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引入ISO理念批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税收管理论文,理念论文,IS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它的变化性,而ISO9000的魅力则在于人们对它观察评价的不确定性。建立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才能构建、运作起来,并发挥其效用。但我们应当认识到ISO9000不是万能的,它给我们带来的仅仅是科学管理的理念和方法,为我们科学地管理税收事务指明前进的方向而已。税收征管工作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希望通过“贯标”工作来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是不客观的,也是不现实的。规范化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管理之路漫长且无止境。目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对ISO9000理念与税务管理的结合还缺乏科学的眼光和辩证的认识,“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在客观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急于将ISO9000标准引入到税收管理中必然会造成新的管理模式与传统模式发生冲撞而产生诸多的矛盾,并进而影响现行的税收工作。
1.ISO9000理论体系存在许多不切合我国税收管理实际的内容
管理有不同的策略和方法,由此形成不同的管理理论,各有其优劣之处和适用范围。例如美国流行的就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而不是ISO质量标准理论。因为就制度本身而言,ISO9000标准理论主要建立在西欧(主要是英国、德国)质量管理思想基础之上,依据PDCA循环理论勾勒出影响企业产品质量的诸多环节,并强调要控制企业产品,就必须对这些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其最初的运用范围是制造业,为了对企业的运作流程加以标准化,要求将任何一项质量管理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即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工作圈。但是ISO9000标准并没有也不可能明确制定出控制的具体方法及量化目标,因为一旦制度推动弹性和灵活性,其传播范围和力度就会受到极大的局限,所以从根本上说,ISO标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而只是一种方法和模式,这就决定了不同管理水平的企业执行ISO标准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具体到税收管理过程来说,税务机关的征管活动涉及到的过程是征收—检查,以及日常的税务管理,这就很难套用PDCA理论。我们税务系统一定要从思想意识上防止盲目崇洋的现象,不能认为是“国外”的就是先进的,照搬照用。必须纠正个别领导干部喜欢“形象工程”的弊病,不搞点“洋味”的东西出来,就觉得“政绩”不突出、“素质不高”等,实事求是地做好税收管理工作才是根本。同时,过分渲染ISO9000在税收管理中的作用也暴露出一些税务部门领导面对新问题想不出新办法,又缺乏对管理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只得靠“洋色彩”装点门面的色厉内荏的心态。
2.ISO9000理念与税收管理原有制度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难以“磨合”
首先,制度是核心。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写道:“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时代浪潮的形成,关键不在于科技,不在于人,而在于制度。先进技术是生产能力长期提高的基础,而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制度则是基础的基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并不仅仅在资本、技术、劳动力上,最基本的差异是制度”。一个国家要提高竞争力,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有一整套激励和保护公平竞争的制度,并保证制度能够切实得到实行。让制度得到实行就是要使制度成为人们的习惯,成为人们生活中最自然不过的事情。ISO9000是一种质量管理的方式和手段,它不能脱离现行的制度规定而独立存在,前者以后者为依据和载体,后者是前者实施的前提基础,二者互为依托。任何一项管理体系,它都不是“万能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也不例外。希望通过一个质量管理体系来解决现行税收管理中所有的矛盾和问题,是极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即使通过对体系的不断修改和完善,也不过是“治标”,想要“治本”,还要其他的管理制度或手段配合完成。
其次,必须认识到在客观实际工作中,原有的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能不一定符合ISO9000理念,但实际应用效果却很好。同时,由于管理观念和管理习惯的影响,目前征管质量的提升处于“瓶颈”状态:一方面,虽有大量的规章制度,并在不断地制定新的规章制度,但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实却不尽如人意,有章不循的现象比较普遍,规章制度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另一方面,税收征管各环节、各层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没有形成有效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合力作用远远未发挥出来。我们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税务机关内部存量的规章制度是否已不适应发展变革的需要?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以前的管理就存在极大的问题,也就无法解释税收工作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显然,这个结论不一定成立。如果全面引入ISO9000后,谁能保证税收征管工作一定会有质的巨大飞跃呢?毕竟决定税收征管工作的是经济发展度,而不仅仅是某一理论,何况还不敢说是已经验证无误的理论!如果再引入“ISO9000”,谁能说没有“乱上加乱”的感觉呢?问题的关键不在缺乏规章制度,而是具体的实施和监督执行,“法众”而不行,不如无法!况且,“ISO9000”会有那么大的“魔力”吗?
3.ISO9000体系文件与税收业务两个不同类概念在逻辑上不相融导致实际操作的困难
首先,ISO9000与税收业务如何结合,质量管理的一些基础性的方法如何在税务机关运用,本身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同时也还缺少实践的积累。税收业务流程是相对固定的,计算机信息化程度固然很高,但过程的关键控制点和征管特性以前没有确认,也没采取措施予以对待,计算机信息系统目前尚不能自动提取质量管理所需的数据,无法为质量控制、质量分析和质量改进所共享,这是很普遍的。改变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难度和阻力都比较大。部分税务机关在“贯标”策划中缺少这些方面的深思熟虑,对方法运用的需求认识不足,使得ISO9000与税收业务在技术上的结合过程中出现问题。毕竟体系文件与税收业务是两张皮、两回事,税收目标管理注重的是结果,而ISO9000质量管理注重的是过程,两者各有一套体系和办法,如果不能很好地结合,工作中难免会顾此失彼。对于一个税收业务综合性的分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涵盖整个税收业务工作,而不应仅在征、管、查某一序列实施。政工序列和后勤部门也应按照ISO质量管理要求建立管理规范。因此,在税务机关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如何与税收目标管理责任制有机结合,以过程影响结果,以结果反映过程,使两者互补,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无法解决的问题,愿望毕竟只是愿望!目前许多实施(试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税务部门将“标准”中的顾客指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等。且不论这种规定是否合理、有无充分依据,单指在现实工作中,制约税务机关的关系包括与国家之间的委托关系,上下级税务机关之间的管辖关系,与地方政府之间的领导和指导关系,与工商局、海关和银行之间的相互协作关系,与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关系,与纳税人之间的管理服务关系等等。税务机关处在多种关系的制约下,仅仅将“顾客”定义为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必然使一项“顾客满意度调查”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其次,贯彻ISO9000标准过程中会与原有税收管理业务流程发生激烈冲突。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与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办法、程序的调整和变革也比较频繁,这必然使我们建立的税收征管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流程和依据呈现出多变的特征。人在做某种选择时常常是时势使然,税务部门制定出适应客观实际的规章制度并不足怪,更不一定非得是“ISO”。如果将ISO9000理念引入税收管理,那么每一次调整和变革,都需要修改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且还要将变动的内容贯彻到每一位人员,从而加大了质量管理体系维持和运行的难度。目前,绝大部分的税收管理工作规程都是根据现有的制度编制的,原有制度是否科学合理,还没有进行评价(现在许多地区试行“税收征管流程再造”,已从某个方面说明原有规章制度的不适应性),在实行ISO9000管理的税务机关也没有权限对原有制度进行评估。这样,在实际运行中明显与ISO9000标准不相符的过程,也只能尽量去“修饰”,而不能从本质上加以改变。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对ISO9000标准的应用产生局限性,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应有的功能无法发挥,也就无从谈起与税务管理的良好结合。
再次,ISO9000体系文件应用于税收管理的意图过于理想化。ISO9000理念要求其体系文件应详细具体,所做的必须是所写的,不容易变通。在构建体系文件与目标管理系统过程中要坚持“写我所做”;在构建过程控制与程序管理系统过程中要坚持“做我所写、记我所做”。所以对经常出现的不可预料性工作实施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较为困难,容易陷入“文牍主义的怪圈”,形成工作流水帐;同时基层税务工作繁忙,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记录这些工作日程,而这些“工作日程”的唯一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难免会在实际工作与应付检查的“记录”之间两难,我们应记住:检查工作是为了促进工作,不能仅为了检查而检查!同时在严格的惩罚机制下,为了工资、奖金等,谁能保证在“记录”过程中不会出现记好不记坏,粉饰表面文章呢?谁来监督“记录”的真实与准确呢?
4.在建立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缺乏与国际化接轨的考虑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实行跨国经营,形成了一大批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流通活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力和主体力量。公司可自行决定设立在何处,跨国公司可以在一国设计产品,在另一国制造产品,在第三国销售产品。在此形势下,我国现行税制和税收征管方式、方法和手段必须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维护国家的税收主权,才能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适应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国际间货物、资本和人员的流动,体现时代的客观要求。“贯标”工作应注意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推动税收管理步入规范化、正规化,使外国纳税人在我国得到不低于国际水准的税收服务。因此要做到:一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要在充分了解我国税收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广泛汲取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和经验;二在实施和运行时要杜绝说一套做一套,严格按文件办事,使运行实施到位;三要加强检查监督,用内审制来强化管理体系的自我约束能力,使纳税人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能得到一样的税收服务,以税收管理流程的一体化来降低税收成本,促进经济的发展。
5.实施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对整体环境的负面影响有所忽视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ISO9000“贯标”的前提是全国一盘棋,否则就会失去ISO9000的原有之意。首先,著名的“木桶理论”引申一下就成为“箍水桶理论”: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不仅取决于每一块木版的长度,尤其是最短的那一块,还取决于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同样无法装满水。一个团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每一名成员的能力,也取决于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均衡、紧密地结合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不同地域的经济条件不同,税务部门所面对的问题也不同,必定有不同的问题,于是有不同的兴趣,于是有不同的眼光,心目中就有了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各地对建立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在认识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从有关资料上看,现在各地税务机关的“贯标”活动从设置程序化文件、岗位目标操作规范到税收管理表、证、单、书的设计都各自为政,一个税务局一个模式,一个模式一套研发班子、一笔经费支出,内容却又大同小异,结果是重复投资,浪费严重。其次,吴思先生在《潜规则》一书中谈及了一种个体与整体的环境依存思想:狼与羊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效应问题,狼也懂得爱护羊群的重要意义,奈何抵抗不住羊的诱惑,也抵抗不住生育狼崽子的诱惑:我不吃,别的狼照样吃;我不生,别的狼照样生。个体狼的利益与狼群的集体利益未必一致。如果我的节制不能导致别人的节制,物品的自我约束对羊群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徒然减少自己的份额而已。依此理,在其他税务机关都没有推行ISO9000的大环境下,个别的税务部门单独实施会不可避免地使ISO9000思想特性受到影响并无法长期坚持。由于孤立性,某个税务部门孤立地实施ISO9000,使其与上级机关在工作衔接上会出现矛盾,影响实施效果。例如,在目标管理考核上,由于ISO9000要求每项工作过程有明确的质量记录,各项任务指标和服务水平会真实地反映到档案材料上,有据可查,而其他分局没有这样的记录,但可以用评比前突击的办法改变工作成绩,而且目标考核也只能考察工作结果,不考察工作过程。在同一个国家,执行同一套税法和征收管理办法,各分局的业务流程却都不一样,这样就容易破坏税收征管业务流程的通用性;纳税人在不同的纳税地点要学习不同的流程;征税人换工作地点要重新熟悉新办法……征纳双方的成本无形中增加,显然违背了税收的基本原则。
6.目前的工作条件和技术水平还不具备与ISO9000相结合的基本要求
推行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一定要与办公自动化系统进一步结合,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ISO9000标准要求制定一套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在内的管理体系文件,并且系统的使用者必须维持有关过程活动的文件记录,这种过程控制和记录功能为日常督办工作提供了一种自动反馈的制度保障。同时也会导致日常工作量的加大,这就必须有赖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日趋成熟和完善,使得电子文档功能在相当程度上化解产生的难题。可惜,虽然近年来税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一方面全国的发展很不平衡;另一方面内部人员使用水平还很低下,具备ISO9000要求的地方并不很多。因此还需要我们从全局、全系统综合考虑,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
7.在ISO9000税务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过程中存在大量概念模糊的问题
有时候道理是道理,实际是实际,有情的道理往往被无情的实际打败,何况道理也是相对的,所谓此道非彼道也。这正适用于ISO9000税务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如何建立起规范的服务程序和考核监督办法等,标准都给出了具体的做法;特别是2000版ISO9000建立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利用过程的方式、采用系统管理方法、坚持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保持与供方互利关系等八项管理原则。这些思想是不是为ISO9000理念所仅有?税务部门依法征税,与纳税人之间可不可以就应纳税额进行讨价还价?税收的基本原则中什么时候规定了这种“交易关系”?其次,假如把组织的税收看作是税务机关生产的产品,把是否依法征收、依率征收、应收尽收看作是“产品”的质量,那么征、管、查,以及各工作岗位就是生产“产品”的各个环节,形成一条“生产线”。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可以把在企业管理中控制产品品质的方法移植到税收行政管理中来。但是,这只是“假如”!税务管理与产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类的概念,如何能视同是一致的呢?根据又是什么呢?总不能ISO9000理念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再假如真的能装,那还是ISO9000”吗?太牵强附会了!
8.各地执行的理论标准不一,容易引起混乱,影响“贯标”工作的开展
移植西方的东西,必然涉及到技术与精神这个老问题。在社会管理科学领域存在很多由于各国的习惯和文化不同而引起的不同理解,“ISO9000”也是一样。它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编写的通用性很强的标准,条文艰深难懂,其中的很多词语的解释非常冗长繁琐,理解起来很困难,非经专用学习是不能理解其内涵的。目前国内翻译的ISO9000标准洋味十足,有些地方读起来十分费解,同时没有一套实施细则或合法解释进行配套,业界有些著作试图去解释这些条款,但也仅限于学理解释,而不属于ISO9000组织的合法解释。ISO标准贯标工作是标准联系实际的过程,它需要跨多学科的人才,既要懂ISO标准专业知识、管理知识、税收知识又要有各方面的实践经验,这样的人才在税务系统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由于税收工作存在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无论是税务机关、咨询机构还是认证机构,在标准条文的理解和转化方面都会存在并出现正常的“误差”。甚至为了迎合标准条款人为地将一个过程割裂为两个或数个过程,在体系完善过程中容易从自身习惯出发而忽略了标准本身的要求,这样就对完善体系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ISO9000相关知识的难以学深学透及理解不到位,方法不掌握,操作不灵活,各地的理论执行又标准不一,加之缺乏实践,在贯标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如何与税务业务相结合问题,很容易引起税务管理的混乱,影响原有税收工作的进行,甚至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客观上,各地的贯标工作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出现各自为政,五花八门的现象。如南京市国税局“贯标”后为方便纳税人将购票所需携带的五项资料压缩为二项,防伪税控论证窗口实行预约制,给以后的发票管理留下隐患。
9.对“ISO9000认证”的理解陷入误区,有违完善和提高税务管理的初衷
首先,盲目推崇ISO认证使企业无效投入行为增多。由于ISO9000的复杂深奥,总让人误认为它是产品质量论证,有些企业仅是为了获得一张证书,于是将ISO质量制度的建立全部委托给咨询公司,在推行过程中并不投入或不全力贯彻执行,一旦证书到手便束之高阁,仅在产品包装上做一个招牌。有些企业在推行制度之初一腔热诚,但制度建立之后,却感到流程烦琐、收效不大,甚至很多方面受到新制度的牵制,原本较为严密的制度被修改得七零八落,不但无益于企业的管理,反而增加了许多束缚和包袱。其实ISO9000只是个管理质量体系认证,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产品质量的好坏、销售渠道畅通与否绝非某个甚至几个“认证机构”所能决定。这个机构说是符合ISO就一定是符合的吗?依据呢?反之,是不是也可以这个机构说不符合ISO就是不符合呢?一切都应由市场说了算。目前社会上出现认证变味的“花钱”买证现象,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个问题。
其次,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规范管理,改进工作,提高质量,绝不能为认证而认证。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规范,要通过认证并不难,关键在于通过了认证只说明按其要求进行了组织再造,并不标志着能永远符合ISO9000的要求。同时由于ISO标准本身没有量化的指标可以衡量,其认证就没有统一的指标依据。尽管ISO认证委员会专门对从事ISO审核人员的素质和培训制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但认证的公正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核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ISO标准没有下功夫建立起针对不同行业的质量管理模型,它仅仅规定了企业管理的基本流程,没有对具体业务运作和执行标准作出要求,因此认证热潮中出现几乎所有参审企业都能通过认证,又有很多企业过关却无企业“升级”迹象等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认证机构运作完全商业化导致ISO证书的公信力逐步降低。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个行政区域内常常有多家认证机构,各认证机构之间的业务管辖内容交叉,一些机构和认证人员为招揽业务,常常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败坏了行业声誉,影响到此行业服务的健康发展。同时,目前从事ISO认证的机构分为国内、国外两大分支,由于认证费用比较高昂,所以利润颇为可观,国外认证机构的审核费用在每人每天500-800美元,国内机构的论证费用每人每天3000元人民币以上,在利益的驱使下国内论证日益泛滥,国外认证机构也甘冒高额罚款的风险来抢占国内市场。这样一来,被审核的企业因为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而逐步占据认证的主动地位,认证机构因为市场压力而放低获证要求,ISO认证的技术门槛荡然无存,最终就形成钱证交易,国内已有6家认证机构违规经营而被停牌警告。
另外,认证费用昂贵导致“贯标”成本很高。从某种意义上讲无论是企业还是产品都没有必要花钱申请外部认证,取一纸证书,更不必说是税务管理机构。虽然说,学生上学后,毕业时没有文凭总归不美,目前也难以找到比第三方认证更好的方式来评价“贯标”工作。但是,“人生当自信,会当水击三千里”,自身工作的好坏还真需要别人的评定吗?我们进行的是管理工作,需要的是实际效果,不是给谁看的,更不是为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毕业文凭”并不一定代表实际能力;何况,一个县级税务局通过认证,直接的认证费用以及“贯标”相关费用合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对经济尚不发达,财政赤字依然严重的国家来说,委实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即便是请国内的机构来论证,对于行政经费极为紧张的税务机关来说也是不必要的开支。牙缝里省钱也要搞个所谓的“ISO论证”更可能是一些领导的豪言壮语和另一种形式的“形象工程”。行政机关热衷于搞“洋论证”,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工作业绩和管理水平,这种追求表面文章的做法既不必要更不值得提倡。
最后,ISO9000的认证成效无法确定,可能出现的“损失”无法承当。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机会成本”:我们一旦选择了一个机会,决定去做一件事情,那么我们就失去了做其他事情的机会,因为我们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无论我们失去的机会其价值有多大,或者有多小,它都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选择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无形的,也是无法定量的,因此就有了鱼和熊掌只能取其一的典故。当然,如果鱼和熊掌都想要,那么机会成本就是失去了寻找和得到比鱼和熊掌更珍贵的东西的机会。改革需要时间,振兴需要机会,但机会永远存在,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如何去计算自己的机会成本。我们在选择的同时,就必须承担选择的后果。一个组织引入ISO9000后短时间内难以积累充分的数据和实证,就难以全面评价其成效,这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ISO9000不能如愿,那么这期间的损失就不可估量。同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质量认证的本质是将无形的“质”转化为可测的“量”,转化为各种技术参数,通过对量的测定达到对质的认定,“标准化”是对事情质和量的参数的统一;“规范化”是为达到质和量的标准而对质的创造流程加以统一的规定,表现为过程的监控。可以说,质量认证体系对一般的行业来说都是通用的,但是对政府组织工作质量的认证要比对物质产品认证复杂得多、困难得多,重在过程的监控本意是好的,但如果过程流于形式,也就很难保证质量。此外政府组织不仅仅提供服务,而且还要代表国家行使管理权、执法权,而对执法质量的认证是根本无法制定统一标准的。
还有一点就是,税务部门在管理中引入ISO9000认证可能会泄露国家机密。政府工作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纳税人自有评判,无须通过某组织(尤其是商业性组织)的所谓认证。因为政府是为纳税人服务的,一个政府或其部门通过某个组织的认证,并不能说明这个政府一定是廉洁高效、纳税人满意的。作为一个国家行政管理部门的税务机关,通过国际管理质量体系认证更非必要。税务部门掌握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信息,根据《国家安全法》、《保密法》、《税收征管法》的规定必须依法保守有关秘密。参与一个国际组织的质量管理认证,无疑容易造成国家机密的泄露。中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由于国家利益所在而不断地受到西方势力的遏制,我们不能因为当前总体局势的缓和而放松警惕。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已逐渐演变成以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经济、科技情报的搜集现在已成为西方国家情报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应该牢记各项保密制度和规定,在平时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保守工作秘密。
10.在建立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忽视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一个理念如果不能为个人所接受,不能够转化为个人行为及可操作的东西,那么这个理念是无法市场化的。在开展“贯标”工作中,质量体系的良好运作仍有赖于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机构自身的有效管理,而目前税务部门工作人员对ISO9000的作用尚欠清楚的认识;现代的税收征管体制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系统管理过程,税务干部素质已成为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制的决定性因素,再好的法制,没有高素质的队伍也难以实施。人的素质(包括税务官员的素质、纳税人的素质及全社会国民的素质)影响与税务管理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这是从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判断可以得出的结论。客观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会相应提高,这种提高会表现为国民纳税意识的提高、税务官员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税务官员管理技术的提高等多个方面。如果国民的纳税意识提高,税务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为纳税人提供高效、满意的税收服务。此时,建立高效、满意服务型的税务管理模式就成为税务管理变迁的重要内容和方向。同样,当税务官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时,对原有的税务管理模式的扬弃也成为必然。在税收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对效率的追求目标将不断激励和拉动税务管理的变化。目标管理是上世纪40年代前由西方管理学家彼德·F·德鲁克素朴提出来的,他的思想是由下级与上级共同决定具体的绩效目标,并且定期检查完成目标的进展情况;而奖励是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确定,他鼓励下属参与计划的设定,不用目标来控制下属,而采取激励的方式,真真正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内涵。其之所以会流行是因为它对效果指标的重视,远远甚于过程,结果指标是定性定量的,避免了其他考评方法的空洞性和模糊性,重视结果恰与工作绩效定量测评所关注的因素相一致。而按照ISO9000理念对各个工作环节的具体规定要求,且不论其是否能做到适应客观实际,特别是按规定要做相关的记录,随时准备接受审核,这一做法虽使税务人员的任何活动有案(记录)可查。但从根本上讲这是缺乏人本观念的突出表现,忘记了税务工作人员是我们税务管理工作的主体,不是我们的“敌人”,这很容易形成人人自危的境况,我们需要“善意”的管理而不要“恶意”的管理!况且规范是从制度上进行的调整,而在规范之后,更需要的是法规制订后政策的执行。某一环节具体执行者也是另一环节的被管理者,这样怎么可能长久坚持下去,会不会出现互相“放水”,最后使“记录”成为走过场的结果呢?如果换位思考也不一定得不出这个结论。
11.纳税人的中心地位在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中得不到体现
在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中要突出纳税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纳税人的主人翁精神、征税人的服务和尊重。如果“贯标”工作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增加了纳税成本,其最终必将失去纳税人的支持和拥护,税收“贯标”工作将陷入失败的境地。因此,“贯标”活动的成败不仅在于是否通过权威部门的质量认证,更在于其实施中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的手续是否简化了,纳税成本是否降低了,得到的纳税服务是否更周全,纳税人的满意度是否提高了等等。“贯标”活动在着眼于对税务人员的自律和素质的要求的同时,更要关注纳税人的利益,决不加重纳税人的负担应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确立了纳税人的中心地位,融入ISO9000理念的税收管理体系才是成功的、高质量的管理体系。
12.ISO9000税务质量管理体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事制度问题
税收征管与制造业有一个显著的不同点,那就是制造业的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设备,尤其是在自动化程度高的工厂,机器可以代替人工劳动,因此税务机关“贯标”对人的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有些问题是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自身无法解决的,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人事制度。目前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体制普遍存在着干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的问题。按ISO9000标准建立的税收征管质量管理体系虽然能为考核和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提供合理可行的考核依据,但仅有考核成绩是不够的,只有将考核成绩与干部的利益联系起来才能达到考核的目的,但后者并不是ISO9000标准本身所能解决的,它涉及到干部管理的问题。人事制度一直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的缺陷成为推行ISO9000标准的制约因素,在这个问题不能很好解决的情况下推行ISO9000税务管理,必然造成“先天”的不足,所谓欲速则不达,何必操之过急呢?
13.缺乏建立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程序计划性,存在抢时间赶进度的现象
税收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贯标”过程中,不能仅为“贯标”而“贯标”,应顺应税收数字化管理的趋势,充分借助现有的设备和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让“贯标”工作服务于我国税收工作的总目标。税务部门实现数字化管理是必然的趋势,税务部门的数字管理将具有定量化、智能化、综合化、集成化、系统化的特点,彻底改变税务部门的征管方式,传统上的税收征管模式将被现代管理方法所取代,多元化纳税申报方式将改变现行税务机关内部的部门、岗位等组织边界。推进数字化管理,要求税务部门将内部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及外部(包括纳税人、相关经济管理部门、政府行政机关)的资源数字化,并通过网络进行管理,要求运用量化管理技术来解决税务部门的管理问题。“贯标”活动不能搞突击赶进度,应在充分了解本国现状和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精心设计适合我国国情、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不会过时的一套成熟的管理体系;另一方面根据征管的新需要,使人员录用、培训以及设备购置、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与之配套,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14.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对征管过程的监控手段薄弱
由于税务行政管理活动的特点,对过程的监控往往都是采用“事后”监督检查,这与ISO9000标准要求的监控是有很大差距的。标准对过程监控的要求,不仅仅是事后的,而更强调的是“事中”。税收征管具有极强的“过程”特性,加之无形,欲对其整个流程监控,难度很大。若是完全没有“事中”的监控,就没有从真正意义上达到ISO9000标准的要求,管理上也就谈不到实质性突破。
15.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对征管的审核工作力度不够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自我疗伤的功能能否体现出来,第一个关键点就是能否通过客观的审核来发现问题。但是在现有特定的行政管理环境下,“人治”的观念较为浓厚,税收征管审核工作难以达到应有的力度,导致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无法发挥。
最终的最终,最后的最后,我们还要回到具体实际问题中来。笔者认为,任何科学的东西都是有条件的,应该一分为二地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看待事物及现象,不应该采取一棍打死的做法。目前,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原因,在推行ISO9000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许只是表面现象,拂去尘土,金子仍然是金子,我们不能因为这些现象而忽视了ISO9000美的实质。国家税务总局可以也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在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吸收其成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我国税收征管实践,对此项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提出具体实施意见,如可行就组织有关专家根据已有的经验和国外的先进做法进行专门的设计,然后有序地在全国开展运用,真正做到洋为中用,以提高我们的税收征管水平;否则就必须明令禁止,再不能熟视无睹,任各地自行其事。
标签:税收论文; iso9000论文;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论文; iso认证论文; 税收原则论文; 国际标准化组织论文; 服务质量管理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企业税务论文; 税收征管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技术管理论文; 工作标准论文; iso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