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马克思论文,共产主义论文,现实意义论文,不发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大明确地提出,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实质上也就是商品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不仅是改革的核心问题,而且也是富有开创性的伟大社会实践。在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实践中,不仅需要党和全体劳动人民进行勇敢的实践探索,而且特别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社会主义运动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自觉行动,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就不可能有自觉的社会主义实践。
在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认识,要么认为社会主义排斥市场经济(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么认为市场经济排斥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必然导向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私有化论者的观点)。这两种表面上对立而实质上相同的观点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判断: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私有化论者的判断,所依据的就是正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及全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判断,据说依据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完全否定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这种观点经过不计其数的著作和文章的宣传,几乎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在这种“常识”看来,要搞社会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就不能搞市场经济;而要搞市场经济,就必须彻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二者必居其一,似乎没有任何“中间道路”可走。
显然,不突破这种“常识”,不科学地指明这种“常识”中所隐含的理论错误,就不可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涵义。当然,基于全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的判断,也需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批判。本文的任务,主要是从前一个要求出发,提出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以外的“常识”,这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
一、理论的社会主义和实践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建立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础之上,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它的科学基础,它具有不可争辨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它正在被当代世界及其未来的发展所证实和检验。就当代世界的现状来说,无论是当代资本主义,还是当代社会主义,它们都处在向马克思所揭示的未来社会过渡的历史发展阶段,尽管这个过渡表现得十分缓慢和曲折,从而经常使人们看不出它的总的历史趋向,只有通过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判才能把这种趋向揭示出来。共产主义的实现,表现为一个现实的世界进程,但不同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循着不同的道路发展着。只有那种毫无辩证法头脑的人才会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看作绝对对立的两个极端,当代资本主义与当代社会主义正在以对立的运动形式走向一个共同的未来——自由人联合体,这就是许多人所谈论的“趋同”的唯一科学的涵义。
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正在走向共产主义,这是一种趋向,但这决不是说它们本身已经是共产主义了,正象把当代资本主义当作非资本主义的东西来看待是荒谬的一样,我们也不能把现实社会主义直接等同于属于科学共产主义范畴的社会主义。现实社会主义同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存在一种辩证关系,一方面,马恩的这些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的原则,从而指明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现实的社会主义并不直接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上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之所以如此,就在于马恩关于共产主义(即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是具有严格的、一系列前提的,它决不是马恩对空想社会主义、空想共产主义者已有概念和设想的简单照抄的继承,而现实的、实践的社会主义并不完全具备这些前提,无论是就它的历史起点,还是发展现状来说,都是如此。
概括地说,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上:由于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极其丰富的社会财富,它们既是资本主义被否定的前提条件,也是共产主义的一般物质基础。在马恩看来,没有这样一个客观的、历史的、物质的前提,共产主义只能是乌托邦。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虽然一再赞扬空想共产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大胆批判和天才智慧,但在理论上,它们又是完全对立的。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共产主义不是人们的某种理想,而是表现为现实的历史运动,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揭示的就是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的客观历史趋势,这种趋势从两个方面得以证明: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使全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表现为一个客观的自然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过是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另一方面,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推动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最终将成为否定资本主义的物质力量,使人类从被物统治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自由的人,由自由人所联合起来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中,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它以旧的分工、私有制、国家、商品货币关系、阶级对立等一切旧的社会关系被消灭或消亡为前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建立在这种严格的前提之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花了很多精力批判各种各样的混乱的社会主义学说和思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在自己的科学文献中讨论未来社会时几乎从不使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概念的缘故。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大部分都起源于资本主义不发达的,甚至极其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在这样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到底怎样实现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这是一个全新的历史课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开创性的探索。继而,长期以来,由于斯大林主义的严重影响,人们习惯于把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直接等同于属于科学共产主义范畴的社会主义,或者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理论直接照搬到现实中来。这种形而上学的错误,其影响是极为严重而深远的,它使社会主义实践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且直到今天,还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社会主义问题产生了一系列认识和理论上的混乱。导致这种形而上学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样的,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全面的了解。一般说来,人们只注意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并把它们概括成为熟读易背的“教条”,同时,严重忽略了马恩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问题的大量论述,甚至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了这样一种“传统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只说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而没有注意到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这不仅有意或无意地贬低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意义,而且与历史事实也是不相符合的。
二、关于不发达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为,共产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所造就的高度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之上才能建立起来,因此,也只有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最容易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但同样是事实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并不认为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就绝对没有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可能性,当然这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恩就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可以发生在经济上不发达国家的。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把自己的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德国,因为德国正处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因为同十七的英国和十八世纪的法国相比,德国将在整个欧洲文明更进步的条件下,拥有发展得多的无产阶级去实现这个变革,因而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只能是无产阶级革命直接序幕。”[①a]和英法比较起来,德国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直到1867年马克思出版《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时,马克思仍然认为,德国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除了资本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外,压迫着这些国家的还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及其相应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
在英国,农奴制在十四世纪末就已经不存在了;在法国,农奴制的残余势力经过大革命的打击最后被消灭。而在德国,虽然早在十四世纪农奴制也已几乎被消灭,但伴随着城市工商业发展的同时,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结果到十五世纪中叶,农奴制又在德国复活了。拿破仑在德国的统治,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拿破仑被赶走后,农奴制在一部分地区(如西里西亚)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的朋友威廉·沃尔弗年轻时还从事过农奴式的徭役劳动。
1876年,恩格斯在纪念威廉·沃尔弗的文章中更加明确地写道,1848年以前,除莱因省以外,整个普鲁士还是一个封建制的国家,直到五六十年代,虽然“文明的、但是更沉重的现代资产阶级剥削代替了粗暴的封建剥削”,“从而普鲁士至少是在形式上消灭了封建主义”。“但仅仅是在形式上而已。在大土地占有优势的地方,仍保存着大土地占有主的半封建统治地位,甚至在其他一切经济中存在现代资产阶级关系的情况下,也是如此”。[②a]总之,德国是一个资本主义不发达而封建性很强的国家,在这里“死人抓住活人”。即使这样的国家,《共产党宣言》也认为德国不仅有条件去完成资产阶级革命,而且也能够进一步实现无产阶级革命。
在德国这种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搞无产阶级革命,就必须从它的特殊历史条件出发,为此,马克思恩格斯于1848年3月写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为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制定出具体的政治纲领。这同样表明,马恩认为德国也是可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
1856年4月,马克思致信恩格斯,在信中他进一步谈到:“德国的全部问题都将取决于是否有可能由某种再起的农民战争来支持无产阶级革命,如果那样就太好了。”[①b]这就是说,在德国,如果有农民战争的支持,那么,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可以爆发并取得胜利的,因而,农民的支持对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恩格斯对德国共产党提出了这样具体的策略:“由于德国仍然主要是一个农民国,那里的农民群众靠农业生活,住在农村,所以工人党的最重要的,然而也是最困难的任务,就是向农村工人说明他们的利益和他们的状况。为此要做的第一步,是亲自去研究农村工人的这些利益和状况。”[②b]德国人口的四分之三居住在农村,如果社会党人不到农村中工作,那么势必脱离广大群众,从而一无所成。
晚年的恩格斯写下光辉的《法德农民问题》,对法德两国的农民状况进行了科学的理论分析,从而为共产党制定正确的对待农民的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恩格斯直截了当地指出:“我们无须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后果到处都以极端形式表现出来的时候,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生产的牺牲品的时候,才来实现这个变革。”[③b]“这个变革”当然指社会生产的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认为不发达国家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且他们还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斗争策略。但是,我们必须严格区分两种状况和相应的两个概念:一个是落后国家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另一个是落后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上述内容和材料只是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必须有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和一定数量的工人阶级)是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但是他们同时认为落后国家(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不可能先于发达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一贯的观点。晚年的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跋》一文中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种观点,他在该文结尾明确地说:“俄国的革命还会给西方的工人运动以新的推动,为它创造新的更好的斗争条件,从而加速现代工业无产阶级的胜利;没有这种胜利,目前的俄国无论是在公社的基础上还是在资本主义的基础上,都不可能达到对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④b]
俄国经济在1861年改革以后开始向资本主义发展,但是,与西欧资本主义相比,它仍然是不发达的、落后的。俄国的社会革命问题由来已久。1861年改革以前,在俄国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公社,于是俄国的许多人都认为俄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就能够直接进入到更高级的公有制社会中去。不仅泛斯拉夫主义者赫尔岑这么看,而且连伟大的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这么看待这个问题。而恩格斯则认为:“要处在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的社会来解决只是处在高得多的发展阶段的社会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①c]这就是说,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发生的事情,而处在资本主义前的农村公社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社会是不可能发生社会主义革命的。
恩格斯指出:“不仅可能而且无庸置疑的是,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跳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但这方面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由目前还是资本主义的西方做出榜样和积极支持。只有当资本主义经济在自己故乡和在达到繁荣昌盛的国家里被战胜的时候,只有当落后国家从这个实例中看到这是怎么回事,看到怎样把现代工业的生产力作为社会财产来为整个社会服务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这些落后的国家才能走上这种缩短的发展过程的道路。然而那时它们的成功则是有保证的。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的一切国家”。[②c]恩格斯说得如此明确,无须任何多余的说明或解释。恩格斯是在1894年1月写下这段话的,完全可以把它看作恩格斯关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最后结论。
其实,早在1882年1月21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给普列汉诺夫译的俄文第二版《共产党宣言》写的序言中就表达过这样的意见:“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③c]这里所说的同上面所引恩格斯所讲的是同一个意思:如果没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从而那里的无产阶级首先掌握政权并给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积极的支持,那么,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并达到对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认为马恩从来没有考虑过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观点是根本不符合事实的,认为马恩已经提出过落后国家可以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观点同样是不符合实际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观点是,只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夺取政权,从而能够得到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积极的支持,不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要有这个前提条件,那么落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等到资本主义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从而经历一个漫长的痛苦道路不可。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马克思恩格斯从各个方面考虑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
三、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
由于不发达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是特殊的,它没有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所造就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物质生产力及社会关系,一旦在这样的国家开始社会主义革命,那么它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就会具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是十分重视的。
我们知道,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德国同英国、法国比较起来,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是落后的,甚至到了八十年代,还是农村人口占多数的农业国家,在那里,不仅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没有被摧毁,而且政治上也不统一,四分五裂,存在普鲁士的军事官僚专政和统治。所有这些条件,都妨碍着德国的经济发展。这同解放前的旧中国在很多地方颇有相似之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象德国这种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可能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就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1886年1月20—23日,恩格斯在写给奥·倍倍尔的信中说:“至于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取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这一点马克思和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事情必须这样来处理,使社会(即首先是国家)保持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样合作社的特殊利益就不可能压过全社会的整个利益。”[①d]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恩格斯把国家所有制同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并且是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存在的东西来看待,科学地说明了它们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国家所有制还是集体合作制,都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形式,而只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中间环节”,都是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东西。那种把国家所有制直接当作共产主义经济形式,并对它无条件地加以崇拜的观点,绝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见。
恩格斯曾经特别强调,象德国这样以半封建为基础的现代普鲁士波拿巴主义的国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共和国,其中必须经过许多中间阶段。社会改造,特别是经济改造,需要经历几个中间阶段,因而,工人阶级也必须经历阶级斗争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工人阶级知道,以自由的联合的劳动条件去代替受奴役的经济条件,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完成,这里不仅需要改变分配方法,而且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组织,为了谋求自己的解放,同时达到现代社会由于本身经济发展而不可遏制地趋向着更高级的形式,他们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完全改变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说过,无产阶级一掌握国家政权就可以不经过任何中间阶段,直接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直接过渡到“一大二公”的共产主义。历史已经证明,想超越历史发展的自然阶段,人为地创造奇迹是根本不可能的,经济生活本身的强制力量必然将过急的步伐重新拉回来,社会主义国家都有过这种深刻的经验教训。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曾经有过高估计社会发展程度,过早消灭商品生产和小生产方式的历史,结果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与人们对落后国家如何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律性及长期性缺乏认识是分不开的。
早在1847年,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就明确地写道:“能不能一下子就把私有制废除呢?答:不,不能。正象不能一下子把现有的生产力扩大到为建立公有经济所必须的程度一样,因此,征象显著即将来临的无产阶级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现社会,并且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须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②d]这里已经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一个原则,即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为建立公有制所需要的程度,或者说,废除私有制所必须的社会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有可能最终废除私有制,否则,如果这样的生产资料还根本没有创造出来,要想彻底废除私有制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人为这样做,只能以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为代价。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更加明确地指出,夺取政权的无产阶级只能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也只能一步一步地把全部生产工具掌握在国家手中。这是因为,经济落后的国家,生产力水平低下,呈现出多层次和差异性,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必须从这个既定的历史条件出发,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来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否则,匆匆忙忙把一切私有制都消灭掉,把一切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全部集中到国家手中,必然导致官僚主义盛行,使社会生产丧失活力。1848年3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文中认为,在德国,共产党掌握政权以后,对资产阶级只能采取限制继承权,提高累进税的办法,而不能立即消灭工业资产阶级私有制。[①e]显然,在这样的条件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向来反对一切把共产主义运动当儿戏的机会主义思想和行动。巴黎公社失败后,布朗基主义者流亡到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狂想活动,三十三人委员会还别出心裁地发表了致“公社社员”的宣言,他们在这个宣言中声称“我们所以是共产主义者,是因为我们所要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在中间站停留,不作妥协,因为妥协只会推迟胜利到来的日子,延长奴隶制的时期。”恩格斯则针锋相对地指出:“德国共产主义者之所以是共产主义者,是因为他们通过一切不是由它们而是由历史发展过程造成的中间站和妥协,清楚地看到并始终不懈地追求最后目的,消灭阶级和建立不再有土地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制度”。恩格斯的意见是十分清楚的,无产主义者必须把消灭私有制的远大目标和最终目的同必须通过一切由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中间站和妥协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运动,这几乎是最重要的原则。恩格斯辛辣地讽刺布朗基主义者“把自己的急躁当作理论上的论据,这是何等天真幼稚”!
经济上不发达的国家,由于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因而这些国家一般都是农业国,而农业中小农又占农民的大多数。农民个体生产者,既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又是占有基本生产资料的私有者,作为一个阶级,他们具有自己特殊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倾向,从而对待共产主义也有自己独特的立场和态度。在这种小农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城乡对立运动仍将作为一个历史包袱而存在着,掌握政权的共产党人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处理好农民问题,怎样逐步把小农引导到社会主义道路上来,这是关系到无产阶级事业能否成功和取得最后胜利的大问题。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历来重视对农民问题的研究,直到晚年,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在许多地方一再明确地指出,在农民占多数的国家,合作生产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对农民决不能采取简单的剥夺。
四、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极为丰富的,既包括基于发达资本主义条件而提出的关于这些国家如何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的理论和原则性意见。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并严重忽视理论的前提同实践的历史条件之间的差异性,把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一般设想直接照搬到社会主义运动中来,这种理论上的片面性和混乱以及教条主义,是造成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挫折的重要原因,这种理论上的混乱直到今天也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消除。
现实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不发达国家,而不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这样一种历史局面的出现确实是出乎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理论预想的。即使是针对马恩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而言,现实同理论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仅面临如何解决国家范围内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而且面临一个如何处理同经济发展水平比自己高得多的世界范围内的发达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这种问题的复杂程度仍然远比理论所能预见的要高深得多。因此,正象不能照搬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设想一样,我们同样不能简单地照搬马恩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和观点。在这个原则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才能摸索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具体道路。在这个原则前提下,我们认为,马恩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这样一些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既然马恩认为,即使在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首先夺取政权并给予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积极支持的条件下,不发达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也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去,而必须经过许多中间阶段或中间环节,那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的条件下,不发达国家首先取得革命胜利后就更不可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中去了,其间必须经过的中间阶段可能会更多,也更复杂。对此,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结合新的历史实际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为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
2.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到底处于社会历史发展的什么阶段,这是一个事关社会主义事业成功与失败的大问题,必须进行研究。现实社会主义运动史表明:当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远离实际的时候,就会带来社会主义的挫折,而当人们的认识比较接近和符合实际的时候,社会主义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党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不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吗?马恩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和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启示我们,现实社会主义(哪怕是初级阶段)并不直接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而只是从不发达的社会向共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有可能对一系列现实问题求得科学的解释,当前很多理论上的矛盾和混乱,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源于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理解,这种理论上的矛盾和混乱必然会阻碍改革开放的健康发展。
3.由于我们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下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现实进程的,因此,如何处理同发达资本主义及受其严重影响的现存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关系,这是一个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文献中几乎找不到任何现成理论的全新历史大课题,这更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怎样在积极学习和利用发达资本主义一切对我有用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又保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这就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4.马恩关于不发达国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在方法上也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不同的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不同必然会通过不同的道路迈向共产主义,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社会历史发展从来都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有机统一,马恩的共产主义理论也反映了这种有机统一。我们必须彻底克服对马恩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使现实社会主义运动,使我们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注释:
[①a]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7页。
[②a]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97—98页。
[①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第48页。
[②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98页。
[③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582—583页。
[④b]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10页。
[①c]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2页。
[②c]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2—503页。
[③c]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6页。
[①d]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6页。
[②d]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01—302页。
[①e]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366—367页。
标签:恩格斯论文;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共产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共产主义国家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德国历史论文; 俄国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社会主义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