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网络中的QoS管理模型与应用研究

CDMA网络中的QoS管理模型与应用研究

王佳佳[1]2010年在《全IP融合网络中的服务质量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满足所承载业务的服务质量(QoS),使任何用户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具有QoS保障的服务,是网络的设计目标之一。伴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宽带化和宽带无线网络的移动化进程,基于全IP的异构网络共存和融合已成为下一代无线网络的重要特征。全IP融合网络环境下,多种网络技术并存,各种网络有不同的传输速率、信道特性、系统容量、资源状况、QoS分类、资源预留方式等,不同网络对业务的承载能力和方式不同,如何在业务接入,业务端到端建立和维护以及移动环境达到业务高QoS要求,满足下一代异构网络多样性和服务高质量要求,成为无线异构网络无缝集成的关键。本文首先对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演进进行了总结,并分析了未来网络的全IP化融合趋势,之后对QoS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介绍,并详细阐述了当前移动通信网络和IP网络的服务质量保障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从端到端、接入和移动等方面对全IP融合网络中所面临的QoS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和归纳。在端到端QoS保障方面,本文提出了基于策略和下一代信令的端到端QoS保障框架,详细设计了框架内的域内纵向管理控制策略和域间横向信令交互流程;基于所提出的框架,提出了基于最小均方误差的端到端SLA协商算法,根据实际的端到端性能,自适应调整业务在端到端路径上不同网络域能够承诺的服务等级。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案能够自适应调整业务等级,实现不同网络域之间的SLA协商,满足业务通过端到端路径的QoS需求。在业务接入方面,本文提出了异构融合网络环境下的分级联合接纳控制机制(HJCAC, Hierarchical Joint Call Admission Control),在网络侧分别构建本地接纳控制实体和分级联合接纳控制实体,并协同终端共同为业务作出接纳判决和最优接入网络选择。仿真结果证明所提出方案能够在不改变各个网络已有的接纳控制策略的基础上,统一各个网络资源,轻负载时能有效提高业务接纳率10.96%,重负载时仍能提高4.71%;之后,本文提出了自适应接入模式选择算法。终端根据实时监测的网络特性,自适应选择以多跳模式或蜂窝集中模式接入网络,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为业务选择合适的模式接入网络,在提高吞吐量同时,维持不同终端之间的公平性。在移动场景下,为解决传统QoS信令机制在移动时的双重预留问题,本文提出了具有移动性感知的QoS信令机制(QNFH,QoSNSLP with FHMIPv6)。所提出方案结合FHMIPv6和NSIS,利用L2检测提前触发叁层FHMIPv6,进而触发上层QoS NSLP的提前预留,切换动作完成后,只需对提前预留路径上的无状态预留进行激活。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FHMIPv6和NSIS协议独立的方案,对于C-Mode模式,新旧路径上的公共部分跳数每增加1跳,所提出方案能够减少切换前后的预留重建时延约1.06ms,并减少信令重建开销约1.87%;对于D-Mode模式,新旧路径上的公共部分跳数每增加1跳,所提出方案能够减少切换前后的预留重建时延约0.98ms,并减少信令重建开销约1.09%。针对路由算法收敛慢和网络环境变化快的矛盾,本文还提出了基于位置信息的智能QoS路由机制,该机制采用蚁群算法,在禁忌表确定阶段添加位置判决函数用于减小算法搜索范围,同时在启发函数内添加位置相关信息和QoS需求信息,使得算法尽可能向最优解逼近。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算法能够保证在不影响最优寻路效果的同时,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平均达36.96%。本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论文工作的不足,并为下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王爱民[2]2004年在《CDMA网络中的QoS管理模型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移动通信是20世纪经济、能源、交通运输与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移动通信特别是数字移动通信发展之快和应用之广,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和专家的预测。移动通信的发展经历了模拟和数字两大历程,数字移动通信体系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是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缩写为TDMA)和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缩写为CDMA)两种技术。CDMA技术比TDMA技术投入商用较晚,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CDMA技术代表着第叁代移动通信。论文介绍了移动通信发展的历史,总结了CDMA网络的体系结构组成;对于CDMA网络中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描述;总结了CDMA网络需要深入讨论的一些问题,包括无线信道资源管理、软切换策略、无线接入研究、功率控制和负荷控制等;对于CDMA网络QoS研究的背景进行了陈述。介绍了现有QoS管理的各种机制,并通过对CDMA网络标准中QoS的各种规定的回顾,分析了QoS管理机制在CDMA网络中的应用。在简介已提出的一些CDMA网络接入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CDMA网络的特点,提出了新的预测模型。依据预测模型来测量负载的变化,并针对这些变化调整QoS参数,期望获得较好的QoS性能,并在系统繁忙情况下可以适当牺牲QoS性能来换取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一策略强烈依赖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但是因为离散的采样数据结果不能直接参与连续模型的计算,需要插值处理,这增加了系统的计算代价,而且造成计算的不准确。为此进一步提出了离散化的模型,从而避免了模型用插值方法迭代求解的困难,对于简单和复杂的运行环境具有很好的自适应能力,同时在处理突发接入请求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介绍了CDMA网络中软切换所依赖的各类参数特性,进一步阐述了各个参数在软切换中的作用。软切换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移动台速度突变、移动台乒乓移动以及速度过于缓慢的移动台造成小区拖尾现象,这些因素容易造成软切换失败,产生移动台通信过程中掉线的不良效果。传统的软切换算法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基本上是以牺牲容量来换取宏分集成功的策略,即让一个移动台占用几个信道来避免软切换的失败。这在系统空闲时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但是系统繁忙时上述条件不能被满足。为此,首先描述了单队列软切换算法,以优先级标记的方式来管理提出切换要求的移动台导引信号,可以有效的识别虚假切换。进一步针对单队列算法对于虚假切换的激烈反应缺陷描述了双队列算法,双队列算法动态的管理虚假切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将虚假切换恢复成真正的切换,保证了切换的正常进行。队列算法解决了虚假切换的问题,但是应该进一步提出有效的办法解决移动台速度突变、乒乓移动、小区拖尾等问题。首先提出了动态门限值产生办法,门限值依赖宏分集、切换紧迫程度动态产生,使得宏分集和切换之间维持了一个平衡,既保证了软切换成功进行又保证了系统的容量。在动态门限值的基础上,为了解决速度突变问题,设置一个队列来存放导引信号强度变化率,并动态排序,基于统计选取测量窗口后确定调整因子,将其作用于动态门限值,在不改变切换策略的前提下完成了对于速度突变问题的处理。通过考察导引信号强度变化率,进一步考虑数学符号的变化,并进行了离散化、等距离处理,运用其累计效果描述移动台的变化,使得系统能够识别乒乓移动的移动台,避免了该类移动台对于系统资源的占用以及反复响应所引起的计算代价。小区拖尾是因为移动台速度过于缓慢,导致其导引信号强度变化率小到几乎被忽略。系统基于统计策略得到一个适当累计值,去除符号后,该累计效果通过放大效应,可以准确描述缓慢移动台的请求紧迫度。多个服务小区对移动台进行宏分集后,对于宏分集的导引信号强度进行排队,产生动态切换门限值,对于低于该门限值的导引信号,实行切换,保证系统的容量。该方法避免了传统固定门限值的僵化,计算代价小。对于提出的各类算法,给出了一个平衡模型,在模型的统一协调下,各算法不再是孤立追求QoS效果的节点,而是服务于整个系统,追求统一QoS效果的支撑体系。为了验证各算法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试验表明各算法应用效果明显,能有效的消除软切换过程中坏条件应用下对于系统的影响。为了模拟特定的坏应用条件,提出了借助于交通流分布模型的方法,为了适应CDMA网络条件进一步进行了泊淞改造,并做了适当的离散化,以适应试验算法的输入。如果进一步结合QoS分层模型讨论软切换问题将使得算法的应用环境更加具有针对性。因为信道混合分配策略HCA的性能和固定信道与动态信道的配置比例有直接关系,即不同的配置比例会导致不同的系统容量,所以选择合适的比例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固定信道容量和动态信道容量的基础上,提出了该比例的产生规则,并给出了定量的制约计算方程。试验表明在该方程的约束下进行信道分配,应用HCA策略的整体容量上升,可以得到较好的QoS效果。另外给出了HCA策略下的系统预警方法。 不同QoS要求等级的多类综合业务同时依赖于CDMA网络进行传输,共同形成对于信道资源的竞争。本文基于不

赵海波[3]2007年在《cdma2000 1xEV-DO系统中的服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dma2000 1xEV-DO是已经实现大规模商用的后叁代移动通信系统,作为互联网的无线延伸,它的核心网络呈现出与IP技术紧密结合并逐步向全IP网络演进的发展趋势,它具有广域大范围覆盖的优势,不仅能够提供高速数据传输服务,而且,网络中运营的多媒体服务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服务质量问题自然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围绕在cdma2000 1xEV-DO系统中提供服务质量保证这个中心议题,论文分别就cdma2000系统内的QoS模型与实现架构、1xEV-DO系统前向的分组发送调度、分组的缓存管理、呼叫的接纳控制以及业务的端到端性能分析五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针对数据业务上下行流量的不对称和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的特征,1xEV-DO系统对前向进行了全新的设计,采用了共享业务信道的时分复用方式,在每个时隙以最大的发射功率向选定的单个用户传输数据,并通过“机会主义”调度算法实现了系统吞吐量的提高。然而,信道的共享带来了与传统CDMA网络截然不同的前向调度、用户分组的缓存和接入控制等研究课题,论文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了研究。依据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定义的四个业务类别:会话级、流级、交互级和背景级,为实现多种类型分组的统一调度,先后提出了支持多类别业务统一调度的算法(MCSS)和分层的混合调度策略(LHS)。MCSS采用模糊决策中的综合评判处理方法,对不同业务类别就多个QoS指标的要求进行量化,将其转换为加权向量,再就各分组数据流在调度过程中满足各个QoS指标要求的程度分别进行量化,然后,依据数据流所属的业务类别,对数据流的传输满足各个QoS指标要求的量化结果进行加权求和并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做出调度决策。LHS先将传输时隙按预定比例分配给各个数据类,而每个类的业务分组都有相近的传输需求,以此方法实现了为各类业务分配约定比例的传输资源,同时也简化了各类业务内部的分组发送调度;在LHS的第二层,每个类依据所承载的业务的传输特性分别选用合适的调度算法,完成时隙的按用户分配。对于用户分组的缓存管理问题,讨论了系统前向缓存设置的方式和大小,以及缓存分组的丢弃,重点说明了为缓解系统前向的拥塞,而要实施的分组丢弃的方式以及无线网络中分组丢弃的特殊性。然后,利用丢弃不同用户的分组对缓解无线网络拥塞的作用不相等的这个特性,提出了一种无线共享信道下的区分拥塞程度的自适应分组丢弃策略(ACWPDS)。ACWPDS将无线网络的拥塞程度分为:轻微、中等、严重叁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处理机制来决定用户分组的丢弃。1xEV-DO系统前向是数据容量受限的,系统拥塞与否及拥塞的程度对呼叫接入有着很大的影响,基于对这一特性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带宽分配的多业务接纳控制策略(TMSAC)。当系统发生严重拥塞时,TMSAC拒绝接入所有的呼叫;而在系统发生中等程度的拥塞时,如果新呼叫所隶属的业务类型的数据流在系统中的传输性能已经恶化,TMSAC就拒绝接入此类呼叫:而对于未发生拥塞和轻微程度的拥塞这两种情况,TMSAC根据系统当前的容量限制和预定的带宽分配比例来决定是否接入新的呼叫。最后,从评价网络中业务的性能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用于流媒体业务性能评价的端到端QoS分析方法。该方法按照协议栈实现过程中的自底向上的顺序,逐层地分析业务数据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在传输性能上的累积恶化,能够方便地分析影响应用端业务性能的叁个QoS指标:差错率、传输速率和时延,结合计算机仿真就能够半定量化地说明不同协议层在QoS保证方面存在的差异。

王再见, 董育宁, 张晖, 孙刚友, 杜盼盼[4]2012年在《泛在异构网络水平QoS映射方案和技术综述》文中研究指明不同网络的QoS机制存在差异,各种应用的QoS需求也不同,给泛在异构网络QoS保证带来挑战。为了满足异构网络QoS需求,最大化利用网络资源,最小化操作代价,应建立一种能够保证异构网络QoS的机制。QoS映射是有效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完成不同网络QoS之间的自动翻译,有利于降低问题的复杂度,能保证异构网络的QoS需求。因此,本文对现有的异构网络水平QoS映射方案和技术进行综述和比较,重点介绍了AQCM-ASM映射策略和FAbS模型,并给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潘婷[5]2005年在《基于软交换技术的3G全IP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P 技术的迅速渗透和无线数据业务的高速增长,无线业界一致决定将3G 核心网朝着全IP 方向发展。由3GPP 制定标准的UMTS 在3G 无线系统中占主导地位。UMTS 核心网已制定了R99、R4、R5、R6 四个阶段标准,沿着软交换路线发展,将直至全IP 核心网络。本文讨论了为什么移动核心网要向全IP 结构发展及如何实现全IP 核心网。为了提供下一代网络服务,3GPP 在R5/R6 阶段引入了IP 多媒体子系统(IMS),构架于原核心网的PS 域之上,并选择了初始会话协议(SIP)作为该子系统的主要信令控制协议。本文将分析IMS 的控制结构以及SIP 在其中的应用,并通过一个MO 的详细信令流程分析IMS 各个功能实体间的交互及作用。原IP 协议提供的是一种“尽力而为”的服务,这并不能满足移动网络的服务要求。服务质量(QoS)问题是基于全IP 的移动网络所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IP QoS 机制必须引入到IMS 中。本文讨论了一种基于差分服务(DiffServ)解决移动核心网QoS 的数据通路实现方案;在控制通路方面,分析了UMTS 中基于策略网络模型的QoS 管理,并分析了现有标准的状态和不足,讨论了一种基于策略的跨多域混合框架改进方法。最后,分析了IMS 中基于开放标准的业务架构,并讨论了叁种基于这个架构的业务实现框架。

叶强[6]2012年在《基于一种新经济模型的异构网络选择算法》文中研究表明未来的无线网络旨在融合不同制式的无线接入技术(RAT)以提供和保障业务的无缝接入和呼叫的连续性。本文在多码道固定增益CDMA和OFDMA异构网络支持多业务的场景下,提出了一种基于频谱带宽映射概念的新的无线资源表征形式。这种方式将多码道固定增益CDMA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如扩频码道、功率和误码率等以及OFDMA网络中表征QoS要求的相应的资源属性分别映射为各自的等效频谱带宽,即以等效带宽这种资源表征方式来统一的表达异构网络中不同业务占用网络资源的颗粒度。基于这种资源表征方式的异构网络资源分配算法可以很好的满足业务的QoS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呼叫接入控制算法的设计依赖于对各系统间剩余资源的比较,以及与用户所需资源的比较,所以异构系统资源的统一表达对于系统剩余容量的计算,以及方便呼叫接入控制算法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以等效带宽作为异构网络业务占用资源的颗粒度很好的简化了资源的表征形式并使得系统剩余容量的计算成为可能。根据这种资源表征方法,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新经济模型的呼叫接入控制算法。这种算法分别应用在异构网络轻负载和重负载两种场景下。在异构网络重负载时,本文的算法允许网络继续接入用户,并控制所有激活用户QoS要求的降级在很小的范围内以换取系统容量的增加,即在满足用户的服务质量和提高异构网络的资源利用率之间寻求平衡。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呼叫接入控制算法在增加多业务异构网络的容量和最大化网络收益,降低新呼叫阻塞率以及实现更好的负载均衡效果等性能指标方面都要优于一些文献中提出的基于收益函数的接入选择算法(UFAS)。

宋志刚[7]2009年在《基于区分业务模型的UMTS核心网QoS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第叁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在于,网络运营商可以依赖于更高的频带利用率和更高的传输速率,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业务。随着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Internet)之间的业务交互在通信中的比例日益增加,如何在IP网络与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之间提供有效的业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保障已经成为当前端到端业务质量保障研究的重点。本文首先对IP网络的QoS保障机制进行研究,主要对IETF(Internet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提出的集成业务模型和区分业务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种QoS模型的相关保障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本文对UMTS网络的QoS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分析了UMTS网络的流量等级划分和QoS协商过程,并对采用IP机制的核心网功能进行了探讨。在对IP网络的两种QoS模型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本文选取区分业务模型作为UMTS核心网承载业务的实现方案。在区分业务模型的架构下,对核心网分组域关键网元的QoS机制进行了设计。同时,对其中流量控制模块中的拥塞控制和队列调度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提出了采用随机早期检测丢弃策略和加权公平排队调度策略的流量控制功能模块,以期对QoS性能进行改进。另外,本文根据UMTS固有的流量等级和UMTS交互类业务特有的业务处理优先级,将UMTS流量等级与区分业务模型的行为聚类进行了映射。同时,将UMTS各流量等级所共有的分配保留优先级和区分业务模型中确保转发每跳行为的分组丢弃等级相结合,对交互类业务进行了两级划分,进而制定了UMTS流量等级与IP网络每跳行为的一一映射关系,保证了QoS机制的实现具有互操作性。最后,本文采用仿真软件对上述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和验证。从仿真的结果可以看出,采用区分业务模型的UMTS核心网与未采用区分业务模型时相比,对分组应用的QoS保障性能在时延、抖动和丢包率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佚名[8]2003年在《通信》文中研究表明TN91 2003040847在Windows CE下实现串口通信/刘鑫,陈峰,李瑾(大连铁道学院))I通信技术一2003,(1)一36一37,44首先简单介绍了在W indows CE下设备驱动程序的访问方式,然后详细介绍了在Window、CE下实现串

米林[9]2011年在《CDMA网络中基于QoS协商和价格调控的呼叫准入控制机制的设计与仿真》文中研究指明移动通信面临用户数量急剧增加,移动业务逐步走向多元化,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的局面。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无线资源已成为运营商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如何在恶劣的无线传播环境里以及用户运动且相互干扰的情况下为各类业务提供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保证,同时充分利用宝贵的无线频谱资源,是第叁代蜂窝通信系统、以及未来无线个人通信系统都必须致力解决的问题。呼叫准入控制(Call Admission Control, CAC)作为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RRM)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3GPP把业务类型分为话音、流媒体、交互类和背景类业务4种,除话音业务外其余3种业务都是可变比特速率业务。对于要承载不同QoS业务的CDMA蜂窝通信系统而言,对容量性能进行研究是系统容量规划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同时,有效精确的分析方法有助予我们深入地认识影响CDMA系统小区容量的诸多因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来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本文在深入分析CDMA网络在多业务下系统容量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QoS协商的CAC算法。该算法能根据不同业务的特性,在系统负荷较高时,对不同业务的QoS进行协商,从而增加系统资源利用率,降低系统的阻塞率和掉线率。其次,本文从减少网络拥塞入手,在QoS协商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价格调控模块,通过改变价格来减缓网络拥塞。并且提出最佳到达率概念,在减缓拥塞同时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用,增加运营商的收益。

马小强[10]2010年在《基于IEEE 802.16 WMAN QoS机制的研究和优化设计》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10月,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正式批准WiMAX无线宽带接入技术成为移动设备的全球标准,以OFDMA TDD WiMAX的名义成为继WCDMA、CDMA2000和TD-SCDMA之后的全球第四大3G标准。随着第二代移动WiMAX——IEEE 802.16m认证进程的加快,标准制定组织IEEE预计将在2010年中期正式完成标准制定,届时IEEE 802.16m将成为全球首个符合ITU定义的4G技术标准。与此同时,WiMAX中的关键技术——服务质量(QoS)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成为WiMAX技术的研究热点。应用于固定、游牧、便携、移动等场景的IEEE 802.16标准,需要满足不同种类服务流的QoS需求。标准中提出的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详细定义了五种类型的服务以及BS与SS之间的信令交互机制(如连接建立、带宽请求、UL-MAP消息等),规定了UGS服务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还提出了一种系统的QoS架构,但是对于rtPS、ErtPS、nrtPS和BE这四种服务的调度算法以及具体的接纳控制机制却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基于上述情况,本文在研究了IEEE 802.16 MAC层已有QoS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QoS架构,该架构新增了缓冲模块、流量整形模块和自适应调制编码(AMC)模块;另外,本文使用动态带宽重分配来考虑端到端时延的QoS增强机制,对提出的混合调度算法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混合调度算法在实时业务中产生的时延更少,还能够使单个BS在可允许的端到端时延范围内容纳数量更多的子SS,并且GPSS模式能提供更好的端到端时延要求;对于架构中没有定义的接纳控制机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动态带宽分配接纳控制机制,并将其与传统的固定带宽分配的接纳控制机制比较,发现提出的接纳控制机制具有更优的性能和效率。然后,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IP网络传送语音(VoIP)服务,本文提出了一种服务感知调度算法用于WiMAX网络中VoIP的调度,研究了提出的算法的性能,并与一些传统的方法做出了比较,还讨论了延迟和带宽效率之间的权衡。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调度算法机制能产生更少的延迟,支持更多的VoIP用户,提高了带宽利用率。最后,针对IMS和WiMAX的融合组网问题,确立了一种端到端的QOS架构,实现了UMTS承载服务到WiMAX接入的扩展和融合。该框架提出了信令协商和WiMAX QoS与IMS QoS的映射,成功地解决了分割的承载服务在不同QOS机制下的互联融合问题。因此实现了整个WiMAX-IMS网络中统一的QoS保证,还能够为每一个差别用户提供综合的低抖动的多媒体服务,这些都是传统的架构所不能提供的。

参考文献:

[1]. 全IP融合网络中的服务质量相关技术研究[D]. 王佳佳.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2]. CDMA网络中的QoS管理模型与应用研究[D]. 王爱民. 吉林大学. 2004

[3]. cdma2000 1xEV-DO系统中的服务质量研究[D]. 赵海波.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

[4]. 泛在异构网络水平QoS映射方案和技术综述[J]. 王再见, 董育宁, 张晖, 孙刚友, 杜盼盼.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5]. 基于软交换技术的3G全IP网络研究[D]. 潘婷. 电子科技大学. 2005

[6]. 基于一种新经济模型的异构网络选择算法[D]. 叶强. 南京邮电大学. 2012

[7]. 基于区分业务模型的UMTS核心网QoS机制研究[D]. 宋志刚. 北京交通大学. 2009

[8]. 通信[J]. 佚名. 中国无线电电子学文摘. 2003

[9]. CDMA网络中基于QoS协商和价格调控的呼叫准入控制机制的设计与仿真[D]. 米林. 东北大学. 2011

[10]. 基于IEEE 802.16 WMAN QoS机制的研究和优化设计[D]. 马小强. 山东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CDMA网络中的QoS管理模型与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