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讨论”_读书论文

讨论“讨论”_读书论文

就“研讨”的研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材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而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又是师生教学实践的导向,它直接影响到语文的教学效果。为了使“研讨与练习”发挥更好的作用,笔者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研讨与练习”提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和建议,恭请行家里手批评指正。

一、对课文人文内涵挖掘欠到位。

笔者从教30多年,用过好几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觉得大多数版本的“课后思考(研讨)和练习”过分强调了语文工具性的训练。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但不能偏废,而且要紧密联系,不能分割,不能对立。要像语文新课标阐明的那样:“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在“双基”训练的基础上自然地挖掘、引发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感悟,潜移默化,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然而,遗憾的是语文新教材中有些“研讨与练习”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挖掘、利用欠到位,有的甚至没有体现。这给一线教师的备课、上课带来一定的障碍。

如《智取生辰纲》一课“研讨与练习”的内容:(一)从杨志的言行中分析杨志的性格特征,课外阅读《水浒》中有关杨志的章节,进一步谈谈对杨志的看法。(二)通过比较理解课文中元、明间的白话、方言与现代汉语的语义。(三)从晁盖等人的视角来改写故事。透析以上三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和积累语言,以及训练学生的写作等基本技能。不难看出,这样的练习太偏重于语文的工具性了。

课文用大量的文字记叙和描写了杨志一行一路上吃的苦头。正是五月半天气,酷热难当,走的又是崎岖山路,还得时时提防强人抢劫,真是提着脑袋赶路,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他们赶到黄泥岗时已经走了半个多月,尤其是那11个军汉不仅挑着重担,还要受杨志打骂,正是劳累到“你便剁做我七八段,也是去不得了”的地步。不过,提辖杨志、老都管、两个虞侯都是下等官吏,其实他们也都是被迫为蔡京、梁世杰等一群祸国殃民的高官、贪官卖命的。这正是课文要揭露的北宋末年不平等、不合理、混乱腐败的社会现象,正像课文中白胜唱的那样:“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可见,课文的人文内涵是多么丰富,教学内容的价值是多么珍贵,可惜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和利用。笔者认为在“研讨与练习”中应该设计这样的问题:“在押送生辰纲的路上众军汉受尽了哪些折磨,他们为谁卖命,这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现象?请联系现实社会,谈谈你的感受。”由此,让学生深入了解封建社会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从而去感悟自由平等的新型社会制度的美好。

二、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不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切研讨活动都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那么,“研讨与练习”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

请看《范进中举》一课的“研讨与练习”:(一)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具体描写,谈谈你的看法。(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三)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阅读中把你认为好笑的地方标记出来,想一想,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题目虽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体现得较好,但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不紧,针对性不强,现实教育意义不深。

课文中说,范进中秀才后,胡屠户吩咐女婿道:“你如今既中了相公,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范进道:“岳父见教的是。”胡屠户这种贱视体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的观念,是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由此联想到当今社会,有一些青少年学生,不要说田间活,就连家务活也从来不做,甚至连劳技课上要求做的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还要让父母代劳。有关媒体曾经披露:有些学生上大学后竟然不认自己种田的、捡垃圾的、从穷山沟里出来的土里土气的亲生父母;有的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只好放弃学习的机会。针对以上学生的思想状况,不妨利用《范进中举》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开放题:“初中即将毕业,请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思想谈谈读书的目的,对体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的看法。”这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反省自己的思想行为。这样设计问题,教学内容的价值不是更高吗?

三、对选文的负面影响杜防不严。

如《陈涉世家》一课,由于时代的局限及作者思想的局限,文中难免有糟粕存在。陈、吴为发动农民起义,进行了充分的舆论准备:为让多数人响应,“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测吉凶,“乃行卜”,“卜之鬼”;为威众,事先丹书帛“陈胜王”并置鱼腹中,又放鬼火,学狐叫:“大楚兴,陈胜王。”这些舆论工作在当时相当奏效。初中学生阅历较浅,思想比较幼稚,世界观尚未成熟,对陈、吴的那一套舆论准备很可能盲目崇拜,为此,要教育学生认识到:两千多年前的农民信服鬼神是不奇怪的,这恰恰是历史上无数次农民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的愚昧、落后。作为现代青年应该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对此,我们应设计如下研讨题:“陈胜、吴广为发动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工作?对此你信服吗,欣赏吗?说说理由。”

四、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失去教学价值。

如《不求甚解》一课“研讨与练习”的第三题,题目先阐述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并加以肯定。然后又引用了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二十韵》中的话,批评了陶渊明的读书方法。这其实是儒道两种阅读方法之争,也是阅读理论中的作者理论和读者理论之争,这类高难度的问题,要求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去谈看法,实在是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失去了教学的重心,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几乎没有什么教学价值。还是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说得好:“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五、设计的问题逻辑性不强、文字欠简明。

如《杨修之死》“研讨与练习”中有以下两个问题:(一)熟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二)试以下边两件事为例,讨论曹操的性格。(事例略)

笔者认为,在分析第一大题第一小题的基础上,可以顺水推舟,引导学生初步归纳曹操和杨修的性格,接着就分析讨论第二大题中的两件事,进一步明确曹操的复杂性格,在此前提下,再让学生去探讨杨修的死因,这才是顺理成章的,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因为只有把曹操和杨修的性格把握住了,才能把杨修的死因搞清楚,杨修的死不能单独归结于谁,除了社会因素外,主要是由杨修恃才放旷的性格与曹操多疑忌才的性格相冲突导致的。因此应该调整几个问题的先后顺序并加以整合,这样不仅使问题的思路更严密,而且可以使设计问题的文字更为简明。

六、“读一读,写一写”这个设计是捡芝麻,丢西瓜。

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笔者认为,应该在“读一读,写一写”中加上“想一想”以及造句或仿写之类的练习,读是识字,写是巩固字形,而想是理解词义,造句或仿写是运用语言文字,“想”和“造”显得更为重要,是西瓜,“读”和“写”是芝麻,芝麻应该捡,西瓜更不能丢。

笔者还认为在“读一读,写一写”练习的选词上有些本末倒置,重点练习的应是那些关键性的常用词(包括生词),而不是方言、土语之类的词,如《智取生辰纲》选的词“端的、干系、勾当”,都不应作重点练习,而课文中需重点练习巩固的生词、常用词、关键词还比较多,恕不例举。

以上,笔者对九年级上册新教材“研讨与练习”所提的几个问题,在七、八年级教材中也存在。当然,新课改后的新教材较旧教材有明显进步,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功不可没,即使存在一些问题,那也只是美中不足。

标签:;  ;  

讨论“讨论”_读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