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信息活用能力”——21世纪日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教育改革论文,课题论文,能力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信息化的发展与日本教育改革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普及对人类文化传递方式正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在深刻的影响着未来世界。总之,21世纪的人类将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更富有挑战怀的世界里,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生态领域的变化,无疑会影响和要求教育的变革。
在高度信息化社会里,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对“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都寄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也成为各国目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如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在1997年3 月提出一个专门报告,建议在K-12教育中(注:指从小学到高中12个年级)实施全程信息化教育;日本早在1986年4 月的临时教育审议会的第二次咨询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三项教育原则:(1 )真正展开适应社会信息化的教育;(2)为搞活全体教育机构的工作, 有效地开发信息技术的潜在力;(3)弥补信息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促使教育环境的人性化。在阐明这三项原则的同时,第二次咨询报告还对信息手段的有效运用,活用信息的能力和人才培养等问题提出了建议。1996年7月, 日本第十五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就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及实施策略进行了审议,其中,将信息素养(亦即“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确定为21世纪日本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信息活用能力”的基本内涵
在高度信息化社会,“知识爆炸”(亦称“信息爆炸”)成为其主要特征之一。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知识占有史以来人类积累的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期·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证实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每10年翻一番,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番,而近10年大约每3年翻一番。可见,知识与信息就象产品一样频繁更新换代。如果不能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就无法及时利用这些信息。变化快是信息的重要特点,略有延误就会过时,就会失去利用的价值。
由此可见,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经济发展,信息化社会所需的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信息获取包括信息发现、信息检索、信息选择;
信息分析包括信息分类、信息综合、信息查错和信息评价;
信息加工包括信息的组织与表达,信息的存储与变换和信息的控制与传输。
以上与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有关的知识可简称为“信息基本知识”,相应的能力可以简称为“信息能力”,这方面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是信息教育的主旨所在。
1986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第二次咨询报告中不仅提出了信息教育的三原则,而且也对信息教育的内容作了全面的划定:(1 )为了从众多的信息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具备“信息活用能力”,即判断、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的创造和传输的能力;(2 )熟练使用各种信息手段、具备自由接收和发送信息的能力,理解各种信息技术的功能特征,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3 )充分认识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以及信息化对人类的影响;(4)针对信息化产生的影响, 确立以社会基本准则为标准的“信息道德”,树立对信息的责任感。由此看来,“信息活用能力”不仅仅是指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同时,判断和理解信息的重要性,选择和分析处理信息、创造和传递信息等重要的能力也是培养“信息活用能力”的目标。因此,信息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应包括以上所涉及的各个方面。
三、日本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对策
8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与普及,日本教育界已洞察到信息处理技术术将会给教育带来巨大冲击,从而提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改变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口号,并将“信息活用能力”确定为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措施。
1.积极推进和改善中小学的计算机配置
日本在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始于1985年,通常把这一年称作“信息教育元年”。其实早在80年代初,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日本就于1983年制定了五年期的《特别设备配备计划》,并专项拨出特别设备购置费用于学校计算机的购置。1985年,日本政府决定将《教育方法开发特别设备》的国库补助金的二分之一(近20亿日元)用于购置计算机。为了尽快在中小学普及计算机,1990年,日本政府又制定了《教育用计算机配备五年计划》,力争使小学的计算机平均设置台数达到3台,初中达到22台,高中达到23台。在该计划中,日本政府决定用地方交付税的税金代替以前的国家特别补助金。由于设备经费的大幅提高以及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出台,日本各级学校的计算机配置有了极大提高。据日本文部省有关统计资料显示(见表1),1997年, 日本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率分别是:小学90.7%(平均设置台数8.5台),初中99.8 %(平均设置台25.3台),高中100%(平均设置台数66.6台)。而在1985 年时,小学2%(平均设置台数2.7台),中学13%(平均设置台数2.3 台),高中80%(平均设置台数9.6台)。由此看来,日本中、 小学计算机普及率的发展是非常显著的,这有力地促进了日本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进程。
表1 日本公立学校信息教育现状调查表
计算机设置 计算机设置台数能操作计算机
校数(设置率) (平均设置台数)教师数(比率)
小 学 21,701 184,860 160,137
(90.7%)(8.5台) (39.2%)
初 中 10,465 264,959 127,297
(99.8%)(25.3台) (50.9%)
高 中 4,163 277,054 123,561
(100%) (66.6台) (58.7%)
特殊教育学校897
8,97516,552
(98.7%)(10.0台) (33.7%)
全 体
37,226 753,848 427,547
(94.3%)(19.8台) (46.5%)
能指导计算机 因特网联结
教师数(比率) 学校数(比率)
小 学
68,141 1747
(16.7%)(7.3%)
初 中
56,818 1,308
(22.7%)(12.5%)
高 中
50,059 719
(23.8%)(17.3%)
特殊教育学校 5,877
103
(12.0%)(11.2%)
全 体180,895 3,873
(19.7%) (9.8%)
资料来源:文部省《关于公立学校信息教育状况的调查》
2.信息教育课程的设置
1997年11月,作为日本文部省大臣的咨询机构——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了《教育课程标准改善的基本方向》的审议报告。在该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信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中小学的“信息活用能力”。在教学课程设置上,强调必须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各级学校中进行一贯的系统的信息教育,改善和充实各学科的教学。因此,日本文部省相应地对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作了进一步调整。在严选和削减除“道德”课外所有的学科、科目的内容与课时情况下,特意新设了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阶段的信息教育的学科和课时。在小学和初中,每周必须有2 课时全学年76课时进行信息教育。小学新设“综合性学习时间”(暂称),在各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来应用,使学生熟悉信息技术、并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积极态度;在初中阶段,必须开设技术与家庭科的“信息基础”,使学生能深刻理解计算机并学会使用计算机;高中阶段,在相关课目教育中,使学生明白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在1998年5月26日, 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提出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建议在高中普通科设置“信息”新学科,分为“信息的收集与传递”、“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等科目进行教学。
3.有计划地推进学校的网络化建设
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是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1983年的答询中所使用的教育术语,主要是指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学习方法、学习的内容及进度等方面自我控制、自我选择的能力)。 与此同时, 由于学生从小就有机会在Internet这样的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并对获取的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显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然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的最好的学习与锻炼,从而能较快地成长为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又有很强“信息活用能力”的符合21世纪需求的新型人才。鉴于此,日本政府一方面积极规划整备中小学计算机(目前,主要是提高计算机的性能与档次),一方面加快整备信息通信网络的步伐。据日本文部省《公立学校信息教育状况调查》有关数据统计(见表1),到1997年5月,日本共有39,398所中小学,占总数9.8%的3,873所中小学联结了因特网。其中,23,851所公立小学有1,747所联结因特网,占总数的7.3%;10,470所公立初中有1,304所联结因特网,占总数的12.5%;4,160所公立高中有719 所联结因特网,占总数的17.3%;917所公立特殊教育校有103所联结因特网,占特殊教育学校总数的11.2%。针对网络化迅速发展的态势,1997年11月,日本文部省制定了推进学校网络化的近期规划,在该计划中,日本政府予定在2003所以前在全国中小学中全部实现联网。首先,在2001年全国的中学、养护学校完成联网,其次,小学联网务必在最后两年内完成,关于网络通信费、运营费等问题,文部省和邮政省发起并组织了关于促进教育领域因特网活用的恳谈会,相继制定了学校利用因特网的优惠条件。
4.关于师资力量的培训与充实
在社会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对中小学教师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会处理分析各种信息,而且能指导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信息处理与加工的技术技能。因此,日本各级学校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培训工作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中招募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以充实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队伍中。截止1997年3月,日本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各级学校教师共有918,664人,会操作计算机的中小学教师有427,547人,占总数的46.5%, 能指导计算机的中小学教师有180,895人,占总数的19.7%。 其中,在小学会操作计算机教师有160,137人,占总数的39.2%, 能指导计算机的教师有68,141人,占总数的16.7%;在初中会操作计算机的教师有127,297人,占总数的50.9%,能指导计算机的教师有56,818人,占总数的22.7%;在高中,会操作计算机的教师有123,561人,占总数的58.7%,能指导计算机的教师有50059人,占总数的23.8%; 在特殊教育学校,会操作计算机的教师有16,552人,占总数的33.7%,能指导计算机的教师有5,877人,占总数的12.0%。此外, 日本政府为了推动和促进中小学信息教育还建立与完善了技术支援体制,例如,信息处理专家派遣制度,以帮助中小学解决在信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总之,培养“信息活用能力”作为21世纪日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受到日本政府及教育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日本政府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的一些规划和对策,对于其他各国尤其是我国如何开展面向21世纪的信息化教育有着重要和深刻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