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探析——基于云南楚雄彝族青年学生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彝族论文,楚雄论文,青年学生论文,探析论文,云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13583/j.cnki.issn1004-3780.2014.02.011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80(2014)02-0060-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陈列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他强调“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面对过去:“雄关漫道真如铁”;面对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面对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1]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地区之间共同发展,消除地区之间发展的差异,共享发展成果,而如今东部、中部和西部边远地区之间发展差异显著,实现“中国梦”首先就应该发展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是边远彝族聚集地区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是否心系民族、心系祖国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发展,借此,笔者想探讨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促使彝族青年学生共建地区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给予应有的智力支持。
一、样本情况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以彝族青年高中生和大学生为具体调查对象,用自填式问卷收集第一手资料,然后用SPSS 13.0分析收集的数据。
(一)样本
彝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基本上位于落后的边远地区,彝族主要有两个聚集地: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研究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的状况,在样本的选取上笔者选择了边远地区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彝族青年学生,选取的样本具有:边远地区、彝族聚集地、青年学生三个典型特征,具有代表性。本次研究共抽取了530名彝族青年学生,有效问卷回收499份,回收率为94%,具体由表1所示:
(二)问卷
1.自变量。研究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在自变量的设计上重点考虑“边远”和“学生”两个因素,于是设计了“学历”和“是否来自彝族聚集地”两个变量,[2]因为根据本研究对青年学生的定义,青年学生包括大学生和高中生,设计该变量的目的在于比较不同学历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状况的差异。设计“是否来自彝族聚集地”主要出于考虑边远地区主要是民族聚集地,特别是少数民族,于是通过该变量的设计来重点分析大多数“来自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和少部分“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在民族认同上的差异,此外,本次研究还设计了常规变量“性别”。
2.因变量。本研究的民族认同包括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因此有“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两个因变量,从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归属感维度测量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状况,[3]此外,笔者还加了接纳度维度,同时在每个维度上都体现对本民族和中华民族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行为。在具体测量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时利用了李克特量表,在四个维度上分别设置5道题,每道题都用5段计分法,“非常不符合”得1分;“比较不符合”得2分;“比较符合”得3分;“符合”得4分;“非常符合”得5分,在具体分析时每个维度的分值为测量该维度题目总分的平均值,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分值为所有题目总分的平均值或四个维度总分的平均值,满分为5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民族认同强度越高,一般而言,民族认同的得分在3分以上为民族认同状况基本良好。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本民族认同现状
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四个维度,他们的本民族认同状况都良好,同时,“性别”、“学历”和“是否来自彝族聚集地”在本民族认同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1.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本民族认同及其各个维度的认同现状与差异
由表2可知,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本民族认同上的得分为3.89,说明本民族认同状况良好,同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上的得分分别为3.83、3.45、4.49、3.80,说明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四个维度上的认同状况都良好,认同强度为:接纳度>社会认同>归属感>文化认同。
(1)学历。由表3可知,学历在本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维度上的显著性p都小于0.01,说明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文化认同上的p值为0.501,与文化认同差异不显著。由表2可知,高中生在本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97、3.94、4.59、3.89,而大学生所对应的得分分别为3.79、3.69、4.36、3.68,说明边远地区彝族高中生本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显著高于大学生,虽然在文化认同方面,高中生的得分为3.47,高于得分为3.42的大学生,但是他们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2)性别。由表3可知,性别在本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维度上的显著性p都小于0.05,说明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文化认同上的显著性p值为0.352,与文化认同差异不显著。由表2可知,女生在本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方面的得分分别为3.96、3.90、4.56、3.90,而男生所对应的得分为3.83、3.76、4.42、3.72,说明女生在本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上显著高于男生,虽然在文化认同上女性的得分为3.49,高于得分为3.41的男生,但是差异不显著。
(3)是否为彝族聚集地。由表3可知,“是否为彝族聚集地”在本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归属感上的显著性p都小于0.01,说明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社会认同和接纳度上的显著性p值分别为0.633、0.982,说明在社会认同和接纳度上的差异不显著。由表2可知,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在本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归属感上的得分分别为3.97、3.59、3.95,而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所对应的得分为3.78、3.23、3.58,说明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在本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归属感上显著高于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虽然在社会认同上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的得分为3.84,高于得分为3.81的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同时在接纳度方面,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和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是一样的。
2.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本民族认同各个维度之间的比较
由表4可知,在相关性方面,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与归属感、文化认同与归属感、接纳度与归属感之间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但社会认同与接纳度、文化认同与接纳度之间的正相关性不是很强。在差异性方面,除了社会认同与归属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个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接纳度显著高于社会认同、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显著高于文化认同,归属感显著高于文化认同。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都良好,在四个维度中,除了社会认同与接纳度、文化认同与接纳度之间正相关性不是很强以及社会认同与归属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个认同维度之间都有很强的正相关和显著的差异,接纳度>社会认同>归属感>文化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高中生、女生以及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在本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四个认同维度上都相对应地高于彝族青年大学生、男生和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
(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现状
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四个维度,他们的中华民族认同状况都良好,同时性别、学历在中华民族认同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是否来自彝族聚集地在中华民族认同上差异不显著。
1.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各个维度的认同现状与差异
由表5可知,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上的得分为4.26,说明中华民族认同状况良好,同时在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上的得分分别为3.99、4.22、4.59、4.26,说明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四个维度上的认同状况都良好,认同强度为:接纳度>归属感>文化认同>社会认同。
(1)学历。由表6可知,学历在中华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上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1,说明差异显著。由表5可知,高中生在中华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上的得分分别为4.37、4.10、4.29、4.71、4.39,而大学生所对应的得分分别为4.13、3.86、4.12、4.44、4.09,说明高中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都显著高于大学生。
(2)性别。由表6可知,性别在中华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上的显著性p值都小于0.05,说明差异显著;而在文化认同上的显著性p值为0.141,说明在文化认同上差异不显著。由表5可知,女生在中华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上的得分为4.34、4.07、4.67、4.38,而男生所对应的得分为4.19、3.92、4.52、4.15,说明女生的中华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都显著高于男生,虽然女生在文化认同上的得分为4.26,高于得分为4.18的男生,但是差异不显著。
(3)是否为彝族聚集地。由表6可知,是否为彝族聚集地在中华民族认同、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和接纳度上的显著性p值都大于0.05,说明差异不显著,而在归属感上的显著性p值为0.036,说明在归属感上差异显著。由表5可知,在中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接纳度上来自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的得分为4.27、4.22、4.60,高于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所对应的得分4.25、4.20、4.58,但是差异不显著;在归属感方面,来自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的得分为4.31,显著高于得分为4.18的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而在社会认同方面,来自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的得分为3.95,低于得分为4.06的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但是差异不显著。
2.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各个维度之间的比较
由表7可知,在相关性方面,社会认同与归属感、文化认同与接纳度、文化认同与归属感、接纳度与归属感之间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但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与接纳度之间正相关性不是很强。在差异性方面,除了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个维度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接纳度显著高于社会认同、归属感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显著低于文化认同和归属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都良好,在四个维度中,除了社会认同与文化认同、社会认同与接纳度之间正相关性不是很强以及文化认同与归属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个认同维度之间都有很强的正相关和显著的差异,接纳度>归属感>文化认同>社会认同。边远地区彝族高中生在中华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四个维度上的认同都显著高于大学生,女生在中华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三个维度上的认同都显著高于男生,虽然女生的文化认同也高于男生的文化认同,但是差异不显著。此外,是否为彝族聚集地在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上的认同差异也都不显著。
(三)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比较
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四个维度上的认同状况都良好,但是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笔者用相关分析以及配对样本T检验来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性。
由表8可知,在民族认同方面,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同时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
在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各个维度方面,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社会认同与中华民族社会认同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中华民族社会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社会认同,同时本民族的接纳度与中华民族的接纳度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中华民族的接纳度显著高于本民族的接纳度,此外,在本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本民族归属感与中华民族归属感之间的正相关不是很强,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显著高于本民族的归属感。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维度上的认同都对应地显著高于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及其在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维度上的认同。
三、结论
(一)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不存在民族认同危机
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在本民族认同上的得分为3.89,在中华民族认同上的得分为4.26,此外,彝族青年学生在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维度上的得分都很高,说明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状况都良好,不存在民族认同危机,彝族青年学生在良好的民族政策下热爱自己的民族,忠于自己的祖国。
(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
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在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维度上的认同状况都良好,但是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四个维度上的认同都显著地高于本民族认同及其所对应的四个维度上的认同。
(三)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更易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
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在本民族认同及其在文化认同、归属感维度上的认同显著高于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此外,社会认同也高于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在接纳度维度上认同强度一样。在中华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和归属感维度上的认同方面,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和来自非彝族聚集地青年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知,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和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在中华民族认同上是一样的,都良好;在本民族认同方面,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和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也都良好,不过来自彝族聚集地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来自非彝族聚集地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相对比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好。
(四)随着年龄的增长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有所下降
边远地区的彝族青年高中生在本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接纳度、归属感维度上的认同都显著地高于大学生,同时在文化认同方面,高中生的也高于大学生,只是差异不显著,此外,在中华民族认同及其社会认同、文化认同、接纳度、归属感维度上的认同方面,高中生都显著高于大学生,由此可知,边远地区高中生的民族认同高于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然而彝族青年大学生相对于彝族青年高中生而言,不仅在年龄上稍长,而且知识水平等方面也更为丰富,因此,我们可以说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更为丰富,其民族认同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边远地区女性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男性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
四、讨论
(一)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为何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
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要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笔者认为原因有三点。首先,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在身份、文化以及经济等方面具有不利地位,相对来说是弱势群体。彝族青年学生为了摆脱落后的文化、经济和政治地位,产生了强烈的向上流动动机,并积极地学习主流文化,以便成为主流文化群体中的一员,从而,有助于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因此,对本民族的很多文化、风俗、活动接触相对较少或者说是不愿意接受,容易导致对彝族身份等其他方面的不愿意认同,这是需要适应主流社会的外在压力所导致的。其次,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在长期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是有助于社会化的内容,而学校教育往往忽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教育。最后,彝族青年学生大多在外接受教育,离别家乡,也可以说是远离彝族或少数民族聚集地,平时很少接触本民族文化、风俗的熏陶,同时基本没有机会参加本民族特色活动,最终导致本民族认同感的降低。
(二)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中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为何更易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
目前,不管是来自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还是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他们的民族认同状况都很好,但是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比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有更好的民族认同或更易形成良好的民族认同,笔者认为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方面,来自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从小就生活在相对和谐的彝族社会网络里面,不仅可以受到良好的民族文化、风俗活动等的熏陶,而且在彝族聚集地彝族人自己之间很少会相互排斥,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彝族身份等方面的认同,而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相对没有像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一样受到相对浓厚的民族文化、风俗活动等的熏陶,更重要的是由于彝族青年生活在其他民族占主导优势的社会网络里面,往往“孤立无援”,在彝族这个群体相对弱势的情况下,易受到其他民族的排斥,对此不利于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本民族认同,因此来自非彝族聚集地青年学生的本民族认同状况没有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好。另一面,不管是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还是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都要接受现代教育,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的不断普及,少数民族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主流文化教育,于是他们的中华民族认同都不会有太多的差异。但是在本民族认同方面就不一样,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从小就比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受到更多的关于本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同时接受高中、大学教育以后也会相对比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受到更多本民族文化等方面影响,例如:假期回家时他们受到的本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就不一样。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和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聚集地的青年学生在中华民族认同上没有过多的差别,但是来自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相对于来自非彝族聚集地的青年学生来说有更好的本民族认同,因此,来自彝族聚集地的彝族青年学生更易形成完整的、良好的民族认同。
(三)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为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
本研究发现边远地区彝族高中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民族认同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笔者认为中华民族认同和本民族认同下降有以下原因。
中华民族认同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彝族青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历的提升,他们的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同时社会阅历等方面会不断地拓展,接触社会的机会不断地增多,对社会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逐渐发现了社会的弊端,同时在如今的风险社会中彝族青年受挫情况会有所增加,有可能产生对社会不满等现象,从而导致对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度有所下降,典型的表现就是彝族青年自己的亚文化往往会和主流文化相冲突。例如:高中生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接受相对封闭的教育,主要是接受书本知识的教育,很少走进社会,在受到社会等外来影响较小的情况下,很少会形成自己的亚文化,同时也很少在社会上受挫。但是大学生接受的是“半社会”的教育,他们需要也同时不断地走进社会,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往往会和社会认可的价值观相冲突,更为重要的是经常在风险社会中受挫,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的不断加重,大学生找到理想的工作越来越难,促使大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不满。
本民族认同不断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彝族青年学生远离了彝族文化相对较浓厚的农村地区。随着年龄的增长,接受更高级别的教育,相对边远地区的彝族青年来说他们接受教育的地方会离家乡越来越远,接触家乡的机会越来越少,受到彝族文化、风俗以及彝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少,潜移默化地导致本民族认同的下降,例如: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彝族青年高中生主要在他们县城上接受教育,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多,但是彝族青年大学生主要是在地级市或省会接受教育,离彝族文化相对浓厚的农村地区越来越远,接触民族文化等机会相对较少,导致本民族认同下降。
总的来说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目前民族认同状况良好,不存在民族认同危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民族的发展,我们应加强边远地区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等相关教育,切实注重提高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防止民族认同不断下降的趋势。对彝族青年学生民族认同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学校这个主体上。笔者认为,学校可以通过活动参与和课程设置两大“利器”来提升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从活动参与层面讲,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本民族特色活动,例如:民族歌舞晚会或者民族知识竞赛等,以提升本民族认同。此外,学校还要组织学生参加政治教育等活动,例如:参观国家各种类型的博物馆等。从课程设置角度讲,学校应该专门设置关于本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显性课程,同时也要设置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彝族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此外,笔者认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关于民族认同教育的专题讲座或者专门设置体现民族特色的组织,让学生在组织中体会民族的温暖,在团结的民族学生组织中提升民族认同。
标签:彝族论文; 文化认同论文; 归属感论文; 四个认同论文; 社会认同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现状论文; 楚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