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新中间阶层理论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层论文,当代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受新科技革命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进而使阶级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1.工人阶级的多层次化,即当代西方工人阶级内部各层次的文化技术素质、劳动条件、生活方式、政治态度呈现较大的差异,工人阶级已不再是一个利益完全一致的集团;2.资产阶级呈现多层次化趋势,即当代西方资产阶级除了垄断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两大阶层外,又出现了属于垄断资产阶级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代理人的高级经理和高级专家、官员这两个特殊的新阶层;3.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国外学者对当代西方社会阶级结构的上述变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他们对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传统的对立阶级内部发生的诸多变化争议不多,而对新中间阶层这一变化较大的社会阶层则争论广泛。本文试对当代西方影响较大的几个新中间阶层理论作简要评介。
一、“新小资产阶级”论
“新小资产阶级”论的基本主张是把绝大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列入“新小资产阶级”,以示与手工业者、小商贩、小业主等传统的小资产阶级有所区别。
“新小资产阶级”论的主要代表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尼科斯·普兰查斯。他确定与划分“新小资产阶级”的标准有两条:一是以非生产性劳动作为划分和确定“新小资产阶级”的标准,从而把大部分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领取薪金的人划归“新小资产阶级”,以区别于工人阶级,也有别于传统的小资产阶级;二是认为人们的阶级地位不仅应根据经济地位来确定,政治和意识形态倾向也是决定阶级地位的重要因素。当代西方越来越多的学者推崇普兰查斯在阶级划分问题上这种“多元决定论”。
“多元决定论”一词出自普兰查斯的老师、法国著名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的著作。为了反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关于矛盾与社会发展的“经济决定论”,阿尔都塞按照结构主义的原则,提出了矛盾与社会发展的“多元决定论”。据此,普兰查斯认为阶级是由社会“结构”决定的,而在这个“结构”中,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这三个“结构方面”是具有统一性的,因而,在划分社会阶级时,“经济确实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普兰查斯:《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英文1版,14~16页,伦敦,新左翼出版社,1975。)普兰查斯根据他的这种“多元决定论”,把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直接创造剩余价值的工人划入工人阶级,而其他领取工资和薪金的工人都被划归“新小资产阶级”,其中包括所有的商业雇工、白领工人、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其他脑力劳动者。这是因为:从“经济方面”来看,他们不直接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因而不直接创造剩余价值;从“政治方面”来看,即使直接参加物质生产的管理和监督人员也不能划为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管理和监督职能从社会分工的意义上来说代表着资本对工人阶级的政治支配,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政治关系在生产过程中的再现,他们的“主要职能是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从“意识形态方面”来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使工人无法接近生产过程中的“机密知识”,各级专家的存在似乎自然而然地说明工人无力组织生产,因此,专家体现着资本支配工人阶级的“思想支柱与载体”。
对普兰查斯的“新小资产阶级”论,西方理论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普兰查斯虽然主张不能单纯地从经济方面来划分阶级,而且对非经济方面,即政治方面和意识形态方面作了广泛的探讨,但他的论述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实际上他仍然依据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来划分“新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从而把大批非生产性雇佣劳动者排除在工人阶级之外。归根到底,他的分析仍具有浓厚的经济主义色彩。
第二种看法认为,普兰查斯按照他的结构主义的“多元决定论”,虽然在口头上承认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但在划分阶级时把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三方面因素几乎同等看待,甚至在确定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地位时主要依据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这就必然得出“新小资产阶级”占劳动人口1/2以上甚至2/3的结论。他的根本错误在于他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
上述两种看法无疑都有正确的一面,但这两种看法也都存在着一个误解,并且这种误解在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普遍存在,即把马克思主义的一元论等同于“经济决定论”。事实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在重视经济方面的首要作用时,也并没有忽略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
二、“新工人阶级”论
“新工人阶级”论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左翼理论家马勒以及高兹、伯勒维叶和图雷纳等人。马勒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是《新工人阶级》。以马勒为主要代表的“新工人阶级”论,是一种受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理论。
萨特认为:匮乏与个人欲望之间的矛盾是历史运动的核心;匮乏,首先是生活资料的匮乏,是阶级产生的根源;由于匮乏,人与人之间不能共存;在建立在匮乏基础上的社会里,即使是同一个阶级也不会是一个目标一致的集团。据此,“新工人阶级”论认为,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社会福利的改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现象已不复存在,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他们的素质与愿望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一个与传统的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不一样的“新工人阶级”。在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它的先锋队。除此之外,“新工人阶级”还包括那些“生产生产条件”的科研人员、科研单位的组织者等,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科学家。马勒认为:新工人阶级处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最复杂的机制的核心,它比任何其他人都更快地认识这个制度的固有矛盾,因为新工人阶级的基本要求已经多半得到了满足,这就使他们提出了不能在消费领域中得到解决的其他问题,如有关控制企业问题的每一局部要求,都对工业的等级制本质提出了质问。
马勒还从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时期来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结构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从而工人阶级的本质与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便为他的“新工人阶级”论提供论据。他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是自己的主人,工人的“社会主义”信念在本质上是要求重新占有生产手段,这个本质的目标把工人们联合了起来,因此,在这个时期无政府工团主义盛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也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所考察的那个时期,工人沦为机器的奴隶,福特和泰勒倡导的生产线制造了一无所有的“纯粹的工人阶级”,为了消除剥削,工人寄希望于政治和选举斗争。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就是现在的发达工业社会,生产越来越多地引进自动化,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界限越来越难于分清,资本家不得不训练一种新的无产阶级去开动复杂的技术机器。这样,一方面,工人不再是机器的奴隶,而是受过高度训练的工人,机器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神秘的东西,他们可以驾驭它;另一方面,还产生了另一种类型的工人,即在科研和生产单位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这两部分人员构成了马勒所说的“新工人阶级”。马勒认为他们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认识到自己在生产和企业中的地位,要求根本改变社会,要求广泛参加对生产的管理,实现工人自治。正是这条工人自治的道路,才是把资本主义的生产结构改变为社会主义生产结构的唯一的根本手段,才有“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可能性。
在法国,受“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影响,与马勒几乎同时鼓吹“新工人阶级”论的还有高兹、伯勒维叶与图雷纳。
在当代西方理论界,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及管理人员这一阶层的阶级属性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第一,把这些人统统看作是“新中间阶层”或“新工人阶级”;第二,把着眼点放在这一阶层的雇佣劳动者地位方面,认为这些人仍应包括在工人阶级之中。其中,第一种看法是主流思潮,其基本特征是试图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劳动变化方面和这个阶层特有的劳动条件方面,寻找这一阶层的社会基础和阶级性质。西方的一些评论家认为,这种“新工人阶级”论的重要特点是:当它把现代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阶层看作是工人阶级的时候,并不是从剥削、掠夺关系上和雇佣劳动者化方面来分析这个阶层,而是试图找出与过去的“无产者化”理论性质不同的工人阶级的形成基础。构成这个“新工人阶级”的是与现代生产管理机构的官僚体制和劳动的异化针锋相对的特定的工人阶层,用图雷纳的话来说,就是“相对地位较高的各个阶层,即低级技术人员、制图员、上层办事员、技术助手等不参与官僚事务的人们”,体力劳动者和一般的办事员则不包括在内。
以马勒、高兹等为代表的“新工人阶级”论者确实列举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结构,特别是工人阶级结构方面所出现的许多新变化、新情况,这对于我们研究当代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特别是工人阶级的结构问题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但应当看到,“新工人阶级”论者尽管有激进的、对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厌恶和要求革命的一面,但由于他们脱离广大工人阶级,脱离工人运动,对工人阶级一直未能夺取政权而感到悲观失望,进而认为工人阶级不再是革命的动力,主张进行没有无产阶级参加的社会变革或“革命”,把专业技术人员和青年学生看作是他们幻想中的革命动力和先锋,从而使该理论陷入了狭隘的“左”的小资产阶级思潮的泥潭。
三、“新中间阶级”论和“专业—管理阶级”论
(一)“新中间阶级”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G·卡切蒂,其代表作是《论从经济方面识别社会阶级》,主张以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职能来分析人们的阶级地位。卡切蒂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些处于“矛盾的阶级地位”上的人是“新中间阶级”,他们在经济方面并不占有生产资料,既承担着“总体资本”的职能,又承担着“总体工人”的职能。因此,他们既是剥削者,又是被剥削者。由于承担两种职能的比重不同,这个阶级又可分为上、中、下三层。卡切蒂在论述“新中间阶级”时,使用了“纯粹状态”一词。他说,无论是我们研究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的经济定义,还是从经济方面论证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我们所说的阶级总是他们的“纯粹状态”。而“新中间阶级”则不同,它的基本特点是,打破了以往阶级的这种“纯粹状态”,它在不同程度上以两种职能的不同的结合形式出现,因而,它是处在“矛盾的阶级地位”上的“新中间阶级”。
按照“新中间阶级”论主要从职能方面来考察阶级地位的观点,那么,工头因要承担监督和控制的职能,实际上比高级管理人员更接近于资本家阶级,而高级管理人员由于不直接参加监督和控制活动,则更像工人。
(二)“专业—管理阶级”论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巴巴拉·埃伦莱克和约翰·埃伦莱克,其代表作是《劳动意识》。他们认为,在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中级管理人员、工程师、文化工作者和其他科技人员组成的职业集团,已形成了一个新的阶级——“专业—管理阶级”。这一阶级是由拿薪水的脑力劳动者构成的,其主要职能是进行资本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再生产。他们与工人阶级一样厌恶资本家阶级,但又居于工人阶级之上。这一阶级包括多种社会地位的人,从高级行政人员到护士,其成员之间,并没有什么共同的阶级利益。
这一理论不同意把“专业—管理阶级”与工人阶级混为一谈,认为二者虽都被迫向资本家阶级出卖劳动力,都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需要,都和资本家阶级有对抗关系,但是,职能和利益却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他们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管理与被管理的对抗关系,工人阶级对“专业—管理阶级”是敌视和依从,“专业—管理阶级”对工人阶级则是轻蔑和家长式统治。这一理论同时也不同意把“专业—管理阶级”归入小资产阶级范畴,因为小资产阶级不为资本所雇佣,相反,“专业—管理阶级”为资本所雇佣。
“新中间阶级”论和“专业—管理阶级”论,既反映了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新中间阶层”地位与作用增强的正确一面,又存在着把介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具有双重职能与双重属性、非独立的阶层说成是一个新阶级的不妥的一面。与此同时,这两种理论也未能明确“新中间阶层”的政治态度与思想倾向问题。
总之,当代西方的“新中间阶层”理论,反映了西方的一些学者对变化着的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积极探讨与关注,也表现出他们理论上的某些局限性。这都为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与信息。
标签:小资产阶级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政治论文; 马勒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