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_6s论文

习题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情境论文,习题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试图对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强化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作一个粗浅的探讨。

1 以“设疑法”创设习题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攻克难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用“设疑法”来创设习题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直接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设疑法”的关键是教师要恰当地点破学生的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学生思维的情境。例如在学完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后讨论这样的题目:

一个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为28m/s,在第6s内的位移比第5s内的位移少4m,则该物体的加速度为多少?第6s内的位移为多少米?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在第6s内的位移比第5s内的位称少4m”来析题,确认该物体作匀减速运动,然后让学生自解。从解析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把该物体当作速度减为零不返回处理的。如图1列出

第6s内的位移为6m的结论。根据学生的上述思考,我们分三次设疑:

设疑一:按上述思考,该物体经过多长时间速度减为零?学生很快求得7s的结论。我们在肯定上述思考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拓展思路,看问题切忌片面性。

设疑二:该物体由28m/s速度减为零所需的时间t有没有可能小于7s呢?

这一设疑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纷纷议论,提出小于7s有三种可能性:(1)物体在第6s末或第7s内,则△s=4m=at[2];(2)物体在第6s内,则△s=4m≠at[2];(3)物体在第5s内,则△s=4m≠at[2]。经讨论研究,分析排除,最终确认只能在第6s内,即5s<t<6s才符合题意。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仅对5s<t<6s的情况作出解析:

设第4s末的速度为v[,4],第5s末的速度为v[,5],物体到x处速度为零,如图2示。列式:

设疑三:该物体有没有可能返回呢?如有可能,那么反回情况又如何呢?稍等一会儿,学生讨论分析,提出如图3甲、乙两种情况,这里公以位移为负向时作讨论:

对照图3乙列式:

可见,返回时刻为5.38s,第6s内发生的位移为-0.6m。

用同样的方法可讨论出其余的时刻均不可能返回,而且在第6s内返回发生的位移不可能为正向,只能为负向。

最后定论本题的完整结果应为:物体不返回,则加速度大小为4m/s[2]或5.28m/ s[2],第6s内的位移为6m或0.244m;物体返回,则加速度大小为5.2m/ s[2],第6s内的位移为-0.6m。

我们认为,在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通过适时设疑、析题能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深层思考,从而作出正确的推断,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好掌握知识,还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达到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的目的。

2 以“对比法”创设习题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采用一些对比性问题,不断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让学生从对比联想中发现规律,灵找出正确的结论,从而使思维更加灵活。譬如有如下一组对比性题目。

[参照题]如图4所示,物块高h,质量为M,当物块速度为v[,0]时,在距末端x处轻轻放上质量为m的铁块。设铁块与物块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结果铁块从物块上滑落,铁块刚离开物块的时刻,物块向前移动的距离为s[,0],且s[,0]=1.5[,x](不计物块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则铁块落地时,落地点到物块末端的水平距离s是多少?

[对比题]将参照题改编为:设物块顶面光滑,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结果铁块与物块脱开,则铁块落地,落地点到物块末端的水平距离s是多少?

面对这一组对比性题目,师生共同分析对比得出:

(1) 物理过程对比图示:

(2) 几个物理量的对比

我们认为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应经常注意利用有关物理知识的特点,抓关键处进行对比研讨,创设习题情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在物理习题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习题教学情境,充分挖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潜力,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增强科学素质的目的。

标签:;  ;  

习题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_6s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