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生活质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人口生活质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杨艳云[1]2000年在《人口生活质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各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竞争的结局,从某种意义上说将取决于谁能拥有较高的人口素质,谁能以较快的速度改善人口的生活质量,跻身于世界上各国排序的前列。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增长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质量。中国2010年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并把“提高生活质量”作为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之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生活质量亦是我国应当为之坚持不懈的长期的人口发展战略。自70年代初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人口控制取得了低生育水平的巨大成就。而低稳定生育水平的工作成果能否巩固并取得新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生活质量的提高状况和发展战略。这就要求决策部门和有关领域学者去研究“生活质量”问题,探讨如何努力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如何定量研究人口生活质量,还存在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迄今国际上虽流行着若干指数计量方法,但意见也不统一。因此无论从实践的需要还是从理论的探索方面,都日益显示出研究人口生活质量重要性。为此,本文从界定人口生活质量概念入手,运用经济学、人口学、统计学、社会学基本理论,对人口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并以济南市为例,从实地调查入手,分别对济南市主客观生活质量进行分析,提出提高生活质量的对策。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生活质量涵义。界定生活质量概念、范畴,分析生活质量与相关范畴(人口质量、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区别与联系。 第二部分:构建生活质量指标体系。遵循人口生活质量指标选取原则,借鉴国外经验,选取生活质量主客观代表性指标,建立起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确定生活质量计算方法。此部分内容为本文重点,亦是本文难点。 第三部分:实证分析。以济南市为透视点,根据“四普”资料和相关资料,运用本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济南市生活质量发展状况,并运用调查资料分析济南市人口物质、文化、就业、健康、环境、家庭生活质量的满意状况,揭示生活质量提高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人口生活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陶冉[2]2013年在《城市社区养老需求及服务供给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养老需求的持续增加,养老供需矛盾凸显,传统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已经不再满足城市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城市社区养老成为解决现阶段我国城市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必然选择。济南市人口老龄化、少子化水平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社区养老服务起步较晚,供需严重失衡。如何解决这种社区养老供需矛盾,了解社区养老需求和供给的现状、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尊重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养老服务,满足其养老需求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从既有研究看,目前城市社区养老的研究单纯从养老需求或从养老供给出发,但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不多。为此,本研究以济南市为研究案例,对济南市239个城市社区老年人开展问卷调查,分析其养老意愿,使用交互分析工具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细致分析经济保障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生活照料需求、精神慰藉需求等四类23项社区养老需求,寻找城市老年人社区养老需求差异的影响因素,结合社区养老供给现状分析济南市社区养老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老年人养老需求差异性出发,以严谨的数据分析为依据指出济南市社区养老供需矛盾,并立足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提出对策建议,为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借鉴。

张琳娜[3]2013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来自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外市场的压力使得原来粗放型、产业链低端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是我国各个地区未来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任务。而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是山东省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中心,且联动和协调环渤海地区与沿黄经济带,在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以济南市为例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并进行实证分析,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明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体系、内涵、推动力和影响要素进行概括分析。评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以及创新之处进行概述。第二部分探讨了“资本决定论”、“技术进步论”等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启示。对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分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系统结构。第三部分运用频度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了以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民生质量六个子系统为基础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较完善的涵盖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绩效评价所涉及的领域,并甄选出26个代表性的具体评价指标。第四部分依据生命周期理论和经济趋同理论,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进行划分,分为“转变准备阶段、转变探索阶段、转变加速阶段、转变平稳阶段”4个阶段,并以主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数据为依据,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和研究成果,确定了各阶段的指标中间值。第五部分运用基于三角模糊数的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依据所赋权重采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构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评价模型。第六部分对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济南市各县市区进行实证分析,系统全面的衡量济南市转方式的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济南市转方式所处的阶段进行了测度。第七部分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从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省会综合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强资源节约环保,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大力推进自主创新5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济南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欧阳艳蓉[4]2007年在《21世纪前期济南市人口结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人口再生产方式从“三高”转变为“三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人口再生产水平处于更替水平以下,我国人口的主要问题由人口数量转变为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并存的问题。我国的人口转变是在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经过短短3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的,而这个过程在发达国家是社会经济发展自然演替的过程,需要上百年时间,实现人口转变时,发展水平达到了较高阶段。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我国的人口转变规律不同于世界发达国家,表现为:人口总量大,发展水平低,转变的时间短、速度快。济南是山东省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科教中心、文化中心、交通物流中心和跨省域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按照《济南都市圈规划》要求,以济南为核心省会都市圈将成为环渤海经济发达地区联结长三角、面向中原腹地的枢纽型都市圈,在环渤海经济圈南翼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心。因此,基于我国人口发展转变的大背景下,济南市人口发展的转变有自身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口再生产方式实现了“三高”到“三低”的根本转变,人口再生产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人口规模增长由内生型增长向外生型增长转变。济南市作为开放系统下的区域中心城市,其人口规模的增长将主要依赖迁移流动人口,人口规模的变化处于动态变化中,本世纪前期济南市在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人口增长将保持人口低自然增长和高人口规模增长并存。济南市未来人口规模的变化需要在考虑各种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动态预测;3.人口主要问题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结构问题。我国目前的人口主要问题是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并存的问题,而济南市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人口结构是主要问题,因为一定的人口规模是济南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因素。本论文在我国及济南市人口转变的大背景下,研究济南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从系统人口结构的角度研究济南市人口结构特点,对济南市本世纪前期人口规模动态变化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本世纪前期济南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检索到从系统人口结构的角度研究一个区域中心城市人口结构的相关文献或著作,更没有检索到在人口转变的背景下,在对区域未来人口规模进行动态预测的基础上研究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的文献。所以本论文的研究对我国及区域中心城市人口问题的认识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特点,研究成果能促进政府在公共政策领域中前瞻性的决策能力。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我国及济南市的人口转变特点:我国的人口转变包括人口再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人口主要问题的转变,人口再生产方式从“三高”转变为“三低”,人口主要问题从以人口数量问题为主转变为人口数量问题统筹人口结构问题。在我国人口转变的基础上,结合济南市的区域中心城市特点,论述了济南市的人口转变特点,即人口再生产方式从“三高”到“三低”的根本转变,人口规模增长由内生型增长向外生型增长转变,人口主要问题从人口数量问题转变为人口结构问题。2.济南市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该部分论述了济南市人口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做到用数据研究发现问题,通过归纳总结阐述问题。3.济南市人口结构的特点:该部分利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从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质量结构和人口地域结构五个方面论述了济南市人口结构的特点,人口结构包括的内容丰富,论证做到了有理有据,工作充分扎实。4. 21世纪前期济南市人口结构变化研究:该部分包括两个主要内容。一是在对济南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机遇研究的基础上,对本世纪前期济南市人口规模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探索;二是在人口规模及分年龄、分性别结构动态预测的基础上,从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经济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城乡结构四个方面论述了济南市本世纪前期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马红卫[5]2018年在《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与人地系统协调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有效地促进国家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但超常规的城镇化发展速度给中国造成了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人地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状态受到严重威胁。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使众多学者从更加专业的视角对城镇化展开了研究,其中人口城镇化质量作为城镇化研究的一个分支受到广泛的关注,且与人地系统联系紧密。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单元,在充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研究题目。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分别构建衡量人口城镇化质量与人地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人口城镇化质量与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本文对相关阅读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相关理论支撑并尝试提出人口城镇化质量概念。其次,介绍研究区研究背景,包括研究区发展现状、阶段特征以及发展中存在问题,依据研究目的与相关原则,分别构建衡量人口城镇化质量与人地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人口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由城镇化人口结构、城镇化人口质量、城镇化人口生活方式、城镇化人口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五大层面构成,人地系统指标体系由28个具体指标构成,涵盖“经济子系统—经济发展”、“社会子系统—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生态文明”三大方面。最后,通过查阅整理指标数据并借助熵权法、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以及三角模型对山东省2000-2015年人口城镇化质量、人地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人口城镇化质量与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1)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自2000年以来不断提高,从低人口城镇化质量发展为较高人口城镇化质量,总体朝较好的方向发展。但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较大,通过以2000年、2005年、2010年与2015年为研究节点,发现鲁西南地区人口城镇化质量较低,东部沿海城市与济南市人口城镇化质量较高。(2)从协调性看:山东省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在2000—2006年为失调衰退类,2007—2015年上升为过度类;17地市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以及鲁中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较高,鲁西南与鲁西北地区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从可持续性看:山东省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自2000年以来不断提高,由2000年不可持续发展为2015年强可持续性特征,但山东省相对可持续性特征2000-2009年为很强可持续性,2009-2015年为一般可持续性;从17地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空间分布格局来看,青岛市、济南市与威海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较高;(3)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与人地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地系统三大子系统与人口城镇化质量呈密切正向相关关系。依据山东省人地系统发展特征将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分为四大类、九小类,依据分类原则发现2015年的青岛市与济南市人口城镇化质量与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状况最佳。

张振宇[6]2013年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伴随着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迁移流动呈现出复杂的上升趋势,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城乡流动人口从乡——城漂泊的临时性流动阶段逐步转向定居并融入城市的新阶段。众所周知,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导致社会转型、人口结构转变的重要变量因素,而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又受社会中的许多因素的制约。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对21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及其影响因素对其影响的现状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定性、实证的分析概括。本文首先探讨了流动人口城市融入该问题的缘起、研究目的以及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社会现实意义,之后通过查阅大量相关学术文献,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研究对象界定以及相关概念、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必要性、城市融入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当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影响因素和困境、促进城市融入的手段、城市融入度的指标体系建构等方面进行了文献述评。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试创立了了一个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测定的操作化模式——5·20·43模式,即从经济职业整合、生活行为适应、思想文化观念、心理身份认同、城市社会制度五个维度,确定20个一级指标,43个二级指标,进行问卷赋分、权重计算,通过数据发现了目前中国社会省会水平城市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水平呈现“半融入化、半城市化”状态,各个维度之间内部高度正相关、以及中国特色城市融入过程中的“思想融入先于经济融入、制度融入落后于其它融入”的文化堕距现象。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建构模型检验,根据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的大小顺序,分析了住房情况、社会保险、平均月收入、社会参与、留城意愿、受教育水平等各种因素对于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水平高低的量化影响程度。结合问卷结果和数据分析,综合借鉴之前学者的相关研究,分别从政府、社会、个人等不同角度为促进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提高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完善制度,使流动人口有机融入城市,实现中国人口适度城市化。

孙敬华[7]2016年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剧、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传统的、单纯依靠家庭成员提供照料、护理等服务的家庭养老越来越难以为继,在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由家庭向社会转移的过程中,居家养老服务应运而生。2010年11月济南市民政部门响应国家号召,颁布了《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拉开了济南市全面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大幕。本文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的视角,运用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相关理论,一方面,丰富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理论体系和公共政策评估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可以了解目前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现状,根据评估结果为政府相关部门献计献策,有利于政府有效地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同时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评估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工具。本研究围绕居家养老服务和公共政策评估两大方面进行了文献研究,探讨了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理论基础,分别梳理了我国和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的演进历程。并在查阅相关理论依据的基础上,构建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评估指标体系,该评估指标体系由事实评估和价值评估2个一级指标,效果性、政策影响性、回应性、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生产力发展性6个二级指标,以及20个三级指标构成。根据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设计了一套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评估调查问卷,对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情况进行实证调查,并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发现,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综合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单个项目最高分与最低分差距较大,说明居家养老服务政策需要进一步在效果性、政策影响性、回应性、公平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生产力发展性方面进行完善,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水平,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对济南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评估的实证调查,结合该政策目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加大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宣传、加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可持续性、构建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和促进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个方面。

褚艳华[8]2003年在《城市地域经济核心区与腹地特征、功能及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趋势之一是全球化不断加强,各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并日益成为全球性的空间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在新世纪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区域竞争、区域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城市地域在区域中最具发展实力和活力,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组织、带动作用。本文以济南市为例,探讨城市地域经济核心区与经济腹地特征、功能及协调发展的对策。济南市是经济高度集中的单核心城市,核心区经济实力强大,而腹地则相对实力较差,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本文通过对核心区及其腹地基本特征和功能的分析,找出二者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求促进城市地域内生产要素的合理分工与联系的途径,使之不断协调发展。 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对城市地域结构、经济核心区、经济腹地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阐述了论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写作基于的理论基础—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增长极理论,并重点论述了上述理论对本文的启示和指导意义;第三部分论证了城市地域经济核心区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第四部分分析了城市地域经济腹地的基本特征及功能;第五部分在分析城市地域经济核心区和经济腹地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核心区与腹地协调发展战略及相应对策(均以济南市为例)。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研究内容上,以城市地域内部结构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中心-外围理论、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增长极理论对研究城市地域经济核心区与腹地协调发展指导意义的基础上,对核心区与腹地的基本特征、功能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有一定的新意。二是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计算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使研究建立在可靠的 城市地域经济核心区与腹地特征、功能及协调发展研究—以济南市为例基础之上。三是在实践上,找出了济南市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核心区与腹地协调发展应坚持五大战略,即大城市经济圈战略、创新为本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空间一体化战略和经济国际化战略。最后,作者提出在城市地域之内核心区与腹地协调发展的对策: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核心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适度扩展城市空间及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上述建议对相似区域解决此类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柳浩[9]2016年在《城市公共交通空间覆盖度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已普遍成为制约各大城市发展的危机。机动车数量的大幅增加加重了城市道路的负荷,由此造成的拥堵问题严重困扰了城市居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在同等服务水平的情况下,私家车与公交车占用道路资源的面积比为15:1;公交出行能节省80%-90%的路面占用。公共交通较其他出行方式相比,人均占用能源和道路资源最少,产出噪声和大气污染最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绿色高效的出行方式。济南市“东拓西进”的空间发展战略使城市发展呈现“带状”结构布局,市中心的交通拥堵问题尤为突出,严重阻碍了济南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对济南市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合理的优化建设济南市公共交通系统,建立科学系统的城市公共交通评价指标体系是解决济南市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论文根据当前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现状的特点,选取不同层次、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来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的空间覆盖度情况,并给出指标量化和分级评价阈值,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空间覆盖度评价流程。研究以济南市为例,收集了济南市的基础地理地图、公共交通线网图,以及城市人口等数据,以ArcGIS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工具,选取城市主、次干道划分分析单元,利用基于城市建设用地的人口空间化方法,计算得到济南市公共交通需求的空间分布数据,并将其统一到分析单元中。依据建立的空间覆盖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济南市公共交通空间覆盖度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并根据分级阈值对分析单元的各指标情况进行评价,来反映济南市公共交通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经过评价发现,济南市的公共交通资源主要集中在二环以内的主城区,并由中心向周边城新区呈递减趋势;主城区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明显优于新城区;新城区的人均公交资源配置较主城区的更充沛;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在主城区有较高的重复度,可以通过对线路的优化调整使其更好地为城市交通系统服务。论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的空间分析原理和功能运用到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评价中,与相关GIS软件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分析并评价城市拥堵问题和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的问题;公共交通是复杂系统,利用两个领域边缘相互交叉融合的新方法评价现有公共交通的空间分布和覆盖,来支撑合理规划,有利于拓展交通规划中方法的创新,从而为公共交通的服务性评价工作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直观的数据结果。

叶婷[10]2016年在《济南市城镇化时空演变与优化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进入21世纪,伴随中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步伐,城镇化的研究日益重要。本文以济南市1990-2013年的城镇化发展为例,以引导济南市城镇化健康发展为目标,运用城市土地利用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人口迁移等理论,以城镇化“时间演变过程—空间演变特征—存在问题—优化对策”为研究思路,采用熵值法、均方差赋权法以及线性加权和法的原理,对济南市的城镇化演变状况进行时空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结合,总结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试提出济南市城镇化发展的优化对策。在济南市城镇化时间演变过程中,通过建立城镇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了济南市1990-2013年的城镇化水平,并从人口、经济、土地及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其时间演变过程。研究表明:(1)1990-2013年济南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始终呈上升趋势。(2)根据城镇化率上升速度的不同,将济南市24年的城镇化发展过程划分成三个阶段:缓慢上升阶段(1990-1999年),快速上升阶段(1999-2007年)和波动阶段(2007-2013年)。(3)经济要素对城镇化发展贡献率最高而人口和社会要素对城镇化发展贡献率偏低;人口城镇化子系统中,“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得分较高,对人口城镇化的作用较明显;经济城镇化子系统中,“非农产业所占比重”得分最高,对经济城镇化子系统的贡献率最高;土地城镇化子系统中,“建成区面积”的综合得分最高,在1990-2002年建成区面积增速较缓,2003-2013年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社会城镇化子系统中,“人均用电量”的得分最高,对社会城镇化率贡献率较高。在以济南市6区1市3县为样本的城镇化空间演变研究中,选取了1990、1998、2006和2013年4个年份的截面数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均方差赋权法以及线性加权和法的原理,对济南市城镇化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城镇化综合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济南市的中部,距离中心城区的距离越近,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而远离中心城区的商河县和平阴县,城镇化综合水平相对较低。(2)济南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方面。各个区域的经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章丘市、历城区和历下区的经济城镇化得分较高,且与得分较低的平阴县和商河县差距较大;社会城镇化方面,历下区和章丘市得分较高;人口城镇化方面,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和天桥区的得分都处在前列。以此为依据,对济南市10个县(市)区进行梯度划分。各区域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水平各异,第一梯队的城镇化水平要远远高于全市的平均水平。为解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文章试对济南市城镇化发展提出优化对策,主要从“在时间上促进城镇化朝着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和“空间上缩小区域差异”两个角度着手,认识到差距存在的必然性,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方面提出针对性对策。介于文章对城镇化演变的过程分析不够透彻,所采用指标体系和方法尚不成熟,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改进。

参考文献:

[1]. 人口生活质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D]. 杨艳云.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城市社区养老需求及服务供给研究[D]. 陶冉. 山东财经大学. 2013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绩效评价及对策研究[D]. 张琳娜. 济南大学. 2013

[4]. 21世纪前期济南市人口结构变化研究[D]. 欧阳艳蓉.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5]. 山东省人口城镇化质量与人地系统协调研究[D]. 马红卫. 山东师范大学. 2018

[6].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度的研究[D]. 张振宇. 济南大学. 2013

[7].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评估及优化研究[D]. 孙敬华. 山东财经大学. 2016

[8]. 城市地域经济核心区与腹地特征、功能及协调发展研究[D]. 褚艳华. 山东师范大学. 2003

[9]. 城市公共交通空间覆盖度评价研究[D]. 柳浩. 山东建筑大学. 2016

[10]. 济南市城镇化时空演变与优化对策研究[D]. 叶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人口生活质量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