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建模思想学习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罗定论文,建模论文,思想论文,伏加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模型是对客观事物原型的特征、本质的一种近似、形象的反映。建模就是认知主体在一定目的指引下,对客观事物或变化过程的本质进行抽象,并以这种加工的模型再现认知客体原型的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主要通过对实验或其他化学现象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的分析、解释和应用,从而使感性的直观世界转变为相对独立的主观世界。在化学建模过程,我们可以遵循“宏观—微观—宏观”的思想模型,即透过宏观化学现象在微观层面上的本质要素提炼,构建新形式的特征模型,并通过模型所能提供的解答来解释宏观的现象。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和化学建模思想,结合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和化学知识学习过程,笔者提出化学理论知识的过程模式为:
附图
依据以往教学经验,初学气体摩尔体积时,学生难免出现忽视气体状态,死搬硬套相关公式。笔者以初步具有“物质的量”知识的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建模思想来建构阿伏加德罗定律,具体探究过程如下:
一、创设问题对象的情境阶段
教师首先示出实验装置图,并说明其中放置的试剂与作用。具体说明如下:左边的干燥管里纯净的氧气,用一小滴红墨水将氧气与外界封闭;右边装纯净的氯气(选用氯气作为实验材料,因为氯气有颜色且不与氧气反应),右边用橡皮塞与外界隔离。中间的活塞在实验前应关紧(如图1所示)。
附图
二、问题与假设阶段
当学生了解实验情境后,教师提问:如果打开活塞,当气体充分混合后,左边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如何移动?大部分学生猜想是“红墨水向右移动”;有部分学生说“不清楚”;少数学生说“不移动”,没有学生说“向左移动”的。猜想“向右移动”的理由是分子间有间隙,两种不同的气体混合,体积应减少,并且以初中酒精与水混合其体积缩小的知识为佐证;猜想“不移动”的学生说只是凭直觉,解释时很含糊;另外,有部分同学解释时陷入压强决定体积,体积影响压强的死循环,最后导致说不清。经互相讨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红墨水“向右移动”的假设。从学生的猜想与假设,可以分析出初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气体的认知结构不够完善,且倾向于仅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
三、实验与事实阶段
教师请一个学生将阀门打开,并提示注意观察仪器中气体颜色的变化和红墨水的移动状况。当氯气的黄绿色扩散到整个装置中时,发现红墨水柱没有移动。大部分学生就处于疑惑状态,有点不知所措;部分学生拒绝接受这个结论;部分学生从仪器装置、所用药品等方面找原因。四、解释与模型阶段
教师分析指出仪器装置、所用药品等均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再出示图片(如图2所示),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对温度和压强进行分析。学生由图示不难得出: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分子间距离是一定的,与分子本身的大小几乎无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空间角度来考虑,建立如下物质模型:如果把分子抽象成质点的话,当温度和压强一定时,一个分子(质点)占有的空间是一定的。换句话说,在温度和压强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分子占有一定大小的立方体的中心位置(如图3所示)。所以,对于微观分子所占的体积来说,忽视非本质要素(分子本身的大小、分子的不断运动引起的混乱等),可以看作是一个个中心具有一个分子的小正方体的积累而成,最终表现出宏观现象。由上述分析,可以建立分子空间位置模型(如图4所示)。
附图
图2
附图
图3
附图
图4
五、运用推论阶段
我们再回到图1所示的实验,让学生自己解释实验结论。至此,我们建构了气体分子数与体积的认知图式: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占的分子数目相等,而与气体本身的大小、气体是否纯净等均无关。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同时,还能从上述的物质模型直观地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这样,学生对于该理论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对于一般学生常感到较棘手的相关问题便可得以解决。
例 (2005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第12题):在273K和101kPa的条件下,将2.00g氦气、 1.40g氮气和1.60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是(D)。
A.6.72LB.7.84L
C.10.08L, D.13.44L
在标准状况下,22.4L由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的N的物质的量约为____ 。
答案:2mol。
从上述对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建模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在教学中仔细观察,精心设计,就可以把一些较为抽象的问题,通过现象除去非本质因素,则可从中构建出最基本的模型,使问题回到已知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