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教学中预习的意义及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义论文,方法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多次参加英语学科的评优课、示范课、展示课等听评课活动,发现在语篇教学中存在两种“耐人寻味”的现象。
一种是,教师无论是课堂导入、活动设计,还是课堂调控、兴趣激发,均“驾驭”自如,教学进程十分顺畅。但细细品味,会发现其间人工雕琢的痕迹过于明显——明明这个新单词发音很难,教师只要示范一遍,学生个个都发音标准;明明这个语法现象较难理解,教师也只需一带而过,学生个个都能运用得丝毫不差。
另一种是,教师不对学生进行任何课前指导和说明,只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展开教学,美其名曰“追求真实、原始的课堂”。结果,学生眼神疑惑、反应迟缓,很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我认为,以上两种极端的教学现象,都是由于预习指导的失当造成的——前一种过多,后一种太少。预习是英语语篇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可或缺,但要把好“度”,并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一、预习的意义
(一)有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
预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坚持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都有事先预习的习惯;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则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环节。学生如果在每次学习语篇之前都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找出疑难点,课堂上就能较好地思考、吸收、消化新的内容。
(二)有利于自学能力的提高
一般情况下,预习是学生自己独立接触新知识、自己摸索、自己理解的自学过程。许多学生刚开始预习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只要坚持下来,慢慢就会掌握一些“门道”,对新授课内容的理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且随着预习的深入,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三)有利于各种思维的发展
预习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各种思维方式,如概念、判断、推理、证明、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长期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和深刻度得到提高,就能较快地发现问题和抓住问题的本质,看问题会更加深刻。
二、预习的方法
(一)设疑提问法
根据不同语篇的形式、内容、题材,有针对性地运用口头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预习语篇,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简单且易操作。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2 More exercise一课的语篇内容是按照“Jim的苦恼——爸爸的建议——Jim的打算”这一顺序展开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副词比较级的概念、用法等。教师可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在预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问题1:What's wrong with Jim?
问题2:What's Dad's suggestion?
问题3:What's Jim's plan?
要解决这三个问题,学生自然会将课文分成相应的三个部分,梳理课文的思路;回答问题时,又会运用到副词的比较级。如:“He swims slower than Ben and Mike.Do more exercise,you'll get stronger.I'll get up earlier.”如此,学生在课前对课文内容及其主要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学习效率定会事半功倍。
(二)直接点拨法
有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直接告诉学生语篇中所涉及的重要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也未尝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预习方法。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3 It was there语篇中,对话、句型都比较简单,无非就是运用“Where…?”讨论东西在哪里,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然而,其中涉及本单元一个最关键的语法——“be动词”的过去式“was”和“were”。教学实践表明,仅靠教师课堂上平铺直叙的讲解往往效果不佳,学生对其一知半解,会经历一个较长的接受过程。其实,教师只要在学生学习语篇前将“was”和“were”的意义和用法稍作点拨,让学生直接认一认“be动词”过去式的“模样”,再结合课堂情境的创设、多样活动的操练,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好这个新的语法知识点。
(三)背景介绍法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单元涉及中外不同的文化、节日、活动等题材。这些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是教师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好时机。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4 Halloween一课,主要介绍Halloween(万圣节)这个西方节日。课前,教师可把万圣节的起源、节日的习俗、流行的活动和游戏进行一一介绍。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后,结合课堂上的图片展示、音乐渲染,加深对这个节日的印象和理解;再通过课文学习,具体了解外国人是如何过万圣节的;最后,过渡到自己开万圣节Party,玩“trick or treat(不请吃就捣蛋)”、“bite the apples(咬苹果)”游戏,从而更好地理解节日的内涵及其文化底蕴,为课堂节省了时间、增添了乐趣、提高了效率。
(四)“学案”预习法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可以较全面地指导学生预习语篇内容,也可用于课堂教学。长期运用“学案”,它也能成为一份很好的复习资料。
例如,笔者在上读写课Weekends时,考虑到这个话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是他们乐于表达的,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感可言,我设计了这样一份“学案”供学生预习:
课前准备练习
1.书面整理归纳学过的关于周末活动的动词及短语。
Outdoor activiti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door activitie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ingo”游戏:选择你感兴趣的9个短语填在九宫格内,并用其中的一两个短语造句。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以下问题。
Do you like weekends? Why? /Why no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w do you spend your week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o you have any plans for this weeken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weekends?(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真实感觉,可用中文。)
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通过动词词组的复习、各种时态句型的复习、周末活动的讨论、对周末生活的评价,唤醒旧知,激活思维,发扬个性,体验成功,为课堂上“先说后写”活动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五)插图观察法
《牛津小学英语》教材配备了许多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插图,深受学生的喜爱。这些插图既增添了教材的童趣,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教材内容。每单元的语篇部分更是配备了大幅主题明确、场景鲜明、人物清晰的情景插图,帮助学生创设情境、理解运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片资源。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8 A camping trip 一课的主题是“野营旅行”,这个话题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新鲜刺激,他们十分感兴趣。这一课的预习指导可以从插图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思考:Liu Tao,Mike他们这群小伙伴在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分别准备了什么?你们参加过野营旅行吗?你们想要像他们一样去野营旅行吗?如果你们去野营旅行,应该准备什么?还要注意什么?
这样,从语篇的情景插图入手,学生通过观察可以得到一部分的信息,同时还会有一些疑问不能解决,他们就会带着这些疑问有目的地去听、读课文,提高学习效率。
(六)海报制作法
这是一种小组合作的预习方法。这种方法有感于笔者在加拿大培训时外教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外教老师常常给我们布置这样的任务:分小组阅读一篇课文或一本书的一个章节,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海报。第二天派代表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最后教师作相应的点评。这种学习方式要求较高,也较费时,但是可以促进每个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组员个人的特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协调、合作的能力。笔者也将这一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1 Public signs一课的内容是关于公共标志,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文明礼仪意识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把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各小组预先准备好水彩笔和铅画纸,要求每一小组根据本组在语篇预习中的收获,独立完成一份海报,要求图文并茂,形式不限。第二天,小组内两人汇报,另两人展示海报并配合相应的手势作介绍。学生一开始有畏难情绪,会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再次指导,明确分工,给予适当的帮助,学生开始慢慢进入角色:有的认真阅读课文,筛选需要写在海报上的内容;有的开始在铅画纸上构图;有的在讨论如何布局;还有的不时询问我这个单词的发音、那个句型的意思……第二天的汇报也是可圈可点:有的小组列出了课文中的标志图并配以文字解释说明;有的小组根据课文创作了完整的公园图并列出了故事提纲;有的小组还扩充了另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图并配以文字说明……虽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学生的汇报也不是那么完美,甚至有的小组没有能完成任务,但是,从学生开怀的表情里,我读懂了——他们喜欢轻松愉悦、自由发挥的学习方式。
预习有法,但无定法。英语语篇预习的方法还有很多,并非每次只能用一种,可以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教师应当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预习作为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促使其预习的效果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