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上层建筑论文,概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3-0069-06
上层建筑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全面理解上层建筑概念有利 于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也有利于肃清半个多世纪以来苏联哲学界对它的误解误释及对 我国学界的影响。这种全面理解需要对马克思有关上层建筑的论述作文本研究,以分析 其含义转移过程和意义重心所在,需要了解他怎样历史地考察人类社会各个时代的上层 建筑形式,以把上层建筑概念与它的具体形式区别开来,需要系统研究上层建筑的多层 次结构并探讨它与经济基础的内在联系,同时还需要结合当代世界范围内人类社会政治 的新实践和世界政治形势的新发展,研究当代社会上层建筑形式演化过程中出现的新形 式和新特点。
一、上层建筑概念的含义发生过转移和变化
从马克思进行理论活动的环境和他所关注理论问题的重心转移来看,马克思在先后三 十余年中使用上层建筑概念时赋予它的含义是转移、变化的。在前期著作中,马克思将 该概念的意义限定在思想体系、思想观念等范围内,甚至包括幻想和感情等。例如,马 克思在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以下简称《形态》)中首次 使用上层建筑概念时,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着眼将这一概念规定在意识的范围内: “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 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852年)中马克思再次使用上层建筑概念时仍把它规定在 意识范围内:“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竖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 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并且这整个上层建筑与 “旧日的回忆、个人的仇怨、忧虑和希望、偏见和幻想、同情和反感、信念、信条和原 则”等相联系。
在后期著作中,马克思则赋予上层建筑概念以“法律的和政治的”结构意义。例如,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以下简称《序言》)中使用该概念时就将 它限定在“法律的和政治的”结构意义上:“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 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这里已不再用上层建筑概念来指称社会意识,而用它来指称社会政治结构, 这表明上层建筑的含义已发生转移,其意义重心已发生变化。这种意义重心的转移和变 化在马克思的法文版《资本论》(1872年)中可得到确证。马克思在书中引述《序言》中 的话时将它删改成这样:“简言之,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有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 其上的现实基础”。他的这一删改把上层建筑的规定变得简单、明白:它只具有政治结 构意义而不包含“社会意识形式”。
对上层建筑概念意义重心的这种转移可以作出合理的解释。从马克思创立自己学说的 时代背景和文化环境看,在19世纪50年代前由于要消解黑格尔用意识解释存在的唯心主 义学说,故用存在去说明意识就成为青年马克思的首要任务。尤其在跟随费尔巴哈、与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决裂时,马克思更多地是用社会存在去说明社会意识,当然他也同时 试图用市民社会去说明政治国家。在《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物质生活资 料的生产看成人们的第一历史活动,认为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社会组织,这种社 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并且以“ 完全虚幻的共同体”来贬指国家,以唯心主义的观念来规定上层建筑的内容,这可以说 是他们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过程中水到渠成的事情,因为烙印在他们脑子中最深 刻的东西莫过于唯心主义和怎样批判唯心主义了。
马克思之所以在《序言》等著作中把上层建筑概念规定在“法律的和政治的”范围内 ,使其意义重心发生根本性转移,这与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全面形成一致。在经过十 余年的理论研讨尤其是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悉心研究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 规律的研究得出了“总的结果”,故他能在《序言》中使用极为精辟的语言叙述这一“ 总的结果”。换言之,马克思在写作《序言》前,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周密研究而深入 到了社会经济结构之中,触摸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理清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 式、社会关系、法律与政治关系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序言》既标志着马克思的政治经 济学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成熟。《序言》表明此时马克思 在娴熟地运用经济去解读政治时,必定会用经济基础去说明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这 也必定会导致他对上层建筑概念的所指及对该概念意义的规定也作相应的改变,即不再 用上层建筑去指称社会意识,而用它去指称社会政治结构。
马克思使用上层建筑概念时其意义重心的这种历史性转移和变化未曾引起学界的注意 ,人们只是把他有关上层建筑的话语简单罗列起来并认为上层建筑既包括思想观念又包 括政治制度。例如,苏联哲学家康士坦丁诺夫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1958年) 就把上层建筑划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是从经济制度派生出来 的,是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思想和思想机构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康氏 的解释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界对上层建筑的理解,但这种解释显然未注意《序言》对 上层建筑概念的经典式界定和法文版《资本论》对这种经典式界定的无可争辩的支持— —它已将“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一语删除,也未注意马克思在正式发 表的《法兰西内战》和在《致尼·弗·丹裴尔逊》的信等著作中都是在政治制度的意义 上使用上层建筑概念,故这一解释失去了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基础,看似全面但不准确。
二、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
马克思对社会上层建筑的揭示是通过重点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组织,解剖 资本主义社会的具体上层建筑形式而实现的,他同时以此为参照,解剖了人类自原始社 会以来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代的上层建筑形式以探寻人类社会政治发展 的规律。
在马克思眼中,上层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有着多层次的结构,它处在伴随 经济基础发展变化的历史延续过程中,其内在结构及各个相关的组成部分,其具体形式 、性质和职能都历史地变化着。在某一历史时代,上层建筑中的某些部分显得非常重要 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功用;在另一历史时代,一些新的上层建筑形式又产生出来并具有 新的职能。马克思在付出极大精力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时,更有兴趣结合社会 经济来研究社会政治和历史。他在自己的多部著作中专门研究或涉猎了人类社会的政治 实践和社会政治结构,留下了大量有关社会政治历史学的笔记,以备研究人类社会政治 发展的真实历程。从马克思的有关著作看,他考察了人类所谓史前时代即氏族时代及其 社会公有制向私有制过渡、发生阶级分化时代的上层建筑形式,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及以 后各个历史时代的上层建筑形式,还总结了巴黎公社即无产阶级革命时期上层建筑的一 些具体形式。
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的研究,其兴趣在于它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以及社会管理。这种 研究主要见之于《路易斯·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他在书中认同摩尔根关 于家庭是原始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的看法,并从父权制家庭的形成看到了原始社会的解 体和奴隶社会的形成。马克思注意到,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所有成年人都参加的氏族会议 是氏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每一个成年男女都享有平等讨论一切问题的发言权、选择权及 其他的平等权利和人身自由权利,历来的习俗能调整好氏族内部的事情。到后来,随着 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政治权力、管理机关、政治组织等都发生了变化,氏族的最高 军事首长演变为最高行政长官,这便是王、皇帝、总统的职权的萌芽。慢慢地,这种政 治社会的司法权、行政权、军事权日益分化,行政长官、执政官、法官、审判官、城市 长官、市政公职人员以及军队等也发展起来了,成文法也出现了,财政收入也增加了。 在氏族的这种解体过程中产生了国家。国家部分地改造了氏族机关,部分地设置了新机 关。国家有执政官等掌管各行政部门和司法事务,掌管和大众分离的公共权力。
马克思对封建专制社会上层建筑的研究,主要对象是欧洲各国如英、法、德、意等国 古代封建社会的历史和近代社会的历史,以及美国的历史,还有非西方国家如亚洲、北 非、美洲等国家在殖民条件下向封建社会演变的历史,其著作主要有《克罗茨纳赫笔记 》、《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第一册,187 9年莫斯科版)一书摘要》、《历史学笔记》、《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等。马克思从整 体上注意到古代封建社会以及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状况、政治设施的各种具体形式 ,它们的所有制、财政制度及税制,它们的行政权、立法权及其相应的机构,以及英、 法等国的议会制与王权的关系等等。马克思看到了封建社会内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 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统治阶级内部围绕政治权力展开的斗争,以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 的发展和第三等级的兴起,封建社会内部的资产阶级如何起来反抗专制制度、夺取权力 ,如城市开始享有独立选举自己的主要官员——市长的权利。马克思对非西方社会,特 别是在殖民条件下的亚洲、美洲和北非原始公社解体的过程的关注,主要是西班牙人在 西印度和美洲大陆统治所产生的影响,英国对印度统治的影响,法国征服时期对北非的 阿尔及利亚的影响,法国政府、参议院和法国皇帝在对阿尔及利亚进行统治中的作用, 穆斯林法律及其对印度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影响等,这些地方土地的私有化如何加速了封 建化的过程,以及新建立的中央行政机关及其警察职权和司法职权,等等。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形式时,注意到了它的历史起源。他在《法兰 西内战》、《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著作中指出,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及其遍 布各地的机关——常备军、警察、官僚、僧侣和法官,是起源于君主专制时代,当时它 充当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有庞大的官僚机构 和军事机构,有复杂而巧妙的国家机器,有人数众多的官吏队伍和大量的军队,它是一 个俨如密网一般的可怕的寄生体。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在封建制度崩溃时期产生的, 同时这个寄生机体又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在这个时代,土地所有者和城市的领主特 权转化为国家权力的同样众多的属性,封建的显贵人物转化为领取薪俸的官吏,互相对 抗的中世纪的无限权力转化为确切规定了的国家权力。马克思还在《资本论》中探讨 了 暴力、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注意到了法律如何保护了资本主义 的 原始积累,而与原始积累相关的其他一些因素有殖民制度、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 和 保护关税制度。这些都利用国家权力即利用集中的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大力促进从 封 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马克思认为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 社 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本身是一种经济力或一种经济动因。
当然,马克思对巴黎工人阶级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巴黎公社”这种“社会 共和国”形式进行了悉心研究。他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机关 是在摧毁资本主义旧的社会上层建筑基础上产生的,它将建立一种新的民主共和国的政 治体制,即建立一个不但取代阶级统治的君主制形式,而且取代阶级统治本身的共和国 。马克思看到,公社是由巴黎各区通过普选选出的市政委员会组成的,这些委员会是负 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的。公社是一个实干的而不是议会式的机构,它既是行政机关, 同时也是立法机关。从前的警察不再是中央政府的工具,它被免除了政治职能,而变为 公社的负责任的、随时可以罢免的工作人员。公社所有其他各个行政部门的官员也是一 样。从公社委员起,自上至下一切公职人员,都只能领取相当于工人工资的报酬。从前 国家的高官显宦所享有的一切特权以及公务津贴都取消了。社会公职已不再是中央政府 走卒们的私有物。公社摧毁了作为压迫工具的精神力量即“僧侣势力”,使教会与国家 分离,等等。总之,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 放的政治形式,公社将会使劳动成果成为社会每个人的成果而不再具有阶级属性,公社 将会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最终目标。
由上可见,马克思从政治社会学出发研究了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上层建筑形式, 他的上层建筑概念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内容,他眼中的上层建筑具体形式有生有灭、有改 变有创新,因此必须把上层建筑一般与它的具体形式区别开来。可惜的是,我们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上层建筑的解释几乎停留在50年代苏联哲学教科书的解释水平上, 不仅把上层建筑一般与它的具体形式尤其是与列宁的国家概念相混同而导致人们的思想 僵化,还片面地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有组织的暴力而与民主潮流相悖。
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认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内在联系,上层建筑不只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 ,它同时又深深楔入经济基础之中。他在《序言》中说得很明确:财产关系“只是生产 关系的法律用语”。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研究法与生产的关系的不平衡时,马 克思亦指出“生产关系”是“法的关系”。这表明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时 ,看到了这两个社会子系统之间相互贯通的关系。
可以这样来理解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经济结构作为社会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 系的总和,并不只是纯经济的性质,它包括生产资料所有权、劳动力所有权关系等等, 故这种生产关系同时是一种财产关系或财产占有关系,是一种所有制,本身有一种法律 的关系。这种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关系,同体现国家制度的法制这种上层建筑形式有与生 俱来的联系,尽管它可以同国家政权等上层建筑形式区别开来。换言之,表现为法权关 系的财产关系,表现为法权制度的财产制度是国家政权这种上层建筑形式“竖立于上” 的现实基础。或者说,全部庞大的作为国家政权的上层建筑就是在这同时作为生产关系 的财产关系中生长出来的。马克思把财产关系与生产关系并提,说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 系的法律用语,体现了马克思对生产关系研究和理解的深刻,也表明他对经济基础或生 产关系并不只是作一种简单的规定,而同时是把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视为与上层建筑契 合的环节。可见,这种法律的上层建筑形式一开始就参与到生产方式的“结构”中。这 里,上层建筑不仅产生于经济基础,而且深深扎根于经济基础,是经济基础的“制度” 部分。
马克思还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政治与经济的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他在《剩余价 值理论》中研究非生产劳动时,认为“君主和他的全部文武官员、全体陆海军,都是非 生产劳动者”,“是社会的公仆”;这些“最受尊敬的社会阶层的劳动”,“像家仆的 劳动一样”。马克思指出,对这些非生产劳动者的服务尤其是对掌管国家机器的官吏( 如政治家、一切法学家、警察、士兵)的服务的需求,“部分地是因为个人利益的冲突 和民族的冲突”。他认为购买这种非生产劳动者的劳动或服务的费用是一种生产上的非 生产费用。尽管马克思把有些非生产劳动者的存在如士兵的存在看作是“社会结构的缺 陷”和“社会的弊端”,但他仍很赞成把他们的服务减到最小限度并且每一个人都可以 享用这种服务,能把它作为随便挑选的消费品来随意购买。总而言之,马克思从政治经 济学角度把包括君主、官员、法官、律师、警察、士兵等的政治行为、军事行为或社会 治安行为还原为一种服务性劳动,把政治活动还原为经济活动,把它们看成是生产的一 些特殊方式,并受生产的普遍规律支配。这也就把上层建筑领域即从事法律、政治等领 域的工作还原为一种为经济基础、为生产服务的工作,把政治生活视为与经济生活一体 的社会生活。马克思的这种政治观为人们全面理解他的上层建筑理论提供了一条更为便 捷的思路和正确理解问题的方法。
然而,对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内在联系我们却不曾研究,如以往的解释只是指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因而形成了上层建筑研究中的 一个盲点;并且,以往的解释还错误地认为“政治上层建筑仍属于思想关系的范畴”。 把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社会和政治结构隶属于社会思想,这不免有唯心主义之嫌。与之 相反,国外学者则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内在联系出发来否定马克思对这二者的划分 。例如,美国学者麦克姆特利认为《序言》中有关“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 用语”的提法,会把“实质的”生产关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区别“扫落在地”。 这其实是麦氏自己未弄清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决不能因上 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具有内在联系而去否定二者之间的区别,因为无论社会政治结构怎样 演化,无论政治具有怎样的经济功能而使政治形式多样化和边缘化,但社会政治结构的 核心地带仍是可以确定的。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上层建筑,其重要地位永远不会从社 会中消失或溶解于另一个子系统经济基础中。
四、当代社会产生了许多新的上层建筑形式
在研究上层建筑的时候,不仅要全面把握它的丰富内容,它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 系中的地位,更要注意它在世界范围内的现实发展和当前状况。因为随着人类社会政治 的新实践和世界政治形势的新发展,当代社会上层建筑在演化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许多新 形式和新特点,如全球化趋势、非政府组织的大量增长、民主管理职能的增强、经济基 础的混合生长等等。
上层建筑的全球性趋势在当代表现尤其突出,其原因在于自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 战结束以来,随着高科技的发明和广泛采用,人类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民族性、地区 性的经济朝着全球性经济的方向演化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全新变化,促使社会政治的结 构和功能相应发生改变和变化。这种全球化表明,世界各民族国家都要通过在世界性的 政治活动过程中组合起来的许多世界性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机构和组织及其他机 构和组织,来解决全球性问题或局部性问题。这种世界性的交往和合作使当今时代的社 会政治结构日益朝全球性的政治结构方向演进,并且与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 用更加紧密。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表明,各地区和各国家之间确 有许多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其他问题需要通过国际性的组织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例如,制止侵略行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 以解决各种世界性事务,需要通过联合国大会及安理会或其他国际间组织才能更好地得 以解决。这些形式,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外交途径,而是一种全球性治理。
在社会上层建筑朝着全球性合作方向演化的同时,另一种“非政府组织”(NGO)的上层 建筑形式亦飞快地生长起来。这种非政府组织既是与政府部门持有距离的民间组织,也 是与商贸组织持有距离的非营利组织。这些组织在各民族、各国家、各区域都有,亦广 泛存在于国际间。它们与政府处于一种既有合作、又有建设性批评的伙伴关系中,是一 种广泛存在着的上层建筑新形式。
当然,世界各国的上层建筑在当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它们在不断使自身得到 发展和完善时,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也大大加强了。人们看到的是,现今世 界各国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比以往显得更为重要了;并且,上层建 筑发生结构性变化过程中,它内部的民主管理职能也变得非常突出。由于社会经济活动 的民主化加速推动了政治活动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这使得暴力成分在现代社会政治 结构及其所发挥的功用中逐渐减弱,民主因素逐渐扩大,法律正在不断地内化为政治规 范,民主决策正在成为世界潮流。与此同时,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日益混合生长着,在 这一过程中还出现了许多复杂和特殊的情况。
当代社会上层建筑新形式和新特点的出现证实了马克思理论的正确性。马克思当年在 用发展的眼光和系统的方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时,已预先看到了资本主义世 界性的发展和形成全球经济的历史趋势。他注意到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 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会被各民族的 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这样,民族的历史便转变为世界历史, 政治活动范围便世界性地扩大了。由此看来,只有研究当代社会上层建筑的新形式和新 特点才是创造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在实践中丰富马克思的上层建筑理论。
收稿日期:2001-08-12
标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