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基础及其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地位论文,基础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实践既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又是人的存在方式,它既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又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社会实践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本体。从特定的意义说,人类生存需要的物质财富都是通过改造自然而获得的,作为精神文明或文化的存在物也都是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作为精神文明或文化的客体存在(人工产品)和主体性存在(精神素质,能力和活动方式)都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此而论,社会物质生产实践既是人类存在的永恒条件,也是精神建设的永恒条件。但是,物质生产实践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方式却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模式,它标志着生产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同时也表征着人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因此,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人的主体性建设,对它进行研究,就不但要坚持实践的观点,更要坚持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人的发展三者相统一的观点,并以此来考察一个具体的社会形态的历史价值和它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
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任何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都不可能脱离它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及其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及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始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是这样。所以,我们虽然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但从根本性质上说,我们却不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市场经济的精神文明,而是与我国的社会制度相一致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因为精神文明建设与其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它只能在自身所处的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来建设,就此而论,任何社会都会为其精神文明的创造划定界限。这个界限也就是为人的发展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确立的社会界限。这个界限的划定,固然与社会物质发展水平有关,同时也与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有关,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是支配着精神文明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的建设,虽然最终是为了人的发展,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作用却不是直接的,它必须以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为中介,正是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所处的中介地位和作用,使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决定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并非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必然发展,物质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精神文明就发展到什么程度,而不考虑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性质。恰恰相反,由于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性作用只有通过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中介作用才能得以发挥和实现,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它们之间具有不平衡性。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它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却不能说它的精神文明建设也达到了物质文明的高度,而是二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断裂现象,甚至出现了物质的富有和精神的贫困,其根源应在于它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要保持自身的社会主义性质,就要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这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实基础。如果这个基础削弱了、动摇了,社会主义精神也必然被削弱和动摇。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出现的种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某种程度上的削弱,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也正因为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性作用,要通过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中介作用来实现,所以精神文明的发展往* 表现为以物质生产为轴心的曲折起伏的发展,而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现实基础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它与精神文明的建设却具有同步性,发展进程的一致性。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虽然有它的特殊规律性,但它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它的正误的鉴别,除了以精神文明自身的尺度为衡量标准外,更重要的标准和尺度是看它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正因为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本质的统一性,所以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同时,就要坚持在巩固、加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基础上抓精神文明建设,而不能就精神文明建设抓精神文明建设。因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基础不牢,精神文明建设不但抓不上去,就是一时抓上去,也会因基础下陷而趋于瓦解。
从任何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发展,都有它特定的社会界限来说,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发展所划定的界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和少数人的发展要靠牺牲多数的人,甚至牺牲整个无产阶级来实现;另一方面则是商品生产本身的局限性,即把物(交换价值)的追求摆在人的发展之上。就我国目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只是在较大程度上摆脱了资本的私人占有对人的发展的限制,即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主体性建设的限制;而对于资本主义对人的发展的第二种限制,即把物(交换价值)的追求摆在人的发展之上,所造成的对人自身建设的限制,可以说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
从本质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局限性的克服。在人的发展问题上,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显然有它明显的优势。社会主义的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自觉解决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克服的人与物的矛盾,把人与物的发展统一起来,而且把物的发展建立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上。当然,这不是说我国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就不存在矛盾。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我国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因而与人自身的建设是一致的;本质上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的第一方面的限制,即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来发展经济。但我国既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的体制,它就不能完全摆脱市场经济的固有特性,在一定范围内把物(交换价值)的追求摆在人的发展之上,对作为人的主体性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有所限制。因此只要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对人的发展的限制就不能完全被克服,而只是部分地被克服。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矛盾: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在这一基础性层面上要求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但在具体经济制度上,交换价值又必须作为经济活动的直接目的,这对增强人的独立自主意识有促进作用,但也潜在着把人视作工具的可能,同人的自身建设有矛盾。二是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矛盾。国富离不开民富,要使国家富强,就要使国民走向富裕之路。但国民富裕,要做到同步富裕是困难的,所以必须鼓励部分人先富起来,由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但先富与后富是有矛盾的,这种矛盾对人自身的建设也会带来影响。三是文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必然形成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文化价值观念的多元性,这对个体主体性的建立是有积极意义的,会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二者如何实现统一,潜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这就是精神文明作为人自身的建设所面临的矛盾,所要解决的问题。
具体到我国现阶段,如何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三个矛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发展,十五大报告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重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肯定我国现实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又属于不发达的“初级阶段”。这就是我国的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主体自身建设的定位点。但是社会主义又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就是改变不发达的面貌走向更高阶段的伟大进程,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也是主体自身建设的方向。
而就分配制度来说,由于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这就使拥有一定的物质生产资料、资本的生产经营者,以及一部分拥有知识、技术的人首先走向富裕之路。同时,国家采取坚决措施,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的收入,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可以缓解人们之间已经出现的贫富悬殊的矛盾,为非同步共同富裕奠定稳固的社会基础。同时,也为人自身发展和精神境界的提高注入活力。因为物质利益的基本满足,不但是人生存的需要,也是人发展的需要。历史的发展证明,凡是不与人的发展尖锐对立的物质生产劳动,它就是人内在本质力量的展现,就是对人精神力量的肯定。马克思就是从人的物质财富的丰富可以带来人的精神财富的丰富的角度,把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确定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况且,社会经济利益,并不单纯是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现实生活证明,政治发展中的矛盾或一定社会政治的倾向,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利益的流动,因为在政治依然存在的社会中,影响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不仅仅取决于经济这一种因素,而且取决于其政治因素,经济和政治是决定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两大环节。因此,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我们的国家走向以法治国,它不但会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新政治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体制供给和秩序供给,促进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康发展,而且会对社会提供正义供给、科学理论供给、价值供给和道德供给,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质量的提高和人自身建设水平的提高,使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人自身建设的牢固的社会基础。
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说,社会成员文化价值选择的正确度,是社会能否健康发展的深层动因。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转型,利益追求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文化价值选择的多元性。因此,文化问题,就其深层原因来说,仍然是一个经济和政治问题,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正因为文化价值选择的多元性与人自身的利益追求有关,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人们所追求的利益,在一定的范围内虽然与整体的社会利益是一致的,但当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时,就会产生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这表现在文化上,就是文化价值多元化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矛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所以重要,就因它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利益。所以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但人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不是悬在空中的,而是扎根于人的现实生活之中,是在个人利益得到肯定,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满足中产生的,所以,不能离开人的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空谈共同理想的问题,这从人的需要的角度说,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时时会体验到生理与心理的、物质和精神的匮乏状态,因而感到紧张和焦虑,产生渴望、欲望和要求,这可以说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在这里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往往是一体的,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所以马克思首先注意的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肯定个体利益的合理性;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把它看作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是为了解决人的物质利益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进一步调整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关系,这一方面,是使我国生产关系更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也是赋予社会生产主体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获得更大的物质利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最基础的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的社会基础。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们的共同利益,也是共同的价值追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如果出现失误,让人体验不到对自身利益的肯定,就不但直接影响个人的物质利益,而且不利于人的精神发展,使自身的心理需要出现缺憾,妨碍自身全面的发展,如果在这一根本问题上达成共识,就会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认同。所以文化价值选择的多元化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矛盾,不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与个体价值选择的多样性为代价,而是在承认个体利益
和价值选择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整体与部分,全面与局部,根本利益与非根本利益,以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片面强调共同利益、共同理想,而否认人的特殊利益和个体价值的选择;或片面强调特殊利益和个人价值的选择,而否认社会的共同利益与共同理想,都是不可取的。但是,社会的整个利益和共同理想高于个人的特殊利益和价值文化选择,它统摄个体利益和个人文化价值的取向,也是个体精神追求的目标,它包容个体的文化价值选择,并对个体价值取向以正确的定位,以防止个体利益要求的无限扩张,致使个体与社会发生尖锐冲突,及个体整体文化心理结构的失衡。所以在总体上个体利益要服从群体利益,个人要服从社会,只有这样,个体精神价值的选择才有合理性,才有正确的方向,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精神含量。就是个体文化价值选择的多元性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这种辩证关系,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主导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特别是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因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虽然存在着文化价值选择的多元性,但由于全国人民的利益关系总体上是一致的,其精神生活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就要求社会主体必须坚持一元的文化价值导向,即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持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它不仅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相联系,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和个体整体心理结构的内在要求。由此可见,不论是物质文明建设,还是社会制度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人自身的建设,或者说都作用于人的建设。但物质文明和社会基本制度建设虽然对人的建设有意义,甚至于构成人自身建设的社会基础,但人的建设作为主体自身的建设本质上不属于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的问题,而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的问题。因为人的建设主要是自身素质的建设,而人的素质虽然也包括人的体质,但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素质。就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说精神文明建设是人自身的建设,是主体性建设。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不过是人的历史活动而已,所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内在的精神素质和文化心理结构,是人能否使自身的活动,既合规律又合目的深层内涵,这可以说既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性,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主体性建设的本质特性。既然社会历史活动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的对错、成败与否又与人自身的素质有关,而人的素质建设又是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任务,这样来看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就可清楚地看到,精神文明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历史进步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经济、政治不可替代的地位。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物质文化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理想社会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