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需要注意的三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宏观经济论文,需要注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运行出现不良循环链
当前,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问题与较长时期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相互交织,发展到今日,出现了一个经济运行的不良循环链:
由于某些部门的产能过剩,国内市场需求相对不足,迫使过剩产品寻求国外市场,造成出口增加。出口的大量增加使得外贸顺差明显增加,外汇收入相应增加。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货币当局不得不增发基础货币,使得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基础货币的增加,使得国内信贷供给相对宽松,为投资的过快增长提供了资金基础。由于国内收入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失调,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经济增长,造成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拉动。在这种情况下,货币供给宽松形成的隐性的通货膨胀压力,虽然造成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投资品价格与消费品价格的相对背离,却没有直接形成消费价格指数的明显上涨,而是使资产价格水平、包括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这种状况更形成了在某些短期有利可图的上游产品部门的盲目投资热,而在未来出现更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这种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链可以使某些部门在某一时期内出现歌舞升平的景象,但从长期来看,只会掩盖乃至激化经济结构和体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增大宏观调控的难度,甚至危及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如何打破不良循环链?应该说,外贸和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特别是外贸顺差激增,是当前宏观调控需要着力解决好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加快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步伐,使汇率这一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发挥更为重要的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要及时调整出口退税政策。通过金融货币政策和财政税收政策的配合实施,争取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问题。
一段时期以来,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是经济运行中存在不良循环的直接孪生物。不良循环中,过高的货币供给和投资的一个重要的投向就是房地产。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贷款总额达到2743亿元,同比增长56.4%,增幅比去年全年高35个百分点。从这些情况来看,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也应该是当前宏观调控着力解决好的问题。
然而,与解决外贸不平衡主要需要依靠货币和财税政策通过市场调节来进行不同,进一步解决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问题,需要更多地使用政府行政手段。受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影响最严重的是普通群众,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与控制房地产价格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由于住房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二重性,我们不能简单地通过市场来解决所有居民的住房问题。住房作为私人物品,其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而作为公共物品,政府有责任满足中低收入阶层基本的住房需要。因此,我国目前中低收入阶层对房地产市场不满的真正原因,应该说是政府责任的缺位。所以,解决目前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严肃整顿土地供给秩序的同时,从各个环节治理经济运行中的不良循环,抑制隐性通货膨胀对包括房地产价格在内的资产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政府掌握和能够调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廉租住房,做到各级政府在保障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方面的不缺位。
地方政府如何响应中央政策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偏高,投资增速快、规模大的问题还未能有效抑制,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全国不同地区之间、产业不同部门之间出现了多种利益主体,他们之间的关系复杂,各种矛盾交织,使宏观调控难度大大增加。
在诸多矛盾中,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的响应程度不高,是影响宏观调控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某些地方对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各种化解措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以及目前干部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中尚存的亟待进一步改革的问题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央与地方目前存在着财权与事权的日益不对称。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受到全国人民和各级干部的衷心拥护。但是由于我国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生态的保护与恢复,任务艰巨,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减轻农民负担、保障当地产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基础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
落实这些目标的具体工作在相当程度上是各级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事权划分上,地方政府的事权大大增加了;而在财权划分方面,地方政府的财权却有相对较少的趋势。虽然中央政府在不断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但对大多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转移支付的规模与当地发展需要相差甚远。在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压力下,地方政府必然产生通过发展工业来增加就业,增加财政收入,以解决当地各种经济社会问题的内在动力,往往把上项目、求发展,片面追求GDP放在首要位置,而存在忽视保护耕地、保护环境,而形成忽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要求规模效益的趋向,特别是地方政府不太关心宏观经济“过热”会引致通货膨胀的问题。
当前,我们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如何解决好地方政府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响应问题。
一方面,需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在中央和地方适当合理地调整事权和财权的关系,多渠道加强地方财力,充分调动地方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要认真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和投资资金来源渠道,坚决制止某些地方政府有钱乱投资、没钱借钱也要投资的行为。应该看到,全国投资控制不住,地方政府有很大责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必须严肃纪律性,强调全国步调一致,令行禁止,保证宏观调控取得积极全面的效果。
过度投资可能引发新的产能过剩
去年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中突现的一个问题就是某些部门存在着产能过剩,为此,中央政府采取的积极应对和化解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入2006年以后,产能过剩问题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代之而来的是货币供给和银行信贷增长速度的加快,一些原来担心出现过剩亏损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出现回升,生产增长速度加快,企业总体盈利状况有所好转。
出现这样的局面是与年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增长相联系的。2006年初投资增长速度的提高意味着投资需求增长速度的提高,投资增长对投资品的需求直接吸纳了上游产业可能出现的过剩产能,并激起上游产业部门的再度扩张,形成经济景气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内部的加速自我循环。
然而,投资的高增长只是暂时掩盖了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调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这种上游产业部门内部的加速自我循环是不可持续的,这种供求关系短期平衡的恢复是以未来更为严重的不平衡为代价的。如果不加强宏观调控,把过快增长的投资稳下来,未来将会面临更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