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文明风尚营造和谐氛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_农民论文

培育文明风尚营造和谐氛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_农民论文

培育文明风尚 营造和谐氛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农村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风尚论文,扎实论文,氛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条标准要求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着眼于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新农村这一大局,着力于培育新型农民这一目标,着重于树立新风尚和创建新环境这两个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打牢共同思想基础,营造和谐舆论氛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生气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农村思想文化环境。

一、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农民

新农村,首先要有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不仅包括经济发展,还应包括农民素质的提高,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农民综合素质提高了,才能增强农民的现代意识,才能使村村谋发展、户户思创业,才能不断提高生活水平,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奠定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我们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以榜样教育、培训教育、活动教育、自我教育、法制教育等“五项教育”为重点的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适时总结和推出了一批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的不同层面、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先进典型,使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学有榜样。通过建立村镇“学习日”和农民“学习月”制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和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常年对农民进行科普、农业技术、政策法规、文化卫生等多方面的培训教育。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秧歌、篮球赛、象棋赛、读书看报、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根据时代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让农民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让农民自己进行零距离、面对面、心贴心的自我教育。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教育等手段,对封建迷信等不良文化、黄赌毒等丑恶现象进行整治,推动农民转变观念、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

在“五项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00班次,培训农民达178万人次,培训科技养殖大户和科技示范户11677人,培训农业农村干部5617人,下乡科技人员达到3812人次,农民科技咨询人数17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230场次,举办科技大集182个,下发科技资料57万份,推广实用新技术244项,转变了农民的“三种观念”:即转变了生活观念,使农民明白了不能只满足于有吃、有喝、有房住,而要过科学、健康、文明、进步的新生活;转变了生产观念,使农民懂得了靠传统的、单一的种植业、养殖业不能致富,而要调整结构,多种经营。自给自足难以致富,面向市场才能赚钱。凭经验很难发家,靠科学种养殖才能致富;转变了消费观念,使农民走出了要面子、婚丧嫁娶举债借债大操大办、铺张挥霍等消费误区。有效地增强了农民的政策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等四种意识,涌现出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闯市场、学科技、奔富路已成为农民思想意识的主流。

二、加强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对农民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世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是干部群众接受教育的直接平台,也是衡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一度出现的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严重不足、以文化事业为代表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在许多地方软弱无力、农民缺乏业余文化生活活动场所的状况,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为重点,抓住了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这几个中心环节,把村级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着力点,实现了工作重点的下移、文化资源的下移和文化服务的下移,进一步活跃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和谐社会的逐步形成。

我们结合齐齐哈尔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研究确定了把大力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工作思路和措施,在全市广大农村大力组织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电影放映工程和农村万村书库工程等“五项工程”;重点建设了县级图书馆文化馆、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村级文化活动阵地、自然屯文化活动大院和文化活动大户等“五级阵地”;积极扶持电影放映队伍、农民文化活动队伍、民间演出团体、民间艺术人才队伍和文化中介组织队伍等“五支队伍”,我们将之概括为“三个五”战略。这一战略实施以来,经过多方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共落实乡级宣传文化站示范点26个,村级宣传文化室142个,文化中心户568户。到目前,全市开通有线电视的行政村649个,村通率51%,入户率16.7%。50户以上自然屯通有线电视1890个,村通率32%。农户总计75万户,有线电视用户数12.5万户,入户率16.7%。建成农村信息服务站200个,新增设备投资1500万元。广大农民可进行村务信息及市场行情、供求信息查询,还可享受到优惠资费标准的通信服务。。

三、突出抓好“三大创建”活动,提升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建设美好生活的有效载体。我们在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新内容,探索新形式,寻找新载体,突出抓了“富裕、知识、新风、娱乐四进农户”、“创建生态文明村”和“城乡共建文明村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三大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从人到户、从户到屯、从屯到村工作格局,有效地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一是抓住农户这一细胞,开展“四进农户”活动。农户是农村社会的细胞,是农村生产生活基本单位。只有不断深化文明户创建工作,真正做到入户到人,才能有效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水平。我们顺应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满足农民求富、求知、求新和求乐的强烈愿望,组织开展了农民乐于接受、有实际效果的富裕进农户、知识进农户、新风进农户、娱乐进农户“四进”活动。各地通过组建“能人联合体”,促进了富裕进农户;依托“农民大学”,促进了知识进农户;评比“八荣之星”,促进了新风进农户;实施“两进两到”,促进了娱乐进农户。

二是抓住村这一基础,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创建生态文明村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们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梯次推进过渡型、普及型、示范型生态文明村建设,在服务农民多办实事上下工夫,集中开展整治粪土乱堆、柴草乱垛、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禽畜乱跑等“五乱”现象,整治社会秩序,尤其重点抓了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等工作,抓了环境净化、绿化、美化工作、使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际利益,激发参与创建的积极性。今年重点推进了14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范型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同时已确定的普及型、过渡型生态文明村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建设了25个生态文明样板村。实施的生态文明村建设“五治”效果明显,即在村镇发展上治“散”,撤并乡镇43个、撤并自然屯846个,使乡镇村行政区划分更趋合理;农民建房上治“坯”,今年新建、翻建农房39万平方米,有27万平方米采用了专家的图集设计;基础设施上治“缺”,年初以来,建设通村公路2800公里,铺装村镇道路1497万平方米,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4.1万人,新建卫生院35个,对24.5万平方米危房校舍进行了改造;村容环境上治“脏”,清理柴草垛、清运垃圾,村民家中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村镇卫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镇绿化上治“少”,新栽植树木30万株,新增绿地134万平方米。

三是抓住城乡共建和“三下乡”这一措施,开展城乡同创文明活动。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我们积极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广泛组织开展工农共建、村企共建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组织城市文明单位与村屯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全市共有1259个文明单位与850个文明村进行了结对共建,为共建村出钱出物合计达两千万元,特别是在生态文明村建设中作用明显。同时大力推进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集中示范活动和经常性工作结合了起来,把普遍号召和重点指导结合了起来,把加强外部推动和激发内部活力结合了起来,动员和激励文化科技卫生战线的专业工作者,定期到农村为农民提供服务,使“三下乡”变成了常下乡和“三扎根。

标签:;  ;  ;  ;  ;  

培育文明风尚营造和谐氛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