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印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印象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它的文化艺术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考察一下美国音乐发展的历史,给人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象,即在世界音乐的总体格局中,美国音乐总是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是一个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独特领域。
18世纪上半叶,欧洲出现了维瓦尔弟、巴哈及享德尔等欧洲古典音乐的奠基者,这些音乐巨匠们,以他们恢宏的创作成果,建构了欧洲古典音乐的殿堂。而那时美国的音乐尚处在启蒙阶段,人们在教堂的歌唱仍然处在口传心授的状态,没有一本音乐教科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而开始探索“规则唱法”,以及着手编撰最初的音乐教材,举办歌唱学校。
18世纪下半叶,海登、莫扎特、贝多芬,把欧洲古典音乐推入了更加成熟、更加辉煌的时期。在反对封建专制,争取自由平等和个人尊严的斗争中,他们的音乐艺术发挥了空前的战斗作用。直至今天这些世界音乐艺术珍品,仍然是全人类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美国此时则刚刚开始出现一批业余的音乐家,这是一批出身低微,文化浅薄的音乐匠人。尽管他们也写了少量的抗英爱国歌曲,表现了最早的自尊和独立精神,但音乐仍属于一种技艺范畴,当时还没有一位专业作曲家,音乐也未能上升到艺术的品位。
美国的音乐,既没有像欧洲那样拥有硕果累累的古典流派的传统;也没有象古老的中国那样具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是仅仅经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美国音乐在当今已发展到相当高的国际水准,特别在音乐领域中一些新观念、新技术、新流派等的音乐文化现象,常常首先在美国音乐中表现出来,美国音乐也常常代表着世界音乐的某种潮流。
考察美国音乐飞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其规律与特点,吸取某些历史教训,对发展我们的民族音乐艺术,具有积极作用。
笔者通过亲身对美国音乐教育、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及音乐美学研究等粗浅的考察,对美国音乐生成发展的移民文化背景,欧洲音乐文化对美国音乐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美国音乐对欧洲音乐传统的反叛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移民文化:美国音乐的文化背景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它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据说美国真正的土著人,即现在生活在美国的印地安人,也是二万五千多年前由亚洲迁徙到美洲大陆的蒙古人。
此次笔者到美国新墨西哥州,正逢一年一度的北美印地安人大聚会,遂兴致勃地参加了这次集会。两千多位分别来自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国各地的男女老幼穿着各式服装(以示不同的部落),载歌载舞,场面十分壮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自豪情怀与文化形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移民就没有美国,而美国民族的复杂性也是很独特的,这种移民的复杂性在家庭组合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位法国科学家在考察了美国之后说:
“……美国人,到底是怎样一种人?……那种混血情况,在别的国家是见不到的……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祖父是英国人,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女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这四个孩子娶的是国籍不同的妻子,他就是美国人。”
这种多民族构成的家庭和国家,已是促使美国音乐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也是美国音乐的特点之一,它必然影响着美国音乐文化的发展。
笔者在访问新墨西哥州大学艺术学院的时候,就发现过这种情况,除了大量的中国留学生之外,还有来自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韩国、印度及欧洲各国的学生,等等。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中,都有自己本民族文化背景的烙印。在美国众多的移民们,除上面提到的印地安人——蒙古人之外,还有非洲黑人、英国人、德国人、荷兰人、法国人、摩拉维亚人,以及后来大量从亚洲和拉丁美洲去的移民,来到这里的每个种族和民族的人们,都带来了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民情。
欧洲音乐、黑人音乐、拉丁美洲音乐和印地安人音乐,以及其他类型的多姿多彩的音乐,构成了美国的音乐文化,使美国音乐的一切成果,她的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和进步,都是所有移民音乐文化交融、汇合的结果,是美国音乐迅速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继承与反叛:美国音乐对传统的态度
仅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在音乐艺术上几乎没有严格意义的民族传统可言。
那些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唱着自己在故乡早以熟悉的歌曲,来到这块大地上,由于文化的惯性,从而形成了美国早期音乐欧洲风格的主流,随后是黑人音乐、拉丁美洲音乐和印地安人音乐同亚洲音乐的并存,汇成了最初的美国音乐的文化背景。
在这种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代美国职业作曲家,自然受到这个文化氛围的影响,如科普兰在他的芭蕾音乐——《阿巴拉契亚山的春天》中,就有歌曲《简单的礼物》的优美旋律,这首歌曲是当年从英国来到美国的正教徒们所热爱的歌曲。
海尔·史密斯所写的《乐队轮廓》,是一首著名的以十二音技法为特色的现代作品,他在叙述自己创作这部作品时说:
“我在写这部作品时,脑子里一直在想着某些最热情奔放的巴西和古巴黑人舞曲。”
这是美国作曲家对众多移民音乐文化潜藏的传统的继承,显示了传统的力度和韧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们,在争取生存的社会斗争和与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一个向心力和凝聚力都十分浓重的群体。这种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本质不是经济的,也不是军事的,而是文化的。这种文化具有极大的能量,而这个能量首先表现在民族意识的觉醒上。
美国作曲家弗赖伊在他的“艺术宣言”中,充分表现了这种民族意识的觉醒,他宣称:
“现在是我们拥有一个艺术的独立宣言的时候了,是建立美国的绘画、雕塑和音乐学派的时候了。只有当我们有了艺术宣言,当美国的作曲家抛开他们身上的欧洲礼服之时,美国学派的艺术就诞生了。”他又说:“让艺术家不要再拜倒在亨德尔、莫扎特、贝多芬的脚下吧!让他们闯出一条路重新回到现实中去,用自然和他们的灵感来创造吧!”
弗赖伊在这个宣言中明确地提出了摆脱欧洲音乐文化的束缚,创立美国民族音乐的主张,它充分显示了美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极其挑战性的力度。这个宣言在创立美国音乐的民族学派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西方文化的精髓是对一切问题的探索精神,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给予讨论和研究。在这一点上,西方文化在美国得以继续,得以推进。美国民族音乐没有受到沉重的传统束缚,而西方这种探索精神,又成为美国音乐贯穿于整个发展史之中的精神支柱。美国音乐家继承了革新、探索、不墨守成规的精神成果,在美国作曲家的头脑中,绝没有那种中庸委和的情态。经过数代音乐家的艰辛努力,终于使美国音乐登上了一个高峰,使众多的人们对美国民族音乐的成败都投以关注的目光。
三、音乐教育:美国的体制、机制、特点
我国的音乐教育从办学方针,院长的任命,职称的指标、比例、专业设置、招生计划、毕业分配,直至经费等等均由政府行政部门管理和制约,而美国的音乐教育体制则完全不同。除了少数公立学校经费由政府供给,故而受到政府的某些制约外,其它许多私立学校在上述各个方面各自独立,很少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制约。美国的宪法明文规定,国家不干涉学术领域,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与学术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政府中没有高等教育的管理机构。由于国家体制的不同,在教育上存在着不同的体制是很自然的事。
美国的音乐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
(一)独立的音乐学院。如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波士顿)、曼哈顿音乐学院(纽约)、费城音乐学院等,它们与我国的专业性音乐院校功能大体相同。
(二)还有一种音乐学科同戏剧、舞蹈等组成的艺术学院,与我国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大体相似。
(三)在综合性的大学中设立音乐系或艺术学院。
我们前去访问的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就是这种性质的学校。这个大学除了艺术学院外,还有著名的医学院、建筑学院等。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分设戏剧系、美术系、舞蹈系、音乐系。音乐系共有学生二百余人,专职教师十七人,聘任教师十几人。共设有声乐(歌剧)、钢琴、管弦和作曲四个专业。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我们与艺术学院院长、音乐系主任进行了座谈交流,在研讨会上笔者作了西洋乐器地域性教学的专门发言,并提交了《关于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和音乐教育》的论文,辛春生教授作了学校教学管理并回答了中国歌剧有关问题。
除了与院长和系主任会谈外,我们还先后同多名教授就更加宽泛的内容进行了交流座谈,并进入大课和小课堂旁听教授们的授课,在这些交流之中,我们发现了美国音乐教育思想的一些特点。
美国音乐教育的一大特点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师生关系没有中国的那种尊重,学生们在教师面前无拘无束,课堂气氛十分宽松活泼,笑声不绝,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乐于并敢于表现自己的主见和批评。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照本宣科读讲义,而是不时地提出各种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与学生们进行自由探讨对答,相互交流。如果一位教师的学生们,在课堂上是被动地听讲,课堂气氛象死水一潭,这样的教师被认为是不合格的教师,继续受到聘用是困难的。
笔者还听了合唱课(女小合),乐队排练课,作曲小堂课(三——五名学生),歌剧课,以及幼儿教育的大课等等,这些课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听幼儿教育课时,这种印象尤为深刻。讲授幼儿教育的是一位女教授,曾到中国的上海、西安等地访问过,听说中国的音乐家要听她的课,特意穿上在西安买的一件有各种昆虫的背心,表示了她曾到过中国的自豪和对中国的情意。她的这门课程并非有深奥的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音乐技能课,并且也不是为音乐系的学生们开设的,听课的学生有医学院、文学院及其它专业的学生。这堂课是从教唱一首儿歌开始的,歌名叫《你的歌》,用多种语言演唱,可能是为适应美国移民众多的原因,其中有意大利语、法语、俄语和汉语等。这样的教材要求教师有多种语言的技能。该教授钢琴弹得十分漂亮,且唱得也很出色,还能演奏几种非洲、美洲的民间乐器,边弹边唱,伴奏技术十分娴熟,效果相当和谐,美国的音乐教育对教师的水平要求非常高,而且竞争得很激烈。整个课堂在这位女教授的组织下,十分活泼、生动,恰象一个组织有序的交响乐队。美国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的那种自如、自然、自信,确实让我们感觉来到了一个从未经历过的世界。那堂课由于我们占据了学生的座位,后到的学生就没座位了,只见学生们十分自然地席地而坐,教师和其它在座的学生们继续上课,习以为常。在我们听作曲课时也出现过同样的情形。
我想这又是因体制的不同带来的不同的管理规范和不同的师生关系。美国的学生交费上学,到不到课堂学校并不多加干涉,学校只管上课,课堂外的一切,食宿、练琴、交通、课外所有活动,全部由学生自己处理,绝没有我们学校对学生所提供的全面管理和全方位的关怀。对此,美国的师生是十分羡慕中国学生的这种待遇的。
美国音乐教师工作量的设定,可认为是美国音乐教育的第二个特点,美国音乐教师工作量比我国现行音乐教学工作量大得多,但没有具体的限额,且各校也不一致。一般表演专业的教学如小提琴,每周是15——18节,也有高达22节的。此外每周还有两个小时的专题研究及两小时的室内乐课。作曲教师每周除六名主科学生外,还有两节大课和两节专题研究、讨论。教师以多上课、多开课而获得荣誉和应得的待遇。但他们并没有超工作量的奖励制度。
美国音乐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在演奏专业的教学中,有一个我们曾经熟知的教学现象——以曲带功,这种教学方式在文革时期的音乐专业教学中曾普遍采用过,即不把技术基础训练作为专门的教学内容,而是以教乐曲为主,乐曲需要什么技巧、教师就帮学生选择相应的技巧练习曲进行练习。在我们与长笛教授座谈时,他就表达了上述观点。
据了解,一些综合大学艺术学院的音乐教学,在技术性训练和音乐技能方面并不太严格,时间的投入也不多,如专业课每周只上一节(而我们是每周二节),但是他们充分利用了综合性大学中,人文学科门类多,教师队伍、资料图书力量雄厚的优势,加之浓重的文化熏陶,因此所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素质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据该系主任介绍,新墨西哥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的毕业生中,有5%的学生能进入歌剧院和交响乐团工作。
美国音乐教育的第四个特点是美国的音乐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他们把每学期、每个月甚至每周的音乐会都作出计划,打印成册,一个学期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其有计划地进行。
在我们短短一周的访问期间,听了两场学生音乐会,第一场是爵士音乐会,第二场是交响音乐会。曲目有贝多芬《第一交响乐》,《阿巴拉契亚的春天》和《士兵的故事》等。两场艺术风格完全不同的音乐会上,听众的表现也完全不同。爵士音乐会上,听众衣着随便自然,一首曲目演奏完毕,叫好声、口哨声、踏地声,不绝于耳,整个音乐厅显得热情、奔放、欢快、随和。而交响音乐会则完全不同,听众虽然大部分还是爵士音乐会的听众,但都穿着整齐,西装革履,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整个音乐厅静得让人不敢出声,一曲终了掌声虽然十分热烈,但非常有节制,绝没有叫喊声,更没有口哨声,显示了听众高度的文明以及欣赏交响乐的严肃心理。
美国是个交响乐的王国,交响乐成为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因素。美国的交响乐团之多(据1966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两千多个交响乐团中,美国就占了一千四百多个,1985年增加到一千五百多个),演奏技艺之高超,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笔者在洛杉矶听了一场职业交响乐团演奏的音乐会,乐队训练有素,音响清沏透明,整个乐队音响是那么错落有序,浑然一体,乐队指挥手势干净利落,准确细致而富于表情。全部演奏,充满了一种美国特有的气韵奇人的情感。另外,美国交响乐团的创建时间之早,也是首屈一指的。1842年是美国建国的第66年,那时的美国并没有富足到大力发展交响乐的能力,但是它还是建立起了纽约交响乐团,比德国柏林爱乐乐团早40年之久,而且随后一大批交响乐团应运而生,如圣易斯交响乐团创建于1888年,也较阿姆斯特丹音乐会管弦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历史悠久。
上层建筑有其独立性,人类历史一再证明了这一点。作为美国精神支柱和文化象征的交响乐,在美国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历史条件下,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就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了。
美国政府对著名作曲家的经费投入,是美国音乐教育的第五个特点。笔者与作曲家、教育家哈里斯先生多次晤谈,他是美国当代一位颇有影响的作曲家,新墨西哥州政府专门为他设立了基金,每年由他主持召开国际作曲会议,我们到达该院的时候,九五年度的会议刚刚结束,他邀请我们今后光临他的聚会。告别时,他对我说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他说:“美国音乐没有自己的体系,到处乱抓,而不象你们东方音乐那么有特色,如音乐与古典诗词的结合。”并表示十分向往中国。
中国这块饱含了浓浓的东方文化、东方文明、东方哲理的热土,总是吸引着那么多对人类文化情有独钟的学子,我们企盼着世界各国的学者来中国访问。当中国的文化被世界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的时候,正是中国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时候。
※※※ ※ ※ ※
尽管人类各民族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尽管他们各自的历史衍进有别,但也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人类心智概念的形式有很多共同的特征,在东西方文化的互相渗透上,思维方式、文化艺术和审美意识等方面,都有着不少奇妙的对应,这些对应,正是人类实现文化共通,携手互勉的契合点。
人类整个哲学史的研究,导致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大趋势,即使哲学向人的自身深处探究。当人类越是了解自己的时候,也就越接近人类的文明,这个目标或许还有漫漫的长途,但她总是会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