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建筑的表现形式向人们传达了它们所在历史背景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折射出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而中西方建筑在一段时间里各自独立发展,展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差异美。因此,文章重点就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影响下建筑的差异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建筑;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在漫长的几千年岁月里形成了以木构件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从远古夏、商、周到元、明、清,中国的木构建筑经历了多次发展高潮。从春秋、战国土木混合高台建筑的出现到汉代完成五种基本的屋顶形式标志木构建筑体系的形成;唐代木构建筑趋于成熟完美,出现大量体积宏大的建筑;明、清形成面大量广的建筑群体。体现中国古建筑一直以来都是一脉相承。而西方古典建筑文化发源古希腊时期,古罗马继承发展了古希腊的建筑样式。古罗马 《建筑十书》 的诞生成为后来西方社会设计建筑的范本。中西建筑文化都有各自的法制,不同的土壤孕育着不同的文化。
一、中西建筑法式所产生背景的比较
中国古代建筑自秦汉到唐宋以来,木构件结构发展趋于成熟,形成了以中国为特色的木构体系。建筑发展到宋代更加成熟,官方编纂了 《营造法式》 一书。这是一本针对建筑类技术的专书,当时统治者希望能够制定规范的标准来控制建筑的用功、用料以节制政府的财政开支。[1]《营造法式》 的编纂早在熙宁年间,宋神宗下令编纂一套建筑用功、用料各项工程的规范。由于北宋中晚期社会黑暗,官方办事效率极其低下,经过十年左右后,于宋哲宗元佑六年(公元 1091 年)完成,此本书也称为元佑版 《营造法式》。但是此本法式太粗略,用料太宽,与实际操作相差甚远,难以推行。官方又下令李诫重新编纂,于崇宁二年颁布。此法式称为崇宁版 《营造法式》。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两宋经济是十分发达的,它是有财政实力能够去修建这些建筑群体的。而且当时的统治者比较崇尚科技的发展,当时统治者的喜好带动了那个时代的风尚。西方建筑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的建筑,主要以石头建筑为主体现在宗教建筑上面。到了古罗马时代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建筑形式和结构。在古罗马时期杰出的御用建筑师、工程师维特鲁威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于公元一世纪出版了 《建筑十书》。这是世界上遗留至今比较全面的第一部建筑书籍,西方古典建筑体系基本形成,为后来西方古典建筑奠定了蓝本。
二、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影响下建筑的差异
(一)中国古建筑文化中的“行”
1.中国建筑的时间观
受农耕文化影响,中国古代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其中便蕴含了中国古人将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的时空观念。易经的阴阳五行说,对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看法;道德经中的周而复始,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等观念;儒家“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了时间奔流不息,生命运动不止的观念;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时空观,中国传统建筑完美的体现了时间和空间融合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类认识时间缺少一种相应的感官媒介,把时间转换为空间,借助空间表现时间就成了最适合的方式。
2.中国古建筑思想及展现形式
中国人富于幻想,并且给中国建筑赋予了绘画的特点,中国人习惯于把建筑环境看成画境,由于着眼点在于画面意境的表达因而忽略了建筑单体的表现和透视效果,而着力于由建筑单体组合而成的群体间的关系和群体间的参差错落感。具有绘画特征的中国建筑,更重视建筑中的空间组合,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随时间变化而感受的空间效果,追求移步换景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古建筑还致力于“线的艺术”的表达,无论是建筑单体的轮廓线还是建筑群体的天际线,均与国画中线的勾勒有神似之处。中国人更注重人的内心世界的感受,以及如何通过建筑的营造去表达这种感受。而且中国人的观念里认为建筑应顺应天时,四方对四时,所以建筑更多的是顺应自然。中国建筑外部空间的魅力在于由整体布局形成的一系列形体与空间的组织与安排,由此按次序将空间的意念传达置身其中的观赏者,而这种意境出现的方式与次序是由融入人的空间感受而缜密安排的。紫禁城的空间布局可以说达到了我国古典建筑布局的巅峰。紫禁城外部空间的营造像一部壮丽的交响乐,有前奏有高潮,空间流畅而又变化丰富。由入口的引导空间直到中心的核心空间,其中有主次有先后高潮有过度,通过开场与封闭,及室内与室外的转折过渡形成空间引导与分隔,扩展与界定。中心的氛围在层次的铺垫与递进中得到强化,使得空间在时间中变换,时间在空间中流淌,人的主观感受十分丰富和富有趣味。
(二)西方传统建筑建筑文化中的“止”
1.西方建筑的空间观
西方时空观念的形成始于对自然现象的理性分析上,认为自然是处于人之外的一种客观存在,宇宙空间对于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活动的场所。没有像东方人对自然和宇宙的崇拜,在西方的自然观中体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强调“神人合一”。与西方文化中注重空间相一致,西方建筑注重表现单体建筑的巨大体量和向上延伸的感觉,以此来体现一种想要接近上帝的渴望和想要征服和改造自然地力量。西方人研究空间,思路是从空间出发最后又回到空间。采用的是逻辑实证的研究方法,在这种空间思维支配下,时间只是物质空间附属的形式而已,绝不可能成为事物自身的一种属性。西方人在建筑构建上具有理性、严谨的特征,认为人的活动只能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因此在建筑的表达上,只表现特定时刻的建筑,如要把握连续的时空整体和规律,就必须在一个又一个单体时空的行程中去把握。
2.西方传统建筑思想及展现形式
西方建筑受绝对时空观的影响,建筑中几乎看不到对时间的表达。相对于中国建筑空间“流动”的美,西方建筑给人一种静态的、直观的美。西方古建筑强调建筑单体的体量和造型,从外观看起来具有强烈的雕塑感。对建筑单体的强调,实际上也是对几何空间的强调。因为与群体建筑相比,单体建筑更容易给人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这也恰恰契合西方人独立、个性的文化基因。西方人重视比例和尺度,强调逻辑性,几何美,比较理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严格按照确定尺寸进行设计。如果说中国古代建筑是以群体组合、平面铺排取胜,在变化中寻求统一,在时间的行进中体现出空间的恢弘,展现出一种流动的美。那么西方古代建筑则在单体空间、造型和向高空凸显见长,建筑形体所呈现出来的凝固的画面感给人一种仿佛时间停滞了的美感。西方古建筑常以高耸庞大而富有韵律感的几何形体展现自身的结构造型美。古希腊神庙、古罗马教堂、斗兽场等都以其巨大的体量和独特的造型征服世人,是几何空间的典型代表。它可以让人在短时间领略完整而独立的轮廓造型,其内部空间因相对封闭而具有较好的私密感。这种空间呈静止的三维性,人在其中无须到处走动,甚至无须变换视点就能一览无余。
总之,行与止是人的两种最常规的运动状态,建筑的体验往往被称为是思维的体验,即加入了时间的维度。中国传统建筑是行走的艺术,西方传统建筑则是凝固的艺术。中国建筑如同煲汤,时间越长味越浓,建筑需要去品,西方建筑如烤肉,直接干练原滋原味。中国建筑由以群体建筑为主,如煲汤过程诸多程序,五味作料,一步一味,一步一品,是通过“行”去品评;西方建筑突出单体之雄伟,正如九分熟的烤牛排,色香味尽显,通过“止”去感受。
参考文献:
[1]汤洪震. 中西方传统居住建筑入口空间形态设计比较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2]赵安棋. 无锡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源流研究[D].江南大学,2017
[3]岳娜.中西传统建筑中数字符号的文化意义解读[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9)
论文作者:周乐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5
标签: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古罗马论文; 时间论文; 古希腊论文; 文化论文; 法式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