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七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绩效考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家都知道,绩效考核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手段,其所起的作用毋庸赘述。然而,在实际运作时,却没有那么简单,尤其是考核类似管理这样岗位的员工时,主观性更大。那么,怎样才能使考核更客观,更令人满意呢?从笔者在一家公司从事绩效考核的实践来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了解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在设计绩效考核表之前,要对所要考核的员工的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查阅其岗位说明书,也可以让其填写岗位调查表或采取访谈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该岗位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工作量如何、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态度等等。了解这些,在编制绩效考核表时就有的放矢了。
其次,设计不同的考核表。为了使考核更客观,需要将岗位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而不是全公司上下只用一张考核表。岗位不同,需要考核的要素就有所不同,采用一张考核表,显然是不合适的。当然,也不能一个岗位设计一张考核表,这样不但成本高,而且也不利于比较员工之间的相对位置。比较合适的做法是把公司所有岗位划分几大类型,比如,管理类、科研类、后勤服务类等。这样得到的考核分数既有绝对值,又有在本类岗位的相对位置,便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第三,确定权重。人们在工作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工作关系,比如领导与下级的关系,同事之间的关系。由于每个人所处的位置和所担任的角色不同,那么他给别人留下的印象也不同,这就是不同层次的人对同一个人产生的知觉差异。由于知觉差异的存在,有人提出了360度考核。然而,角色关系的不同,对某个人产生知觉的客观程度也不同,所以,不同层次的考核者在评定个体要素时,提供信息的重要程度也有相对差别。例如,下级评价领导的民主性要素时,一般要比上级的评价更准确。因为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以及上级的地位、权力等因素可能会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他们对上级的意见表现较大容忍性、服从性。同样,上级评价纪律性时,一般要比下级与同级更准确,因为他们更全面地、历史地了解人,而同事与下级则常常不了解有些上级没有公开的错误。
第四,考核后面谈——给员工说话的机会。这可以说是考核中最重要的步骤之一,而许多公司却恰恰忘了这一点。考核不是目的,所以考核后,主管领导一定要与员工单个面谈。面谈不是领导训话,而是双向交流,与员工一起分析得分高低的原因,了解员工的需要,让他们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
对考核得分高的员工,要公开表扬,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而对考核得分低的员工,要站在对方的角度,私下给以忠告,要注意措辞委婉,“我知道,在你这个岗位上,可能会有许多困难……”,一下子拉近了与员工的距离,让员工甘愿与你一起做事业。
第五,考核分数利用“木桶原理”。为防止员工工作中只注重一个方面,在计算考核得分时,规定如果某一项得分很低,那么总分就会没有实际的高,可以采取加大得分偏低的要素权重,以促使员工全面发展。
第六,开展适应性评价。适应性评价是对人岗匹配的考核,可以每隔几年评价一次。尤其是对刚应聘来的毕业生,工作一年后要进行一次适应性评价。人力资源部将适应性评价申请表下发到各部门,与有意转岗的员工面谈,根据其自身特长与潜力,作到人岗的最佳匹配。“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善于利用人,是一个公司成功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西门子的做法值得借鉴。对那些一时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西门子不是把他们打入另类,而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换一个岗位,让他们试一试。许多时候,不称职的员工通过调整,找到自己的位置,干得与别人一样出色。奉劝那些常辞人又招人的公司,好好利用你的人才,把正确的人用在正确的地方,别再劳民伤财了。
第七,培养人才。在绩效考核和适应性评价后,发现员工在某方面的能力与潜质,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培训是一种激励手段,而培养是留住人才的法宝。那些成就感强的员工看重的是公司能否给他一个开拓未来的机会。培养了员工,也培养了公司,让员工与公司一起成长。日本许多知名大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员工有很强的归属感,努力工作,公司不用担心人才流失,把大量人力和物力花在人才培养上,这也是其成功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