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辍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大学辍学论文

关于山西省辍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西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在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省的山区农村,中小学生的重读、辍学等“教育浪费”现象一直困绕着基础教育效益的提高,这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亚太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难题。

国家教委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降低重读、辍学率的重要性,由世界银行贷款支持的中国贫困省教育发展项目初、中等教育部分将重读、辍学列为研究子专题,为全面系统地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据此,1994年国家教委贷款办、北京大学高教研究所与湖南、湖北、陕西、山西、云南、贵州6个项目省三方签署了项目研究的有关协议。此项目的目的是通过对6个项目省重读、辍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各省存在的重读、辍学现象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原因,为降低初、中等教育的重读率和辍学率提供政策性建议。

二、研究方法

根据北京大学国家课题组与6省子课题组达成的共识,1995年11月山西省重读、辍学项目研究课题组使用北京大学研制的4套问卷,在山西省代县、中阳和浮山三个样本县的21所学校(每县2所初中、5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对象是辍学生、在校生、学生家长、学校校长和班主任等。4套问卷是:(1)《问卷Ⅰ——辍学学生和家长问卷》。小学每校1人,初中每校2人共计37人。抽样方式任选,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0份。(2)《问卷Ⅱ——在校生和家长问卷》。由课题组成员或学校组织发放填写和回收。其中,每所小学50人,(每年级抽取样本10人,随机分布于各班,初中每校30人,每年级随机抽样10人。每套问卷每县合计样本量310人(初中样本量小于规定数)。(3)《问卷Ⅲ——校长问卷》。由定点学校校长填写,每校1人,每县合计样本量7人。(4)《问卷Ⅳ——班主任问卷》。由课题组成员负责组织发放、填写和回收。每所小学5人,每所初中6人。随机分布,若年级班主任少于上述规定数可按实际情况处理,即有多少人抽样多少。本问卷每县规定的样本量为37人。

需要指出的是,定点校小学的规模均较小,15所小学中有14所小学的教师总数在10人以下,其中5人以下的学校就有8所,小学教师总数仅有89人。再加上有的学校仅有2个或3个年级。因此实际抽取的样本少于计划样本。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辍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我们共调查了13名辍学生,现重点选取了10名学生的问卷作统计分析。

表1是10名辍学生调查的结果。在10名辍学生中有8名是男生,2名女生。辍学时间平均0.8年。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学习成绩比较差,都属于中下等学生,下等学生占60%,留过级的占50%,学习遇到困难时家里人很少或从不辅导的占60%,学习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教学内容过难(占10%),学习没有动力和兴趣(占50%),以及家庭经济困难(40%)。当问到是谁决定不再上学的?80%的同学都是自己决定的,家长不让再上学的只有10%。这10名辍学生不上学后,在家里闲着的4人,家务劳动的3人,务农的2人,被工厂招工的仅1人。当问到还想上学吗?想上学的只有2人,其余是不想或不知道。

(二)在校生家长、辍学生家长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表2反映了在校生家长和辍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价值观念。

对于读书有没有用的回答,在校生家长中有93.1%人认为是有用的,即使孩子不上中专、中师或大学也有82.3%的人认为有用,只有16.1%的人认为没用。辍学生家长也有同样的看法。对于供养孩子上学的意愿和决心是显而易见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也要让孩子读完小学、初中的家长都在80%左右,即使高中以上教育需要缴纳学费,即使高中以上教育的毕业生需要自己找工作也要供孩子继续上学的分别占到88.9%和78.3%,说明高中以上缴纳学费和毕业后自己找工作的改革,对于家长供孩子上学影响并不大。对于“我的家庭难以负担多个孩子上学”的问题,在校生家长中有24.6%的家长同意这一观点,辍学生家长有40%的家长同意这一观点。说明在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确是造成辍学的原因之一。

表2的数据中还表明了家长对学生学习、学校环境、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对孩子学习成绩差,对学习没有信心的看法,在校生家长同意这一观点的占20.3%,辍学生家长占50%。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看法,在校生家长和辍学生家长分别为10.9%和50%。可以看出,辍学生学习成绩差和对学习不感兴趣也是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校长问卷与教师问卷的统计分析

1.校长、教师对辍学原因的分析

对辍学原因的分析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家庭因素,二是学生个人因素,三是学校、教师、同学等环境因素。

表3表明了21名校长和66名教师对辍学原因的看法。

从家庭因素分析,主要是家庭贫困、兄弟姐妹太多、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或用处很小。其中同意家庭贫困造成辍学的校长与教师分别占到71.4%和66.7%;同意兄弟姐妹太多、家庭难以负担的校长、教师分别为61.9%和60.8%;同意家长认为读书无用或用处很小的校长、教师分别为38.1%和36.4%。

从个人因素分析,同意因病不能上学的校长与教师分别为33.3%和47%;同意学习成绩差,学习没有信心的校长、教师分别为66.7%和50%;同意毕业后没有着落,不想再学下去的校长和教师分别为47.6%和51.5%;同意高中以上教育要收费,家里负担不起的校长和教师分别为71.4%和56.1%;同意学一门手艺以求早日谋生的校长和教师分别为52.4%和45.5%。

从环境因素分析,同意学校环境差,教育设备不足观点的校长占28.6%,同意因学校收费过高而造成辍学原因的校长为16%,教师为24.2%。这几个原因可能是造成辍学的环境因素的主要原因。对于其他原因如:教师教学质量不令满意,听不懂教师讲课用的语言,重男轻女、重女轻男以及因本地文化习俗或宗教原因等基本均持否定态度。

2.辍学对个人、同学、学校及社会产生的影响的分析

表4表明了辍学对学生个人、其他同学、学校教学管理以及社会等方面有可能产生的影响。

对学生个人来说,认为造成学生自尊心下降的校长和教师分别为28.6%和27.3%,而52.4%的校长和63.6%的教师认为不是。

对其他同学的影响:校长和教师分别有71.4%和75.8%认为不会造成其他学生也因此而辍学,有76.2%的校长和66.7%的教师认为不会造成其他学生不安心学习。

对学校教学管理的影响:有76.2%的校长和66.7%的教师认为不会造成教师对教学失去信心;有66.7%的校长和72.7%的教师认为不会造成行政人员对学生的管理感到困难。但有42.9%的校长和31.8%的教师认为辍学会使学校纪律好转。

对社会的影响:有28.6%的校长和27.3%的教师认为辍学会造成社会不安定,认为给工厂招收童工提供了机会的校长为19.0%,教师为19.7%;认为辍学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校长和教师仅为9.5%和3%。

四、综合思考

通过定点调查研究,对于辍学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作如下的综合思考。

1.中小学教育出现的学生辍学现象,这是社会综合症的反映,是脆弱的教育在内外多重因素复合效应下产生的结果,绝不是简单的、某一因素呈线性的因果反应。

2.长期贫困而又超负荷运行的教育,面对近年来日益活跃的商品经济和分配不公,知识与价值反差的现实,大大加剧了教育内部凝聚力与外有吸引力的矛盾,大批学生厌学、弃学正是这种矛盾尖锐化的体现。

3.学生辍学是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从我省调查结果看,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原因和教育内部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

第一,地区和家庭贫困是辍学的第一位原因。我省广大的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有的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要支付子女的费用还比较困难,加上近几年物价上涨及不合理收费等因素,小学生收费一般在50-100元左右,中学生150-200元左右,远远超过了一些学生家庭的承受能力。

第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新的“读书无用论”。有些家长囿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认识不到教育在发展生产、劳动致富中的作用。觉得送子女上学是“白花钱”,有的则认为与其让孩子在学校混,还不如早点出来挣钱。因而不支持子女上学,甚至迫使他们辍学。

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辍学的影响还表现在将升大专院校,跳出“农门”作为子女上学的唯一目标。因此,当升学希望破灭时,便让子女离开学校。

(2)教育内部因素的影响

第一,教学经费紧张,办学条件差,严重影响了办学效果。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缺乏,不少学校不仅缺少图书室、实验室和实验器材,甚至连起码的教学设备和设施都不具备,有的学校由于缺少办公经费,连纸张和粉笔都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在贫困地区从教的教师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相当差,教师普遍抱怨其工资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要求,而且工资还常常不能按时得到,因而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许多民办教师不得不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去维持生计。总之,办学条件差造成的教育质量低是影响学童就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第二,师资水平低,教育方法不当,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调查表明,辍学率较高的地方,教师的合格率往往较低。由于教师水平低,教学方法陈旧、呆板,使学生感到学校生活枯燥无味,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一些学生从厌学走向辍学。特别应当指出的是,有些教师不仅仅是因为水平低,更多的是缺乏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造成了有的学生因与教师关系不好而辍学。

第三,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办学指导思想下,只重视毕业班和“尖子”学生而忽视起始年级的教学和对“差生”的转化工作,甚至把“差生”看作影响“升学率”的“包袱”加以歧视,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学生的辍学。

第四,办学形式和教育内容、方法脱离当地生活环境和生产实际。首先,学校布局上是否有利于学龄儿童就近入学是一个重要因素。其次,有些地方办学形式过于单一或强调“正规化”,校历和教学时间安排不适合当地特点,给学龄儿童就学带来困难。此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脱离当地生活和生产实际,使得学校缺乏对儿童的吸引力,培养出来的学生“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这些都是造成辍学的原因之一。

上述教育内部的种种弊病,导致了学校教育质量低劣,进而导致了学生成绩差,感到升学无望,丧失学习信心而造成辍学。

(3)社会因素的影响

来自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轻视知识、轻视教育等不良风气和社会观念上。社会上“脑体倒挂”、“知识贬值”、新的“读书无用论”等大环境不断反映到学校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这种商品经济和脑体倒挂成为辍学的诱发因素和催化剂。

五、对策建议

为有效地降低辍学率,特提出如下建议:

1.中央、省、地(市)、县(区)、乡(镇)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各级教委都要十分重视辍学生问题。不仅要把它作为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认识和对待,还要把它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来认识和对待,不断提高控制辍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克服“非正常流失不可避免论”的倾向。

2.要大力宣传,坚决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使小学、初中教育真正成为强迫教育。要抓好“两关”,既抓好入学关,又把好流失关。要把提高普及率,保证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和制止流失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两个根本环节来抓,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3.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和办学方向,加强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进一步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真正做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4.继续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培训和管理。要对贫困地区的学校实行倾斜政策,力争尽早实现“一无两有”、“三配套”。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抓教师培训的提高和严格管理,优化管理,注意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

5.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各级党委、共青团、妇联、工会、工商、司法等部门要从本部门工作的实际出发,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努力做好控制辍学率的工作。

标签:;  ;  ;  

山西省辍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_大学辍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