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选择——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现实论文,措施论文,基本方针论文,和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随着农业日趋市场化、国际化,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立足国内实现自给
人多地少、农业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人口大国,有12亿多人口,但人均农业资源相对匮乏,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一半左右。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从这一国情出发,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业,确立了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首位的基本方针。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一举结束了农产品供给长期短缺的历史,12亿中国人目前的营养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国农业这一时期的迅速增长,不仅有力地支撑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革开放,而且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人口的增长和生活的改善,对农产品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中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0%,但是由于基数庞大,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峰值的16亿人左右。据测算,届时将需要粮食6.4亿吨及更多的动物性脂肪和蛋白。 如何利用有限的耕地和其他农业资源,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压力。
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平衡问题的基本方针。按理说,中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的粮食(及其他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本不具备国际比较优势,应适当降低自给率,但是这样做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第一,粮食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对一个拥有12亿多人口的大国来说,必须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这是保证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二,中国的粮食消费量占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如果过多进口粮食,不仅国际市场难以承受,也会给需要进口粮食的低收入国家带来不利影响。第三,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有4.5亿农村劳动力,仅从事农业生产的就有3亿多,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迄今仍然是解决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过多进口粮食必然会打击国内粮食生产,中国实行立足国内解决粮食供需平衡的基本方针,并不意味着排除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以及通过国际交换来发挥比较优势。首先,粮食的国际交换对于国内调剂品种、年度间的丰欠,以及地区供求平衡是必要的。其次,鉴于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后,中国农业成本上升较快,到1996年前后,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均超过边境价格,意味着这些农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进一步弱化,这对今后中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将产生一定的影响。1996年,在中国政府发布的粮食白皮书(即《中国的粮食问题》)中,曾宣布今后中国的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这意味着粮食的自给率将有可能从目前的98%—99 %的高水平上适当调低。这个变动,虽然从百分比上看不大,但从绝对量上看,以目前国内消费量5亿吨计,潜在的进口需求将达到2500万吨, 约占世界粮食贸易量的10%,已然是一个很大的数量了。第四,迄今,中国还是农产品的净出口国。1985—1995年,中国农产品及食品出口约为756亿美元,进口约为340亿美元。今后,中国在进口一些粮食的同时,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和具有较高附加值的食品出口还将扩大。
发展潜力
从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方面看,中国继续增加粮食产量和食物供给的潜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复种指数。与世界粮食高产国家相比,中国的单产较低。主攻单产是中国实现粮食作物总量增长的主要途径。据匡算,只要使目前的常规适用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同时实施配套的工程措施,中国粮食的平均单产在现有水平上仍可提高1/3以上。此外,中国耕地目前的复种指数为155,尚有余地提高到165。仅此一项,相当于扩大耕地面积6%左右。
2.开发后备资源。中国现有宜农荒地3500万公顷,其中可开垦为耕地的约有1470万公顷。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现有耕地保护的同时,中国政府计划未来几十年每年开发复垦耕地30万公顷以上,基本上可抵补同期被占用或毁弃的耕地。
3.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中国耕地有限,但水域、草原、山地等非耕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4.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中国目前的农业科技水平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为40%,而发达国家均在60%以上。同时,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只有30%—40%左右,大量新开发技术尚未得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另一个重要的情况是,中国农业目前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农用资源的利用效率较低,大量资源被白白浪费。这些情况都说明,中国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也是未来中国粮食增长和农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5.农产品的品质改进和加工增值。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从整体上而言已经稳定地越过了温饱线,食品消费的结构开始向追求品质及品种多样化方面发展,而目前中国农产品的质量和加工率仍然比较低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深层次加工增值的潜力也是巨大的。
但是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也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和困难:①中国农业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需要在改善和加强农业生产条件方面继续付出艰苦的努力。②中国农户生产规模小且经营分散,2 亿多农户平均每个农户拥有耕地仅0.41公顷,可谓世界上经营规模最小的农户。农户平均的商品率约为50%左右,仍带有明显的半自给性质。这样一种分散细小的供给结构,对于市场稳定是不利的,由于小农市场行为的趋同性,很容易造成农产品市场过度的波动,因此需要进一步发育各种中介组织并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③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农产品的供求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农业生产开始面临着日趋明显的市场需求制约,这种情况要求因地制宜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④随着改革以来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加之农业边际报酬率递减的作用,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成本呈加速上升趋势。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成为当前中国农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扩张对农业资源的压力增强,容易造成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过度流失、客观上要求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
政策措施
要实现下个世纪前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首位的发展方针,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坚实的制度基础。
1.严格实行切实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 1994年,国务院颁布《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要求在全国划定基本农田,严格控制由于基本建设和自然灾害毁占耕地的数量,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征收耕地占用税,专项用于耕地的开荒复垦, 做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动态平衡。到1997年,全国已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达8800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总量的65%。划定的保护区大多做到了保护指标、地块、标志、档案、措施和责任制“六落实”。此外,为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在水土保持、种草植树,停止砍伐、封山育林等生态建设方面,中国政府将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实施新一轮的农业生态治理工程。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提高单产既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主要政策措施是:增加投入,加强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推行节水灌溉工程,在全国尤其是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扩大有效灌溉;采取工程和生物技术等措施,有计划地改造中低产田,90年代要改造2000万公顷;大力实施种子工程和沃土计划,加快主要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土壤的有机含量;因地制宜改进耕作制度,北方推广地膜覆盖,南方开发冬闲田,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继续建设好农产品基地。1997年,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已建立833个,产粮3亿多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6%。 商品量1亿多吨,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65%。棉花基地县已建立240个, 其产量占全国棉花总产的62%。此外还建立了一批瘦肉型猪、糖料、油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基地县。
3.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面对全球性的农业科技革命浪潮,我国农业科技应当有条件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推进科技进步的工作重点,一是全面制定规划,正确选择技术道路,密切关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加强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基础研究,扩大重大技术的引进和吸收消化,使我国的农业科技实现质的飞跃。二是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稳定和加强省、地、县三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扶植各类民办专业技术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推行“绿色证书”制度,提高农民接受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三是面向生产实际,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和教育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科技进步的新机制、新办法,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上述努力,要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从目前的40%多提高到2000年的50%左右。
4.综合开发各种资源,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继续坚持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山地、水面、草原等国土资源,发展多样化食物生产,建立既符合市场需求又符合中国资源特点的农牧渔林结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机制,推动农业向以质量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型农业方向发展。
5.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和社会资金分配结构,增加财政和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 今后,财政资金在继续保持农业投入总量增长的同时,要适时调整投入结构,减少对产出口的价格补贴,转向扩大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对于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也是必要的。与此同时,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投入。
6.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 20年来,市场导向的农村改革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农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确立了农户的生产主体地位,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放开,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作用已占主导地位。今后,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将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这是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石。中国将进一步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形成以市场定价为主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制度;除城乡低收入居民以外,逐步取消消费者补贴;发育和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发展多种市场主体,形成国内统一市场;完善中央和省级粮食专项储备制度和粮食风险金制度,适时、适度利用国际粮食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供求。
7.发展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是农业大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扩大农业领域的国际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并摆在优先的位置。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有利于合作双方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良种,引进资金和管理经验,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是促进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