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现状道路海绵方案设计论文_柴峰,刘华超,王韶晖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随着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已逐渐融入城市建设过程之中。城市现状道路海绵改造中,在满足道路、交通、管线、排水、景观绿化等传统功能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构建海绵城市设计方案,突出海绵城市理念。本文以济南市某某路为例,详述了城市现状道路海绵方案设计过程。

关键词:城市现状道路;海绵;方案设计

1工程概况

某某路位于济南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内,是城市区域交通路网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道路道路纵坡大,雨水管线不完善,大雨时“马路行洪”问题突出;现状排水管线存在雨污合流现象。本条道路全长约1.85km。改造目的旨在缓解马路行洪、实现雨污分流,结合道路现状情况,因地制宜地构建海绵城市设计方案,满足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要求。

2现状分析

现状车行道状况良好,排水系统为雨污合流,缺少雨水管线和收水设施;车行道为沥青路面,人行道为不透水花砖铺装,部分破损较为严重;道路红线范围内绿化较少,且多为高位绿化。

研究范围占地面积约28623平方米,其中沥青路面面积14272平方米,人行道花砖铺装面积13230平方米,绿化面积1121平方米,现状综合雨量径流系数为0.684。

表1 现状下垫面分析表

注:表中不同下垫面雨量径流系数取值及综合雨量径流系数计算参照《海绵城市设计规程》执行[1]。

3海绵城市设计标准

根据《山东省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计划(2015~2017)》[2],道路位于济南市海绵城市示点区内,雨水管线标准为3年一遇,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为75%,对应降雨量为27.7mm。

4海绵城市改造方案

对现状道路排水系统进行提标改造和雨污分流改造,同时结合两侧现状情况,因地制宜的设置海绵设施,本条道路主要海绵设施有透水铺装、生态树池、雨水花园、蓄水池等海绵措施。

4.1总体方案

本条道路海绵城市建设包含道路排水管线和海绵设施。

(1)排水管线:对道路雨水、污水管线进行提标改造,实现雨污分流;在单位小区出入口设置雨水横箅,减少客水汇入;在道路上设置雨水横箅,缓解马路行洪。

(2)海绵设施:结合道路改造和道路两侧现状绿化情况,将高位绿化改造为雨水花园和下沉式树池带。结合人行道建设,将现状不透水花砖改为透水铺装;将路口现状硬化停车场改造为透水停车场,并在停车场下设置蓄水池,对雨水进行收集回用;在保障人行同行情况下,将现状树池串联改造为下沉式树池带。

4.2具体设施

(1)排水设施提标及雨污分流改造

新建d500-d1000雨水管和d500污水管,实现雨污分流,雨水管线满足3年一遇以上标准;预留雨水支管,为沿线小区海绵改造预留条件;在小区出入口设置雨水横箅,减少客水汇入,缓解马路行洪;考虑道路纵坡较大,在道路上雨水横箅,缓解马路行洪。

(2)人行道

由于现状道路两侧紧邻建筑物,且人行道下有给水、弱电等管线,本次设计将道路两侧不透水人行道改造为透水花砖铺装,铺砌至院墙或建筑物外墙,改造面积约12475m2。

图1 半透式人行道及开口路缘石大样图

(3)下沉式树池带

结合现状情况,将人行道宽度大于等于4m段外侧现状树池改造为树池带,通过开口路缘石将路面雨水引入树池带,超标雨水通过溢流口接入现状雨水系统。在车行道一侧铺设防水土工布保护路基,在人行道一侧设置防护栏杆。改造面积755m2,增加调蓄水量114m3。

图2 下沉式树池带大样图

(4)生态树池

将沿线无法改为树池带的独立树池改造为生态树池,树池尺寸1.5米×1.5米,改造后调蓄雨水约10m3。

图3 生态树池带大样图

(5)雨水花园

对道路两侧现状高位绿地进行竖向调整和绿化改造,将其改造为具有一定蓄、滞雨水功能的雨水花园。将路面径流雨水引入,并在绿地内设置挡水坎,以减缓流速并增加雨水调蓄容积;靠近路基和房屋部分按要求进行防渗处理,防止对路基和建筑基础造成不良影响;在低点设置溢流口,解决超标雨水溢流排放。改造面积约1019m2,改造后增加雨水调蓄量153m3。

图4 雨水花园结构大样图

(6)透水停车场

现状硬化铺装停车场改造为植草砖透水铺装停车场,通过竖向调整,将路面径流雨水引入停车场,增加雨水的下渗功能,改造面积约504m2。

(7)蓄水池

结合现状停车场改造,在停车场下设置PP模块蓄水池,并将道路雨水引入,通过设置前处理和后处理设施,可将处理后雨水用于周边绿化浇洒和浇灌车的补给水,增加调蓄水量160m3。

4.3效果分析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改造,道路综合雨量径流系数由0.684降低为0.489,增加调蓄总量约为437m3,参考《海绵城市技术指南》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方法[3],核算改造后道路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8%。

图5 透水停车场大样图

图6 蓄水池流程图

表2改造后下垫面分析表

5结语

(1)城市道路海绵建设应该坚持规划引领,发挥规划的控制和引领作用,在今后市政道路工程中落实规划绿地率和径流控制指标。

(2)因地制宜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防止“为海绵建设而海绵”的问题[4]。

(3)城市现状道路改造应以问题为导向,在解决问题同时,实施“1+N”战略,防止“为海绵建设而海绵”的问题[5]。

(4)人行道改造应充分考虑周边建筑及现状管线埋设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透水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DB37/T5060-2016海绵城市设计规程[S].

[2]济南市人民政府.山东省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计划(2015~2017).

[3]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R].

[4]中国市政协会.中国市政工程海绵城市建设使用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7.

[5]刘华超,柴峰,朱心悦.城市道路海绵城市改造方案构建[J].城乡规划,2017(06):94.

论文作者:柴峰,刘华超,王韶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城市现状道路海绵方案设计论文_柴峰,刘华超,王韶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