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雅俗之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雅俗论文,文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00)04—0082—04
一
近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步步深入,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刻影响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受此影响,文化艺术领域的生产为适应接受对象的大众需求,出现了平民化和通俗化的趋势。一方面是普通人再次涌入作品成为主角,另一方面创作正日益面向众多的接受者、消费大众。这种现象或潮流的出现固然导因于市场化的实现,但也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观念的转变有更深刻的关系。传统的思维方式习惯于定于一尊、追根溯源、打破沙锅纹(问)到底。随着世界多极化的确立,人们的思维模式也跟着变化。思想观念及理论的多元化更深刻影响到人们的文艺观。文艺的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满足了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使文艺的现状出现多元共存的局面。同时,这种平民化通俗化的趋向又是和改变了观念的作家和自觉的结构颠覆冲动有更为直接的关系。由于对传统的理论观念在多年接受过程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作家艺术家们产生了强烈的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和颠覆历史传统的冲动,戏说调侃的意味遍布于文学作品之中。面对这种平民化通俗化的文艺潮流,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担心,并继而对之排斥,认为“容忍通俗艺术泛滥,只能钝化人的感觉,诱使艺术家误入歧途。”[1][p105]所以必欲除之而后快。 当然这是一种极端之见。有的艺术家对此倒是持有公正之论,认为不管任何社会文学的接受者都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文化水准、欣赏水平较高的,另一部分是文化水准、欣赏水平较低[2][p91]。所以前一部分人需要的是有一定的启蒙性和历史深度的纯文艺,后一部分人需要的是简单通俗容易理解的通俗文艺。对前一种观点大家自然能看出其偏狭,而对后一种观念我也觉得这里面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性的对通俗的事物的一种不公正心态,这是中国文人传统的优越感和清高意识的具体体现。通俗文艺必须得到正确的对待,必为之正名。
二
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把文艺分为高雅和通俗,实际上什么是高雅什么是通俗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具体作品的划分有时高雅与通俗也很难定性。这里人们把雅与俗是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来加以使用的,认为高雅的层次水平就高,通俗的水平就低,事实上高雅与通俗并不是衡量评价艺术品的绝对标准。评价艺术的标准一个是思想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检验一部艺术品的价值主要应从这二者的统一的角度去衡量。雅与俗看似内容,但主要还是形式,而非评价作品的标准。它是艺术家通过雅或俗的形式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的形式,只要艺术品表现出积极健康的思想情绪且很有艺术性,这样的作品都是好作品。雅与俗本身并无高低贵贱的层次之分,关键在于艺术家的艺术表现。
雅与俗有高低贵贱的差别,这是一种在过去的时代里受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而形成的文艺观念,它往往从接受对象的文化水平的高低的角度来衡量艺术品的优劣。高雅的常与上层统治阶级及其生活相联系,这部分人由于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文化水平相对较高,欣赏水平也高,所以反映了他们生活和情趣的艺术品为他们所欣赏,就被视为是高雅的艺术,这样的艺术形式被认为是高雅的形式。而反映普通老百姓生活愿望被百姓所乐于接受的艺术品则被视为格调低俗。这种从接受对象的文化水平角度衡量艺术品的观念具有很强的阶级内容,含有对劳动者等下层群众的强烈的鄙视和轻蔑的意味,是一种必须更新的观念。在我国长期的奴隶制和封建社会当中,一直是少数人掌握政权,他们因而也占有精神领域的统治地位,文艺历来都是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的。能够看懂文字欣赏文艺的只有“上等”人,而为这些统治者所欣赏的文艺(绝大部分文艺形式)就自然被认为是高雅的。相反那些为老百姓解除精神痛苦和疲惫的娱乐形式则被认为是俗的,层次低的,如故事、说唱文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今天人民大众成了历史和国家的真正主人,我们的文艺形式自然也是为广大劳动群众服务的,怎么还能把这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看成是低俗的呢?我们绝不能像过去那样因为接受对象的水平高就以为这样的艺术高雅,接受对象的水平低,为他们所乐于接受的艺术品就一定低俗。更不能因为老百姓乐于接受,就一概排斥这些艺术品的内容和形式。一味地雅起来恐怕谁也受不了,正如鲁迅所言:“四季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3][P374]
三
雅不但不是评价艺术的一个绝对标准,而且在雅俗之间关系上,人们倒普遍认为雅是从俗中产生的,事实也是如此。通俗与高雅之间是一种既相对又融合的关系。从文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会发现,雅的文艺形式都有过俗的历史,雅来自于俗。俗的亦可成为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对象,变成雅的,通俗倒成了高雅产生的基础。在我国文艺发展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俯恰即是。从艺术品角度看,《水浒传》、《三国演义》被称为四大古典文学名著,雅得很。但两者在成书之前,故事就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个世纪了,是民间文学的主要内容的一部分,即使是成书以后,书中的许多因素,诸如语言、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感情倾向等,也都是非常民间化、通俗化的。从艺术形式的发展史上看,文学的源头可追溯到神话,但后来诗一直被历代的统治者奉为高雅的经典。所以别的文艺形式一般被视为不雅的形式,词、小说、戏剧都曾俗过,可是现在这些艺术样式已是文艺殿堂中的中流砥柱,都是高雅赖以表现于其中的重要形式了。从当前文艺发展的趋势来看,通俗的、平民化的及普通人的内容更易于大众接受。流行歌曲、通俗音乐、平民化的影视剧等,已经渐成潮流。可以预言,在这众多的被当今人们看成俗的艺术形式中,将有一些肯定会由民间而走入文艺的高雅的殿堂,最后被人们视为所谓的艺术精品,成为高雅的艺术。历史将再次证明在艺术被人为地走向极端雅化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
另外,在雅俗之间的关系上,二者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即使在同一个历史层面中,高雅与通俗也是同时并存,相互融合的。它们各自以自己的优势拥有各自的接受群体而显示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使文艺的总体格局显现着多元化态势。无论任何时代,只要条件具备,通俗艺术就会如春风化雨,自然地生成与传播,成为文艺百花中的重要风景。
在雅与俗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中,我们一方面看到雅的出现与通俗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首先通俗对于文艺活动与发展的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其次,雅与俗并无本质的明确的分界线,通俗虽然粗糙甚至有消极不健康的庸俗,但更多的是天籁和质朴的魅力。高雅之中也并不完美,它也存在着人为的刻意的努力造成的艰涩古奥与费解。所以雅俗本是一体的,是文艺活动整体的不同样式,并且相互融合,彼此共生,没有截然对立、你高我低的明确划分,这实在是自视清高的人心造的虚幻。
四
雅自俗中产生,而通俗又多与大众相联系。任何文学形式(包括《诗经》它也先流传于民间)都是先经由大众的创生、流传、普泛化而约定俗成,然后文艺家使它的艺术性得到加强和提高,最终完成由大众通俗到专业的雅化。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完成了从通俗到高雅的演进后,文学却忘记了产生它的大众,以至我们还要研究探讨,使它们的紧密联系得以重新确立和恢复。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自然对文艺产生较大的影响就是人类了。而在人类社会中的主体还是普通人,他们的接受水平、习惯、心态等都对文艺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大众的欣赏要求和习惯等对艺术的发展有制约作用。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思维的重要工具,它的形成是在人群的长期共同生存活动中约定俗成的。语言是文学的唯一表现工具,文学的约定俗成性也是很自然的现象。其他的艺术形式也一样,每当一种艺术样式长期流行于民间之后,它的具体形式就逐渐地被加工改造和不断地完善,从而走向成熟,固定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艺术样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莫不如此。在这些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历史传承过程中,民众的习俗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不被老百姓所欣赏和接受的形式不断地被丢进历史的垃圾箱中,流传下来的都是被大众所肯定的。其次,大众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着辉煌灿烂的精神财富。一方面,作为社会的主体,他们不仅在社会生活中是主角。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有更多权利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这是他们参与文艺创造的独特方式,他们的承认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与发展。
尽管艺术与人民大众有着这样紧密与天然的联系,但文艺由于被统治者所把持,历来的统治阶级都把大众排斥于文艺殿堂之外。人民大众每当创造了一种艺术形式后,这种形式就被贵族化了的文人拿进艺术殿堂,弄得古奥难懂,面目全非,最后脱离了大众。五四以后,文艺家们力图恢复重建文艺与大众的联系,倡导白话取代文言,推倒山林文学,普及大众化,取得了巨大成功,在实现艺术与民众的结合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巨大坚实的脚步。随着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劳动群众日益觉醒,中国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了文艺与工农兵方向,把为大众和如何为大众作为了文艺发展的方向。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人民真正成了主人,他们的精神需要也日益得到了满足。可好景不长,十几年后,由于极“左”势力的猖獗,文艺走向理想化、主观化,脱离了大众。新时期以后,文艺拨乱反正,艺术重新走上正轨,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状况受到关注,文艺的大众化的传统日益恢复。遗憾的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以后,文艺又再次走入脱离大众的怪圈。“由于审美愉悦价值与可读性的丧失,许多现代艺术不再是供社会大众欣赏的‘艺术对象’,而成了象牙塔中的小圈子艺术,成了主要供学术界分析探讨的‘研究对象’。”[4][P84]这样的现实不能不令人关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探讨艺术的通俗化大众化问题就不仅是学术性的了,更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绝不能走为艺术而艺术的道路,文艺还要关怀民生、通俗化、大众化,确确实实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五
从以上所言,雅俗之辨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全盘肯定了俗中的一切。俗的形式之中由于它同广大普通民众的血肉联系,清新刚健、质朴活泼、纯真积极,这些优点都是大家所承认的。但绝不能因为它是人民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我们就看不到它的不足。对通俗文艺公正的评论家“向来主张把通俗文艺与庸俗文艺尤其与黄色下流之作区别开来。” [ 5][P71]对于通俗文艺中消极落后的不健康的方面, 在许多文章中多有涉及,不再多说什么。不过我觉得,庸俗消极的东西并不是通俗化的大众文艺的专利。这些现象在高雅的艺术品中也不少见,迷信、色情(乱伦,偷情等等)比比皆是。由于它契合了人性中的自然娱乐性的需求,在大众中传播迅速,所以往往被利欲熏心的人所看中,成为他们牟利的重要手段,甚至有时也与国际上敌对势力的颠覆渗透和演变有关,这是我们要警惕的,绝不能把罪名统统归之于通俗文艺。
文坛的雅俗之争经年有日。历史正走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文化的趋势和审美趣味正日益平民化、简洁化,“高雅”的艺术也正和通俗化合流交融。在商业化时代里,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文艺大众化、通俗化的过程还略显艰难曲折。我们还应坚信,世界的发展还是要靠广大的劳动群众,尽管他们创造了历史并不书写历史,“但地球却是驮在劳动者的脊背上的。”[6][P125] 历史的创造者——劳动大众的欣赏趣味必将被有远见和有良知的文艺家们所关注,这些真正伟大的英雄将再次成为文艺世界中的主角,成为人们心目中千古不灭的璀璨明星。
[收稿日期]200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