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贯彻整体性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整体性论文,学科建设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原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两年,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发生三件大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其意义主要不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而在于马克思主义这一特殊思想体系理论上具有的科学意义以体制、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化。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建设的一次革命,这样的革命似乎只能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所以,就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状况来说,还是“风景这边独好”。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立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创举,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由“观念整体”到“现实整体”的转变
在马克思主义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之前,作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专业(也称二级学科),分属于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其他学科领域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学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等,则不成为独立的学科、专业,而是其所从属的一定学科、专业的一定研究方向。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的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分散存在,削弱或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意识,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问题较少成为教师和学生们的研究主题和谈论话题。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义和精神实质,通过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表现出来,或者说,只有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要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表明,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受到的伤害、马克思主义发展遭受的曲折,原因一般都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遭受了破坏。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问题”历来是整体的马克思主义问题。
以往那种由学科设置造成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散存在,是“肢解马克思主义”的不自觉的形式,并由此产生一种“泛马克思主义”观念。这种观念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学科与非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界限相对化(其结果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边缘化),就是在学科意义上既把哲学的、经济学的和政治学的各马克思主义专业的教学和研究看作是“搞马克思主义的”,也把诸如马克思主义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等,也看作是“搞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个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整体性问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和从这一要求出发的关于建立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整体性问题研究的专门机构的要求,就用一种“泛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整体”(实为“虚拟整体”)掩盖了和代替了。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及其发展来说,马克思主义向各个学科的广泛渗透(不管这种渗透性是强还是弱)应该说是一种积极现象,它毕竟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的扩大,既有利于各个具体学科的发展,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学科渗透中从这些学科的发展中吸取营养。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学科性的分散存在(即便它表现为一种全面性的分散存在),它与马克思主义的综合性、整体性存在不是一回事。而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分散性和广泛渗透性存在,又往往成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存在的抵抗因素,因而也就成为我们在理论上和学科设置上提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要求的原因。
如果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持一种自觉的态度的话,在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和体制上,就要打破那种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存在的“观念整体”、“虚拟整体”,而构建一种其存在的现实整体。这个现实整体,就高等教育的学科体制来说,是独立的综合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立;就与此相关的高校和研究单位的建制来说,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综合研究和教学的专门机构的建立。
现在大体来看,这已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了。在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过程中,从综合的和整体的马克思主义观和马克思主义发展需要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立实现了,一些高校也纷纷成立了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综合研究和教育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所以,以上议论只能被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建立和马克思主义独立的综合研究和教学单位建设的合理性的论证。
马克思主义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是人类教育史上的创举。我们在为这一学科的创立兴奋之余,还应意识到,我们同时面临着巨大压力,即我们将拿什么回报社会,回答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和来自学界的挑战?我们只能尽快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好,为培养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做出贡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二、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具有实质意义的是使该学科成为内在性整体
作为学科体制建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现实整体,但它还是一个外在性整体,一种形式的整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要求把这一外在整体发展为内在整体,形式整体发展为实在整体。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整体的建设不能指靠理论、学术以外的力量,而是理论、学术自身的力量,特别是依靠广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自身的努力和智慧。这种努力和智慧首先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各个专业的发展上,也同时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学科与仍存在于传统的哲学、经济学和政治学学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个专业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在与其他传统学科内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研究和发展的关系上,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研究、教育和“理论实践”(包括理论宣传和理论斗争)之间的关系上,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上。所以,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经建立,所谓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就有了包括上述方面的多层意义。所以,所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整体的发展也就是上述方面的努力的结果,是上述方面的关系的有机统一。
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由外在整体向内在整体转化、形式整体向实在整体转化的,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整体的各个要素(即上述各种“关系”方面)之间的关系状况,动态地看,是这些要素、方面之间的联系、协调、整合和建构。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的智慧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联系,是指对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和方面的认知,也就是说,认识其他学科、专业和方面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关联。彻底的认识不仅是对其联系性存在本身的认知,而且是对联系状态的,特别是联系的层次、结构的认知。
协调,是指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相关学科、专业和方面的关系由观念的联系发展为实际的联系的首要步骤。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能动的实际的行动,其功能是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一切相关因素真正能够联系起来。协调,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等专业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协调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指导,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和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发展的支持和推动。在实际的专业关系中,突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关系。广义地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和国外马克思主义都属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范畴,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能不讲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和国外的发展。而当它们成为三个独立的专业之后,就有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在时间上如何切割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涉及三门课程的关系和三个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其研究方向和学位论文选题的范围问题,这特别需要做好三个专业的协调。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传统学科中的三个马克思主义专业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协调。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专业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是否有独立存在的必要?如有必要,它与综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什么关系,这种关系如何在逻辑上阐释清楚?这三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存在是有利于综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还是不利于综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并且在它们各自独立存在的情况下,如何使传统的各马克思主义专业有利于综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的。它们之间的矛盾和协调问题,在实际的研究和教学中比它们在理论或逻辑上的表现显得更为突出。因为就大学院系建制来说,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们一般属于两个或几个不同院系,也就是由于某种原因,在马克思主义各相关学科的关系上存在着人为造成的分割状态。这是我们提出马克思主义各相关学科之间必须协调的现实根据。当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的协调关系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这里只是谈到它的主要的和突出的方面。
整合,是协调的继续,是特殊的协调。表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相关学科、专业的关系上,是否可以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整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去,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而如果说在逻辑联系上它们还有独立存在的必要的话,在行为和机构上的整合则是完全必要的。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中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是否可以整合到哲学学院、经济学院和政治学院?或者把这三个专业在机构上整合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或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而我们经常遇到的又是研究和教学力量的整合,由于历史的原因,多数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力量表现不足,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摊子是否要铺得那么大,是值得考虑的,适当的撤并、整合、重组是必要的。
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总任务、总要求。联系、协调、整合,都应归结到建构上来。建构是一种创新,是发展的具体的实现形式。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应着眼于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它本身就是建构的结果。新兴学科有一个优势,就是它有着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构“空间”有以下方面:第一,专业建构。目前的四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我们有可能也有必要提出新的专业和学科。第二,研究方向的开拓。在这方面我们目前大有作为,而且可能是我们目前建构的主要努力方向。第三,体制创新。要努力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体制。目前应以如何建设一个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教学为一体、融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与综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为一体的体制为重点。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认识和建构要有新思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首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础,只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经验和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其实,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的目的都是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适应于历史发展和无产阶级实践的需要。
其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提出的大量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方面,而且对现实产生的大量实践问题的认识也依赖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依赖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性认识,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第三,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个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本身的普遍的和现实的适应性的认识外,还有个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问题。这个问题既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有关,又影响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也影响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命运。长期以来,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都有不同的理解,诸如伯恩施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的两大部分的划分,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划分,一些学者的马克思主义最普遍原理、普遍原理和应用理论的划分,一些学者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和“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等。这些划分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所谓不正确,主要表现为不能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或者说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例如,根据马克思主义主题的变化而进行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的划分,就导致对这“两种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部分的否定,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与“现代”的划分,其结果也基本如此。
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上,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结论仍然主导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体系的认识。根据今天的科学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特别是在这种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向各个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广泛渗透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化趋势,凸显了“三个组成部分”结论的局限性。基于此点,一些学者关于把列宁的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说法理解为或修改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我以为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的观点仍然不能完全正确地说明马克思主义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其理论的和方法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原则或整体性马克思主义观。因此,一个重要的理论任务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的编写中,揭示并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但是,“三个组成部分”已经成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结构的思维定式。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的编写还是阅读,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或在肯定意义上或在否定意义上受这一定式的影响。而如果我们不打破这一思维定式,我们就不可能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构建上达到一个新境界,实现一种新突破。我们承认,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的经验,列宁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结论,有其具体的历史的合理性,并且在今天仍不失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体系的结构和内容的指导性线索。但是,矛盾的是,在我们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和建构中,为了更为客观地展现整体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又必须打破在我们的思维中有些固化了的“三个组成部分”理念(哪怕是仅仅作为一种建构性的技巧)。这是理解和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起点,是建设独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起点。打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认识的“三个组成部分”论,实际是打破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时和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学科意识问题。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而根据马克思主义自身性质和特点,面对其他的科学学科,马克思主义要建设成为真正的独立的一级学科,需要的恰恰是“学科无意识”。所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结构,特别是“三个组成部分”结构的拆解与独立的新兴的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的重构是同步的。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