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及新近效应在自由回忆中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位论文,效应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探讨首位及新近效应在连续自由回忆中的变化。采用逐次分析系列位置曲线,发现在第一次自由回忆中首位效应优于新近效应。但自第二次自由回忆开始,首位效应和新近效应的优势互换。同时记忆项目的回忆顺序与呈现顺序的相关自正变为负,被试亦倾向于采用优先回忆新近部位项目的策略。实验结果证明字单间顺摄干扰影响首位效应,回忆策略影响新近效应,字单间顺摄干扰是产生回忆策略的主因。
关键词 首位效应 新近效应 自由回忆
一、问题的提出
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是实验心理学和现代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近30年来集中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测量记忆位置效应主要有系列回忆和自由回忆两种方法。要求被试把经历过的每个学习项目按照他们呈现的先后顺序回忆出来,称为系列回忆。如果被试不拘顺序,按照自己的意愿回忆,称为自由回忆。
默尔达克(1962年)采用自由回忆来测量人类的记忆,发现被试对一系列学习项目中每个项目的记忆优劣,与该项目在系列中呈现的先后顺序位置有关。最后呈现的项目的回忆率最高,最先呈现的项目的回忆率居其次。前者称为新近效应,后者称为首位效应。位居系列中间的项目,回忆率最差。如以平面图的横坐标表示项目的系列位置,纵坐标表示回忆率,制图描述字单中每个系列位置的回忆优劣,我们就可以画出一条系列位置曲线来。这种因所占的系列位置不同对记忆产生的影响,称为系列位置效应。这条呈U形的曲线, 表示学习一系列难易度相当的项目。首先呈现给被试看的几个项目,比较容易回忆,最后呈现的几个项目,最容易回忆;夹在中间的项目,最难回忆。自1960年以来,关于这个系列位置效应的记忆现象的研究极多。研究的重点,第一是要证实这个现象的普遍性,第二是解释这个现象并找出产生系列位置效应的原因。解释系列位置效应的理论甚多,但可以综合分为三大类,即干扰说、双储说和提取说。
干扰说是采用顺摄抑制(干扰)及倒摄抑制(干扰)的机制来说明系列位置效应,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一系列的项目后,在自由回忆系列中的每一个项目时,都会受到其他项目的干扰作用。占系列首位的几个项目,不受顺摄干扰,只受到随后项目的倒摄干扰。处于系列中间的项目,同时受顺摄以及倒摄干扰,所以回忆正确率最低。但是按照这种解释方法,系列位置曲线理应类似碗形的对称曲线。不能说明尾端高于首端,新近效应大于首位效应的现象。一种解决的办法是假设倒摄干扰要比顺摄干扰来得强大。但这又与事实不符,实验结果都表明顺摄远比倒摄干扰强大。那么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先前字单中的项目,可能对随后自由回忆中的项目产生顺摄干扰,使首位效应减低。双储说采用信息加工的论点来说明系列位置效应。认为人类学习记忆是一种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在感觉记忆中的信息,一旦被个体注意就进入短时记忆进行编码加工,暂时保持。如果个体认为信息重要,就进一步采用精详性复练把信息再予以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做永久性的储存。格兰兹尔提出(1966年),在学习一系列项目的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首先进入短时记忆,进行编码加工。最开始进入的几个项目,因为短时记忆有限的容量尚未达到饱和,所以学习者尚有复习每个项目的能力,进行编码加工,转入长时记忆。如果输入项目甚多,陆续一一进入短时记忆,超过它的容量(约7±2单位),那么这些项目接受进一步加工处理的机会减少。同时受到随后进入短时记忆项目的排挤作用,产生移位现象,自短时记忆排挤出来。字单呈现一旦完毕,被试开始自由回忆,因为最后几个项目尚在短时记忆中,所以被试回忆的策略是首先自短时记忆中提取尚未消失的项目,产生所谓新近效应;随后自长时记忆搜索提取其他进入长时记忆的项目。由于首先进入短时记忆的几个项目,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进入长时记忆的机会较大,自长时记忆提取出来的机率自然较高,产生所谓首位效应。那些夹在中间的项目,既不在短时记忆,亦未受到较多的加工处理进入长时记忆,所以这些项目的回忆率最差。
总而言之,按照双储说的论点,在自由回忆的过程中,回忆的项目来自两个不同的记忆储存处:一是短时记忆,包含新近项目,一是长时记忆,包含首位及其他项目。所以一个极为明显的推论是:任何能对短时记忆产生作用的因素,也一定能影响新近效应;任何能对长时记忆产生作用的因素,也一定能影响首位以及其他项目的记忆。这个推论受到甚多实验的证实及支持(1990年)。但对此论点也有极为严重的反对数据,争论的重点在于对新近效应是否需要采用短时记忆来解释(Greene,1993)。
提取说及双储说都源自信息加工论。但提取说认为系列位置曲线是反映自同一记忆系统的提取过程。记忆的好坏优劣,取决于提取过程是否成功,依赖提取记忆的线索是否存在,是否明显特殊。学习者在学习一系列项目时,每个项目的意义、类别、频率、系列位置,出现的先后时间以及项目间的相似性、关连性,学习情景,学习者的生理、情绪状况,都是提取各项目的线索。占据首位以及新近位置的项目,与其他字单项目最大的不同点是:首位项目所占的序列位置是一种极为明显特殊的提取线索(例如英文字母中占第一、二、三位置的字母是A、B、C, 序列位置一、二、三是他们明显特殊的提取线索;但对字母L及P而言,序列位置就不是有效的线索了),所以有提取的优势。新近位置项目的出现时间(一秒前,二秒前,三秒前,等等)也是一种时间上十分有效的提取线索。学习者回忆字单中各项目时,首位项目拥有附加的特殊的位置线索,新近项目拥有附加的特殊的时间线索,所以在提取过程产生首位及新近效应。
系列位置曲线的特征极具普遍性,但是亦有其他实验结果显示曲线的形态并非一成不变。学习者一旦接受数次自由回忆,新近效应与首位效应的相对优势迅速产生变化。例如,实验发现第一次自由回忆所产生的首位效应远优于新近效应,但从第二次自由回忆开始,两者的优势互换,产生了具有默尔达克所报导的系列位置曲线的特征。对这种短暂性的首位及新近效应优势互换的现象,本文作者曾提出两种简明的解释方法(黄一宁等,1977)。第一种是采用顺摄干扰来说明首位效应减降的历程。学习者在做首次自由回忆时,占首位的项目不受顺摄干扰的影响。但自第二次自由回忆开始,占首位的项目就受到先前学习项目的字单间顺摄干扰。这个解释虽能说明首位效应减降的过程,但无法解决新近效应相应增加的现象。第二种是采用回忆策略来说明新近效应增加的历程。学习者一旦多次接受自由回忆,就会因练习而产生一种适合学习的要求的策略,即首先回忆新近项目,然后再回忆其他项目的回忆策略。但第二种解释方法,无法解决首位效应相应减降的过程。为此,笔者进行了几项新的实验,旨在探讨连续自由回忆中首位及新近效应的变化历程。第一个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本文作者早期的实验结果,第二个及第三个实验的目的,是对所提出的二种解释进行协调综合。
二、实验1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在连续自由回忆时,首位效应与新近效应的变化过程。以往研究所报导的系列位置曲线,并非基于一次或数次自由回忆,而是由数十次自由回忆所综合产生的“平均”系列位置曲线。或者被试在正式接受实验之前,已经接受了不少次的练习。任何最初回忆阶段所产生的暂时性的变化,自然都被“平均”系列位置曲线所遮蔽。所以本研究采取逐次分析每一次自由回忆所产生的系列位置曲线,探讨首位及新近效应的变化。
(一)方法 被试为90位选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白水校区的男女大学生。他们从未当过任何学习记忆实验的被试。每位被试都获得额外加分或履行课程的规定。材料为帕维欧(Parvio 1968)的925个英文名词库,选取200个英文名词。名词使用属于桑代克频率(
Thorndikeg- horge)的A或AA类。从这个词库,以随机方法产生5组字单,字单长度分为3 个水平:10个名词(G-10),20个名词(G-20)及40个名词( G-40)。在每个字单内的名词,尽量避免彼此间的明显关系。如果发现有些名词的关连太明显,就与其他字单内的名词互换,或再从名词库选取其他名词替代。
设计程序是将90位被试以随机方法均分为三组:G-10,G- 20及G-40。每个被试都按照标准自由回忆程序,单独接受测验。被试首先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程序,然后连续接受5次实验。每次实验时, 首先用幻灯呈现字单中的名词,每个名词出现2秒;字单呈现完毕后, 就出现一个问号幻灯片,要求被试立刻在一分钟内,不拘顺序,自由写下能够回忆的名词。回忆完毕,休息10到15秒后,就按照同样程序接受下一个字单,如此共做5次测验。每组5个字单的呈现顺序,都采取系统性抵销平衡控制。因变项为被试每次回忆的正确回忆以及回忆项目的系列位置。
(二)结果 在正确回忆量方面,以每位被试的正确回忆量为因变项,采用单因素变异分析,个别检验每个字单长度水平下的5 组字单,是否有难易程度的差异。检验表明每个长度水平下的5组字单, 难易度相当,值都小于1。再以字单长度为被试间变项(3个水平:10,20,40个名词),回忆次为被试内变项(5个水平:5次实验次),对这个混合型因子设计进行双因子变异分析。检验显示字单长度作用显著,F(2.87)=31.77,P〈0.05,表示字单越长,被试的正确回忆量也越多(G-10=5.81,G-20=7.54,G-40=8.98);回忆次数作用也显著,F(4.348)=6.58,P<0.05,表示被试在第一次实验的回忆量最优(参看图1);字单长度与回忆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表示各字单长度水平下的被试,他们在5次实验的回忆历程相似。
从系列位置曲线来看,如以每一组每位被试的回忆项目的序列位置作为自变项,求得5次实验的平均, 为每一字单长度画一条系列位置曲线(图1)。可以看出, 以往所报导的系列位置曲线的特征都在本实验重复出现:极为明显的新近效应,中度的首位效应,以及较低较平坦的中段。同时字单长度越长,首位效应相应减降,曲线中段的基线水平也越低。
如果对5次自由回忆采用逐次分析, 就发现第一次回忆所产生的系列位置曲线的首位效应远大于新近效应。但是这种首位、新近效应的相对优劣形势,从第二次回忆开始就立刻变换,形成新近效应强于首位效应。为了提供数据,直接表明这种首位、新近效应暂时性的消长现象,就计算字单中首三位项目的平均回忆率代表首位效应,字单的末三位项目的平均回忆率代表新近作用。图1呈现G-10,G-20,G-40组的首位及新近效应在5次回忆中的变化历程。 如以此平均回忆率为因变项进行分析:以字单长度为被试间变项(3个水平:10,20,40项目), 回忆次(5个水平:5次回忆次)及序位(2 个水平:首位及新近)为被试内变项,对这个3×5×2混合型因子设计,进行三因子变异分析。 检验发现:字单的长度越短,回忆率越高,F(2.87)=34.00,P<0.05;新近项目的回忆率优于首位项目的回忆率,F(1.87)=12.88,P<0.1 。被试在5次回忆的回忆率无显著差异。值得注意的交互作用包括: 字单长度×序位的交互作用显著,F(2.87)=14.06, P〈0.05,表示首位与新近项目回忆率之差距,因字单长度的增加而递增;序位×回忆次的交互作用显著,F(4.348)=11.92,P〈0.05,表示首位及新近项目的回忆率,在5次回忆中的变化是不同的——首位的回忆率自高变低, 但新近项目的回忆率自低变高;字单长度×序位×回忆次的三向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表示首位及新近单位的回忆率在5次回忆次的变化,在3个不同的字单长度水平是一致的(参看图1)。
输入、输出序位相关检验发现,对各被试每一次回忆产生的名词,计算其呈现(输入)时及回忆(输出)时的序位的皮尔生相关。图1 呈现3个字单长度组在5次回忆中的平均皮尔生相关系数。从图1 可以相当明显地看出,在第一次回忆中,输入、输出序位的相关是正相关。但从第二次回忆开始,相关系数就立刻变化为负相关,这种变化的现象,在3个字单长度水平同时一致产生。如以相关系数为因变项, 字单长度为被试间自变项,回忆次为被试内自变项,对此3×5混合型因子设计进行双因子变异分析。检验结果发现:字单长度作用不显著,F〈1,3 个字单长度水平的平均相关系数,相差无几;回忆次作用显著,F(4,348)=23.65,P<0.05。支持图1表明的现象,也就是相关系数自第一次回忆到以后四次产生变化,由正变负;而这种相关的变化,在3 种字单长度的水平是一致的,因为字单长度×回忆次的交互作用不显著,P〉0.05。
这种系统性的相关系数的变化,暗示被试在连续自由回忆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适于记忆的回忆策略。仔细审查每位被试的回忆卷,就不难看出从第二次回忆开始,他们倾向于采用首先回忆新近项目,然后再回忆字单其他部位的项目的回忆策略。为了要提供数据,直接支持这种可能,就对每位被试首先回忆的3个名词的输入序位加以分析。 如果回忆的名词是来自字单的前三个序位,就算作来自首位部位;如果是来自字单的后三个序位,就算作新近部位。图1呈现3组字单长度水平的被试,在5次回忆首先回忆的3个项目,是来自新近部位。新近比率数据亦极为明显的,显示比率从第二次回忆次开始,就立刻增加。采用x[2]测验,对每个字单长度组进行检验,支持数据显示的现象:从第一次回忆到第二次回忆的新近比率的增加变化,在G-10组是显著的,x[2](1)=21.53, P<0.01;G-40组也是显著的,x[2](1)=7.50,P<0.01;但这变化在G-20组,并未达到显著水平,x[2](1)=2.17,P>0.05。G-20组从第二次到第三次的比率的变化,达到显著水平,x[2](1)=17.42,P<0.01。
(三)讨论 实验1证实了作者早期的研究结果。 也就是在连续自由回忆的情况下,首位与新近效应的相对优势并非一成不变。第一次自由回忆所产生的首位效应,要远比新近效应为优。但这种首位优势在随后的回忆中就立刻转换,变成新近效应优于首位效应。在转换的同时,被试回忆项目的输入—输出序位的相关,自正转变为负相关;产生优先回忆新近项目的明显倾向。这些结果显示被试在接受少数次的回忆后,就立刻形成一种适合自由回忆的策略。
如果我们把5次回忆次平均后再画系列位置曲线, 获得的结果与典型的实验数据完全一致(参看图1):系列位置曲线的尾端高于首端,中腹平坦。所以如不采用逐次分析的手段,是无法发现首位及新近效应在连续自由回忆情况下的短暂变化现象。对自由回忆所产生的首位及新近效应的变化,有两种解释办法。一是,首位效应在连续自由回忆中减降的现象,可以采用字单间的顺摄抑制来说明。第一次自由回忆自然是例外,不受这种干扰的作用。完成一次自由回忆后,被试所学习的项目是产生对随后回忆次顺摄干扰的主要来源。尤其字单长度较长,则更容易立即达到干扰的高峰限度。对随后的回忆产生字单间顺摄干扰,减低首位效应以及回忆的正确量。但这个解释,无法说明为什么新近效应增加的现象。第二种解释采用回忆策略来说明。被试一旦接受一次或少数自由回忆,就立刻发展为产生一种适合于自由回忆的策略。这种策略是首先回忆字单的新近项目(记忆尤新),然后再回忆字单的其他部分的项目。本实验有关回忆项目的输入——输出序位相关,以及优先回忆新近项目的比率增加的数据,都一致支持这个观点。但回忆策略并不能同时说明首位效应减降的现象。
三、实验2
实验1证实了首位及新近效应在自由回忆中的变化情形。 所提出的两种解释方法,不能单独说明这两处效应的变化现象。所以第二个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提供证据,企图协调、综合这两种解释。如果首位效应的减降是由字单间顺摄干扰所产生,那么一个简单的推论便是:一旦消除字单间的顺摄干扰,首位效应就理应回复到原来的水平。以往实验显示,顺摄干扰的作用,因时间间隔的增长递减;顺摄干扰达到顶峰后,如时间间隔仅为120秒,对随后回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可以免除高达74 %。所以操纵记忆次数间的时间间隔,理应产生干扰的免除作用,而使首位效应部分恢复。更重要的是:如果被试回忆策略因字单间的顺摄干扰减降而产生变化,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顺摄干扰可能是影响被试产生回忆策略的主因。
(一)方法 60位被试抽自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白水校区的男女大学生。被试条件与实验1同。材料从英文名词库中选取60个名词,形成3组长度为20个名词的字单。这60个名词的难易度相当:抽象——具体分在5.6到6.77之间,印象分在5.46到7.0之间,意义度在5.32到8.67之间,都属于桑代克频率的AA类的名词。
设计及程序以随机方法,将60名被试均分为二组:实验(E)及控制(C)组。控制组连续接受三次自由回忆次。实验组也接受三次, 但在第二次及第三次回忆间,插入为时5分钟的休息期。在休息期, 被试计算数学问题,以避免他们重复或联想前二次回忆所学到的名词。每组3个字单的呈现次序,都采用系统性抵消平衡加以控制。 字单的名词由幻灯个别呈现,时间为2秒。呈现一旦完毕,就出现一张问号, 被试立刻在一分钟内,不拘顺序,写下能够回忆的名词。
(二)结果 以每位被试在每一次的正确回忆量为因变项进行统计分析。如以字单(3组字单),回忆次(3次),及顺序(3 个接受字单的顺序)为3个变项,组(E及C组)为重复因子, 就形成了一个重复两次(C及E)的3×3拉丁方阵设计。变异分析结果发现只有回忆次作用,F(2.108)=12.26,P<0.05,及回忆次×组的交互作用,F(2.108)=11.75,P<0.05,显著。前者表示被试在第一次的回忆优于第二及第三次的回忆; 后者表示C组在第三次回忆(参看图2)所产生的回忆量并未象E组那样恢复到第一次回忆的水平。
系列位置曲线(图2)呈现出:所有在实验1所获得有关系列位置曲线的主要特征都重复出现在C组。第一次回忆的首位效应优于新近效应,第二次、第二次回忆所产生的新近效应优于首位效应。从图2 可以清楚地看出,C组与E组在第一次及第二次回忆所产生的系列位置曲线,几乎完全相同。但E组第三次回忆所产生的曲线就类似C组第一次回忆所产生的曲线形态。为了检定C 组自第一次到第三次回忆的首位及新近效应是否产生可信的变化,就采用x[2]来做变化是否显著的检验。发现系列位置1, x[2](1)=4.26;位置2,x[2](1)=17.39;位置19,x[2](1)=4.90;及位置20,x[2](1)=4.08,说明变化是显著的;支持图2 所显示的结果:回忆首位项目的频率下降, 但回忆新近项目的频率上升。
图2还很清楚的显示,在第三次回忆,E组占首位项目的回忆频率要高过C组:系列位置1,x[2](1)=5.07,P<0.01;位置2,x[2](1)=19.28,P<0.01; 但两组在系列位置3的频率差异不显著,P>0.05。E与C两组在回忆新近位置(18-20)项目的频率,差异都不显著,P>0.05。
对输入——输出序位相关检验采用实验1的同样分析方法, 计算每位被试每次回忆名词的输入、输出序位的皮尔生相关。图2呈现E及C 组在每次回忆次的平均相关系数,与实验1的结果一致, 第一次回忆的相关接近于零,然后在第二及第三次回忆,立刻变换为相当大的负相关。特别要注意的是E组在第3次回忆的相关密度,自第二次的-0.46减降为-0.27,在统计上达到差异显著水平,t(29)=2.09,P<0.25。
对每位被试首先回忆的3个名词的输入(呈现)序位也如同实验1所采用的方法加以分析。结果呈现在图2,从图2亦可看出回忆名词来自新近位置的比率,自第二次回忆就开始增加:C 组从第一次到第二次的比率增加是显著的, x[2](1)=17.43,P<0.01;E组的增加也是显著的,x[2] (1)=4.41,P<0.05。E组在第三次回忆所产生的新近比率下降,但减降度与第三次回忆比较, 未达显著水平,P>0.05。在第三次回忆次,C组的新近比率要高过E组,x[2](1)=7.86,P<0.01。
(三)讨论 实验2不但重复了实验1的主要结果,同时更进一步证实了操纵字单间顺摄干扰,就能影响系列位置曲线的形态。更主要的是实验2证明了字单间顺摄干扰与回忆策略的形成,并非独立无关; 这个结论是基于综合、输入、输出相关系数的变化,以及回忆新近项目优先次序的变化的数据所产生的。
在E组的第二次及第三次间,插入一段时距仅为5分钟的数学活动,就能部分地恢复首位效应原来的水平,减低回忆项目的输入、输出序位的负相关密度,同时减低优先回忆新近项目的比率。字单间的顺摄干扰如能完全控制免除,回忆策略极可能不会发展形成。
关于E组及C组各次正确回忆量的变化,可采用字单间顺摄干扰来说明。对C组来说, 第二次及第三次回忆量的减降是由于先前学会的项目所产生的顺摄干扰的作用。E组第二回忆次的回忆, 受到来自第一次回忆项目的顺摄干扰而减降;但随后的5分钟时间间隔(数学活动), 免除了大部分的顺摄干扰,所以E 组第三次的回忆量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参看图2)。
四、实验3
实验3 的目的是企图提供更进一步的数据来综合字单间顺摄干扰及回忆策略两种解释,来说明首位及新近效应在连续自由回忆中的变化。
威肯所做的有关顺摄干扰的系统性研究指出,免除干扰最有效的措施是变换学习材料的种类(例如由语文材料变换为数字材料)。为了要达到免除顺摄干扰最高的效果,实验3 采用两种不同的学习材料来进一步探讨顺摄干扰对首位效应的影响以及和回忆策略的关系。如果首位效应减降的现象是由字单间顺摄干扰所产生,那么接受一次或二次以数字为材料的回忆后,再接受一次以语文为材料的回忆所产生的系列位置曲线,理应类似首次以语文为材料的曲线。因为自数字变换为语文,来自数字的顺摄干扰对语文几乎不起作用。同时如果回忆策略的形成,受到了字单间顺摄干扰的出现而产生,那么干扰一旦完全免除,被试就不会形成优先回忆新近项目的策略。如果回忆策略是因接受自由回忆练习而形成,那么只要自由回忆的程序要求保持不变,被试就会因练习而产生回忆策略,不受学习材料种类的变换而起变化。以此推论,在接受一次或二次以数字为材料的回忆后,再接受一次以语文为材料的回忆,回忆策略应该不变。也就是在语文次所产生的系列位置曲线的新近效应优于首位效应;回忆项目的输入、输出序位相关为负相关;同时被试保持优先回忆新近项目的比率。
(一)方法 被试共90位抽自威斯康辛大学白水校区选修普通心理学的男女大学生。被试条件与实验1相同。材料取自帕维欧的925个英文名词库,从中选取60个名词。以随机方法形成3组长度为20 个名词的字单。名词的难易度与实验2相同。另外准备2组长度为20个三位数字的字单,实验程序基本上与实验1相同。90位被试以随机方法均分为3 组:G—WWW,G—DW,及G—DDW。G—WWW组连续接受3 次的英文名词为材料的自由回忆;G—DW接受一次以数字为材料的回忆, 然后再接受一次以英文名词为材料的回忆;G—DDW接受二次数字然后一次以英文名词为材料的回忆。G—WWW组按受的3组字单,呈现的次序都采取抵销平衡控制。G —DW及G—DDW组在接受名词为材料的回忆次,每组被试均分为3小组,每个小组被试接受一组不同的名词字单。
(二)结果 先对3 组被试在首次做语文回忆的正确回忆量进行单因子变异分析。结果发现3组的平均数差异不显著,P>0.05。 再采用变异分析单独对G—WWW组的3次回忆(被试×处理设计)进行检验, 显示第一次回忆优于第二及第三次,F(2,58)=7.24,P<0.05(参看图3)。
图3呈现各组回忆语文字单所产生的系列曲线:G—WWW 组第一次回忆,曲线的首位效应大于新近效应,但在第二及第三次回忆中,首位和新近效应的相对优势立刻互换。x[2]检验显示自第一到第二次或自第一到第三次回忆中,回忆首三位名词的频数减降率均达显著水平,P<0.05,x[2]检验亦显示回忆字单新近的位置名词的频数,自第一到第二次或自第一次到第三次回忆的增加率,仅在第19位及20序位达到显著水平,P<0.05。 再分析G—DW及G—DDW组回忆语文材料的系列曲线。G—DW 组在第二次(语文)回忆的首位项目的频数要高过对比的G—WWW组:序位1, x[2](1)=9.32,P<0.01;序位2,x[2](1)=9.60,P<0.01;序位3,x[2](1)=0.27,P>0.05; G—DW组回忆新近项目的频数要低于对比的G—WWW组:序位18,x[2](1)=0.27,P>0.05;序位19,x[2](1)=5.02,P<0.05;序位20,x[2](1)=10.76,P<0.01。与G—WWW组比较,G—DDW 在第三次(语文)回忆次,首位项目的频数较高:序位1,x[2](1)=7.95,P<0.01,序位2,x[2](1)=8.15, P<0.01;序位3,x[2](1)=1.71,P>0.05。但回忆新近项目的频数与G—WWW的差异不显著。
采用实验1的方法,分析回忆项目的输入、输出序位的相关。图2呈现3组在回忆语文材料的平均皮尔生相关系数。与实验1、2的结果一致。G—WWW在首次回忆的相关是低密度的正值,然后在第二及第三次回忆,立刻转换为较大的负相关(参看图3)。 利用变异分析检验这简单的被试(30个被试)×处理(3次回忆)被试内设计,显示F(2,58 )=9.59,P<0.05,表示相关系数的转换是显著的。要注意的是G— DW组及G—WWW组第一次回忆的相关系数比较,并无不同,P>0.05,表示接受一次或二次与语文性质不同的数字字单,对形成某种回忆策略,无甚影响。图 3也呈现了回忆首先3个项目的输入(呈现)序位是来自新近位置的比率。 G —WWW组从第一次到第二次及第三次所产生的增加率都达到显著水平,P<0.01。G—DW组的回忆项目来自新近位置的比率低于G—WWW 的相应次,x[2](1)=16.25,P<0.01;G—DDW的新近比率也低于G—WWW的相应次,x[2](1)=8.96,P<0.01。
(三)讨论 实验3 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字单间顺摄干扰在连续自由回忆情况下,对首位及新近效应的作用。如果控制字单间顺摄干扰到最低水平,首位效应维持原来水平,不再减降。3 组在首次回忆语文材料的回忆量,相差不显著的结果,也支持这一论点。
控制字单间顺摄干扰不但对首位效应产生影响,同时对回忆策略的发展也有作用。实验3的结果表明, 接受了一次或二次以数字为材料的自由回忆后,并非有助于发展以语文为材料的回忆次的回忆策略。当回忆材料自数字变换为语文,免除了字单间顺摄干扰,G—DW组及G—DDW组在回忆语文材料的系列位置曲线的形态与G—WWW首次回忆语文所产生的曲线大同小异。再加上回忆项目的输入、输出序位相关,保持在接近于零的正相关水平,以及优先回忆新近项目的比率并未显著增加;这些都是支持字单间顺摄干扰影响策略的证据。
综合以上实验,我们可以确定字单间顺摄干扰及回忆策略是解释连续自由回忆所产生的首位及新近效应优势变换现象的二个主要因素。实验确切指出:字单间顺摄干扰影响首位效应,回忆策略影响新近效应,同时字单间顺摄干扰的有无,也影响回忆策略的形成。
支持字单间顺摄干扰这个因素的证据包括;在第一次回忆后,总回忆量不但减降,同时首位效应也相应减低;实验2发现插入为期仅为5分钟的时距,就能产生部分恢复首位效应的结果;实验3 显示如果变换学习材料的性质,以达到控制产生干扰的效果,就能维持首位效应的优势。这些结果都极明确地指出字单间顺摄干扰是影响首位效应的函数。
第一次自由回忆所产生的系列位置曲线,可以采用字单内顺摄及倒摄干扰作用来说明。首尾两端的优势是因为仅受到倒摄或顺摄的干扰作用所造成,居于中段的项目则同时受到这两种干扰作用而降低。首位效应在第一次回忆时强于新近效应的原因有下列几个可能:复诵首端项目的机会较高;或是由于项目所占的首位位置,是一种极为明显特殊的线索,因而利于学习者自记忆中提取这些首位项目。被试接受了第一次回忆后,所学会的项目尚留存在记忆中,形成产生字单间顺摄干扰的潜在来源。特别是字单长度如果较长,这种干扰的强度,仅做一次回忆后就立刻达到高峰。字单间顺摄干扰理应对随后的回忆产生整体性的干扰作用,不但影响首位项目的回忆,也应对其他位置项目产生作用。但我们如仔细审查随后回忆所产生的系列位置曲线的形态,就会发现受影响的只限于首位项目而并非整个曲线。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因为首位项目拥有特殊位置线索。例如在第一次回忆时,被试学会以1—A,2—B,3—C,来回忆首位项目,但在第二次回忆时,就成为1—D,2—E,3—F。每次回忆次的首位项目的位置线索不变,但项目因字单不同而异,产生了典型的字单间负迁移作用。所以字单间顺摄干扰作用虽然对随后的回忆有全面性的影响,但这种干扰作用,主要是集中在曲线的首位部分。
虽然首位效应的变化,可以采用字单间顺摄干扰来说明,但这个解释无法直接说明为何新近效应增加的现象。实验结果亦明确指出回忆策略是影响新近效应产生的主因。在新近效应增加的同时,回忆项目的输入、输出序位相关自正变负,以及产生优先回忆新近位置项目的现象,都是支持回忆策略的证据。显然被试在第一次回忆时,倾向于优先回忆首位项目;一旦接受练习就立刻形成适合学习要求的策略,优先回忆新近部位的项目而产生了典型的新近优于首位效应的系列位置曲线。
实验亦说明字单间顺摄干扰影响回忆策略的发展。3 个实验都明显地指出相关系数的变向,优先回忆新近项目比率的增加都与首位、新近效应优势的变换相一致。实验2操纵干扰作用,插入5分钟的时距以减低顺摄干扰,就能部分恢复首位效应,降低输入、输出负相关密度以及优先回忆新近项目的比率。最后,实验3显示如果完全免除顺摄干扰, 相关系数以及新近项目的回忆率都能保持不变。
收稿日期:1996-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