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地理高考答案分析及教学建议_地理论文

2006年地理高考答案分析及教学建议_地理论文

2006年地理高考答题评析及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科试卷平均分为51.83,比去年提高2.49分,难度为0.52,比去年略有下降。为了更好迎接2007年的高考,探求避免失误的办法和策略,笔者对2006年福建省地理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对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评析,并提出复习建议。

一、答题评析

1.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的平均分23.7,难度值0.54,其中得分率最高的是第2题,得分率最低的是第9题。

从命题者原意来看,选择题1、2应该是属于难度低的容易题(难度大于0.7)。选择题1、2的平均分分别为2.096和2.795,得分率分别为52.4%和69.9%。第1题有34.45%的学生错选“D”,其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刚开始考试,心理比较紧张,对题目中的文图信息没有看清;另一方面可能是混淆了玉米和小麦的主要分布区。第2题有30%的学生出错,其原因主要是:一是不能准确辨析图中3种符号所分别代表的3种粮食作物,出现关键信息的混乱;二是没有真正理解南北方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三是对于所示的4省空间分布及其主要的粮食作物没有完全掌握。

选择题3、4、5平均分为2.546、2.546、2.336,得分率分别为63.7%,63.7%,58.4%。本题组是选择题中得分率最高的一组。本题组学生出错的原因可能是:一是对雪线的概念没有理解透彻;二是对气温与降水随纬度分布规律没有很好掌握;三是不能从图2中读取雪线、气温与降水随纬度分布规律,读图能力较薄弱。

选择题6、7、8平均分为2.327、2.685、1.426,得分率分别为58.2%,67.1%,35.7%。第6题有21.8%的学生错选C,其原因可能是:一是只看表格中能源消耗构成的比例,没有计算对应能源的消耗量;二是有些学生粗心,没看清后半句的内容或没有读懂后半句话的含义,就匆忙作答而失分;三是有些学生计算能力较差,不知如何计算。第8题是选择题中难度第二的题目,约有64.3%的学生出错,其原因主要是考生对日本及俄罗斯的人口总数不太清楚,或人均能源消耗量不知如何计算。

选择题9、10、11的平均分分别为1.082、1.915、1.946,得分率分别为27%,47.9%,48.6%,该题组是本卷中最难的一组选择题。该题组学生错选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对地方时、区时的概念及对题中的文图信息理解不深刻,不会灵活地将纬度不同的各地引起的昼夜长短差异的原理应用到解题中。没有深刻理解哈尔滨、甲与乙地的昼夜长短不同对日偏食产生的影响,不会用排除法等方法解题,统计计算等技能较薄弱,导致考生在做题时出现较大失误。

2.非选择题分析

第Ⅱ卷平均为28.13,难度值为0.50,36题平均分为18.72,难度值为0.52。39题的平均分为9.41,难度值为0.47。39(4)题难度值为0.38,为第Ⅱ卷难度最大的题目;36(4)、(5)的难度为0.44,是第Ⅱ卷中的次难题。

非选择题提供的素材、设置的情景大多数来自教材之外,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题目负载信息的提取、认定、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完成读图等基本技能和应用地理规律与原理解释地理现象,分析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等。

36题以我国的沙尘暴特殊天气现象为切入点,揭示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特点及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的自然原因。本题出示了大量新的地理信息、通过系列问答和填空题,考查学生的地理能力。学生典型错误及主要原因:(1)空间概念较差、地理位置定位不准。如将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位置颠倒。(2)文学素养有待提高,错别字多,如准噶尔盆地的“噶”写成“葛”。(3)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概念理解不透彻。如“沙漠广布”与“土地沙漠化”“土地荒漠化”等概念混淆;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彻,如春季影响我国西北及华北地区的大气环流是什么?有些学生写成副高控制或写成受西伯利亚寒流控制等;生活常识不会灵活应用到解题中,如有的学生将沙尘暴次数写成11.8次。(4)不能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读图能力较差。如许多学生不能从“沙尘暴数量随季节变化图”中正确读出沙尘暴季节分布的特点;多数学生不能答出450年来,沙尘暴数量随年份变化的规律。(5)审题能力差,有的考生不能从图中提取关键词。如“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有些学生漏答“季节”。(6)答题条理不清晰。如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特点的答题思路混乱,不知从哪几方面分析这一问题。(7)概括能力有待提高,答题没有答到关键点。如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特点只写成因和过程,不写结果而没法得分。

39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学生的空间概念及分析城市区位因素,主要考查的能力目标是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典型错误及主要原因有:(1)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较差。如京广线、京九线、京沪线位置的混乱;(2)地理概念掌握不准确,如将“亚热带季风气候”写成“季风气候”等;(3)错别字多。如将冲积平原的“冲积”写成“冲击”。其中39题(4)是非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一题,主要考查的是城市区位因素。学生典型错误及主要原因除上述分析的之外,还存在以下不足:(1)学生审题能力较差。没有简要地阐述共同因素,而只答共同因素有“气候、地形、农业、水源”而失分;(2)有些学生抓不住答题的关键;(3)本题的设问与参考答案不十分相符,也是导致部分学生丢分的原因。

二、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把握主干知识。应重视掌握基础知识(包括规律、概念、事实),培养地理基本能力(包括技能、方法、思路)。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落到实处,全面地理解每个知识点,对于地理概念、地理规律,要理解透彻,抓本质;同时要抓主干知识,突出重点。对重点知识要进行“细化”,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自然和社会地理问题,以改善地理思维品质。多数文科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地理计算题的失分率很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学生加以训练,培养学生的统计计算等能力。

2.重视地理图表的学习,培养地理基本思维方法。加强识图填绘图表技能的训练,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以地图知识为基础,可广泛联系多项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验证地理原理、说明地理问题;注意地图、图表、数据等资料的判断解读和所提供信息的应用,重视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理图表的正确方法。在掌握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换的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适当地精心设计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及有一定思维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使学生形成良好地理思维品质。

3.重视对知识的整理和加工,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要进行内化处理。同时对热点、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进行纵向联系、横向联系;此外,知识间要进行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包含关系的分析。引导学生概括重要知识点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缺补漏;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知识重组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4.强化理性思维训练,重视地理反思能力的培养。针对学生答题只看前半句、答非所问、盲目答题等现象,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反思每堂课及完成的每一份练习的成功与失误之处,反思答题失误的原因等。克服做题中的不良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反思能力。

5.重视地理区域的复习,加强区域与系统地理的有机结合。就地理高考而言,区域地理是基础,系统地理是重点,目前文科综合能力地理测试,要求学生了解自然社会现象所发生的地域空间的基本区域特征,分析这些特征及其形成要素,掌握这些特征所处的地理背景。教与学应以区域为中心,以世界大洲、重要国家和地区、我国各地区及其主要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为基础,利用经纬线、地理环境要素等建立区域参照体系,把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加以整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6.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和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试题的切入口,理论联系实际,已经成为近年来文科综合测试命题的趋势。但考试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考查热点、焦点问题本身。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实际,加强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课本的结合,用地理学科知识进行分析、阐述和评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标签:;  ;  

2006年地理高考答案分析及教学建议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