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机遇、挑战与对策_农产品论文

论我国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机遇、挑战与对策_农产品论文

试论我国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市场论文,试论论文,对策论文,机遇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水果是我国农村最早市场化的产品之一,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八五”期间,全国的水果产量已由2176.1万吨增加到4190万吨,1995年是1991年的1.925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7.8%, 其中主要的如苹果产量由454万吨增加到1263万吨,1995年是1991年的2.78倍, 年均增长率高达29.1%,其余还有柑桔由485万吨增加到700多万吨,梨由235 万吨增加到400多万吨,都大大高于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 当前我国是仅次于巴西的世界第二大水果生产国,其中苹果和梨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柑桔居世界第三。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全国的水果产量将达6500万吨,成为全球第一大水果生产国,主要品种苹果、梨、柑桔都将名列首位。

陕西省作为一内陆传统农业省,1985年水果产量仅33.5万吨,其中苹果只有14.1万吨,到1990年全省水果产量上升到62万吨,苹果上升到34.9万吨。特别是在“八五”期间,增长更快,陕西省水果产量由80.1万吨上升到28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6.7%;苹果则由50.5 万吨上升到220万吨,年均增长率高达44.5%。 陕西已跃居全国四大水果生产省之一,苹果的面积和产量都跃居全国第二位。据陕西省有关部门预测,本世纪末,陕西的水果产量将达到800万吨,其中苹果产量600万吨,成为我国北方的水果大省。

我国果业的快速增长是各地农村在发展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政策的推动下,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结果。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果业的增长是农业内部比较优势的集中体现。 但是从1995年各地传来的信息看,全国水果价格下跌,销售困难;就陕西省来看,水果卖难的问题又一次大范围出现。人们普遍但心,照这样发展下去,全国市场将趋于饱和,水果将供过于求,而就数量本身来说,这种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就国内市场而言,全国水果产量已达4190万吨,人均34公斤多,到本世纪末,全国人均将接近或达到世界人均60公斤左右的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国内市场的容量和开发潜力还是有限的。那么,我国的水果能不能走向国际市场,走向全世界呢?本文结合陕西省果业发展的实际,回答这样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据笔者考察,当前有三大机遇可供利用。

1.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历史性机遇。1993年12月15日,参加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国家达成了关于农产品自由贸易的协议。这个协议规定,缔约国农产品贸易的所有数量限制都要被关税所替代,同时工业化国家在6年内、发展中国家在10年内将农产品的关税降低36 %和24%,削减农产品出口补贴36%和24%,受补贴的农产品出口量减少21%和14%,同时缔约国必须为别国农产品的出口提供最低限量的市场,等等。这一协议已在新的世界贸易组织的监督下于1995年元月1 日起生效。据专家们预测,这一协议生效后,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不再为补贴所扭曲,主要农产品价格将普遍提高6%到10%, 加上关税减少和开放市场的作用,会使农产品出口国普遍受惠。

基于关贸总协定的这一协议,许多国家都做出了实施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姿态。1994年日本解除了从我国进口荔枝的禁令;美国、新加坡解除了从我国进口鸭梨的禁令;1995年,马来西亚政府宣布对干果和蔬菜取消关税,对桔子、果汁等降低关税,同时也解除了从我国进口牛肉的禁令;日本政府在禁止了23年后,1995年开始进口美国苹果;韩国政府公布从1996年元月1日起开放苹果汁市场,并将在1997年7月1 日全开放浓缩橙汁进口市场。我国作为乌拉圭回合农产品贸易协定的签字国也作出了贸易自由化的表示,在1995年解除了对希腊、土耳其香料烟、巴西烤烟和美国华州苹果的进口禁令。

全球农产品自由贸易协定虽然主要体现了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但是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来说,也毕竟提供了一个历史性机遇。发展中国家相互贸易可望有一个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可望增加。比如,美国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农品出口国,但同时为了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也大量进口农产品。1990年,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农产品进口国,排在日本、意大利、英国、法国和荷兰等主要农产品进口国之首。美国除了进口非竞争性产品(主要是热带作物产品)外,还在大量进口竞争性产品,即国内可以大量生产的农产品。在1990年财政年度,竞争性农产品约占进口总额的75%。在植物性产品进口中,增长最快的就是水果,包括各种果汁。总之,农产品的贸易自由化,也必然为我国水果出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有利条件。

2.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结构的急剧变化和相互贸易发展的机遇。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出现了持续高速增长的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到本世纪末,东亚的经济量和贸易量都将占到世界总额的30%,而这一区域内相互间的贸易量将占到这一区域总贸易量的75%以上。

东亚地区相互贸易量增长主要根源于这一区域内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和地区相互之间,在资本、技术、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方面有着极强的互补性,比如说日本,是工业发达国家,但国土资源有限,食品自给率始终是发达国家中最低的。据日本官方调查,近几年日本食品的自给率已降至38%的历史最低点,因此需要大量的初级农产品和鲜品。日本年产水果500多万吨,但国内自给率只有70%, 全国人均消费果品52公斤,低于其它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由于果园面积小,立地条件不好,特别是果品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因此日本生产的水果成本大,价格高,竞争力差。日本与我国从事贸易的运输成本低,近年来,日本从我国进口新鲜蔬菜的数量大增。因此只要我们的果品质量能过关,向日本出口水果和加工品不是没有希望的。

再比如东盟国家地处热带,缺少温带落叶水果。1993年,东盟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5878美元,远高于我国人均490美元的水平。 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需求剧变,购买力旺盛。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年平均所得为850美元的印尼人,购买力是美国消费者的4倍多。而且这些国家自古就有与我国贸易的传统,许多国家和我国山水相连,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相似。近年来,通过合资、合作、边贸等形式,我国水果已开始进入这些国家市场,比如在越南,随处可看到我国苹果。但就整体来说,这一地区近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我们的占有率还很小, 我国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还有俄罗斯、蒙古等北方大市场,特别是俄罗斯是一个拥有17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7亿人口的多民族大市场,近年来其经济困难, 综合国力大大衰退,但蕴藏潜力仍十分巨大。俄远东7个行政区占地264万平方公里,1800余万人口,市场容量十分可观。这里工农业经济结构失衡,粮油食品、蔬菜、水果自给率不到30%,大部分依靠进口。 这7个行政区与我东北4省区山水相连,有34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 双方贸易经历1992—1994年的大起大落之后,目前处于调整阶段。利用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地缘优势,大力发展粮油食品、鲜菜水果出口,及时均衡供货,保质保鲜,前途远大。1995年陕西省礼泉县利用边贸市场向俄罗斯出口苹果3000吨,就是证明。

3.中国经济区崛起和区内贸易迅速上升的机遇。随着1997年和1999年港澳地区回归祖国,以及未来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新的中国经济区正在形成。现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当作一个经济区来统计和公布数字。在世界贸易中,中国经济区已是个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且中国区内贸易和投资增长迅速,1994年,港台已成为大陆的第二和第四贸易伙伴,促进和发展中国经济区内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将有力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在中国经济区内,香港是大陆水果的传统市场。只是80年代以来,大陆水果由于质量和包装落后才被挤出,1990年香港水果销量56.4万吨,其中大陆水果只有7万多吨,占12%。 以美国为主的国家和地区对港出口水果占据港市的80%以上,而且售价远远高于大陆水果。近年来,已有不少大陆水果挤进香港市场,但只能在地摊上出售,上不了超级市场的货架,卖不上好价钱,其根本的原因不是与国外水果的质量差距大。香港的位置很重要,是亚洲的食品采购和分销中心,水果除了600 万港人自销外,大部分是转口贸易,因此香港市场是大陆水果走向亚洲甚至全世界的跳板。1997年香港、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无疑会给我们的出口提供更加有利的政治条件和贸易机会。

台湾有2100万人口,80年代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由于两岸关系的缓和,两岸之间以香港为中界的转口贸易迅速发展,1994年曾达到98.1亿美元,比1979年增加125倍。海峡两岸贸易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的互补性极强,而且有同宗、同源的有利条件,发展两岸间的经贸合作是大势所趋,别无选择。从水果生产来说,台湾本来是水果出口地区,但近年来因工业发展,岛内耕地面积锐减,农产品成本急剧上升,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水果出口萎缩,进口却逐年增加。由于两岸不能直接贸易,大陆水果对台销售受到极大障碍。当前台湾的水果主要来自美国、韩国、泰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其中美国为主要进口国,进口以苹果为大宗。1994年台湾90%的樱桃、 92 %的苹果和100%的柳橙均由美供应。随着政治障碍的排除、 两岸关系的改善以及直接贸易往来的到来,大陆水果一定可以挺进台湾市场。

以上三个方面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为随着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和东亚、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世界农产品的贸易大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早就开始了争夺、占领市场的行动。最突出的就是世界农产品出口的头号大国——美国早就把东亚作为其贸易的重点突破口,在90年代末就打开了日本的牛肉、柑桔市场,1995年又突破了日本的苹果市场,同时美国也把苹果打进韩国和我大陆市场,台湾、香港、东南亚国家已经为美产品所占领,而且出口还在增长。1995年美在香港的苹果市场占有量增加了21%,对印尼的苹果出口增加了100%。1994/1995年度,美在全球苹果出口的市场份额上升到16%,比1988/1989年度所占份额翻了一番, 创历史最高纪录。美出口苹果的十大市场中,除加拿大、墨西哥、阿联酋外,其余全在东亚,包括我国大陆、韩国、日本、台湾、香港、越南、印尼等,其中台湾为美最大的苹果出口市场。

不仅如此,为了减少贸易逆差,增加就业机会,1995年11月份美政府又向议会提交了一份“农产品长期出口战略”报告,报告突出的内容是在2000年以前将小麦、牛肉、水果等农产品出口量扩大50%,并进一步将我国大陆、日本、韩国、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作为“最大出口市场”。美国农业部的农产品出口目标是1995年比1994年增加22%,达到530亿美元,2000年进一步扩大到652亿美元。为此美政府还提出了扩大农产品出口的一系列措施,如废除外国“不公正”的贸易壁垒、分析外国市场、推进地区贸易谈判自由化等等。

除了美国之外,世界上还有意大利、法国、新西兰、南非、智利、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以及东欧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也都大量生产水果,特别是地处南半球的新西兰、南非、阿根廷、智利等国利用反季节差,把水果运到北半球的东南亚、欧洲争夺市场。西欧的意大利、法国等则利用欧共体共同的农业政策,保护欧洲市场,造成外部竞争困难。东欧国家、墨西哥等则利用地缘、气候优势把果品大量输往西欧和美国,还有像以色列则利用高科技优势把水果输往西欧市场等等,可见世界果品市场的竞争是异常激烈的。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水果生产国,果品的种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既有许多久负盛誉的传统出口产品,又有一些新兴果品,但总体来说,出口量很小,国际竞争力不强,每年果品出口额大约只占全国总出口额的0.5%,占农副产品出口额的4.5%,创汇率极低。我国是世界最大苹果生产国,1994年产量达1113万吨,而出口仅10.7万吨,不到1%。美国华盛顿州1994年产苹果约163.4万吨,其中在国外销售的比例达25%。实际上,我国的水果如果不走出国门,不去参与占领世界市场的竞争,我们不但会丢失我国周边的市场,而且国外的水果还将打进国内市场,美国的苹果实际上已经打进国内与我们较量。这就是说从长远看,我国由于人口多,土地资源有限,受自然灾害影响也较多,大部分农产品不具备出口竞争优势,但像水果这样少数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不走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不但不能获得比较利益,而且刚刚发展起来的水果产业,还有被窒息衰亡的危险。因此,国际市场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

那么,如何来应付这种挑战呢?我以为重要的是如下四点:

1.掌握国际质量标准,转变观念,积极向国际质量标准靠拢。我国水果走向国际市场的第一大障碍就是质量问题。一般来说,国际果品质量含有三层含义:其一是营养品质,指果品的糖分、维生素、各种矿物质的含量等;其二是商品品质,是指果品的形态、色泽、整齐度以及化学物质的污染程度等;三是食用品质,主要指果品的适口性及加工品质。三者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在国际果品市场上,商品品质、外观质量是竞争的焦点。近年来陕西省一些地区和个人与新加坡、台湾、香港商人有了交往,试图把苹果打出国门,但大都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外观质量标准要求高,而我们达不到外商的标准。日本是一个最重视商品质量的国家,在苹果栽培上,他们除了严格按照国际上的无毒化、密矮化和良种化要求外,不惜人力、物力,宁愿数量少一点,也要保证质量。他们采用人工授粉提高结实率和减少畸型果,人工疏花疏果,而且全部套袋,摘叶转果,地面铺反光膜等方法,达到果齐着色好。而这一切又都是高质量、高科技观念的综合反映。

要达到国际质量标准,除了高质量、高科技意识外,还要有商标意识,通过商标竞争,才能走进国际市场。在现代商品经济中,商标是企业信誉、产品质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优势的象征。全国红富士苹果第一村——山东省海阳县王家山后村能够在全国历年评比中获得三连冠,把他们的红富士推向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市场,并且迈出国门,走进荷兰、泰国、香港、新加坡等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靠的就是高质量、高科技以及“皇家牌”红富士的商标,1993年出口了50万公斤,1994年就达到150万公斤,不但跻身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超级市场, 而且成为抢手货。

我国作为世界多种水果生长的最佳适宜区之一,作为一个具有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果业大国,经过了近年来的连续高速增长,从规模上来说,果业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但从近年来特别是1995年的市场销售状况来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即必须完成由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的战略转变,必须立足于自然资源优势,依靠科技创出名牌,参与国内外全面质量的竞争。这是我国果业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

2.充分进行国际市场调查,掌握信息,在全方位地开辟国际市场的基础上确定主攻方向。市场调查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在以市场为先导的现代化浪潮中。就水果市场而言,全世界主要有北美市场、西欧市场、中东市场、亚洲市场以及独联体国家市场等。北美市场有加拿大、美国等发达国家,消费水平高,需求量大。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水果出口国,同时又是最大的水果进口国。但不利的因素是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墨西哥的大量供给以及南美阿根廷、智利等水果出口国的争夺,加之消费习惯不同,要求水平高,运输不便,因此象苹果、柑桔这样的大路货打进北美市场比较困难。但是利用名优特稀产品比如酥梨开路,逐步扩大还是很有前途的。

西欧市场经济发达,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果品是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求量大。几乎所有的欧共体国都是水果进口国,但意大利、法国、希腊、西班牙等水果大国的存在,满足了欧共体内部70%的需求,另外30%主要有南半球的智利、新西兰、南非等反季节国家补充,加上东欧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的输入,再加上西欧果品人均年消费量水平基本保持平衡,增减不大,以及欧共体内部对农产品贸易的限制,因此我国水果走向西欧也有困难。但是利用某些国家的作用,比如近年来中荷关系的发展,欧亚大陆桥的开通,打进西欧市场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再就是中东市场。中东国家受自然条件限制,果品生产范围非常狭窄,除了椰枣,多数国家水果不能自给,而且普遍收入水平高,消费量大,每年需大量进口。但制约因素是气候干燥,距离较远,向中东出口果品通常采用冷藏车船运输或者空运,而且当地贮藏保鲜困难。因此中东的水果主要来自临近的约旦、黎巴嫩、土耳其,此外南半球的新西兰也是中东市场重要的竞争对手。受上述条件限制,我国水果出口中东市场在当前条件下,困难较多。

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市场,这是我国水果的传统出口地区。近年来因对方国内情况的变化,出口受到限制,除了利用边贸的少量过境外,大量的出口近期不太可能。但从长远看,随着欧亚大陆桥的开通,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这无疑是一个最具有吸引力的大市场,我们应当积极做好准备。

亚洲市场,主要是东亚、我们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应当是我们水果出口市场的主攻方向。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一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的消费结构急剧变化,市场容量大,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差异大,互补性强,又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和传统的商品出口地区,而且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方式大体相同,比如喜欢红颜色,喜欢甜味。近年来,我国苹果通过边贸大量进入周边国家和地区,也说明这一区域正是我们出口的重点地区。当然,由于这一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消费水平和要求也相差很大,大体来说,日本、香港、新加坡是一个档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是一个档次,而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是又一个档次。根据不同档次的消费水平,应当区别对待,满足不同需求。

3.积极发展果品加工,大力开发绿色无公害果品和名优特果品,满足国际市场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在国际市场上,水果除了鲜食外,各种加工品也是水果的主要消费形式。比如果汁,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崇尚天然色素和绿色食品,使天然果汁的需求量激增,在国际市场上十分畅销。目前世界果汁年贸易额已超过50亿美元,甜橙汁、苹果汁和菠萝汁是主要果汁出口产品。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果汁进口国,年进口额约占世界总进口额的24%。德国是欧洲最大果汁进口国,年进口量60万吨,居世界第二,但德国人均消费量最大,年消费达36公升。1994年德国共进口了创纪录的22.7万吨苹果汁,70%来自东欧国家;而德国对外苹果汁的销售也增长了27%,达到创纪录的10.7万吨,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了50%。除美、德外,世界果汁年消耗量较大的还有英国、荷兰等。日本是亚洲最大的果汁进口国,年进口量超过10万吨。为满足国际市场的这种需求,许多发展中国家已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果汁加工,我国目前苹果加工量仅占总量的10%左右,而美国高达60%,日本也达26%。再比如用柿子加工的柿饼,日本人非常喜欢吃,并把它当作高档食品。 我国柿饼质量好,价格又比日本同类产品便宜20%—30%,因此很受日本人欢迎。目前我国柿饼约占日本市场总量的50%,主要来自山东、河北,而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柿子产量第一的陕西省却无所作为,实在可惜。

绿色食品又称自然食品、生态食品或有机农产品、无公害产品等,它的科学界限和准确概念是“安全、营养、无公害”。 有专家预言,21世纪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食品是绿色食品。当前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一方面收入水平高,另一方面环境与健康意识较强,比如德、英等国,绿色食品一直供不应求,开发绿色食品已成为许多国家提高出口食品竞争力的重要策略。比如近三年来,阿根廷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努力发展绿色食品,既为国家带来了大量外汇,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1992年阿出口了1.5亿美元的无污染水果和蔬菜,1995 年则达到10亿美元,出口对象主要是美国和欧洲国家。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着眼长远,瞄准国际市场,开发无公害水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的来说,力度不够,措施不足,特别是政府有关部门在检测、化验、统一部署要求和措施上支持软弱,没有形成气候。

再就是开发名优特产品和传统产品的出口。我国地形复杂,东西、南北自然条件各异,热带、温带、寒带水果品种齐全。有些名优果品在东南亚和西欧市场久负盛誉。比如砀山酥梨、河北鸭梨、广西沙田柚、山东金丝小枣、河北明栗、北京果脯、新疆葡萄干等等,但是许多果品,由于品种老化,加工落后,严重制约了出口发展。比如近年来,我国的香蕉不少品种的糖分、香味、口感都不次于甚至优于国外香蕉,但是外观低劣,就是品种原因。若能采用先进技术,改良品种,出口潜力很大。

4.发育多种流通产业组织,积极探索走出国门的渠道和方式。水果要进入国际市场,最终必须通过一定的流通组织渠道和经营方式来实现。根据国内外成功的经验,为了稳定出口货源,在数量、品种、规格、质量等方面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必须在果品优生区建立出口商品基地,而且要把生产、加工、贮运、科研、信息等部门联合组织起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生产、加工、贮运、销售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同时要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吸纳到这种经营组织中来,形成利益共同体。近年来,国家在沿海地区建立了许多外向型的农业示范区,包括各种水果的创汇基地;在内地也有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建立了一批有经济实力、能全方位服务的龙头企业,实行“公司+农户”的模式,为水果的出口创造了一定条件。陕西省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果品产销组织形式,据笔者考察大体有五种:一是以行政单位为依托,包括县、乡、村组建的国有或集体性质的流通企业;二是以各种协会,其中主要是科学技术协会为依托联合农户组建的产销联合企业;三是以外贸、供销、粮食等流通组织为核心组建的供销一体化企业;四是以销售大户、劳动模范、技术骨干等有声望、有信誉的知名人士为核心组建的产销企业;五是以外商为依托组建的中外合资、合作流通企业等等。但是就目前看,这些组织多为初始状态,规模小而分散,功能不全而稳定性差,走向国际市场有一定困难,迫切需要政府方面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

走向国际市场首先要信息接轨。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让世界了解我们,我们了解世界,这往往是单个企业无法办到的。陕西省各级政府近年来,通过各种宣传媒体,举办新闻发布会,刊登广告,在外地设立窗口等形式,特别是通过举办苹果节的方式,邀请外商参观基地,品尝产品等,做了许多宣传工作,但是力度远远不够,而且大多局限于国内。各级政府必须把宣传的重心逐步由国内走向国际,采取措施,打通国内外的信息渠道,为各类组织和广大果农提供信息服务。

其次就是要技术接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我们的果品与国际市场要求差距很大,主要是科学技术差距,解决这一问题也主要靠政府。近年来浙江省政府为了把农产品打向国际市场,他们不仅举办了“星火计划”国际研讨会、国际香菇产品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而且同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国合作建立了奶牛遗传改良中心、猪禽繁育中心等一系列农业技术示范样板,给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措施很值得各地果区学习和借鉴。

再次就是要有资金。通过政府吸引外资建设创汇果品基地,开拓外销渠道,这是一种进入国际最便捷、效率最高的形式。比如福建省的漳州市利用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的地理优势,打出南亚热带的“资源牌”,“以台引外,借台出海”,创办三资企业,引进良种和技术,建成水果蔬菜等创汇农产品出口基地180万亩,加速了与国际市场接轨。 内地省份,主要是要不断改善投资环境,保持各种政策的持续稳定,通过扎实细致的工作,把各种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标签:;  ;  ;  ;  ;  

论我国果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机遇、挑战与对策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