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城市郊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_小城镇论文

论大城市郊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_小城镇论文

试论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郊区论文,大城市论文,试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大城市郊区城市化的有利条件

大城市郊区是一种特殊的地域类型,它位于大城市的周边,具有明显的城乡过渡特征。这种特殊的农村地域的社会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和大城市发展中的内部结构调整,构成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极为有利的动力条件。

1.农业的现代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基础

大城市郊区农业服务于大城市,是大城市的副食品供应基地。大城市不仅为郊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而且在农业科技、教育、人才、信息、投入等方面为城郊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大城市郊区以其优越的农业发展条件,将成为我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当前,大城市郊区农业由于生产成本的上升,正在向“三高”农业和都市农业的方向发展。过去单一的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功能开始向农工商全面发展、经济功能多样化以及注重生态功能的方向转变。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将有更多的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非农产业,这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将有力地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

2.郊区的工业化是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一般来说,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随着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城市与其郊区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有所侧重,城市中某些产业,尤其是传统产业必将被扩散到郊区。近20年来大城市各类特殊性经济区域的发展,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大部分坐落在郊区。大城市这种地域结构的变化,成为大城市郊区自上而下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力。随着郊区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郊区利用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发展非农产业,形成自下而上工业化的巨大推动力。郊区非农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而且解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推进了城市化进程。

3.以大城市为中心,不同规模城市、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了城市化水平

大城市作为较大区域的经济中心,通过其强有力的扩散功能,带动其周围的中小城市、城镇发展起来,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使大城市郊区的一些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随着大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成为大城市新的发展空间,郊区从农产品商品化阶段向劳动商品化和土地商品化阶段转变。随着大城市的地域扩张,不断出现征用土地的现象,征地使近郊土地上的人口隶属关系在没有发生任何变更的情况下就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然而在城镇体系的发展的同时,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剩余劳动力就业。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乡之间的“中介区域”和纽带。在大城市的带动下,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提高了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

4.极为有利的政策环境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前提条件

在宏观政策上,国家把乡村城市化作为农村现代化建设主要方面和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更快增长。”根据国家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城市郊区将率先成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地区,并在乡村城市化发展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由此可见,来自自身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郊区工业化的强大推动和来自大城市强大的扩散影响两方面的动力,已经构成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二、大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1.大城市规模难以控制使郊区耕地资源不断减少

在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大城市由于过度膨胀,出现众所周知的“城市病”,因此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尤其是人口规模是必要的。由于地域土地价格的分布规律和外来人口有增无减,大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呈加快的趋势。随着大城市市区的不断扩展,郊区耕地不断被蚕食。随着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就业问题以及隐蔽性失业越来越严重而不堪重负。因此,大城市郊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指望大量涌入大城市而解决就业问题,应主要靠自身消化。

2.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发展不够协调

从一般规律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在社会进步过程中,其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发展、非农人口的增加是大体一致的;而我国城市化进程却与工业化发展不够协调。表现在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即城市化率低于工业化率。改革开放以来,大城市郊区的乡镇企业虽然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可是非农人口增加和城镇发展却相对滞后。例如:天津市乡镇工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73.6%,而郊区(不含市中心区)城市化率仅为29.4%。

3.小城镇规模过小,集聚效益低

目前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中遇到许多难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小城镇的规模过小。乡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一定的人口流、物流、信息流,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难以集聚,形成不了集聚效益。根据国内外的资料,从城镇人口分布、资源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条件等综合因素考证,小城镇人口在5~10万人比较合适。然而, 我国大城市郊区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大多城郊乡镇人口不超过2万人, 且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村村点火,处处冒烟”,不但不能形成集聚效益,而且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导致工业发展与城镇发展相背离的局面。

4.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

随着郊区乡村城市化的推进,郊区经济快速发展。然而,在郊区的部分地区同时呈现快速污染的趋势。一方面,大城市市区将有污染的项目不经治理就迁往郊区,造成污染源的转移和污染扩散;另一方面,乡镇工业布局分散,难以对污染源进行集中治理,因此造成污染大面积的扩散。

三、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趋势

1.通过对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不断完善,推进城市化进程

大城市郊区,区位条件理想,区域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人口稠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已初步形成,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但随着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也出现了大城市发展中带来的弊病。因此,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重点开始转向大城市郊区的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按照注重经济效益,讲求协调发展等原则,引导大城市的传统产业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转移,促进大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群体。也就是说,以现代化为目标,走以扩散型城市化为主的城市化道路,以期在总体上完善城镇体系,实现乡村城市化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协调发展

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郊区工业化三者之间具有协同联动效应。它们的共同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因此,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必然要加快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进程。“三化”并举成为郊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其中农业现代化是带动郊区农村全面发展的动力和中心链条。以农业现代化为主导方向,“三化”协调推进的过程,是生产力发展中资金、物质、劳力、知识技术、信息等社会经济要素加速积聚和整合的过程,也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次产业结构升级,规划村镇布局,加快城市化步伐的过程。

3.采取“三集中”小城镇建设模式和多种途径并举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在迅速发展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建设模式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效,逐步成为各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模式。推进“三个集中”的建镇模式,对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乡村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不仅使小城镇能更好地发挥连接城乡、辐射乡村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规模效益。

4.政府宏观调控城市化进程,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之路

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发展应根据郊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适度发展。对此,政府将更加重视城市化管理,通过编制体现效益、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三原则的产业布局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宏观调控城市化进程,使大城市郊区城市化健康发展。

标签:;  ;  ;  ;  ;  ;  

论大城市郊区城市化的发展趋势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