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墓的制度并不是“公县宋陵所模仿的”_西夏论文

西夏陵其制度不“仿巩县宋陵而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夏论文,而作论文,制度论文,仿巩县宋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在对西夏陵陵园布局与建筑的调查和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援引胡汝砺《嘉靖宁夏新志》卷二中“贺兰山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之言,以此来证明北宋皇陵对西夏陵的影响。

胡汝砺所作之《嘉靖宁夏新志》,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对于宁夏地区的历史研究有很大贡献。他是明朝大臣,虽然出生时西夏王朝已被蒙古军队消灭二百多年了,但由于他是宁夏人,所以他很有可能亲眼见过西夏陵,但不能确定他曾经看到过巩县宋陵。因此,西夏陵“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仅是其个人观点,而不是经过实地考察与科学分析得到的定论。近几十年来,考古学家坚持不懈地进行发掘工作,对于北宋皇陵①及西夏陵②的发掘报告③陆续发表,为陵园研究提供了很多科学资料。目前,西夏陵建筑研究学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一些学者既不利用现有的发掘资料也不经过实地考察,仅按照胡汝砺所说而确定西夏陵是模仿巩县宋陵建造的。另一些则经过详细比较研究后指出西夏陵与北宋皇陵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即通过实地考察,以考古发掘的相关材料为核心,来继续研究一些西夏陵建筑的特点。通过对西夏陵布局的探讨,推究西夏陵的性质特征,并确定其制度渊源。在比较过程中,研究西夏陵制度的演变及当时的社会机制、文化影响,同时分析建陵者的目的和追求,更深刻地了解西夏文化与西夏皇帝的思想。

一、西夏陵与唐陵、北宋皇陵有限的相似之处

唐十八陵分布在陕西省渭河北方。乾陵及其以后诸陵平面布局分三部分(图一)。自南向北由三对门阙加以区分。第一和第二对门阙之间分布着功臣密戚的陪葬墓。第二至第三对门阙之间是陵墓的神道所在,神道两边排列石刻。第三对门阙以北为陵寝,在山峰内。唐十八陵中依山为陵的有十四座,采用传统的封土为陵的有四座。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巩义市西南部,东距北宋都城东京约122公里,西距北宋西京城约55公里。陵园建制高度统一,平面布局相同,分别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图二)。上宫是陵园的主体,由南向北有鹊台两座、乳台两座、神道、正方形的宫城。宫城正中间建有陵台。陵台分三层,整体上呈方形覆斗状。

西夏陵东距银川市约35公里,陵区共有九座帝陵。陵园南部由两座阙台开始,位于中轴线两侧,其北有两或三座碑亭。碑亭北方是月城,长方形,北面与内城共墙。内城或陵城是长方或方形。月城门阙与陵城门阙之间是一条短神道。陵城内中轴线西部最南部有献殿,向北走即为墓道,墓道北方是陵台(图三)。陵台是八角形或圆形锥形夯土台,陵台形象是塔式建筑。西夏陵五座帝陵有外城,不筑外城的帝陵,也在相应的位置布置角台,以示陵园的范围。

党项族长期与汉族交往,必然受到中原唐宋文化的影响。西夏陵就有几处反映出对唐、宋陵制度的继承。

1.陵园与唐、北宋皇陵一样,基本上坐北朝南。

2.西夏九帝陵都集中在一个公共墓地式的大陵区内,与北宋皇陵相像。北宋皇陵陵区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宽约12公里,总面积达156平方公里。④西夏陵陵区则南北长10公里有余,东西宽约4.5公里,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⑤虽然西夏陵陵区比北宋皇陵陵区小,但两者建造主旨都是把陵墓都集中在一起。而唐陵则是自西而东分布在七县境内,东西绵延达100多公里,不能说是集中在同一陵区。

3.平面布局和一些地面建筑(阙台,神道,角阙),与唐、北宋皇陵大体相像。

但是将西夏陵与唐、宋陵园作过仔细比较研究后会发现前者的独到之处比其与唐陵、北宋陵园相似之处更多。最重要的几点体现在:

1.西夏陵的外观形式与单体建筑复杂,灵活多变,相反,北宋皇陵则以同一制度建造。除了一号陵和二号陵相同之外,所有的西夏帝陵都各有特色。

2.西夏陵的陵园包括陵城,和陵城南部连接到的月城。一号、二号、七号陵有封闭式外城,六号陵外城是马蹄形,五号陵的外城还附有瓮城。三号和四号陵虽没有外城,但在相应的位置布置角台。这些陵园结构比唐、北宋陵复杂。

3.很多地面建筑(碑亭、外城、角台、禅院等)为唐、宋陵园所没有。

4.西夏陵园里最重要的建筑陵台是塔形,与北宋覆斗式陵台完全不一样,也不像唐陵依山或积土为陵。⑥墓道之上建有鱼脊形封土,而中原地区的墓道皆隐而不现。

5.有些观点认为西夏陵和北宋皇陵在陵园建筑总体布局上都强调南北中轴主线,左右对称均衡。其实在西夏陵,左右对称并不是布局重点,有很多地方反而显示出明显的不对称。陵台、墓道、献殿这些重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以西,中轴线以东则没有与之对应的建筑。有的皇陵有三个碑亭,两个对称,一个单独。

6.西夏陵的建筑材料很特殊,也很豪华。其大量使用的琉璃制品和瓦制品都在唐、宋陵很少发现。目前能见到的唐代琉璃建筑构件只有绿色,而西夏陵所见的色彩有绿、褐、黄和黄绿四种之多。

二、西夏陵所受到的中原影响

早在秦汉时期,中国陵寝制度就开始发展,可以说在唐代就已经达到成熟发展阶段。唐陵即是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成功典型。

秦汉时期形成按照都城的规模和形制营建陵墓的制度。如秦始皇骊山陵园有内外城垣,呈南北狭长的“回”字形,外城四角有角楼,陵墓封土近于方形覆斗式。⑦这种布局为以后历代帝陵开创了先例。西汉与东汉时期加强了礼仪性及朝拜建筑。唐陵是经过传统中国陵园建筑的影响而成熟发展的陵园。唐代帝陵在陵冢的四周建筑陵城,与相应的建筑一起构成陵园。高祖献陵的陵园布局基本维持了两汉以来的传统。太宗昭陵因九嵕山的特殊山势而略显不同。自高宗、武则天的乾陵开始,唐代陵园的平面布局形成了一定的规制,以后诸陵均以乾陵为蓝本营建。⑧

宋陵陵寝制度大体继承唐陵制度。唐陵除了依山为陵以外,在平地积土成陵营建的皇陵都用方形陵台。陵台周围建筑方形神墙,陵城南有神道,列石刻。北宋皇陵布局相同,但是唐代个陵范围和陵前石刻数目很不统一,而宋陵则整齐划一。北宋皇陵的上宫充分体现了唐陵以中轴线为界,左右对称的布局思想。

西夏陵不是模仿宋陵而建造出来的。西夏陵陵园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唐代及中国传统陵园制度。西夏统治者在建国时有两个重要的目标。第一个就是进行皇权正统的建设,为自己的统治取得正朔的地位。早熟的中原文化被各民族国家视为政权正统建设的依据和根本目标。建陵时中国古代帝陵制度当然是被尊崇为正朔,这可以解释西夏陵中反映出的中原社会文化影响。西夏陵的总体布局说明建陵者不但了解中原传统皇陵陵园制度,也懂得利用中原建筑技术。宏大的陵园,雄浑壮丽的建筑都是为了表达西夏皇权高大,不能低于唐宋皇帝。皇陵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手段。

建国建陵,建设政权正统需要吸收汉族文化,但是西夏建国时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强调自强独立。所以虽然建陵者在中原地区寻找文化正朔,但同时也有意地在建造陵园时从平面布局、地面建筑、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表现出其自身特色,打破中国传统陵园制度。西夏陵布局不遵守对称格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西夏陵不但显示出党项民族文化,也充分表现出西夏皇帝的宗教信仰与对佛教的重视。

西夏陵建筑者的目标不是模仿宋陵。西夏陵和北宋皇陵都受到的是唐陵影响,同时反映出对中国传统陵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西夏陵设计者成功地发挥了创造能力。

三、西夏陵不是模仿,而是创造

西夏陵建筑的创造力很强,体现在很多方面。不论是石刻、建筑装饰、埋葬习俗等都显示出浓郁的特色。

1.党项民族文化特征

(1)西夏陵陵台、墓道与献殿的位置不在中轴线上而偏西。这种布局现象可能与党项族崇拜鬼神观念有关,认为中间即为鬼神之位。⑨

(2)陵园的碑亭是一个很特殊的建筑。每个陵园皆有两或三个碑亭,建立在陵城南部。碑亭不论是两座还是三座,建筑面积都各不相同。东碑亭一般大于西碑亭。如有三座碑亭,则单独无对称的那座面积最小。三号陵经过发掘后发现两个碑亭基址呈方形,但是上面中心是圆形砖砌基址(图四)。这个圆形基址有可能说明碑亭也是一个塔式,而不是亭式建筑。唐代非常重视立碑,皇帝陵墓和许多陪葬墓都有石碑。到了北宋时期,皇帝陵前不立石碑。但唐、宋陵园的石碑都无建筑围护,由此可以看出西夏陵墓主对石碑的重视与保护。在这个圆形基址上东西方向排列四个方形石雕人像碑座,其浮雕的形象是裸体、跪坐、瞪目咬牙的力士(图五)。其中有些两乳下垂,可能是女性力士。这种碑座与传统的赑屃碑座完全不同,而且造型粗犷、简略,反映出很特殊的民族习俗。

2.佛教文化的影响

(1)西夏陵的塔式陵台别具一格,是夯土实心砖木混合结构的密檐实心塔状(图六)。陵塔平面是八角形或圆形,⑩以下至上分作九层、七层或五层。整体形状既不同于藏密的覆钵式佛塔,也不同于汉地阁楼式佛塔。塔葬或“葬于塔侧”应是佛教徒的葬式,一般民众很少采用,(11)但旧唐书两次记载这种习俗曾影响到过唐代皇室成员的丧事办理。(12)在唐十八陵与北宋皇陵考古发掘时没有发现过这种遗迹,虽然塔葬有可能在唐代出现过,但是统治者从来没有把陵台建成塔形,更没有把墓室建在佛塔附近或把佛塔建在陵园内。西夏陵塔表现出西夏皇帝推崇佛教,继承佛教文化发展,同时也反映出其要打破中原帝陵封土传统的意志。

(2)“八”是佛教中的一个神圣数字,西夏陵大部分陵塔平面是八角形,但在发掘三号陵时发现三号陵献殿的夯土台基也是八角形。

(3)西夏陵出土的脊饰构件明显显示出佛教神灵的艺术形象,与宋代的脊饰造型与题材不同。宋代脊饰是蹲兽,但在西夏陵有些神兽,像摩羯,背上则安了翅膀,同时还创造出艺术价值极高的人首鸟身的迦陵嫔伽。迦陵嫔伽意译为“妙音鸟”,在佛经中记载很多,是佛为传扬佛法而幻化出来的。西夏陵的嫔伽分为两种:五角花冠与四角叶纹花冠形,都由三号陵出土。

唐墓(13)与宋墓(14)中发现的与佛教有关的资料比较丰富,但唐陵与北宋皇陵出土的有关资料的确不多,其中包括壁画、石刻。佛教思想虽然影响到唐代与宋代墓葬习俗,但没有在皇陵陵园建筑中明显显示出来。西夏陵建筑者反而利用佛教艺术来创造陵园建筑,充分反映出西夏统治者崇奉佛教的宗教意识。

3.陵主的个人爱好与追求

西夏陵一号陵和二号陵一前一后,斜次而列,规模完全相同。这二陵陵主可能是太祖继迁和太宗德明,即二陵均系元昊在太祖和太宗去世后所建,因此完全相同。其余的七帝陵的外观形式与单体建筑都复杂而灵活多变:不论是地理位置、平面布局、地面建筑,还是艺术风格,每座陵都各有特色,表现出西夏陵的陵主在建造陵园时对个人爱好的强调。西夏各陵明确地反映了不同陵主的要求。

(1)每个帝陵相对位置的选择是陵墓制度的一个重要元素。在西夏陵,一、二、三、五号陵都坐落在贺兰山前广阔的洪积扇滩地上,相反,四、六、七、八、九号陵则紧靠山脚。尤其是四号陵,陵园西、北两面环山,地势东南低,西北高,就像半挂在山上。陵园属无外城式结构,但有角台。北面两座位于两座独立的小山丘上。西夏陵陵区平坦开阔,但为什么把这座陵半建在山上?这种地理位置当然与风水有关,但也可能在选择时加入了个人观点。

(2)除了一号、二号陵同样以外,西夏陵各陵园面积不同。茔域最小面积8万平方米,最大15万平方米。陵园面积最小1.8万平方米,最大3.35万平方米。陵园性质和建筑内容灵活多变。三号陵的陵塔平面是陵区内唯一的一个圆形的,但是其献殿台基却是八角形的。其他陵园的献殿台基都是方形或长方形的。这些特点显示出在设计陵园时的个人选择与爱好。

(3)将建筑构件加以对比后也发现每座陵园都各有特色。一号、二号、七号陵都发现了很特殊的瓷质白釉板瓦和褐釉槽形瓦,而三号陵不见瓷质瓦,都为陶质瓦。(15)三号陵出土的脊饰构件,如海狮、摩羯,在形制上也与七号陵的区别很大。除此之外,目前只有在三号陵出土大量造型生动的迦陵嫔伽型的建筑饰件。迦陵嫔伽是佛教净土宗西方极乐世界的神灵。西夏净土宗的信徒很多,(16)在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东千佛洞等石窟壁画中都有西夏时期的西方净土图。三号陵陵主可能偏爱迦陵嫔伽神灵,而追求西方极乐世界,希望死后能往生净土。或者也许陵主以华丽的建筑、生动的神灵来表达西方极乐世界的自由与美妙,把自己的陵墓与净土融合在一起。

西夏陵的布局与陵园形制同中原地区的唐、北宋皇陵相比较,在总体上有一些共同之处。西夏的陵园与北宋皇陵都吸收了中原传统陵园之所长,继承唐陵制度而发展。在建国后,西夏统治者为了建设皇权正统,在中原汉族文化中寻找依据,以中原传统陵园制度为基础来建立西夏陵。同时,为了强调本国的独立和民族特点,建筑师们又打破了很多中原传统制度,加快了党项族建筑艺术的发展,西夏陵很多方面都显示出其独一无二的新创造。西夏陵丰富的建筑内容、不同的陵园形制、精美的饰件不但显示出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反映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与强烈的个人喜好。通过进一步分析,这些建筑特点可以帮助解决陵主、墓葬年代等问题。

西夏陵是经过吸收汉族文化、佛教文化、党项族文化,又混合了政治与皇帝个人意志后创造出来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说“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

在此感谢史金波先生的帮助与启示,杜德兰(Alain Thote)老师、林梅村老师的鼓励和辅导,以及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罗丰先生、孙昌盛先生、马晓玲女士提供的考察帮助。

图一 唐陵乾陵平面实测图

图二 北宋皇陵永定陵平面图

1.鹊台 2.乳台 3.神道 4.神门 5.角阙 6.献殿 7.陵台

图三 西夏陵二号陵平面示意图

图四 西夏陵三号陵西碑亭平,剖面图

1.夯土台基 2.力士碑座 3.砖铺地面 4.残留砖墙 5.台基外包砖基槽 6.斜面坡墁道

图五 西夏三号陵西碑亭出土力士碑座

1.1号碑座 2.2号碑座 3.3号碑座

图六 西夏三号陵陵塔平,立面示意图

注释:

①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宋皇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②许成、杜玉冰,宁夏考古研究所《西夏陵:中国田野考古报告》,东方出版社1995年。

③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所《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④陈朝云《南北宋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⑤许成、杜玉冰《西夏陵:中国田野考古报告》,宁夏考古研究所,第6页。

⑥沈睿文《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⑦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纪要》,《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6期。

⑧张学峰《中国墓葬史》,广陵书社2009年版,第338页。

⑨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18中记党项人避讳中间位置,因为是鬼神之位。

⑩只有三号陵陵台平面是圆形。

(11)张建林《唐代丧葬习俗中佛教因素的考古学考察》,《西部考古》第1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12)《旧唐书》卷150,《旧唐书》卷138。

(13)张建林《唐代丧葬习俗中佛教因素的考古学考察》,《西部考古》第1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

(14)冉万里《宋代丧葬习俗中佛教因素的考古学观察》,《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四期。

(15)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西夏陵区管理所《西夏三号陵——地面遗迹发掘报告》,第324~326页。

(16)史金波《西夏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5页。

标签:;  ;  ;  ;  ;  ;  ;  ;  

西夏陵墓的制度并不是“公县宋陵所模仿的”_西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