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心灵桥梁,扬起情感风帆——谈谈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感论文,风帆论文,新课程论文,价值观论文,桥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具体分解后,以上目标可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目标在传统的教学大纲中是没有提到的,成为新课程下衡量历史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
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不易用精确的语言加以界定和量化,颇有“云里雾里”,只可远观、不可近看,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之味。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就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认为,通过架构教师与学生、历史学科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能够有效地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到实处。
一、寓情于境,借景生情
我们知道,从心理学上讲,情绪作为一种体验,属于一种对智力与能力有着显著影响的非智力因素,而体验是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而实现的。此理论运用于教学,就形成了至今广为流行的情境教学,即在教学法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情境,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法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情境教学强调教师提供或创设的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情绪色彩,以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激发强化他们的求知欲望,努力揭示和获得场景提供的内在知识,最终从感性认识,经过情绪性的内在思维,上升为理性认识,正可谓“细雨润物”。而历史教学情境以其教育素材的丰富性、自身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和内容的客观性,在潜移默化中架构起心灵的桥梁,发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得天独厚的优势——真诚、感人、可信。
例如,人民版必修Ⅰ“‘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感受港澳回归的庄严,唤起民族自豪感,强化国家统一意识,激发复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为了实现这一维度,笔者引入了以下场景。
场景一:
场景二:
通过观看场景一中两幅图片,中国的巨大变迁让学生心潮起伏,激发起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借助场景二中的视频,面对图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目视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和奏响的雄壮国歌,学生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喜悦、激动、振奋之情油然而生。心灵共鸣,让教学“润情细无声”。
二、声情并茂,情不自禁
课堂是一个奇特的空间。四五十平方米的面积不算大,可它是一片包容广袤知识的海洋,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这里萌发,教学的智慧浪花在这里激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里生成,真可以说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作为课堂掌舵者的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课堂的重要性,把“育人”作为自己的头等使命。而育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示范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强调指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的引路人。”[1]
因此,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师生双方感情、思想和认识的交流的过程,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具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当教师铿锵激昂时,学生也热情澎湃;当教师语重心长时,学生也怦然心动;当教师义愤填膺时,学生也扼腕叹息……历史课堂是一个情绪化、“动”起来的课堂,教师须精心措词,声情并茂,寓之以情,晓之以理,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开启学生心灵的法门,以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是: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激发学生投身科技的热情。为此,笔者用以下文字向学生娓娓道来。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古代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以及建筑、纺织、陶瓷、造船、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在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此段文字应激情朗诵,以让学生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然而到了近代,当西方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近代科技开始生机勃勃迅速发展之际,中国的科技却反而进展迟缓,越来越落后到西方的后面,科技人才凋落,科技建树寥寥无几。科技的落伍及政府的腐败,使中国饱受蹂躏和摧残,东亚病夫的奚落,令全体国人蒙羞。(此段文字应低声诉说,以让学生感受科技落伍带给中国的影响)
春雷动,闪电明,风风雨雨,国人如梦初醒……新中国的辉煌的科技成就让炎黄子孙倍感骄傲。东方巨龙在腾飞,中国科技成就一日千里。但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只要看看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稀缺,只要看看诺贝尔奖长久杳无音信、世界一流大学榜上无名,只要看看互联网上人们少顾科学而津津乐道于娱乐和恶骂,就不难发现,中国科学这杆大旗依然沉重。作为炎黄子孙,以史为鉴,我们应该从现在起树立起献身科学的远大理想,树立危机意识,从我做起,把科技兴国的战略变成全民的行动,增强责任感,探索创新,我们深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古老的华夏大地必将重新屹立在世界科技强国之林,必将重新书写科技史上新的壮观历史篇章。愿同学们都成为未来科教兴国的主力军!(此段文字应慷慨道出,以激发学生投身科技的热情)
短短三段表述,不同处理,相同效果,均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用声传情,让师生、生生间产生了良性的互动与共鸣,情到真处自动人。
三、情随事迁,情景交融
先看一则案例:“新中国初期政治建设”一课节选。
师:发生在西藏“3.14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和奥运火炬在伦敦、巴黎传递时遭极少数“藏独”分子破坏的事情同学们应该听说过,请大家谈谈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学生甲: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分子,严惩叛乱分子,除恶务尽。坚决打击不留隐患,否则社会和谐就要遭受破坏。
学生乙:西藏这么落后,每年还从中央拿去大量补贴,还闹什么分裂,分出去就分出去,还少了一个包袱。
学生丙:西藏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哪个国家胆敢非礼,让他有来无回。
师:同学们都从不同角度说出自己想法,其中有一位同学说让“穷”西藏分出去,你们是否同意?
(学生积极讨论,过程略)
师:(小结)是啊!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主权高于一切,西藏广大人民也是渴望统一、反对分裂的,我们不能因为极少数分裂分子的行为就放弃主权。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关注民族团结,都重视祖国统一,现在国际上一些地区就是因为民族问题、领土争端导致局部战争不断,人民受苦,国家受损。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是一个国家利益的重中之重。那么,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政策,是什么政策?
生:(齐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策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上述案例选取了具有现实性、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实际打通了书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以今迁史,通过活生生的现实事例,让学生畅所欲言,真心表白,情随事迁,从而达到真正认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价值观这一课标要求的维度。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通过活生生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讲解,可以进行有效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历史学科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素材,历史事件素材有:黄海海战和黄花岗起义,爱国军民和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长征,红军艰苦奋斗、乐观主义精神;新航路开辟,探险家勇于探索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等等。历史人物素材有: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林则徐,冲破藩篱,放眼全球;谭嗣同为国为民快哉赴死;孙中山,百折不挠,开天辟地;恩格斯,甘当第二提琴手;邓小平三落三起,不懈追求真理;李四光,心系祖国,为国争光;等等。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尽量地将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的事迹和言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必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在理解和记忆这些历史事迹和历史人物言行的同时,产生悲壮、震撼、崇高、敬佩的感受,进而激励自己:如果我处于那个时代,也应该挺身而出,救国救民,建功立业,从而达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总之,历史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人性养育的殿堂,理应承担更多的“育人”责任。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不是朝夕之功,除应遵循“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还应营造课堂教学的情境和氛围,以架构历史学科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沟通的桥梁,从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扬起学生情感的风帆,培养具有深厚文化素养及身心和谐健全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