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周易”贡名新解_艮卦论文

“艮”者,根也——《周易》艮卦名义新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易论文,名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82(2011)06-0064-07

《易经》历史久远,卦在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对卦名意义的诠解也变得十分困难。解释虽然有难度,但如果我们能确立一些基本的解释原则的话,对卦名意义的解释还是可能的。比如要解释卦名的原义,必须先弄清楚这样几个问题:一,在《易经》的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卦名及其意义;二,八卦卦名在中国上古历史上大体对应了哪个时期,以及所对应时期的主导性思想状况如何;三,卦名文字学的准确诂训。这些都是应该注意的,离开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卦名意义的解释就会迷乱不知所云。

下面我们依托于以上三个基本原则对“艮”卦的原义做一番探讨。不当之处,就正方家。

一、八卦称谓的嬗变史

在易学发展史上,八卦的名称大概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1.有符无名时期

按一般最为主流、众口一词、毫无疑义的历史传说,,这八个符号,为中华人文先圣伏羲所创。毋庸置疑,它是中华大地上出现的第一篇文章。① 中国先民们正是用它撑开了整个世界,整理了自然万类,从而使茫茫混沌的天地自然在其简洁的初始智慧中澄明。从此,这种对天地自然秩序独特的建构,就成了中国民族意义创造的开始。中国民族一切的意义创造亦都是从这里化出。可惜的是,它只是八个由阴阳两爻构成的符号,当时先民如何称谓之,我们无从知晓。

2.有实际指称时期

上面所绍的八个符号,它们究竟指谓什么,其“名”如何,如果我们不相信口耳相传的历史常识,而非要郑人买履地只相信“本本”——所谓的史料,非要在最早的经典中找寻到其最早的解释,那肯定会使我们失望,因为实际上在产生于殷末周初的最原始的经典《周易》中,并没有对它们做出明确的说明。最早对它们做出说明的,只是在《周易》产生七八百年之后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易学著作《易传》中。《易传》的《说卦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这里《说卦传》的作者即认为八卦就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这段话被邵雍认为是关于先天八卦的记载,即是说它是中国易学的源头。虽然这种对卦画的文字指称出现在《周易》产生七八百年之后,但即使是疑古甚力、打倒传说的“古史辨”派也没有对之提出疑义。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应该就是八卦卦符最原始的所指。如果八个符号可以以实际的所指之物称谓之,它们亦可以就是八卦的卦名。

3.以卦性定卦名时期

然而,在《说卦传》中紧接着上面的记述还有一段话,就是:“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

在这段话中,出现了雷、风、雨、日、艮、兑、乾、坤新的八象称谓。这里它们首先是就八卦的功能而言,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指称八卦的另外一套文字系统。但这里的称谓显然较前出现了一些改变,天称作了乾,地称作了坤,水称作了雨,火称作了日,山称作了艮,泽称作了兑。比照后面成熟的卦名,这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过渡。

众所周知,八卦最通行的卦名即是其最后的定名,即乾、坤②、震、巽、坎、离、艮、兑。众所周知,八卦最通行的卦名即是其最后的定名,即乾、坤③、震、巽、坎、离、艮、兑。宋代道家推崇天、在、雷、风、水、火、山、泽的先天易学,与此对应,他们则把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即后天八卦看成了文王易,邵雍的先天易学体系即是承继宋时道家的说法而作了放大的推演,明确提出先天、后天易之名的是朱熹,他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④ 先、后天的说法显示出,在他们潜在的观念上,《说卦传》几乎成了一部简单的上古易学思想史。

于今通行的八卦卦名就止于此,之后再没有出现新的称谓。在《说卦传》后来的章节中有“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的说法,这里所谓的健、顺、动、入、陷、丽、止、说等是对八卦卦性的规定,后人再也没有把它们用作卦名,它们的意义,体现的都是物性或物之功能。

当然,值得一提的还有现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易八卦卦名,即键、根、赣、辰、川、奪、籮,它们在汉代及以前可能与通行的卦名是并行的,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却没有通行起来而堙没在了茫茫的历史之中。今天,它们又重见天日,再次进入历史,其意义却不容忽视,它们同样存留着远古易学思想的讯息。

在《说卦传》中,八卦显示出了其文字形式的三次变更。外在指称的变换标志着其内在思想的转向,“艮”的秘密自然应该就在这些转向的过程之中。因为思想的诠释只能放在其生成发展的具体语境中才能求解到它的本原。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要以为文字晚出,就否定八象名称存在,实际上在中国上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有相当长的时期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它们的称谓肯定是存在的,这也是立论的基础。

4.第二次更名的意义探析

按《易纬·乾凿度》解释,就是在没有文字的时代的原始文字,它们就是后来文字式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对于为什么代表天、为什么代表地、为什么代表雷等等,这亦是当时的常识,我们无从做出什么解释。而令我们特别关注的是:乾为什么代替了天,坤为什么代替了地,震为什么代替了雷……“山”又怎么改称了“艮”,即卦为什么需要第二次更名。

据笔者考察,现代易学研究模糊、甚而忽略了这个问题。本来,陆德明《经典释文》释乾卦音义曰:“《说卦》云:乾,健也,此八纯卦象天,天德也。亨,许庚反,卦德也,训通也,余仿此。”这即是说以乾命名,是因为乾为天之德性,即卦名以“德性”取名。“余仿此”,是说其他诸卦以此类推。而孔颖达说得更为明白,他说:“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天,故此卦六爻皆阳画成卦也,此既象天,何不谓之天而谓之乾者?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说卦》云:‘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⑤ 显然,王注孔疏说得都非常明白,“天”作为卦名指称的是卦之本体,而‘乾’指称的是卦之用,圣人教人法卦之用,而不法卦之体。以“用”识物是对以“体”识物的进步。

可是,现代的易学研究却忽略了这一层。如朱伯崑先生就认为两套文字系统只是两种不同的指称八卦的形式,他说,八卦卦名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呢?“古代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研究,提出过几种看法:一种是取象说,认为八卦来源于对自然界中事物形象的观察,卦象和卦名是统一的,都与该卦所模拟的事物有关,如乾卦之象为天,乾即古天字……另一种是取义说,认为八卦卦象各代表一定的意义,而卦名便是由此卦象所代表的意义来规定的。如乾卦都是阳爻,义主刚健,所以便以乾为名,“乾”有前进不息的意思……”⑥ 朱先生清楚地看到了两个卦名系统的不同,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就是高享先生的“抛开卦象,重视卦爻辞”的认识,他撇开卦象,以为卦名是从卦爻辞中来。这等于否定了卦名与卦象之间存在着关系,那样卦名的解释就成了文字考古而没有任何原则可言了。台湾易学史家高怀民先生从另一角度处理了这两个文字系统的关系,他把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看成是八卦的初象,其他卦象都是初象的渐渐衍生,“如《说卦传》今本的第七、八、九、十四章,所载之卦象,当为伏羲以后,文王以前之衍生象”,并且他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变化的思想演进,认为“也可由此察见易学由伏羲氏时代之天道思想,逐渐降落到物界、人事界之迹”。⑦ 从易学思想史的发展上来看,高先生对易学思想从天道向人事落实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但可惜的是他只是从易学思想史的总体发展上认识到了这一点,而没有进一步地落实到对两个系统关系的解释上。

事实上,这个问题被人忽略,正是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它们在思想衍化史上的意义。这正是高怀民所认识的由到乾、由到坤、由到震等等是思想的自然衍化意义所在。与高怀民所认为的八卦由取象向卦名的衍化是由天道向物界、人事界的落实不同,笔者以为,八卦由初名向通行名称的衍化,正体现了先民在对天地自然万物的认识上的不断进步,即八卦初象是对自然万物实相的描述性认识,而通行卦名即乾、坤等的出现则标志着先民对物的认识由对其“体”的认识上升到了对其“性”、“用”的认识,如果说前者是形下的,那么后者就是形上的。就像孔疏所认为的,天即体,乾即天之用。这也非常符合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所以,初象与卦名的关系问题常常被对通行卦名的解释所代替,从而古人通过以物具体之“性”统物实现了对万物的认识。最早解释八经卦卦名的《说卦传》中就有:“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而且,在《说卦传》的最后章中就有了卦“性”统于前、众物排于后这样的分类方式,如“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震为雷为龙……巽为木为风为长女……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离为火为日为电……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兑为泽为少女为巫”,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原始初象就涵括在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的普遍性之中,这样,乾、坤等通行的卦名即作为了普遍的物“性”而存在。在这样的思想语境中,“艮”作为后来通行的卦名而代替了(山),亦是以山的普遍“性”向上而获得了对(山)赋名的权力。这亦体现了先民对具体之物的形上提升。

二、辨析对“艮”的各种诠释

古人如何称呼,即如何发音,我们不得而知,但既然后来被指称为“艮”,即以“gen”命名之(当然这是今音),那么,毫无疑义,古人即是从“艮”的视角对做出的诠释。那么,“艮”又是从何种“性”向上获得了对的赋名权力呢?对此,不同的注释者亦做出了迥异的解释。就像高怀民先生所说:“八卦名称中,艮之名最难解释,此字历来释义不同。”⑧ 《说卦》、《杂卦》、《彖传》、《象传》皆训艮为“止”。《说文》则云:“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意思是眼睛向上下注视,不是怒视、横视。艮为什么作止,后人又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大体上有这样几种意见。

1.以狠、很作解

以狠、很作解,最重以象解《易》的尚秉和先生持此说。他说,艮,“《归藏》作狠。狠,《广韵》:‘很之俗字,《说文》:‘很,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艮,郑云艮之言很也。是很、艮义同。艮,止也。震为行,震反故止。《杂卦》:‘震起也,艮止也。’即言正反之义也。”⑨ 显然,这里他只是以艮震反义解释了艮卦的止义,而且并没有解释清楚艮作止与狠之“行难、不听从”之间的关系。高怀民先生亦认为解艮应从“很”字上着手,他说,《说文》中“很”有两义,一是“不听从也,一日行难也”,艮义应为“行难”,“象山,山行难,由山行难,故生‘止’义,《艮卦·彖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古代山行,最宜遇险,戒慎之甚,故言‘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因有止义,故有‘限’义,《艮卦·象传》‘兼山艮,君子思不出其位’即‘限’义。同时也可以推想到因山行难,易遇险,故常于行进时回顾,甲骨文‘艮’字作回顾状者,以此。总之,艮义为止、为限、为回顾等,应都是从‘山行难’上来。”⑩ 高先生从“很”字的“行难”义训艮,认为艮字其他意义皆从此而生,这种解释太过迂曲不通,山行难、易遇险,应该生出“谨慎”义,而不应该生出“止”义。

2.训艮为趾

训艮为趾,是金春峰先生的发明。金先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首先,止即趾。他认为,帛书《易》释艮为“根”,《易传》皆训艮为止,“止原为趾,脚趾,与根义相通,根植于人,即为趾。”(11) 根植于人,即为趾,而脚趾是走路的,怎么就生出了表示“静止”义的“止”呢?接着,他又引王弼注“艮者,止而不相交通之卦也”,从而认为脚趾是不相交通的,其象如山,所以艮为止。以在“不交通”上像山而训止,这里即是说脚像山,脚有趾,趾止通,所以艮为止。但《易经》中只有以手为山之象,以脚指象山,于理无据。最后,他通过征引《大象传》的“兼山,艮”,认为“兼山”者,山山相连,或山上山下也。艮的基本卦象可能取义于登山。凡人登山或下山,目光不能离开脚趾,离开了,反视或横视、斜视,就将栽跟头、摔跤。认为《大象》以此为喻而引申出君子“思不出其位”。全卦卦爻辞即围绕此一卦象与卦义展开。登山亦与《说文》之“很,难行也”相合。这是在以别卦解本卦,颠倒了本末。

3.以限训艮

姚文田、严可均据艮卦九三爻辞“艮其限”,即以“限”训艮,由此训出“止”义,实际上这亦是据别卦之义来解艮卦,也离开了艮的原始意义。解艮甚详的是廖名春先生。他说,艮,“其取象为山,而卦德为止。疑艮即限,而限为界限。所以,有止,也就是限止之义。而山作为天险,是天然的界限,故以山为象。《说文·部》‘限’字‘从,艮声。’而‘,大陆,山无石者’。可见限从阜(即),本来就与山有关。由此可知,艮就是后来的限字。”(12) 显然,这里廖先生将山理解为“界限”。实际上,“限”作为界限只是山的一种客观的状况,而“止”则是从人的主观出发的行动,二者不类,难以相训。再者,如果山可以作“限”,那么大河就更有理由作“限”了,可是水却作了坎,因此,解释亦甚迂曲难通。

4.训“艮”为“见”、为“顾”、为“看”

唐兰先生在甲骨文中找出了认为是艮的字形而释之为“回顾”,但其字是艮与否尚不确定。还有高亨先生,他在比较了“艮”在《说文》的篆书字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字体以后,认为“艮即见之反文”,人返而视物,所以有“注意”义,“注意”就是将目光在外界事物上停留,即生“止”义。(13) 这种解释比较入情入理,它解决了“见、艮”何以有止义。但是目光于物的“暂时”停留,只是对艮字本义的训解,与卦象山的永恒之“止”并非一义,所以亦有不妥。还不如直接说山体岿然,为静为止,山又为艮,所以,艮即作止。但问题是为什么用艮指称山卦不能得到解释,疑惑仍然存在。

5.以艮卦阳爻之位解作止

这是从汉人开始的解释。虞翻即说:“阳在上故也。”刘沅亦认为:“健极于上,前无所往,故止。”(14) 又说:“一阳止于二阴之上,升极而止。又艮为山,下坤土乃山之质。轻清者在上,重浊者在下,艮之象。”(15) 李士鉁亦说:“震得乾之初爻,阳气方起故动;艮得乾之止爻,阳气已终,故止。”(16) 这些解释,亦具有合理性,但它们都是后出的,因为以爻解卦象始于西周初期(17),晚于以象解卦。所以尚秉和即反对这种说法,他说:“旧说以阳在上为止,非其义也。”(18) 因为他认为“艮,止”义是紧承“震,起”义而来,是对震动的反义。他是从卦序的“两两相耦,非覆即变”的原理上来释解艮义的。

综上,诸家的解艮都是围绕着山、艮、止而来,即山如何作艮,艮又如何作止,这些都是在文字学意义上的解释,也都具有其相应的合理性,但是,文字学的解释都太拘泥于“艮”的意义来自于具体琐碎的生活事件之细节上。八卦虽然来自于日常生活,而它更是对日常生活在哲学高度上的普遍性概括,作为《易经》本卦里的一卦,这个构成《易经》的基础性因素,“山”已不再是具体的山,“艮”也不是具体的“见”、“止”,而成了一个掌握世界的哲学范畴,应该有其最为普遍的象征意义。因此,对它的解释,就必须像高怀民所说的一样,将之放在思想发展史的高度上进行自外的观照。

三、“艮”即“根”的易学思想新诠

训“艮”为“根”实际上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前文有述,它本是帛书《易》的内容,金春峰先生即对此作过解释,关键是我们如何更合理地诠释它,作为一个思想史问题,而不是一般的文字释义问题,那必须将“艮”卦放在上古思想史背景中来考察,而不能单单局限于文字学的诂训。

高怀民先生依持班固的《易经》“人更三圣,事历三古”之论,将先秦易学划分为三个时期,自伏羲至周文王时期为“符号易时期”,自周文王演《易》至孔子为“筮术易时期”,自孔子赞《易》以后为“儒门易时期”。三期从思想依次按“纯粹的哲学思想符号”、“神道的筮术”最后完成其向“人道的哲学”思想的发展。(19) 他解《易》时将一切的易学思想都安排在这个框架下进行定位解读,视野确实很宏观。但我们认为《易经》“人更三圣,事历三古”的说法过于笼统,其间缺乏许多重要的细节,因此,它略去了许多实在的内容,而增加了许多推测的成份。与高先生不同,我们沿另一路径进行还原。

众所周知,据《周礼》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虽然郑玄在《易赞》、《易论》作了进一步解释,认为“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但从中国的古史历程看来,笔者更倾向于接受《连山》为烈山之易,《归藏》为黄帝之易的说法。(20) 烈山氏即连山氏、厉山氏,即神农氏,一声之转,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发明者,他烈山而垦植,始辟山地农业,中国的农业即起始于低山丘陵,所以,烈山氏所创立的易学即为《连山》易学,《连山》易以“山”为首,反映了中国山地农业始创时期的哲学思想。黄帝号归藏氏,因为黄帝尊土,土纳百物,故称归藏;因为土色为黄,故称黄帝。《归藏》以“坤”为首,反映了中国农业由山地转向了平野大地的思想状况。正如曲辰先生所说:

中国的农耕经济,是在畜牧渔猎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从丘陵山地向平原推开的,这是原始耕作技术以及抗御水患能力所制约而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历史过程,现在考古发现的早期农业生产多在丘陵山地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此在农业生产早期,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观念,还是同畜牧渔猎经济时期的观念一致的,即重视丘陵山地,以山地为本,而非后来的以平地为本。《连山》即将象征山地的《根》卦置为六十四卦之首,以其上经卦山,下经卦山,有山山相连之象,故命之曰《连山》……到了黄帝时期,农业生产已大量在平地进行,这一时期的社会观念也相应地转变为以平地为本,强调的是“民之本在地”、“重地则得其根”,“不重地则失其根”的思想(《黄帝经·经法·论》)。所以就将象征大地的《坤》卦置于六十四卦之首。(21)

这里的解释相对于高怀民先生所引班固的说法,是一个更为详细更为符合实际的易学发展史,具有着更为充实的内容。在这样的农业生产生活背景中来解读易学思想,则来得更为合理,更为符合实际。

基于上述上古思想史的叙述,我们就可以进行对“艮”义的新诠。

实际上,检讨前面诸家的解释,他们都忽略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即“艮”不但作“止”,而且还有“成终成始”、“即终即始”的生物成物、表达天道运行规律的哲学意义。这才是“艮”的普遍性意义。艮卦的“成终成始”义亦是来自于《说卦传》,其中说:

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

《说卦传》下文对它的内容亦做了充分的解释说明,其中说: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桡万物者莫疾乎风,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雷风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

对这段话,汉郑玄释“艮为立春”,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认为,“艮”指“前岁之末,后岁之初”。宋朱震亦说:“万物阴气终阳始,皆艮之用事也。”(《汉上易传》卷九)而有许多人根据其内容“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而认为它即是《连山》遗文,应该是可以接受的。如汉郑玄认为:“《连山》乾始于子,坤始于午,……艮、震、巽、离、坤、兑、乾、坎,《连山》之序也。”(22) 张其成也肯定它就是《连山易》。(23) 易学家金景芳先生虽不敢十分地肯定,但他亦认为,今本《说卦》“帝出乎震”至“‘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一节,与《周易》的意义全不相符,其特别强调“艮”的重要性,如所谓‘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言‘成言乎艮’”,“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等等,“疑是《连山》旧说。”(24) 诸家都发现了艮卦在《连山》易中的重要地位。

基于此,我们可以认定,所谓“《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绵不绝”、“《连山》为夏易,以艮为首”这些说法,多是穿凿之论。实际上,“连山”即“烈山”,它反映了神农时期以烈火焚山而开荒播种、发展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山”为那个时期发展农业的中心,所以,以易学思想为主体价值观念的那个时期,自然形成以“山”为主导的价值观念。山体本静,本有岿然不动之象,故有“止”义,止义是山本体所发用之性。

上述还只是“艮”浅表的思想,还止于以“止”训“艮”的一面,而真正表达“艮”之天文历法意义以及思想史意义的是以“艮”作山,即以“成始成终”来训“艮”的致思路向,即“艮者,根也”。

前面所据的“艮”义,为“立春”,为“前岁之末,后岁之初”,或“成终成始”义,都不是诸家所释之止、趾、顾、看、见、狠、很、限等词所能涵括得了的。所谓的后天八卦即《连山》易学,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上古先民掌握天地变化、四时更替、寒暑往来的简单的时空一体的历法图式,它所标示的就是四时的循环,而“艮”的意义就在于“盖止则生意绝矣,成终而復成始,则生意周流。”(25) 这里,“艮”即是万物停止生息的点儿上,又是万物开始生长的发端,它是万物生命循环的关纽所在。而能标示万物死止之处又能标示万物开始生发之义的合理之词即是“根”。“根”即是植物生命的归宿处,叶落归根;又是植物新的生命的发端之所,水有源,树有根。中国民族是农业民族,植物是农业民族经营的核心,植物生命形态及其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信念,所以,在那个上古山地农业初发的《连山》易时期,“艮者,根也”才真正反映了上古先民以植物性向来表达其天文历法思想观念的方式。

收稿日期:2011-10-05

注释:

① 刘明武《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深圳:海天出版社,2010年,第19页。

② 从“坤”出现的时代来讲,这套文字系统应该最后出现的,廖名春考证,认为“‘坤’是一个后起的字,不见于甲骨卜辞,也不见于金文,从现有材料看,其最早出现当在古玺中。”参见,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33页。

③ 从“坤”出现的时代来讲,这套文字系统应该最后出现的,廖名春考证,认为:“‘坤’是一个后起字,不见于甲骨卜辞,也不见于金文,从现有材料看,其最早出现当在古玺中。”参见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济南:齐鲁书社,2001年,第33页。

④ 朱熹《朱文公文集》卷38《答袁批仲》,四部丛刊本。

⑤ [魏]王弼注,[唐]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卷1,载郑万耕《易学精华》(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3页。

⑥ 朱伯崑《易学漫步》,沈阳:沈阳出版社,1997年,第23-24页。

⑦ 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70-72页。

⑧ 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77页。

⑨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5页。

⑩ 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77-78页。

(11) 金春峰《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第14页。

(12) 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1页。

(13)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11页。

(14) 马振彪《周易学说》,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739页。

(15) 马振彪《周易学说》,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501页。

(16) 马振彪《周易学说》,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年,第502页。

(17) 鲁庆中《周人对易的创发及其意义》,《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

(18)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34页。

(19) 高怀民《先秦易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76年,第40-47页。

(20) 《路史》中说:“炎帝神农氏令司怪主卜,巫咸、巫阳主筮,于是通其变以成天地之文,极其数以定天地之象,八八成卦,以酬酢而佑神,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谓始万物终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东北之卦也,故重艮以为始,所谓《连山易》也。”《礼记·祭法》载:“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国语》卷四亦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下注曰:“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祭法》以烈山为厉山。”另据《周易要义·序》载:“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连山氏,亦曰烈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这些记载反映了神农氏名号的变传之甚,计有列山氏、烈山氏、连山氏、厉山氏八种不同的称谓。而据明黄道周《群经说》中的解释:盖神农本有烈山氏之称,或谓之厉山氏,可证厉山、烈山、神农,三者是同一人的不同指称。王献唐亦说:“列烈厉同隶祭部,古本同音通用,字又作丽、作赖,赖与厉、烈古音亦同。其作丽者,字本隶歌,乃后厉、丽皆转今音,又假丽为厉,实亦一事也。其作连山者,连与烈、厉皆一声之转,连山亦犹列山、厉山。”(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第405页。)所以,《连山易》即是神农所创。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亦有神农易的物证。1950年,河南安阳四盘磨殷墟出土了一块卜骨,上面刻有三个数字图纹:按张政烺先生的排序为(六)八六六五八七;(七)七五七六六六曰魁;(八)七八七六七六曰隗。张政烺认为:“七的数字变成卦爻是乾坤,下有‘曰魁’二字;八变成卦则是离坎,下有‘曰隗’二字。乾、坤、离、坎在八卦中最重要的卦,它们配对凑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不像筮占的结果,而可能是一部筮书的篇首,被习契的人刻在这里。魁和与隗当是卦名,犹《周易》称这两卦为否和未济。按照古人的习惯,魁与隗列居篇首这有可能成为这部筮书的书名。”据《帝王世纪》载:“神农氏……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重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又汉王符《潜夫乾》。”(张政烺《张政娘论易丛稿》,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8-20页。)

(21) 曲先生的这种说法也可以看作对释“艮”为根的一种解释,但他的意思是说不管是《连山》之“山”,还是《归藏》之“地”,都是“根”,都是农业之本,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也没有说清楚艮的止义与成始成终义。参见,曲辰《解易诸谜》,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0-21页。

(22) [宋]王应麟《玉海》卷35,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他说:“(由上)说明此卦序为连山易的孑遗,反映夏代淡化天地,重视山居农耕的思想。”张先生不但指出了它即是《连山易》的图式,而且亦敏锐地观察到它是先民山居农耕生活的反映。张其成《易道主干》,北京:中国书店,1999年,第105页。

(24) 金景芳《学易四种》,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年,第153页。

(25) [元]俞琰《周易集说》卷37,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标签:;  ;  ;  ;  ;  ;  ;  ;  ;  

“根”:“周易”贡名新解_艮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