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电视台,广西 南宁市 530022)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美食类纪录片的数目也越来越多,引起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基于此,本文分别就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创作的“得”与“失”展开分析,论述其积累了纪录片的拍摄经验、缺乏故事背景作为线索等实际情况,再以此为基础,分析基于“纪实原则”与“价值诉求”的美食类纪录片创作建议,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和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纪录片;饮食文化;消费满足;文化内涵
前言:
纪录片(documentary)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以美食作为核心核心对象的纪录片即美食类纪录片。该类纪录片最初出现于美国,20世纪末期传入我国。我国目前参与美食类纪录片制作的专业团队、机构已经超过100家,分析美食类纪录片创作得失价值突出。
1.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创作的“得”
1.1积累了纪录片的拍摄经验
作为一种电影艺术形式,纪录片进入我国的时间相对不长,我国商2业化电影制作建设经验的不足进一步影响了纪录片的拍摄能力,在此背景下,美食类纪录片以其较为广泛的影响力得到了观众认同,为纪录片制作积累了很多经验。美食纪录片的内容,有别于我国纪录片领域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人文、社会现实、自然地理、文献档案等作品,其产生时机也来自于我国纪录片创作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主导向大众文化主导过渡的阶段,迎合了受众的消费性、娱乐性需求。这使其市场庞大,受众广泛,拍摄的经验也能得到快速的、多方面的积累,如目前我国各地超过60个电视台持续进行美食类纪录片播放,这是此前其他类别的纪录片不可比拟的。
1.2弘扬了饮食文化
我国美食类纪录片拍摄的一大特点是强调各地美食特色,经过一些特殊的艺术处理方式吸引观众观看,客观上弘扬了我国悠久、丰富的饮食文化。如《舌尖上的中国》系列节目,食物的制作过程以奇观表演的方式展开,无论是制作时机、制作方式还是制作流程,多体现其独特性、复杂性甚至是怪异性。即便是日常的厨房和食物制作方式,也多采用仪式化和陌生化的方式增强其神圣感和象征性,这一典型的夸张手段十分有效的吸引了观众,使饮食文化的传播较传统形式效果更佳理想。
2.中国美食类纪录片创作的“失”
2.1缺乏故事背景作为线索
我国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往往缺乏故事背景作为线索,较一些成熟的西方作品缺陷明显,观众可能被某一期内容吸引,但并不被后续的节目内容持续吸引。偏重于通过夸张的手法进行记录叙事,割裂了纪录片文本的时空完整性,导致受众收视印象的碎片化,与此同时,该叙事风格挤占了故事在美食纪录片中的空间,削弱了美食纪录片的情感传达能力。如在展现某一地区美食的过程中,强调展现食品制作的过程,观众的吸引力为食品所吸引,纪录片中其他元素的价值大为降低。人与食物、与环境、与民族故乡家园的关系等等主题呈现,依赖的是故事。有故事才有人、有情节、有情感,才能使纪录片的价值得到更有效的展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片面强调消费满足
消费满足是目前我国美食类纪录片的一大特色,通过一再强调纪录片中的美食迎合大众文化,通过大众文化强调娱乐性和消费主义,最终与当前电视文化从精英和民族宏大叙事向大众消费转型趋势相契合,这导致我国美食类纪录片缺乏厚重的文化气息和纪录片应由的庄重感,几乎成为单纯的消费节目。市场压力、新媒体传播方式等因素也迫使纪录片从主题上做到了选材下行,关注大众的现实生活,以规避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压迫感和人类学纪录片的疏离感,从而激发受众的收视热情。这一情况可以理解为市场经济的实际要求,但也不可避免的降低了纪录片的长远价值,后续工作中应寻求解决。
3.基于“纪实原则”与“价值诉求”的美食类纪录片创作建议
3.1强调客观反映核心事物
过强的仪式感以及奇观叙事方法,提升了观众观看美食类纪录片的兴趣,但也影响了客观元素的有效传递,是一种带有消费引导性的宣传手段,着眼于“纪实原则”与“价值诉求”,应在纪录片的创作中予以避免,更注重客观反映核心事物。如某节目强调传递少数民族美食文化,可以建立完整的故事线索,罗列需要展示的美食内容,以一个故事作为一类美食的展现载体,以手抓羊肉展现内蒙古家庭游牧文化,以风干肉展现西南少数民族食品保存文化,强调通过记录片反应客观事物,而不是进行过分的解读和加工,使纪录片偏离“记录”这一主旨。此外,还应注意创作过程中的技法,使用长镜头和特写镜头无可厚非,但频繁的镜头切换、特写镜头展示似乎并不必要,容易导致观众精力分散。
强调提升文化内涵
文化内涵的提升,是纪录片区别于一些简单叙事影片的主要特点,本质上看,美食类纪录片对食品的宣传,是对文化的一种变相消费,这种消费以观众对美食的好奇甚至猎奇心理作为基础,并不是最有价值的文化传扬方式。后续美食类纪录片的创作更应强调多种文化的综合展示,包括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等等。如上文所述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很多与民族历史、发展息息相关。满族民众习惯制备肉制品、萨其马,这些食物能够满足冬季猎物短缺时的饮食需要,与满族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发展直接相关。制作美食类纪录片时,可以在展示美食的同时,引入其他文化元素,综合提升美食类纪录片的内容容量和文化可扩展性,提升文化内涵,去除一味重视消费满足的浮躁感。
3.3强调建立节目品牌
节目品牌是美食类节目发展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如在提及外国美食类节目时,很多观众会自然想到《蛋糕国王》、《寿司之神》等纪录片,而我国民众几乎只能想到《舌尖上的中国》,且该节目的影响力目前也已经持续下降,品牌文化的建立在关键节点处未能实现突破。以“纪实原则”与“价值诉求”为着眼点,应强调通过有价值的线索贯穿纪录片的始终,如以某个厨师的经历为主线,建立一整套带有剧情、包括其他演员的连续性纪录片,每一集纪录片展示一个故事,以人物经历贯穿始终,观众可以在欣赏节目的同时关注剧情,被长期吸引,最终节目能够渐渐成为一种文化,其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也会大为提升。不过该构想需要较多资金作为支撑,实现上存在一定难度。
总结:
综上,我国美食类纪录片创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实际问题。从创作的“得”方面来看,相关纪录片弘扬了饮食文化,也积累了纪录片的拍摄经验;从“失”的角度来看,美食类纪录片缺乏故事背景作为线索,而且片面强调消费满足,并不是完全成功的。基于“纪实原则”与“价值诉求”的美食类纪录片创作,应强调客观反映核心事物、提升文化内涵,实现纪录片创作价值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皖豫.中国美食类国产纪录片的出路——以美国、韩国为例进行的对比[J].科技经济导刊,2017(09):137-138.
[2]郭学文.是昙花一现 还是类型化载体?——我国美食纪录片的隐忧与未来[J].现代视听,2016(01):77-79.
论文作者:封春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