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守性大学理想的来源、结构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守论文,理想论文,来源论文,结构论文,性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7)06-0007-07
在中世纪后期开始的多种文化社会运动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在近代社会对大学提出新要求的推动下,自12世纪诞生的大学开始对自身进行认识和思考,这种思考促使大学理想在近代的形成。从历史现实上和思想内在逻辑上看,大学理想的形成过程与现代性的出现及保守主义在对自由主义、理性主义、激进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中诞生的过程基本上是同一的。据此可以认为,大学理想的形成发展与作为近现代思想发展中核心的“古今之争”,即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及其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从近现代出现的西方世界对大学自觉、系统的认同中存在着两种不同取向的大学理想可以得到佐证。
两种不同取向的大学理想带来了两条不同的发展线索。一条是站在启蒙运动、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对中世纪遗存下来的大学模式的批判,并发展新的大学和教育模式,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进步的大学理想;而另外一条则是认识到近现代社会发展给大学带来的弊端,从而维护传统,批判现代性大学及其模式,这是一种面向过去的保守的大学理想。这种情况无论是在纽曼①,纽曼之前的诺克斯、科尔里奇,还是纽曼之后的马修·阿诺德、欧文·白璧德、赫钦斯、列奥·斯特劳斯、艾伦·布鲁姆等人的思想中都能清楚地看到。这种分野是建立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中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之上的,后者之间的冲突是前者形成的基本原因和条件。因此,这两种不同的取向可以用传统和进步(在此进步并不是指一种绝对无误地向前发展的态势,主要指一种思想观念)来表述,并形成了保守性和现代性两种不同的思想方式。这两种思想方式在现代大学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都具有普适意义。
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分析框架,从西方思想史演进的背景出发,对其中作为重要一翼的保守性大学理想的来源、结构和发展进行研究。
一、保守性大学理想的性质与来源
保守性大学理想实质上是大学思想最早的起源之一。如果将英文中“idea”这一术语的使用作为大学理想出现的标志的话,那么保守性大学理想则是最早对大学自身进行系统思考和认识的。因为正是保守性大学理想将“idea”这一体现精神和思想的术语与作为机构和制度的大学结合在了一起。这一结合实现的途径最早是从保守主义思想家埃德蒙·伯克(1729—1797)开始的,伯克在为传统和制度做辩护的时候,通过“idea”一词首次明确提出并预示了思想、观念或理念、理想对制度或机构的重要性及其力量,以及该词保守主义式的使用方式和意义。其后是保守浪漫主义者塞缪尔·泰勒·科尔里奇(1772—1834),他通过“idea”一词来指称制度或机构的本质,并以此为考察和论证它们的方式。最后则是由纽曼(1801—1890)完成的,他采用科尔里奇分析机构、制度功能的论证方式来分析大学,并从宗教的立场出发,从哲学的高度来思考大学的目的和意义。从社会历史现实看,是近代社会对大学的变革要求和德国大学的实践,促使了大学思想家们对大学的性质、作用和目的及其与国家、社会、宗教等关系进行了全面反思,形成了大学理想。因此无论从历史实存还是思想观念来看,保守特性在大学理想的历史开端就已经具有了。
据此可以认为,保守性大学理想是一种具有西方思想史上保守主义性质的大学思想方式,它既体现了保守主义的某些基本精神,又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质。它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确立了自身:与保守主义在历史发展时空和思想内容上的紧密联系和重要区别;对大学教育领域中体现的现代性社会弊端的批判;对自身论述主题及其相互关系的确定。
从整体历史过程出发,保守性大学理想与近现代出现的作为批判力量的保守主义思想都与对现代性社会变化的反思联系在一起,前者是后者这一总体性反思在大学教育领域中的体现,二者在时空上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和承继关系。保守主义的思想资源可以上溯到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阿奎那、休谟等人,尤其在政治方面。1593年理查德·胡克撰写的《论教会体制的法则》明确出现了保守主义的信念。而伯克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批判则导致其成熟,使其成为一种成体系的思想结构和有确定形态的思想方式以及政治态度。这也是现代保守主义基本原则的源头,保守主义也因此作为对启蒙运动的反应而历史地成为一种思想流派。
对保守性大学理想而言,虽然它与保守主义出现的直接激发点不同,但从诸多中世纪后期和现代前期的思想萌芽来看,它们有着共同的精神信念和对立面。从典型地体现了保守性大学理想的系统性著作《大学的理想》形成的历史、思想内容和论述方式来看,保守性大学理想这种思想方式,具体地体现了保守主义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除了宗教的总体背景和当时社会状况外,主要体现在伯克和科尔里奇的保守思想对纽曼的渗透上,“idea”一词的使用和及其思考方式的展开是其典型的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保守主义思想帮助了纽曼诞生其保守性大学理想,并使其具有了独特的思想形态、结构和论证方式。
虽然保守主义是一个颇具开放性的概念,随着历史发展和地域变化而有着不同的思想内容或“保守对象”,也因此出现了诸多划分和不同的认识,②但保守主义同时也有着某些共同的思想因素,包括原则、结构、信念、精神和方式等。
首先这种共同性体现在其表面释义上,它是指一种维持不作大幅度或突然变革的倾向,尤其是指政治方面的此项原则,体现了一种力图维护现状的保守性。其次这种共同性还主要体现在那些保守主义思想家持有的思想原则和所反对的思想方式两方面。如批判启蒙理性对传统社会文化生活的解构;强调以宗教为核心的有机的生活秩序;对工业社会和商业文明的强烈批判;重视一种个人卓越的追求;对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绝对存在的形而上学强调和服膺,而不论这种存在是上帝、真理还是其他事物;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道德等精神性事物的重视和对传统的推崇,这种态度往往意味着其思想方式的经验主义和反理性的倾向;还有对精神性事物的论证方式往往采取的是一种信仰式的“循环论证”等等。同时保守主义并不是一种具有极端顽固倾向和维护现有政治经济利益格局和秩序的原教旨倾向的思想,它体现的是保守和变革之间微妙的关系,不是截然地摒弃革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保守主义也是现代社会整体发展的一部分。上述这些共同思想因素同样也适用于对保守性大学理想的理解。
因此在思想内在性内容和结构方面,保守主义和保守性大学理想具有了共同的对立面和共同的思想因素。它们拥有共同的精神,如对待传统的态度,对变革方式的理解,对精神性事物的重视,以及类似的理性观、自由观、道德观、传统观、宗教观和制度观等,并共同反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理性主义、激进主义等现代性弊端的思想基础。正是在这种共同坚持和共同反对的进退之中,它们具有了天然的思想上的紧密联系,并通过这种联系使得保守性大学理想部分地拥有了自身确定的形态和结构。这种内在性思想的一致,一直体现在保守性大学理想的整体发展过程中。保守主义的历史发展和它赖以建基的现代社会发展与保守性大学理想的出现和发展也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这种总体的背景下,保守性大学理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历史发展和逻辑的统一。在理解保守性大学理想时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相当多的保守大学思想家的论述中,保守是一种意识、态度、思想状态乃至生活方式,而不具有确定的纲领,甚至找不到一个具有实质性的价值或目标,这种模糊性也是保守性大学理想与保守主义所共有的。
大学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保守性大学理想与保守主义具有紧密联系的同时,也使两者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这种区别既体现在对现代性批判的不同方面,也体现在对自身论述主题的选择上。保守性大学理想主要是对现代性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弊端进行批判,如对知识专业化,实用性,职业化的批评;对人的精神性事物忽视,而注重外在目的的警醒等等。它往往较少涉及到影响社会和人类生活其他方面的问题。而在论述的主题上,因为大学教育领域的内容和性质的限定,保守性大学理想与主要关注政治领域或经济领域的保守主义思想也有着不同,它较少论述财产、权力等问题,而着重于教育目的、教育方式和传统、文化、道德、理性等概念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论述。
二、保守性大学思想的主题与结构
根据与保守主义相关主题的关联和大学教育本身的逻辑,以及对大学思想历史实存的观察,我们可以归纳出保守性大学理想所论述的三大核心主题:自由教育,理性、道德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人之根本目的和自我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思考。这三个主题构成了保守性大学理想的基本结构。第一个主题自由教育作为实现的方式位于基础的位置,第二个主题理性和道德位于中层的位置,通过自由教育或其他方式直接加以实现,第三个主题自我与外部关系及在其中体现的作为人之目的和意义的完善或完美位于最高层次,是终极目的。这三者通过层层上升并相互有机联系的结构来实现保守性大学理想的形态、方式和特征。这三个主题及其思想基础确定了它们与保守主义关系的同时,也使得它们在论述时所回溯的思想资源出现了差别,如保守性大学理想某些思想因素在柏拉图那里获得了力量,而在保守主义看来,柏拉图因为没有论述财产和法律,不能算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实际上,对本身思想发生了变化并有其原因的柏拉图不能进行如此简单的划分)。从这些异同来看,保守性大学理想与文化保守主义更为相近,他们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确立标准,都力图保守传统文化的价值。
1.自由教育
在三个主题中,自由教育可以作为保守性大学理想最为根本和最为外显的特征。在西方世界中,传统的自由教育一向为西方教育思想和实践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自由教育就已经开始孕育和发展。它强调,“不为其他目的,只为知识本身的知识”,认为这是最高贵的知识,教育的目的就是探索这种“纯理论”知识,从而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提升人的本质——理性的价值,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从而追寻真理,使人成为自由人。自由教育是反对专门化和功利性的,强调的是心智训练的价值。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模式和精神通过被神学改造的七艺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入到了中世纪大学的学术传统中,成为了适应近代以前知识形式的主流教育形式和正统思想。但随着近代知识形态的转型和科学、经济、民主和社会发展,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分化,规模膨胀,类型丰富,目的、功能趋向多元,强调功利性和实用性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兴起。在这种新的背景下,自由教育及其存在的基础受到了现实的挑战。
保守性大学理想对于这一矛盾坚定地站在了强调自由教育内在价值的一方。无论是早期的古典大学理想确立者纽曼、文化保守主义者欧文·白璧德,还是中期的名著运动和自由艺术运动领导者赫钦斯,还是近期的新保守主义者艾伦·布鲁姆都是如此。尽管他们在具体的理解和实施措施上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但自由教育是对自由人的智性训练的这一观念共同指引着他们的思想和实践,反对现代大学过于功利化、实用化和商业化的倾向和弊端。从自由教育那里汲取营养的包括人文教育、普通教育、通识教育等等概念和运动。自由教育模式成为无数教授和教师以及受过教育的人的心目中一种教育理想的来源或者说是精神支柱,而他们持续地与学习退化成为一种技术训练的趋势、不可逆转的大学和学院世俗化的趋势做着斗争。尤其是在大学领域,自由教育观念成为其发展中影响深远的一种基本观念,并成为综合性的教育与琐碎的科学研究和专门化教育之间矛盾斗争的思想资源之一。
2.理性与信仰、知识与道德的关系
理性与道德,或知识与信仰,是西方思想史上一对重要的关系,在思想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先贤。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知识即美德这一命题,通过理性将求知与人的卓越发展和完善结合在了一起。基督教与古希腊思想的碰撞使得古代教父必须处理理性与信仰的关系,德尔图良提出了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分离,认为理性越不可理解的越可信仰。结合柏拉图主义的奥古斯丁则提出了先信之、后知之的观念。而处理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基督教融合问题的托马斯·阿奎那则提出了先知之、后信之的观念。这一渐进的路径为理性在近代的发展留出了空间。但当近代社会发展诞生了科学理性,使得知识日益增加和重要,人的地位日益上升,挤压了信仰空间的时候,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逐渐被知识与道德关系所取代。
在这一对关系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保守性大学理想往往站在信仰和道德的立场对理性和知识的限度进行批判,从而强调大学理想中更为精神性的一面。这就是那些具有保守色彩的大学思想家往往为什么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道德精神取向的原因所在。这也是保守性大学理想与保守主义乃至整体思想史和西方社会发展建立联系的一个节点。典型体现这一关系及其演变的是纽曼。纽曼在19世纪中期现代社会世俗化和现代性转变的背景下,对理性和知识、信仰和道德进行了新的思考,对大学与教会,理性与道德关系提出了适应性的变革。因此他的思想具有了知识、宗教、理性、道德等多方面的影响,他的论述也因对功利主义伦理学等关于人类道德及道德感论述的批判而成为保守性大学理想阵营的旗帜之一。
这一关系之所以能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成为保守性大学理想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因为它指出了人的根本问题之一。在现代性张扬人的理性,用人取代了神的地位,并据此提出依据理性可以得到近乎无止境进步的观念的背景下,对人的理性、知识和地位的限度思考一直没有停止。很多思想家将这种限度确立在对以往传统、宗教和道德的基本认识中。这种尊重传统精神和价值的思想是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不断开始膨胀的人的理性的不信任。这是一种保守但不腐朽的态度,社会也许恰恰在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才能真正获得发展。从这一关系所揭示的基本问题来看,保守性大学思想家们对道德和精神性事物的重视更使其思想具有了恒久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教育及其论述不过是对这种精神性强调的表现形式和实现手段,并因为其对精神养成的独特作用而成为一种趋向于不断追寻完美精神的表征。
3.人的根本目的与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出发,保守性大学理想更为关注的是人的根本目的,它强调哲学意义上的人的完善,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个人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个人自我包括理性、精神等。外在世界不仅是客观世界——社会和自然,而且还包括以往人们积累起来的传统、绝对的精神客体,甚至包括感性认识、经验和判断。保守性大学理想往往从这些角度出发,用得益于伟大智性传统的广阔而非凡的心智来质疑现代文明的整个基础。现代性、理性主义、科学至上、专门化、人类中心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进步观念、世俗化、自然主义等都隐含在这一关系及其矛盾中,并包含着诸多的哲学问题,涉及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哲学、道德哲学等。对传统的尊崇,对人类理性的娇纵的警惕,对自由主义、功利主义的反对,对知识地位的认识,对上帝乃至教会的顺从,对无常世俗世界的轻视——柯克指出,这种认为世间事物浮华空虚的感受是伟大的保守派们一个突出的特征③——对永恒人类价值,恒常的人类心灵的重视皆是其表现。持有保守性大学理想的思想家们正是通过教育教养方式和大学这一培养人的途径将这一关系集中地反映了出来,并最终将其引向了这种关系的真正确切地实现,以引导人内在地向着自身完善和完美进发,实现人之目的和意义。从这一角度来看,保守性大学理想延续着以往的哲学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对精神传统、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的影响。
三、保守性大学思想的发展阶段
由上述形成有机结构的三个主题所构建的保守性大学理想,面对现代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问题,表现了不同的侧重点、思想来源和成熟度,从而形成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保守性大学理想的史前时期。这一时期从18世纪中后期开始至19世纪中期,代表人物有伯克、科尔里奇和华兹华斯、德昆西等浪漫主义者。史前时期的保守性大学理想还不具有自身的确定形态和结构,虽然出现了较多的关于大学目的、自由教育的论述,但它们的角度与此后的角度并不完全相同,也不系统不完整。这一时期的发展为此后保守性大学理想的确立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充分准备。这种基础首先表现在保守主义的创始者伯克在反对自由主义激进行动、为传统制度辩护的过程中,通过大量论述制度和机构的精神,首次明确提出并预示了思想、观念或理念、理想对于制度或机构的重要性及其力量,以及这一思想方式的保守主义基础。其次表现在科尔里奇在对当时英国大学教育的阐述构想中,反对边沁功利主义“这有什么用”的质问表达方式,提出了“这有什么意义”的质问方式,从而以“idea”一词来指称制度或机构的本质并以此作为考察它们的方式,开启了一种论证思想模式。在此,他们表现出了对大学传统的服膺,对传统理性、道德、宗教的重视和对功利主义的反对,建立了一种有机主义的、传统的大学理想的雏形,影响了保守性大学理想的确立。
第二阶段是保守性大学理想的确立时期。这一时期从19世纪中期开始到19世纪后期,其代表人物是纽曼。确立时期的保守性大学理想体现了其宗教—道德的特征性取向。面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知识兴盛,信仰日渐式微,传统理性也日益让步于现代理性主义,理性与信仰关系向理性与道德乃至知识与道德关系的转变,历史选择了纽曼这一具有宗教作家和教育家双重身份的人来完成对大学理想对社会的适应性思考,因此这一阶段对宗教目的出现了挽救性的强调,并关注道德。这种特性不仅体现在当时整体的社会宗教思想氛围中——美国1828年《耶鲁报告》即是这种氛围的表征——也体现在对纽曼产生影响的伯克、科尔里奇等人保守思想的宗教色彩中。也是这一时期,纽曼正式确立了保守性大学理想的三个主题,论述了诸多具有宗教色彩概念,如真理、普遍知识等。这些概念也被诸多有着悠久传统的大学的校训所体现,如哈佛大学。这些概念有其思想来源,这种思想来源与后来的持有保守性大学理想的思想家既有重叠,也有不同,并在此后影响了马修·阿诺德、赫钦斯等人。纽曼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大学观念确立了保守性大学理想的经典论述并深刻影响了此后的大学思想。
第三阶段是保守性大学理想的延续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从19世纪后期开始到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主要有文化保守主义者马修·阿诺德、欧文·白璧德和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莫蒂默·阿德勒等人。从总体上说,这个阶段在延续保守性大学理想的基本因素的同时显示了文化—社会取向的特征。这一时期,在知识与道德关系中出现了道德的相对主义状态,导致了一系列思想家试图从传统文化价值对精神和道德的重视中获得新的思想资源,对大学教育进行匡正。这一阶段承先启后式的人物是马修·阿诺德,尤其是在对理性、文化等概念的论述方面。欧文·白璧德的人文主义保守派也属于这一阶段。他们从文化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维护传统,发展了保守性大学理想。这一阶段的顶点出现在赫钦斯和阿德勒等人组织的自由艺术运动和经典名著阅读运动。这些永恒主义者的大学理想因为社会关注问题的变化和现代思想的某些方面的影响,使之也出现了新的主题,如对个人主义的辨析和论述,对民主的争论等。尤其在赫钦斯和阿德勒的思想中出现“人人的自由教育”的概念,体现了现代性革新思想对保守性大学理想的渗透。从而使得赫钦斯等人出现了典型的社会性取向。但他们体现的永恒普遍的绝对论色彩和对传统文化、自由教育的重视,意味着保守性大学理想的历史延续性。
第四阶段是保守性大学理想的新思维时期。这一时期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至今,代表人物是列奥·施特劳斯、艾伦·布鲁姆师徒和一些传统主义的新保守主义者。这一时期的新思维主要体现在对希腊哲学理性精神的追寻和对自由教育作用的新理解上,从而赋予了这一时期保守性大学理想个人—理性取向的新特征。当面对现代性社会发展到极端的自由、民主、平等毁坏了人类追求卓越的努力时,尤其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价值中立原则导致的知识和道德两方面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时,布鲁姆等人试图回到更早的希腊传统,并采取一种与西方主流学界不同的解释思路来重新看待传统。这一阶段的思想家往往更为注重个人的卓越和传统理性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自由教育新的意义,这种阐述与上一阶段阿德勒和赫钦斯的思想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对哲学、理性、真理的追求,使得他们对保守性大学理想三个主题的论述具有强烈自觉意识。这也是一种对自然法和理性的推崇。这一阶段的出现与二战后新保守主义的兴起有着一定联系。这种新保守主义取向的价值是“和谐均衡”,“自我约束的自我发展”,“人文主义和古典的平衡”以及历史连续性,强调基督教精神和西方传统的思想谱系。
四、结论:保守性大学理想价值和研究意义
保守性大学理想与现代性大学理想是追求大学发展和反思大学本质的两种不同的路向。前者作为一种反思力量,首先对大学现代思想方式所带来的弊端——科学化、理性化、专业化、功利性、实用性等——进行了批判,这在现代大学模式日益普适化的时期,保持大学的某些基本性质无疑具有重大价值。其次它体现了人类思想和实践过程中的某些根本问题。实际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根本问题、基本争论或重大观念少之又少,并且常常一以贯之,因此对这些基本问题和观念如精神、道德、理性、进步与传统等的思考对于真正理解大学与社会的发展是有根本性意义的。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是,保守性大学理想中所体现的对人的精神性事物的重视,对真理的哲学式追寻和在此过程中实现对人的完善完美的追求,无疑更具价值,这使得大学教育体现为一种哲学。
此外,对于大学思想史研究来说,保守性大学理想研究的意义在于勾连大学理想与西方思想史进程的联系,从而有助于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出发,总体把握西方大学理想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从西方思想史,乃至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总体进程的角度来理解大学理想,从而将大学思想史的研究建立在历史社会框架和整体思想史背景之下,对相应的问题做出更具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的回答。这样的一种模式将突破以往研究中就大学理想论大学理想的模式,从而寻求新的解释角度。毕竟大学是社会、历史的大学,大学思想史也不仅仅是大学思想孤立的历史,它是建立在历史、社会基础和某些思想观念渊源之上的多层面的丰富的历史。在历史的总体进程中理解思想的形成要求探寻思想的内在性内容与其赖以产生的历史社会学格局的关系。因为那些思想观念并不是完全远离生活世界,它们本身也是一个更加错综复杂的超越它们自身的经验聚合体的一部分④。大学理想无疑也是西方思想史中的大学理想。因此,探寻大学理想与整体的西方思想史、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总体进程之间的关联,以获得一种令人信服的解释是对大学思想史研究深入的必然选择。本文正是这种尝试的一部分。
标签:保守主义论文; 现代性论文; 大学论文; 理性选择理论论文; 西方社会论文; 社会观念论文; 历史知识论文; 道德批判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 传统观念论文; 思想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