面特点。
对于政治共同体传播政治文化这一过程来说,它也表现为主动与受动的统一。政治共同体传播政治文化,总是根据自身的政治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过程,它千方百计地兴办教育,控制文化传播媒介,都是为了贯彻实施自身的政治意图。然而,其对政治文化的传播与教育,也受到历史与现实规定性的制约。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既规定了其政治文化传播的内涵,也规定了传播、教育的方式与手段。而且,政治共同体对政治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又受到来自接受者主体内在特点的制约,接受者主体的生理、心理水平、认知能力、社会交往水平等,无一不制约着政治共同体对其教育的方式,影响着其效果。在这一过程中,主动性与受动性的交织组合出现种种复杂的图景,从而使政治社会化这一过程变得复杂、迷离、矛盾重重。
可见,政治社会化作为个体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交织着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矛盾统一。个体与社会都是同时作为主体与受体参与进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去。这种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正是反映了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与社会(群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不可分离性,突出显明了政治社会化的内在特点。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政治社会化过程两个方面的必然产物,两者是一个有机的动力整体。社会对教育传递政治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的统一导向与个体生理、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一个个体在将社会政治文化内化的过程中既表现出普遍性又表现出特殊性。政治文化内化意味着一定群体和社会要求生活于其中的个体接受和遵循共同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念,并使之转化为个体内在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因而具有普遍性。而作为政治社会化主体的个人,由于其自我意识的发展所处的阶段,成熟程度、完善程度各不相同,因而又使个体在接受和吸收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千差万别,显示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因而又表现特殊性。因此,社会在与个性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就具体的功能指向来看,两者又存在着差别,对个人而言,社会化旨在保证个体为社会所接受,成为基本的社会成员即社会公民。个性化则是在社会基础上谋求个体的高层次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在于人格的不断完善发展,在于激发人的自主精神和首创精神。对社会而言,社会化的意义在于稳定和连续,个性化的意义在于改革和创新。社会化强调求同——继承的一面,个性化着重求异——创新的一面。社会化是个性化的前提,个性化是高层次的社会化。
3.政治社会化是持续性与反复性的统一
政治文化及其社会化都是社会互动的产物。就社会而言,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政治文化也必然随之而变化。这种变化既可能表现为同一政治文化体系的兴衰进退,又可能表现为新旧政治文化的反复与斗争。这就要求政治共同体为保证政治体系的稳定与正常运转,不断与各种各样的异质政治文化相斗争,在矛盾冲突中不断充实,发展自身的政治文化体系并持之以恒地把自身的政治价值观灌输、教育给社会成员。这也要求社会成员持续不断地学习政治文化,将社会政治文化内化为自身的政治文化,不仅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认知水平,完善自身的政治素质,而且要勇于抛弃旧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内化新的政治文化价值观。就个体而言,由于个体的实践地位,社会处境、社会角色是不断变化的,他的自我意识也必须随之变化,因此,其政治社会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即使到了一定的生理年龄阶段,其政治人格已初步形成,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自身政治经验的丰富,他同样面临着再社会化的问题。因此,政治社会化各种要素的复杂组合发展,使得社会与个体的互动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又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曲折和反复。正因为如此,政治社会化的存在与发展必然是一个持续性与反复性相统一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