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交流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日益加强和发展,交流项目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国际交流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几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表明:任何知识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虽然可能暂时为一国所独有,但终究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人类已经进入太空时代、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人们更紧密合作,更广泛地交流。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事事独占鳌头。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都有不少值得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地方。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研究和开发必须由几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大胆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向外国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是我们又快又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捷径。
国与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向别国学习,别国也在向我们学习。当我国成千上万的人在啃“ABC”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掀起了“中国热”和“汉语热”;中国人一批批远渡重洋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人也蜂拥而至研究中国的东方传统文化。这就是国际交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国与国的交流都不会停止,而且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益发展。
高等学校是现代科学技术集萃之地,也是传统文化的殿堂。高校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国际交流大量地集中在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因而,发展高校的国际交流,其意义十分深远。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现状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规模从小到大,形式由少到多,发展势头迅猛。高校国际交流的形式目前一般有以下四种:
(一)图书和资料交流。包括学校的出版物交流,学者、教授的论文、专著交流以及图书馆图书交流等。高校的资料交流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交流形式。这种形式的交流花钱少,信息量大,而且信息比较成熟可靠。但由于出版物都需要一定的出版周期,所以有的信息不太及时。
(二)学者交流。我国高校和国外相应高校之间互派访问学者与国外同行 合作研究,共同发表研究成果,或在客方学校短期任教。这种交流的特点是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因而交流信息量大,交流效果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向国外派出了成千上万名访问学者。通过在国外访问、进修或任教,我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大为提高。不少学子回国后成了学科带头人,为高校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从1979年起大量引进国外专家、教师讲学或任教。他们有的帮助解决科研中的难题,有的帮助开设新专业、新课程,大量的语言教师则用他们的母语大大提高了我国学校师生的外语水平。人们把听外籍教师上课与国外学者合作科研称作“不出国的留学”。我国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比起图书资料交流来,学者交流的花费要大得多。但是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不但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而且也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和接受国外留学生是学校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向世界各国派出了数十万留学生,仅派往美国就先后达十万人左右。据国家公布的数字,我国公派留学生中已有一半以上回国,并在各个岗位上担负重任。当然也有一部分留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滞留不归,但我们仍应相信他们是爱国的。现在我国的留学政策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欢迎留学生回国短期工作。这是一项非常得人心的政策,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赤子为国效劳。
我国经济日益壮大,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他们学习的科目涉及古往今来,他们有的研究成果甚至连中国人也自叹不如。
汉语是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必须通过的语言关。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近十年中的发展异常迅速。约近半数的高校建立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我国已经有了统一的测试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还派遣了大批汉语教师出国任教。汉语正在走向世界。
(四)国际学术会议是面广量大的短期交流形式。各国学者聚集一起讨论同一课题,可以互相切磋集思广益。学术会议虽然时间不长,但信息量很大。学者们还可以通过会议结识同行,加深友谊,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术交流。
以往,我国高校教师以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者为多。现在,各国学者到我国高校参加学术会议的越来越多。这表明,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已大大提高,因而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注目;同时也说明,我国许多高校已具备组织、接待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
当前高校国际交流中的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语言障碍 我国高校师生的外语水平虽然较前已有很大提高,但总的说来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交流发展的需要。语言是交流中的一大障碍,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尤为突出。不少教师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外文资料,但外语听说能力相当薄弱。有不少交流项目本来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却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大打折扣,有的项目甚至因此而不得不取消。
用翻译的手段解决学术讲演中的语言障碍问题是不足取的。因为目前既精通外语又精通专业者为数甚少,即使能找到外语和专业都非常好的翻译,也会因为翻译而至少多花一倍时间。
不少教师的专业水平相当高,但由于外语不过关而无法出国进修或工作。有的勉强出去了,却把在国外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外语,而在专业上却长进不大。外国人由于汉语的障碍而影响交流的情况就更加突出。否则,来我国学习和工作的外国人将会成倍地增加。
(二)文化差异 各国文化不尽相同,东西文化差异就更大。任何人到异国他乡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某种“文化震荡”。文化差异会给我们带来不便,但也会丰富我们的阅历。问题是我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如何。有的人长期不能适应异国的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等,这就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三)课程设置差别 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学生交流中。各国的教育制度不一,课程设置相异。目前,我国的课程设置还未能与国际接轨。首先,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沿用学期制,而国际上比较通用学分制;其次,我国有些专业的课程内容与国外的有较大的差别,不少课程外国学生学后回本国学校不能计入学分。因此,来我国高校学习的留学生大多仅限于进修生,而且主要是语言进修生,学专业的则比较少。同样,我国留学生在国外高校学的有些内容回国后也用不上。这种课程互通性小、互补性差的情况影响了学生交流的规模和层次。
(四)经济差别 经济上的差别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交流中非常突出。我国现在还基本上是低工资、低消费,即使我国教师的最高工资也无法承担国外的生活费用,而国家用于公费派出的费用又十分有限。因此我们在派出工作中就要煞费苦心地争取得到国外资助。在聘请外籍教师特别是理工类外籍教师时,也往往是专业水平高的外籍教师我们请不起,而请得起的则专业水平又很一般。
此外,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地兑换成外币,我国严格的外汇管理也给交流带来某些不便。
国际交流的前景展望
展望未来,可以预言:下一个世纪将是我国国际交流大发展的时期。
首先,人们将更加强烈地感觉到国际交流的迫切性。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将使人们意识到:各国必须加强合作,共同研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日益威胁着人类生存的问题。各国人民将逐步确立共同的研究目标,共享研究成果。
第二,人们的观念将根本改变。出国、留学将习以为常,而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机遇。外国不再是神秘的地方,越来越多的人将有机会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走一走,看一看。
第三,社会、经济、教育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将给国际创造更加完善的客观条件。前面列举的一些障碍和问题将不复存在或逐步消除。我国大多数专业人员将会熟练地掌握一、两门外语;人们对新的环境的适应性将大大增强;我国高校的课程将与国际接轨;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别将大大缩小。
第四,新的国际交流形式将不断出现。下一个世纪的交流形式将使交流更有效,更便捷。电视电话和图文传真的普及将使学者们不出家门就可以很方便地与国外同行切磋问题;人们将可以通过卫星直接参与国外学校的课堂教学;学者们也可以把论文专著用微缩胶卷方便地寄往国外。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国际交流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前景十分广阔,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进一步发展国际交流,以交流促进高校的建设和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大好的经济形势将有力推动高校国际交流的发展。国家将有能力较多地增加对高校的投入,高校也就会有更多的经费用于国际交流。国际形势也对我们十分有利。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21世纪将是亚太世纪。强大的中国将迈出更大的步伐走向世界。
机遇就在我们面前,我们要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加快高校国际交流的步伐。“国际化”是高校发展的方向。要增强国际意识,扩大高校的开放度,既要努力增加交流学校的数量,争取与更多的国外高校签订交流协议,更要提高交流的质量,建立实质性的交流项目,注重交流的实际效果。要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只有人人参与,交流的渠道才能拓宽,交流项目才会增多,也才能开创国际交流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高校必须增强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国际交流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这种竞争说到底就是实力的竞争。学校的管理水平如何?教学和科研环境有没有吸引力?课程质量怎么样?后勤服务功能强不强?这些都是直接影响交流效果的重要因素。学校的综合实力强了,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度高了,在国际交流中就能处于主动地位,对外交流必将会蓬勃兴旺。
标签: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