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乐山市实验中学 614000
提高学生的兴趣是一门教学的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才能使他们在热烈、兴奋而又紧张的课堂气氛中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老师所应追求的最佳学习情境。
一、创设美的氛围,进入求知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能力,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才会感到轻忪愉快。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录音、幻灯、挂图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绘声绘色地巧设作品中的意境,增强课堂教学“情感效应”,使学生进入求知的情境之中,忘我地追求知识,才能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二、以读激情,渐入美的情境
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的一个明智而主要的教学手段。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展现艺术境界,它是唤醒学生美感的方法之一。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感受作品意境,能够激发美感,并能引起群体效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解析,能以声音增强原有的力量,起到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作用,而且,听别人朗读的时候,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韵和声势,受到感染,自觉接受语文教育。
三、设疑讨论,全面提高素质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一语点破“疑”,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进而发展智力。因此,教师应尽量地把疑难设置在学生知识的智力最近发展区内,深浅适宜,让学生跳一跳就摸得着。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思维的积极性。他们对智力活动有日益增长的兴趣,他们不仅渴求知识,力求找到自己所关心的问题的准确答案,而且表现对现实、对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有深刻的认识。而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设疑提问的方法,恰好适应了他们这种学习心理。教师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让他们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因此,聪明的老师,总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用恰当的提问,把学生推进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去让他们运用语文基本理论去判断、去分析、去解决问题,去完成各种练习。这时,教室里总是静悄悄的,这是我们教学过程中很为宝贵的时刻,作为老师,我们应当珍惜这样的时刻,这种静悄悄时刻越多越好。相反,如果老师不注意设疑提问,只是一人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那么学生的智慧、才能,就会被你这一滚滚而来的声浪无情地冲走。巧妙的设置悬念,设疑讨论,能让学生的思维再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开启学生智能的宝库,达到最佳境地。
四、利用表演,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情感与教学是相通的,表演就是从这一心理学原理出发,以最迅速、生动的形式,将信息直接渗入大脑,表演能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具体形象,易于理解、记忆。
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以外,还有如板书,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教师动作情态的渲染等,都能起到营造强化情境的作用。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说明文在教学中通常被认为内容单调,形式呆板,缺乏情趣。我在上《挖荠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展查字典比赛、集体复述传说故事、快速阅读记忆训练等课堂活动,教学形式轻松活泼。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培养。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例子”,提炼语文知识,发展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知识是教不尽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语文能力,便可以自学知识,再生知识,自觉提高语文素质。这样,就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论文作者:王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知识论文; 语文论文; 教师论文; 情感论文; 思维论文; 《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4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