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并行学校改革中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_科学教育论文

在并行学校改革中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_科学教育论文

在并校改革中推进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大学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769(2003)01-0014-04

一、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高校合并的重要目标内容

20世纪末期我国进行的高校大合并,不仅是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也是高校办学模式的一次重大调整。通过合并组建的一批大学,极大的改变了我国高校文理分家、科类单一的局面。从这次高校合并的背景和目标看,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也是高校合并的目标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1.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和目标,是要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正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大学教育经历了由以人文教育为主,到以科学教育为主,再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是结合在一起的。中世纪的大学里人文学科占主导地位。17、18世纪先后发生的科学革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许多自然科学从原来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分化,以分科的自然科学为主的实科教育、专业教育在大学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日渐衰微。直到20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大战的创伤和伴随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环境问题、科学伦理问题,引起人们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严重失衡的深刻反思。许多大学把复兴人文教育,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哈佛大学1945年就提出了一个“一般教育方案”,并在1978年加于修订,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美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选修占学位课程20%的人文类课程,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选修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他们的目标是“要在艺术、文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这两大领域中架起一座桥梁”,使所有的学生都“了解文化传统,懂得人的价值”。[1]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了震撼美国教育界的《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对人文教育的失落表示了极大关注,呼吁大学教育要加强人文素质教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72年起,先后发表报告,呼唤教育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也要“学会关心”。[2]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

2.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是我国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高校大合并的另一个重要背景和目的。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我国虽然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但发端于洋务时期的近代高等教育是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以武备、船政等“实科”为主,并伴随“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急切动机发展起来的。近代大学的人文教育一开始就受到科学教育的遮蔽而衰微不振。当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开始反思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失衡的危害时,我国正在虔诚地学习苏联模式,进行院系调整,绝大多数高校成为单科性院校,只有少数文理科大学,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建国以后我们建立的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文理工分家,学科之间的联系被人为的割裂。据1980年统计,全国高校各科类专业数达1038种之多,不仅专业狭窄,而且重理轻文。文科学生占在校生的比重,1949年为33.1%,1952年为20.5%,1962年为6.8%,1980年为8.9%。[3]这种状况既有悖于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向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也进一步导致了人文教育的衰微,加剧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裂。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几经修订,调整为11个学科门类249种专业,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部分高校采取各自向综合学科发展的办法,但步履维艰,绝大多数难于达到理想的目标。于是,通过高校合并、组建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调整不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就成为20世纪末期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明智选择。

3.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大学的素质教育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根据这种理念,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善的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的结合,既教学生如何做事,又教学生如何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这种理想的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

科学与人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与功能。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是研究和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的本质是求善,是解决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科学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其发展与应用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人文活动本身也不能保证其能建筑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人文需要科学奠基,科学需要人文导向;科学教育多是教人如何“做事”,人文教育重在教人如何“做人”。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人文知识侧重训练人的形象思维,科学知识侧重训练人的逻辑思维。许多中外杰出的专家学者都是科学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典范。李四光不仅创建了地质力学,而且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行路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他的结论是: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二、合并大学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基本层面与原则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应该是人文和科学这两种教育文化体系的全方位的融合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对于大学教育而言,这两种文化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上,相应地可以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作为基本的融合界面。这几个界面的层次不同,各层面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发展或深化。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深度是衡量合并大学实质性融合程度的重要标志,要实现深度融合,需要通过各个层面大力推进。

首先,在教育内容层面,大力推进人文知识与科学知识的融合。人类知识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划分为不同的学科领域是人为的结果。正如最早提出量子论的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所说的那样:“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由物理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4]当今,人类文明面临的现实是,单纯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已经不能圆满回答或正确解决人类面临的种种社会难题和科学技术难题,必须依靠两者的交叉融合;同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自身的发展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也需要这两种知识的融合。可以说,人文与科学两大不同门类学科知识的融合渗透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基础,与是合并大学实质性融合的基础性工作。

其次,在教育方法层面,大力推进人文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方法上具有不同的特征。人文教育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课程的陶冶性,提倡教学方法的非强制性,注重人际关系和谐与知情意的整全发展,以求善的情怀追问人生世界。科学教育以传授知识为己任,注重知识的可靠性,教学方法强调规范性,注重用实证的方法揭示客观规律,以求实的精神探索自然世界。教育方法在知识内化为素质(精神)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育方法具有独立的价值。人文的方法不仅能促进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而且用之于科学教育中则有助于发掘科学知识的人文精神。科学教育的方法亦同此理。合并大学推进实质性融合,需要对人文教育方法与科学教育方法进行有机整合,使之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最根本的是在教育目标层面,大力推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这是知识融合和方法融合的期望和结果,也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最高境界。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人才素质上,也体现在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上。具备人文精神,就会敬畏生命,超越自我,关怀他人,热爱社会,亲近自然;具备科学精神,就能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追求新知,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只有具备这两种精神的人,才是教育要培养的全人;只有具备这两种精神的大学,才是完美的大学;只有具备这两种精神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合并大学要完成实质性融合,形成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的品位和氛围,必须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关于融合层面的分析,可以为寻找融合的切入口提供基本的思路,但融合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大学或多科性大学,在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方面,既有并校改革的机遇和学科综合、师资齐全等有利条件,也有传统壁垒、磨合障碍甚至校区分散等不利因素,推进融合的工作面临着复杂情况,不同的学校需因校制宜,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教育具有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双重属性;人文社会科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价值体系。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大量的负面问题说明,自然科学也不简单的只是价值中立的纯科学领域的活动,而是具有强烈社会和人文意识的社会活动。在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既要吸收西方的先进文化,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传授科学知识,更要培养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2.整体性原则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理念,推进融合是学校的全局性工作,必须作整体性的构建。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到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都应贯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想,并落实到教学计划与管理、队伍建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活动、校园建设规划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去。实现融合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培养人才的整体素质,要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各自的单一目标整合到总目标中来,达到教育的完整性要求。

3.差异性原则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虽然是在人文教育普遍衰落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但是不能把科学教育当作替罪羊,简单地抑制科学教育,增加人文教育。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教育内容和时间的分配上讲,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不是机械的1:1的对等关系,科学教育应该占主要地位。这种融合对不同科类的学生的实施要求应该是不一样的。理工类学生需要加强人文知识教育,文科类学生则需要加强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对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加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合并大学既要注意把整合的工作覆盖到各个校区,又要根据各校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

4.渗透性原则

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功能是互补的,两者的融合,能够弥补各自的缺陷,既避免唯入性、轻实践造成的空虚无用,也避免唯科学、轻人文造成的道德价值失落。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不是学科知识的机械拼合,而是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总体目标的统帅下的有机渗透。这种渗透是包括知识、方法、精神在内的全方位的渗透。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的方法和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的方法和精神,以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5.内化性原则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内化,形成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和素质。内化是一种主体性活动,融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教育应该是重视主体性的创造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内化需要通过实践和感悟,把所学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文化生命之中。有人文、科学知识,并不一定有人文、科学精神。有知识只是“知道”,而精神在于“体道”。“体道”是把自己选择的“道”用生命、生活、言行体现出来。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绝不能只抓课堂教学和知识传授,实践锻炼、生活体验、文化熏陶等都是促进内化的重要环节。

三、合并大学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1.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大学教育理念

教育观念决定和影响教育行为。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转变重科学、轻人文的观念,人文科学不仅也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只有人文学科才能为安顿人的精神提供一个家园。人文教育教人“安身立命”,对人“终极关怀”,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忽视人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要转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的功利主义思想。大学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要考虑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要考虑毕业生的就业率,但更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为社会的持续服务着想。大学教育不应该成为专业教育的代名词,大学是人文汇萃的殿堂,不是贩卖知识的场所。要确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大学教育理念,大学的目标是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所说:“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5]

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学体系

高校合并为学科专业的交叉渗透、课程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契机。合并大学要抓住机遇,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一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规划学科的整体发展布局,要处理好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综合发展的关系,使人文与自然科学学科协调发展。要促进学科之间的文理渗透,扶持发展有前景的人文与自然科学交叉的边沿学科和新兴专业,也可用文理交叉的思路对传统文理科学专业进行改造提升。二是调整课程设置。一方面,要对公共课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改造。参照“通识教育”课程的思路,结合国情,设置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人文科学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包括语文、历史、文化、哲学、艺术、自然等领域。另一方面,要注意专业课设置的综合化。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课程中包含人文知识和精神,人文社会课程中包含科学意识。三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应突破文理严格分科的界限,改变狭窄单一的专业人才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文理交叉、人文与科学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办法可采用主副修、双专业、双学位等多种形式。

3.改革组织管理,建立促进人文与科学融合的运行机制

合并前各学校都有与各自学科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和管理规范,这些模式和规范又是与原各校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会对学科的渗透融合造成组织性分割和制度性障碍。合并大学可以通过组织管理改革,积极推进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在师资管理上,有关教师培训、考核、职评等政策,应照顾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不同特点,而不是依照传统思维,造成偏颇。在学生管理上,应该打破长期形成的按学科专业进行管理和开展活动的模式,比如实行跨学科专业安排住宿、组织活动,为文理学生的交流融合创造必要条件。在教学科研组织的设立上,要积极组建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系、部和研究中心,既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新兴交叉学科、边沿学科,又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综合素质。

4.开展科技文化活动,营造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校园氛围

办大学就是要办出一种氛围。这种氛围既要有浓浓的人文精神,也要有浓浓的科学精神,发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要大力举办系列的人文讲座和科技讲座,丰富学生的人文和科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要有计划的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积极办好各种社团,经常性的开展文学、艺术、科技等活动。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让他们在社会大背景中用更加广阔的视野思考人生、社会和科技问题,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还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在校园规划建设中既要加大科技含量,又要注意人性化设计和建设,从外观到功能都要体现人文与科技的结合,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

标签:;  ;  ;  ;  ;  

在并行学校改革中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整合_科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