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现代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_科学精神论文

科学精神现代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_科学精神论文

科学精神现代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新技术论文,化与论文,精神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精神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历史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脱离时代特征来谈科学精神,只是一个经院哲学的问题。我国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即“火炬计划”已届十年,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当我们即将迈进21世纪门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时候,探讨现代科学精神的内容及其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负责精神、实践精神、竞争精神:科学精神从抽象到具体

世界是火,是河,是过程,既在又无。全部人类历史,就是认识和改造这个客观世界同时认识和改造自身的历史。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程度。历史上的每一项科技成果,都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足迹,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科学精神体现在科技工作者的活动和事业之中,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驱动力。

“真、善、美”是人类崇高的精神境界,科学的主旨、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是“求真”。信奉和追求真理,是科学家的正面人生,是科学活动的本质。好奇、怀疑、自信、谦虚、进取、拼搏、协作、坚韧、献身等等,都是求真务实精神的表现。

科学精神与一切精神现象一样,既是统一的,又是殊分的;既是恒定的,又是流变的。每一个地域和时期的科学精神,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胎印和显著的时代特征。星移斗转,时过境迁,一切现实的东西在时间的长河中都会渐渐失去其合理性。我们探讨科学精神,必须着眼其特点与发展,以具体的时间、地点为转移。否则,拘泥于科学精神的某一具体历史形态,就会把曾经是积极的、进步的和高尚的科学精神变成了僵死的信条,从而使其失去科学性,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家的理想、志趣、情操(科学精神)融合在科学活动之中,推动着科学活动;科学成就、科学思想体现科学精神,转化为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具体的形态。

古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处于萌芽时期,包容在自然哲学甚至神学之中。科学家和科学活动,即便有,也不过是出于“闲暇”和“疑讶”,凭直觉和猜测,对自然作出初级的、表面的、朦胧的和感性的描述。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是自在的和个体化的。那个时代的科学精神的主流是好奇与探求。

科学历史进入近代的门槛,基本的标志是世界的发现、人的发现和自然规律的发现。伟大的科学发现和科学成就产生于近代科学精神,又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促使科学精神完善与发展,使之具体化。“太阳中心说”的确立、地理大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使得人类发现了“地球”,从“自在”到达于“自为”,个别的人变成了社会的人,人们看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科学的发展是对基督教条和封建专制的离经叛道,因而遭到严重压抑和打击。近代科学的发展,几乎无一不是在同封建势力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取得的。科学家对于科学研究的崇高事业心,热爱真理、探索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表现出对人类、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科学家的精神和现实的科学活动,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情,不再只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和好奇心,而是具有了明显的甚至是直接的社会意义,许多科学家为真理而忘我奋斗甚至为真理而献身。布鲁诺被烧死在鲜花广场,伽利略被长期监禁。社会责任感、负责精神,成为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近代科学的基本标志和基本手段是实验。划时代的科学家列奥纳多·达·芬奇,使实验和经验成为近代最重要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运动、力的发现、机器的制造和广泛运用,使得人类看到了自我的本质和力量,立志掌握自己的命运,树立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心。人类从此发现了自我的力量,并创造出实现自己力量的手段。科学家和科学研究的成果,已经不再只是说明和解释自然现象,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了诉诸实践、改造世界。弗兰西斯·培根呼出了“知识就是力量”。雄心勃勃,无所畏惧,探索自然,改造自然;不是做自然的奴隶,而是要驾驭自然力,这是近代精神与古代精神的重要区别。强调应用、诉诸实践,是近代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二。

近代科学世界观的核心是以达尔文的名字命名的“进化论”:物种进化、世界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动力和内在机制是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普遍规律。与近代科技发展相同步的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以竞争为动力的。物种进化的机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越来越清楚地被人们所认识。《逻辑学》(黑格尔,1813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1848年)、《物种进化》(达尔文,1859年),三部巨著四位伟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发展、进化的思想,揭示了思维、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内在机理。同时,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科学集团和学派,不同学术集团和学术观点之间的斗争和论战,作为竞争的一种形式,成为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竞争、进取是近代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三。

负责精神、实践精神、竞争进取精神,是使科学成其为科学、科学与技术结合的近代的基本科学精神。从这时开始,科学活动不再是科学家个人的纯粹兴趣与爱好,而是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的基本内容。绝大多数的科学家,是从对社会利益和人类前途的高度责任感、以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强烈冲动、以旺盛的进取和竞争精神,来从事科学研究事业的。这些积极的高尚的科学精神贯穿在近现代的科学成就之中,贯穿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之中。

以“负责”、“实践”和“竞争”来表达现代科学精神,本身就蕴涵着一个价值判断:功利观念对于科学活动是相容的、有益的、甚至是必需的。离开功利观念的“科学精神”,是虚幻的、抽象的和没有意义的东西。

功利观念曾经在较长的时期中被认为是狭隘的和龌龊的东西,是与科学精神不相容的。其实,只要我们从“天国”回到“尘世”、从空谈回到现实,就会明确感觉到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科研活动,并不是超功利的。科学家和科学精神并非不食人间烟火。道学家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科学思想界所谓“真正的科学只是为了追求纯粹知识”,实际上都把科学精神抽象化了。而一旦人们把科学精神与功利观念完全隔离开来和对立起来,就不仅根本无法揭示近现代科学精神的时代特征,而且根本无法说明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产业:天生我材必有用

科学史上自古存在着两种思想传统:学者传统和工匠传统。前者把人类的理想与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后者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在古希腊时代的学者中,亚里士多德是学者传统的突出代表,工匠传统则主要体现在阿基米得身上。中世纪经院哲学片面地抓住并极端地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思辨倾向;文艺复兴在科学精神上恢复和发扬了一些与中世纪观点相反的古代倾向。直面自然,根据事实,重视观察和实验——在达·芬奇的身上已经预兆了崭新的科学精神;哥白尼在思想世界发起了一场革命;到伽利略,新的科学精神比前人更进了一步,并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两种传统的区别在于如何看待和处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问题。

科学研究的功能是解释世界,其成果是定义、定理、定律的发现和确立,所建立的是描述世界的图景、模型和方法,促使人们提高认识能力和变革思想观念;而技术的主要倾向是能力和实践。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才能具备实现自我的前提条件,才有可能成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且,“科学技术”只有进入生产过程,转化为产业,才能实现其价值。束之高阁、脱离生产、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对象化的“科学技术”,是缺乏现实意义的,一定要被人们遗忘和抛弃。科学技术是最有影响力的革命家,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这些伟大发明和技术进步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杠杆和历史前进的动力。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切实成为“第一生产力”,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的实质。脱离生产的科学技术和脱离科学技术的生产,都是不可思议的。

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产业化、科技经济一体化,这是当今科技发展的潮流。近现代科学精神——“负责”、“实践”和“进取”——决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科学转化为技术并进入生产领域进而实现产业化的能动过程中体现出来。

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从一开始就是由生产的需要和状况所决定的,是植根于生产过程和经济生活的。以生产的需要为动力和基础,产生了古代的天文学、数学、力学以及近代科学的各个部门。正因为如此,科学技术同生产、同经济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它一产生,就同生产过程发生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联系,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发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牛顿力学及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学理论,导致了19世纪第二次产业革命;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理论,为生物学、遗传育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利比希关于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基础研究,使人们知道了使用化肥。近代物理、数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的进步和新的发现,都迅速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代一些基础科学的发展和成就,导致了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如半导体、集成电路、核磁共振、激光、光缆、加速器等等)的崛起,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据统计,自然经济状态的农业及手工业与传统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约为1:10:100(甚至1000)。

科学技术与经济活动相结合、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过程。科学、技术和生产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从科学发现发明到技术开发应用的周期逐步缩短。在18世纪时约为100年,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30年,两次大战之间为1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缩短为7年,70年代末以来又进一步缩短到3-5年甚至2-3年。近年来,科学与技术更加接近,界限日趋模糊。在某些领域中,已经开始出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同时以相同的课题为对象的现象。科学、技术、生产的共鸣化、一体化,使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工程制造、产品销售成为集中、统一、连续的过程。新技术对旧技术的取代速度不断地加快,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高技术工业,到今天已有30%过时;在电子技术领域,这一比率已达到50%以上。

新的科技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具有创立和吸取最新的科学思想的能力,不能站在现代科学成就的高度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就不可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还不高,工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占的比重很小,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四十分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大量科技成果(估计占90%左右)不能转化为生产力,造成巨大浪费;有些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由于转化的环节太多、周期太长、阻力太大,结果极易变成落后技术。广大科技工作者负有神圣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和发扬现代科学的负责精神、实践精神和竞争进取精神,贯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科学、技术、产业”的统一,实现“科技经济一体化”,针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大力加强“软科学”研究,注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合,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经过试验和观察所证实了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去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丰富决策科学的原理,对涉及科技与经济、社会、自然界协调发展中的战略、政策、评价、预测、规划、管理、科技立法,以及技术、工程咨询等方面的问题,为各级各类管理与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供依据。

高新技术产业化:熊熊“火炬”,华夏之光

高新技术是当代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最前沿。大批高新技术蓬勃发展并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是综合国力的核心和国际竞争的焦点。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其出口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30-50%。我国以上两项指标仅分别为8%和6%左右。“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迎头赶上,在世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领域占有重要位置,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关键。“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计划”(“火炬”计划),为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指明了方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前途要求我们发扬现代科学精神,以强烈的责任感,注重应用,使科技活动面向生产、面向经济,勇于进取、努力攀登,解决好以下辩证关系,尽快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一)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加强基础研究

科技面向经济、努力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有现代科学精神的表现;重视和加强基础研究,也是有现代科学精神的表现。要把二者统一起来。

现代科学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其中,基础性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是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后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蓝。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推动了高新技术的形成和发展,开拓着前所未有的新兴产业。高科技和基础研究关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利益,不能有丝毫的犹豫和懈怠。在新形势下,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必须不断加强,不能削弱。“稳住一头”,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支持,确保基础性研究的稳定发展,是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方针,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特别重要的科技政策,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基础研究必须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任何国家都无法在所有的基础科学领域进行研究探索,都在不断调整政策,确定重点,注意国际合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科研工作领域很广,课题很多。第一位的,是要研究经济建设中有重大经济效益的关键性的科学技术课题,在基础性研究中体现国家目标,把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技术问题列为优先任务。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工作要与产业发展计划相衔接,努力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要优先选择那些我国已具有一定优势、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领域,使其较快进入世界前沿。科技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来,围绕着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围绕着消化吸收和应用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把开发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力量组织起来,在推动生产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作出贡献。

(二)高新技术产业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科技进步是同义语。随着世界经济技术一体化的进程,以技术革命、技术创新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本世纪初,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贡献只占5%左右,20、30年代提高到15%左右,40、50年代上升到40%,70、80年代达到60%左右,90年代,某些发达国家已高达70%以上。技术进步在效率和质量两个方面改善了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高新技术是传统产业的倍增器。我国传统产业大多数是50至70年代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生产工艺、生产管理远远落后于现代化生产的需要。面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的严峻挑战和人口多、底了薄、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加速国民经济增长从外延型向效益型的战略转变,迫在眉睫。实现这一战略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切实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中国产业发展的龙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性措施,也是提高产品性能、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高新技术产业化有两种形式:一是对现有的工业实行技术改造,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其科技密集度;二是直接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第一种形式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国当前一段时间企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改组企业组织结构、改造机器设备和加强内部管理”,其中,实行技术改造,促进技术创新,是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若干质量和效益不高问题的关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工业发展,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特别要重视用现代技术武装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加速实现经济和社会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实行这种战略和原则,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现代化。

(三)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

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是在激烈国际竞争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项事业和竞争中,现代科学精神与爱国主义、民族感情融为一体,表现为将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一致起来。

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是极为严峻的挑战。从科技力量来看,占世界人口4/5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拥有世界研究与开发力量的12.6%,而仅占世界人口1/5的20多个工业发达国家却控制了总量的87.4%;从科技成果来看,在全世界注册专利总数中,真正属于发展中国家独自拥有的仅占1%;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信息资源,几乎完全由发达国家所控制;高新技术开发基本上集中在发达国家及少数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广大发展中国家无力参与这一竞争。高新技术发展很可能不仅难以使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高。国外产品冲击加剧,严重威胁这些幼稚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甚至影响到中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中国几乎所有高新技术领域都开始进入成长期,国外产品已经盯上了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严峻的市场竞争,对中华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与开发能力已面临威胁,并且还会出现更加艰难的情形。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必须主要依靠自己的创新能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奋斗精神。要对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技术、品牌和关键部件的制造,保住“民族的”这一块。技术引进要与国内研究开发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加强技术创新,增强自主研究开发能力。产业关键技术及工艺开发、装备研制,要逐步实现以国内为主,真正使民族工业的发展建立在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基础上。为然的话,“一退到底”,选择外国人不愿做、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局限于用市场换资金,就会导致独立R&D的消失,必然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萎缩和消失,使中国在下世纪的国际角逐中缺乏竞争力。

(四)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经济腾飞、社会发展,要发扬现代科学精神,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近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二是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关系。

目前,我国经济还不发达,技术、经济水平不高,发展也很不平衡。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要为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做出贡献;同时,为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科学技术又要超前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行研究开发,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动力、储备后劲。要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国情,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相结合,合理部署科技发展工作。

传统发展模式以追求GNP的迅速增长为目标,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把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由此产生的工业文明当作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标志,这种观念和模式已经造成后果。世界性的环境破坏、人口问题、资源枯竭、国际经济秩序崩溃四大危机,与传统发展模式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片面性有关。中国也面临十分复杂的问题:人口规模更加庞大,资源更加匮乏,生态基础更加脆弱,环境污染压力增大,等等。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强调发展,努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才能消除贫困,满足人民需要。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中国既无条件走工业化国家“高资源消耗,高生活消费”的道路,也不能重蹈工业化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应当提高全民的现代科技意识和文化修养,提高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能力、执行能力,依靠技术进步改变资源型发展模式,依靠高技术组合改变传统低技术组合的发展模式,实施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综合发展的战略。我们不仅要探索如何从大自然的恩赐中满足当前需要,还要探索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发展既能“满足今天”,又能“创造美好明天”。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在建国后40多年的曲折发展中,走着世界400多年的历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光辉的邓小平理论,激发和焕发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科学精神。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实事求是,一切诉诸实践;奋力拼搏,竞争进取,使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强大民族之林——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时代精神、我们的科学精神!

标签:;  ;  ;  ;  ;  ;  ;  

科学精神现代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_科学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