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市场主体、市场竞争、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国家宏观调控等问题,都做出了深刻、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市场经济”一词,然而,当我们认真阅读《资本论》时,就会发现,《资本论》分析的商品经济,并不是简单商品经济,而是人类社会进入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商品生产成为社会生产的普遍形式的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这样的商品经济便是市场经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分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且研究了市场经济一般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做出了许多深刻、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是适用的。《资本论》对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一、关于市场主体问题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交换为基础的经济形式。要交换,必须让渡商品。但是,“商品不能自己到市场上去,不能自己交换”,“必须寻找它的监护人,商品所有者”。根据所有者的意愿,“才能让渡自己的商品,占有别人的商品”。因此,作为市场主体的是商品所有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商品所有者主要是生产商品、占有商品、出卖商品的企业。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因而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是“处在社会关系中”,商品所有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所有者,他们之间是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因而彼此又是处在平等的关系中。在市场上,商品生产者个人或者说企业,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具有决定作用的)交换主体。因而就确立了个人的完全自由、自愿的交易;任何一方都不使用暴力;把自己当作手段,或者说当作提供服务的人,只不过是当作使自己成为自我的目的,使自己占支配地位和主宰地位的手段。可见,所有权、平等、自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通行原则,因而也是作为商品人格化的企业的基本属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交换主体”,就是独立的经济主体,当然,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个独立的经济主体是私有者。作为市场主体,每一个企业都是完全独立的,可以根据市场信息调整产品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或改变投资方向,发展有利可图的产业;或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实行企业联合;或为了增加竞争实力,进行技术改造。

在历史上,企业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总是伴随着新旧两种经济关系的斗争。直到18世纪中叶,在产业革命即将开始,商品经济已有很大发展的时候,西方经济学家还在为企业的自主权而斗争。例如,斯密在《国富论》中就猛烈抨击了国家对企业的干预。马克思肯定了古典学派同封建社会的残余进行斗争的历史功绩。这表明,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并不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一帆风顺地、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今天,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涉及到利益的调整,同样会遇到阻力,以致成为改革中的一大难点。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国是个大企业,国家通过行政手段管理企业,管理经济。各个企业实际上是全国这个大企业的车间,企业只是政府的附属物,没有自主经营权。为了增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需要对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进行改革。改革以来,为增强企业活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未触及企业的深层次问题,因此,企业活力虽有所增长,但奏效不大。现在需要由过去的放权让利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转为以明晰产权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关系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二、关于市场竞争问题

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市场竞争是各种市场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市场行为而展开的争斗和较量。市场竞争在客观上使得各种市场主体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内在要求转化为外部的压力。竞争有三种形式:一是卖者之间的竞争;二是买者之间的竞争;三是卖者与买者之间的竞争。对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 卷中作了详细分析。市场竞争不论采取何种形式,竞争的基础应当是平等、自愿、合法的。竞争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没有竞争,便不会有市场经济。竞争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价值规律对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分配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价格的波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实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间的转移和流动,是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时,生产者会竞相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到这个生产部门中去,这种生产就会扩大。社会再生产能够得以进行的必要比例,正是通过部门间竞争来实现的。第二,通过竞争确立市场价格和实现商品价值。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市场上,商品价值能不能实现,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也是由市场竞争来确定的。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商品生产者,其商品的价值能够得到实现,并且获利;而处于不利地位的商品生产者,其商品的价值就不能全部得到实现,甚至会亏本。第三,通过竞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价值量同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依反比例而变化。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胜败。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就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第四,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某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获胜或失败,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劳动生产率低的商品生产者,其商品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在商品按市场价格出卖的条件下,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到失败和被淘汰。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并存的经济形态。两者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参与竞争,打破了国有制经济的垄断格局,促使国有企业不断进取,创新,提高效率,改善经营状况,防止出现僵化、停滞的趋势。其次,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公有制经济有力的竞争对手,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公有制经济的改革。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公有制经济缺乏活力,效益不高,在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竞争中并不处于优势,甚至出现了“私挤公”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发展,虽然有国家政策的保护和鼓励,但主要在于它的产权关系明晰,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适应于市场竞争环境。而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国有企业)由于负担重,由于僵化的财产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同时又由于存在多头的行政干预,造成其潜在的优势未能真正发挥出来。为使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保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优势,使公有制经济的资本积累和收益提高能保持较好的势头,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促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的责任主体。在公平的市场竞争中,有效率的国有企业应让其存在和发展下去,对那些只有依赖国家资助才能生存下去的企业,不能永远资助下去。这种方法,对于目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公有制经济并不是一个威胁,相反却是促进其加速改革和提高效益的强大动力和压力,是为了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优势地位。

三、关于市场体系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是通过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转移和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来实现的。因此,完备的市场体系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利润平均化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1.资本有更大的活动性,也就是说,更容易从一个部门和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部门和另一个地点;2.劳动力能够更迅速地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从一个生产地点转移到另一个生产地点。”〔1〕这第一个条件的前提是: 消除了自然垄断以外的一切垄断,资本已经高度集中,不同生产部门都受到资本支配;第二个条件的前提是:废除了劳动力转移的人为限制,工人抛弃了一切职业偏见。因此,完备的市场体系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统一的而非分割的市场。市场体系的统一性是指各分类市场在国内构成一个整体,不存在行政分割与封闭状况。马克思说:“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国家了。”〔2〕也就是形成了全国范围的统一的市场, 并且与国际市场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第二,它是开放的市场。市场体系的开放性是指不仅要对国内开放,而且要对国外开放,把国内市场同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并按国际市场提供的价格信号来配置资源,决定资本流动的方向,更合理地配置国内资源与利用国际资源。第三,它是完整的而非片面的市场。它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市场,还包括资金、劳动力、技术、信息、房地产等生产要素市场;不仅包括物质产品市场,还包括非物质产品市场;不仅包括现货市场,还包括期货市场、旧货市场、租赁市场、典当市场等特殊市场。第四,它是有序的法治化的市场。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来说是法制经济,必须实行市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制定一整套完备的用以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法规,使市场有序运动。同时,还要运用社会监督和道德约束来保证市场经济顺利运行。

在社会主义国家,市场体系是市场经济框架的三大要件之一。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目标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

统一的市场。即实行统一的政策和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统一市场的前提条件,一是要突破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改变以条条块块为中心的利益关系,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建立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平等性的利益格局;二是要打破各种关卡和封锁,克服市场障碍,建立合理完善的市场结构;三是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财政、货币、流通等政策,消除政策性市场差异,建设沟通全国市场的硬件如运输、仓储、信息、通讯等。

开放的市场。一要对内开放,即对外省市开放,使生产要素能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流动;二要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在市场体制、价格体系、投资环境等方面,创造与国际市场相辅相成的条件,参与国际竞争。

竞争的市场。即要有充分的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遵循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二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坚持价格对企业生产和经济效益的评判功能,实现公平的市场竞争。三要消除垄断特别是行政垄断,使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管理统一使用市场手段,避免因政策和管理方式不统一造成不平等竞争。四要防止不正当竞争,形成依靠生产能力和经营实力参与竞争的规则。

有序的市场。即所有市场活动都要法制化、规范化,形成良好的市场秩序。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包括政府机构对市场进行政策和信息指导,由计划、财政等综合经济部门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市场协调机构,做好市场服务。要组织有力的中介机构,包括建立健全研究咨询、资产和资信评估机构、会计师、审计师、律师事务所、质量检查认证机构等。要发挥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群众管理和监督作用。要建立有序的市场规则,包括形成市场经济的法律框架,严格执法程序,形成进出自由、公平交易的市场秩序。

四、关于市场机制问题

市场机制包括竞争、供求、价格、利率、汇率等各种机制,其核心是价格机制,它是反映社会资源配置的“晴雨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市场调节,最主要的就是价格调节。其一,对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价格是竞争手段。生产者要在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在价格上以廉取胜,从而带动劳动消耗的下降。其二,对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来说,价格是调整生产方向和生产规模的信号。商品比价的变动会驱使生产者改变生产方向和调整生产规模,从而使社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其三,对消费者来说,价格是改变需求方向和需求规模的依据。其四,对宏观调控来说,价格总水平的变动一方面向国家反馈宏观调控的信息,另一方面自动调节企业的经营活动,推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怎样才能使价格灵活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从而使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作用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这一问题做过科学的分析。他指出:“在商品生产者及其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的分配上,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着自己的杂乱无章的作用。诚然,不同的生产领域经常力求保持平衡,一方面因为,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生产一种使用价值,即满足一种特殊的社会需要,而这种需要的范围在量上是不同的,一种内在联系把各种不同的需要连结成一种自然的联系;另一方面因为,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但是不同生产领域的这种保护平衡的经常趋势,只不过是对这种平衡经常遭到破坏的一种反作用。在工场内部的分工中预先地、有计划地起作用的规则,在社会内部分工中只是在事后作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自然必然性起着作用,这种自然必然性可以在市场价格的晴雨表的变动中觉察出来,并克服着商品生产者的无规则的任意行动。”〔3〕

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工业化初期,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这种体制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已经难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社会经济活动客观上要求改变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取代,以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建立在市场主体利益多元化基础之上的,不同层次的市场主体通过市场获取各种信息,在公平竞争中做出符合各自利益的决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最终使社会资源从获利较少的用途转向获利较多的用途,从不太重要的用途转向比较重要的用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关于国家宏观调控问题

市场经济在运行中存在着自己的弱点,这就是它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波动性。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需要国家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国家干预市场,调控市场,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又一重要条件与基本特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经预见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生产是需要调节的,“但是负有这个使命的,肯定不是资本家阶级”。〔4〕

实行市场经济为什么必须有一定的国家宏观调控呢?第一,市场经济主要依靠价格的变动来进行调节,这本身就包含着结构失衡的可能性,需要政府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安排。第二,单纯的市场调节只能够解决市场的微观平衡,而由市场调节引起的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特别是由此引起的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必须通过政府的宏观调节才有可能消除。当资本主义发生经济恐慌时,其国家干预经济的行为就特别明显。第三,单纯的市场调节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特别是社会公用事业,是难以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合理发展的。这些问题都需要由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加以解决。第四,市场经济以优胜劣汰为原则,必然会导致分配中的严重不公,影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这也需要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加以克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具有现代市场经济内容的新型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的同时,又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强调国家对市场运行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干预。我们今天要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实现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的经济体制。就其社会功能而言,政府计划主要是从宏观、总量、结构、经济布局等方面发挥作用,解决重大社会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分配以及国家整体的重大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市场机制主要是在微观领域起作用,激发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我们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认清二者的作用层次和范围,既要反对任何以政府计划代替市场机制进而主张“计划唯一”的观点和行为,又要反对任何试图以市场机制取代宏观调控进而认为“市场万能”的观点和做法。

收稿日期:1995—08—22

注释: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19 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5~256页。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94 页。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137~138页。

标签:;  ;  ;  ;  ;  ;  ;  ;  ;  ;  ;  

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