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

孙兆家[1]2003年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通过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的舒张早期和晚期运动速度(Em与Am)以评价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并与二尖瓣前向血流频谱以及肺静脉血流频谱方法进行对比,确定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在评价左室整体舒张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不同病因、不同程度的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减退病人57例(剔除心房纤颤、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中度及重度二尖瓣返流和主动脉瓣返流、心内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按照左室舒张功能分为单纯松弛性减退组(16例)、假性正常化组(27例)和限制型充盈组(14例)。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健康人2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频谱和肺静脉血流频谱的相关指标,以及应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在心尖两腔和四腔切面上分别测定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壁、下壁和前壁的运动速度,取其平均值,作为二尖瓣环的运动速度。用方差分析、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等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松弛性减退组(n=16,Em=8.7±2.1cm/s),假性正常化组(n=27,Em=8.5±1.4cm/s),限制型充盈组(n=14,Em=8.6±2.1cm/s)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均低于正常对照组(n=22,Em=15.6±3.9cm/s,F值分别为34.41,29.65和41.35,p均<0.01)。二尖瓣与肺静脉血流频谱指标E、A、S、D甚至E/A与S/D比值均随着舒张功能减退的进展呈现抛物线状变化,即在舒张功能减退的不同的阶段存在相同的数值,也就是说某一个血流频谱指标不能特异地表明舒张功能减退的阶段。而相比之下,二尖瓣环舒张期运动速度(Em和Am),特别是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m),基本上呈单相下降趋势,显示了评价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减退的准确性和鉴别假性正常化血流频谱模式的独特价值。同时也提示,在限制型充盈阶段,随着左室舒张末期压力等明显上升,假性正常化与限制型充盈阶段的Em值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F=1.97,p>0.05)。结论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m)对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评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二尖瓣前向血流频谱呈假性正常化的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减退的诊断特别有意义。同时提示,在限制型充盈期,左室前负荷对二尖瓣环的舒张期运动速度可能有一定影响。

郑光美[2]2006年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右室整体功能》文中提出目前临床对右心功能的评估尚无准确统一的方法。本研究尝试用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ulsed wave-tissue Doppler imaging,PW-TDI)所测相关时间间期来计算Tei指数,评价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患者右室整体功能,并引入PW-TDI速度指标和时间参数分别评价RHD患者的右室整体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本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组织多普勒Tei指数评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右室整体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应用叁尖瓣环的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W-TDI)所测相关时间参数计算的Tei指数评价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右室整体功能的临床价值,并分析该方法所测Tei指数与年龄、心率的关系。方法测量36例RHD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的经胸超声心动图探查的右心常规超声指标:右房横径(RA)、右室横径(RV)、右室前壁厚度(RVAW)、根据叁尖瓣返流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同时记录叁尖瓣环的PW-TDI频谱图,在同一心动周期内测量其相关时间间期: A波终末至下一E波起始的间期(a)及S波的起止间期(b),并计算出Tei指数,Tei指数=(等容收缩时间+等容舒张时间)/射血时间=(a-b)/ b。结果(1)36例RHD患者中,A组(n=20)患者虽有少量叁尖瓣返流或轻中度肺动脉高压,但并无右心扩大征象,B组(n=16)有较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及右心扩大。但A、B两组患者的Tei值均明显增大,分别为0.68±0.13和0.72±0.09,与对照组0.35±0.07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但风湿性心脏病患者A、B两组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2)单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中,Tei指数与年龄(r=0.10,P>0.05)、心率(r=0.11,P>0.05)均无相关性;RHD患者中,Tei指数与年龄(r=0.42, P<0.05)正相关,而与心率(r=0.10,P>0.05)无相关性。结论用右室叁尖瓣环的PW-TDI法获得的Tei指数可以较敏感的反映RHD患者右室整体功能的变化,该方法克服了传统多普勒血流法无法在同一心动周期测量Tei指数的缺陷,避免了生理情况下心率波动带来的误差,且简单易行,不受年龄、心率和前负荷的影响,是评价其右室整体功能的较好指标。第二部分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右室整体收缩与舒张功能目的探讨应用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PW-TDI)评价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患者右室整体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临床价值,并初步分析其变化特点与形成机制。方法测量36例RHD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的右心常规超声指标:右房横径(RA)、右室横径(RV)、右室前壁厚度(RVAW)、叁尖瓣口多普勒血流频谱E、A峰;根据叁尖瓣返流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SPAP)。同时记录叁尖瓣环的PW-TDI频谱图,测量收缩期相关指标:收缩期峰值速度Vs,射血前期时间PET(心电图QRS波起点至TDI频谱图S波起点的时间),射血时间ET(TDI频谱图S波持续时间),计算PET/ ET;测量舒张期相关指标: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等容舒张期时间IRT(TDI频谱图等容舒张波持续时间),计算Ve/Va。将RHD各组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右室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果(1)36例RHD患者中A1组(n=7)有少量叁尖瓣返流但无肺动脉高压,A2组(n=13)患者虽有轻到中度肺动脉高压但无明显右心肥大征象,B组(n=16)有明显的肺动脉高压及右心扩大。(2)单元线性相关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的PW-TDI心功能指标中,收缩期参数Vs随年龄变化不显着,而反映舒张功能的Ve、Ve/Va与年龄负相关,Va与年龄正相关。(3)在排除年龄因素影响后,A1组的收缩功能指标Vs、PET、PET/ET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变化(P>0.05),而反映舒张功能变化的Ve与Ve/Va下降,IRT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A2组以及B组的收缩功能指标Vs减低,PET延长、PET/ ET增大;舒张功能指标Ve、Ve/Va均下降,IRT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RHD患者的右室功能在肺动脉高压出现之前就已存在改变,且早期以舒张功能下降为主要表现;肺动脉高压出现后,右室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受到损害。(2)从右室叁尖瓣环的PW-TDI频谱图获得的各项指标中,Vs、PET、PET/ ET可以较敏感的反映右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变化,而Ve、Ve/Va可以较敏感的反映右室整体舒张功能的变化。(3)同左室功能参数一样,在单独应用Ve与Ve/Va评价右室功能时,应考虑到年龄因素的影响。

薛立芳[3]2013年在《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舒张性心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同步性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分析正常组和舒张性心衰(DHF)组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及左室壁运动的同步性特点;2.分析DHF组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和舒张同步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对55例舒张性心衰(DHF)患者和55例正常人利用常规二维超声和TDI检查在静息状态下取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A)、二尖瓣环室间隔侧心肌舒张早期运动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m)并计算E/Em,代表左室舒张功能;2.应用M型超声心动图在静息状态下于左室长轴切面上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3.在静息状态下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分别于心尖四腔心、两腔心以及长轴切面上测量左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部共18个心肌节段的舒张期早期运动速度(Ve)、舒张晚期运动速度(Va)以及相应的时间间期(舒张早期达峰时间-Te),并计算左室18节段心肌舒张早期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E-SD),代表室壁整体运动的同步性;以不同心肌节段的后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的舒张早期达峰时间延迟作为评价左室壁局部舒张失同步的指标。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DHF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评价指数E/Em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2.正常组左室同一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心尖部的运动速度基本呈梯度性减低;左室不同室壁同一心肌节段、同一室壁不同心肌节段的不同步指标Te无显着性差异(P>0.05);3.与正常组相比较,DHF组患者的失同步指数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4.DHF组患者左室舒张功能评价指数E/Em与舒张失同步指数Te-SD存在显着的相关性(R=0.466,P<0.01);5.DHF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Te-SD呈负相关(R=-0.535,P<0.01)。结论:舒张性心衰患者常合并左室舒张不同步,且与舒张功能减低密切相关。组织多普勒成像可以较理想地评价舒张性心衰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及舒张同步性,并且还可以较好的评价二者的相关性。

孙小璐[4]2012年在《速度矢量成像技术评价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速度矢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 VVI)技术检测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及舒张功能,评价VVI技术在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左心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住院风湿性心脏病轻度二尖瓣狭窄伴慢性房颤患者75例,按性别、年龄与相匹配的正常人75例。凡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甲亢、房室传导阻滞、有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手术病史、风湿性联合瓣膜病、明显的二尖瓣狭窄及反流、主动脉瓣狭窄及反流、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均排除在外。应用VVI软件分别测量5个心动周期心肌16节段长轴方向的心肌速度、应变与应变率,应用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收缩期心肌速度、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应变率、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心肌应变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舒张晚期应变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左室射血分数(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中观察到左室心肌纵向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从基底段到心尖段呈逐渐减低趋势。结论:在LVEF、FS均正常的风心病轻度二尖瓣狭窄伴慢性房颤患者心脏长轴方向收缩功能已发生减退。VVI技术的应用能够早期、准确的发现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病人心肌功能的微小变化,为早期诊断心肌运动功能异常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靠工具,为临床评价左心室功能提供了又一有效方法。

郭忆[5]2007年在《组织多普勒成像与全方位M-型超声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伴有正常或相对正常射血分数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中,左室舒张功能不全(LVDD)和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占40-50%。导致LVDD和舒张性心力衰竭因素有:心肌松弛异常、心肌僵硬度增加、心肌顺应性降低和左室充盈压增高等。左心室向心性重构肥厚是导致未经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LVDD的主要因素,心肌缺血和心外的病理因素也可导致LVDD。传统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方法是应用二尖瓣口血流频谱模式,近年来利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DTI)及全方位M-型超声心动图在左室舒张功能诊断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目的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TDI)与全方位M-超声心动图对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本文将29例结合常规超声和左心导管证实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患者分为A组:松弛延迟组(11例);B组:假性正常化组(12例);C组:限制性充盈组(6例)及15例左室舒张功能正常对照组,使用组织多普勒于心尖四腔心切面、左室两腔心切面和心尖叁腔心切面测定二尖瓣环运动Ea峰及Aa峰,并计算Ea/Aa。全方位M-型超声测定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VS)和舒张早期运动速度(VD),计算VD/VS比值。并比较两者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组织多普勒与全方向M-型超声对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96.7%及94.4%。组织多普勒评价各阶段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敏感性,分别为71.2%90.3%,97.7%。全方向M-型超声对左室舒张功能评价(将标准定为VD/DS≤1)时,对各阶段左室舒张功能减低的敏感性分别为:56.1%,65.3%,96.5%。结论两者均可作为评价左室舒张功能障碍的指标,而组织多普勒有更高的敏感性。

吴梅艳[6]2014年在《CMR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左心室整体功能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MR与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的对比研究。材料及方法:选取本院健康体检科、门诊、住院部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正常者各30例作为实验对象,对每一位实验对象进行心脏磁共振检查,利用MR心脏功能专用软件计算出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射血分数(EF),手动测量计算左室短轴缩短率(FS),利用时间-容量曲线计算出早期峰值充盈速率(PFR1)/晚期峰值充盈速率(PFR2)即(PFR1/PFR2);在同一天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使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如EF、FS,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DI)测量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Ea/Aa,将两种检查方法进行对比。结果:1.正常组与冠心病组的一般情况比较,正常组30例,女12例,男18例,年龄51.9±8.0(岁),体重61.3±8.1(kg),心率64.8±4.6(bpm);冠心病组30例,女14例,男16例,年龄54.7±7.6(岁),体重58.9±4.6(kg),心率66.3±4.9(bpm),两组比较无显着差异,两组具有可比性。2.冠心病组和正常组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比较:两组EF、FS、 Ea/Aa (PFR1/PFR2)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故认为冠心病组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EF、FS、Ea/Aa (PFR1/PFR2)低于正常组。3.超声心动图与CMR两种检查方法测定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正常组:①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EF为(65.4±3.6)%,FS(37.6±3.4)%.Ea/Aa(1.5±0.3);②CMR测定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EF为(62.7±3.5)%,FS(35.1±2.5)%.PFR1/PFR2(1.4±0.2);③超声心动图和CMR两种检查方法所测正常组的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EF.FS.Ea/Aa即PFR1/PFR2)的比较: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与CMR测得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EF.FS有显着差异(P<0.05),故CMR所测得的EF、FS值较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所测值低;超声心动图(TDI)与CMR测得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Ea/Aa(即PFR1/PFR2)无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行相关性检测,两种方法测得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Ea/Aa(即PFR1/PFR2)相关度1=0.628p=0.000,相关度良好。冠心病组:①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EF为(60.5±1.9)%,FS(33.5±1.9)%.Ea/Aa(0.7±0.2);②CMR测定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EF为(54.3±3.0)%,FS(30.6±2.0)%.PFR1/PFR2(0.6±0.1);③超声心动图和CMR两种检查方法所测冠心病组的左心室整体功能参数(EF.FS.Ea/Aa即PFR1/PFR2)的比较: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与CMR测得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EF.FS值有显着差异(P<0.05),故CMR所测得的EF.FS较超声心动图(M型超声)所测值低;超声心动图(TDI)与CMR测得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Ea、Aa(即PFR1、PFR2)无显着差异(P>0.05),进一步行相关性检测,两种方法测得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Ea/Aa(即PFR1/PFR2)相关度r=0.637p=0.000,相关度良好。结论:1.本实验冠心病组大部分患者(M型超声:29/30;CMR:20/30)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仍在正常范围内;冠心病组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Ea/Aa均异常(30/30)。因此,本组冠心病患者的左室整体舒张功能异常常见。2.M型超声与CMR所测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参数EF、FS值有差异,CMR所测得的EF、FS值较M型超声所测值低。冠心病组两种方法测量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EF、FS值异常的病例数有差异,其临床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3.TDI与CMR测得左心室整体舒张功能参数Ea/Aa比值(PFR1/PFR2比值)无显着差异,两种方法测量的相关度良好。

杜丽娟[7]2008年在《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显像技术评价左室心肌扭转运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虽然心脏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已发展到了细胞与分子水平,但直到心肌带(ventricular myocardial band, VMB)学说的提出,人们才清楚地认识到整个心室肌是形式与功能结合的最完美产物之一。VMB学说认为心室肌在解剖上呈一条纵形带状结构,它起自肺动脉后呈螺旋形环绕至主动脉,形成两个螺旋,分别称基底环和心尖环,基底环包绕右室和左室心底部,心尖环先螺旋下降,至心尖后再扭转向上,构成了心尖环的降段和升段。在心动周期中,基底环与心尖环的协调运动是心脏整体射血和充盈的力学基础,正常心室肌带螺旋结构中斜行心肌纤维的角度是保证心室收缩期正常射血和舒张期抽吸血液的决定因素。心肌带概念的提出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对心肌解剖结构的认识,为深入理解心肌的功能与病变,如心肌收缩顺序、心动周期的力学机制、扩张型心肌病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等,奠定了基础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基于对心肌解剖结构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影像学对心脏生物力学运动的研究已经从单纯左心室短轴、长轴的心肌运动和射血分数评价深入到对心脏做功过程中心室肌空间形变的研究,其中包括左心室的扭转运动。左室心肌扭转指心尖部相对于基底部的沿左室长轴的旋转运动,被认为在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682年William Harvey首次描述左室心肌扭转以来,对心肌扭转的评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核磁成像技术在该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因帧频较低、费用昂贵等多种原因不能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基于组织速度成像的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被用于评价心肌的纵向形变,但受角度影响较大。新近开发的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显像(Speckle- tracking imaging, STI)技术可以在高帧频条件下通过识别和跟踪心肌内部的自然声学斑点的空间运动,获得组织在心动周期内的形变信息,从而定量得出节段心肌的运动速度、应变、位移、旋转角度及速度等参数,定性和定量分析心脏的运动力学特征。该技术可以对正常与不同病变状态下的左室心肌扭转进行无创评价,为临床评价心脏的整体与局部力学运动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大量研究证实STI技术评估心肌扭转与MRI、DTI等技术所测值具有高度相关性,是一种更简便易行、无创的评估左室扭转的新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应用STI技术探讨正常成人左室心肌扭转特点及其相关因素,进一步验证STI技术无创评价左室扭转运动的可行性。本研究的第二、叁部分应用STI技术分别对血糖控制良好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前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肌扭转运动特点进行探讨,观察不同病理状态下左心室扭转的早期变化规律,为临床左心室功能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为临床心脏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奠定基础。第一部分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显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扭转目的:应用STI技术观察正常成人左室心肌扭转特点,分析其与常规左室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年龄、性别等生理因素对各参数的影响规律。方法:选择80例门诊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7例,女43例,平均年龄(50.7±18.9)岁。应用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获得一些常规左室功能参数,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ve fraction, LVEF)、缩短率(short fraction, FS)、博出量(stroke volume, SV )以及E/A、E峰减速时间(E-wave decending time, E-DT)、E峰加速时间(E-wave acceleration time, E-AT)和E峰加速度(E-wave acceleration, E-acc)等参数;应用二次谐波技术,以清晰显示二尖瓣口为标志取胸骨旁左室基底部短轴切面,无乳头肌显示为标志取左室心尖部标准短轴切面,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对左室扭转运动进行脱机分析,自动获取各平面的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前间隔等6个节段的旋转角度及速度数据,得到扭转角度峰值(peak of left ventricular twist, Ptw)、扭转速度峰值(peak twist velocity, PTV)、解旋率(rate of untwisting, Untw R)等参数。观察正常人左室扭转特点,分析Ptw、PTV及Untw R与常规左室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生理因素对各参数的影响。从心尖部观,逆时针旋转以正值表示,顺时针旋转以负值表示。左室节段扭转角度/速度定义为:心尖水平与心底水平对应节段扭转角度/速度差值;左室整体扭角度/速度转定义为:心尖水平六个节段旋转角度/速度均值和心底平面六个节段旋转角度/速度均值之差。Untw R定义为舒张期解旋占收缩期最大扭转的百分比,心率校正后Untw R=〔(Tw AVC-Tw MVO)/TwAVC×100〕/IVRT,其中TwAVC为主动脉瓣关闭时的扭转(twist at aortic valve closure),TwMVO为二尖瓣开放时的扭转(twist at mitrial valve open),IVRT(isovolumic ventricular relaxitive time)为等容舒张期。结果:本研究中共分析了984个节段,其中21个节段跟踪不满意(2.13%),跟踪不满意节段≥3个者共4人,分析时剔除。共有78名入选者进入数据统计。(1)正常人心尖水平心肌扭转运动表现为逆时针旋转为主,切面旋转角度(6.79±3.47)°,基底部表现为顺时针旋转为主,切面旋转角度(-6.01±2.22)°,左室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12.4±4.17)°。扭转速度参数的方向在收缩期主要表现为逆时针方向为主,峰值为(127.71±40.36)°;在舒张期则表现为顺时针方向为主,峰值为(-111.26±38.92)°。左室各节段心肌扭转角度与速度无明显差异(P<0.05)。(2)正常人SV、LVEF、FS和Ptw呈正相关( r=0.62, 0.62和0.88, P均<0.05);LVEF与PTV呈正相关(r=0.59, P<0.05);E-DT与Untw R呈负相关(r=-0.71, P<0.05)。(3)年龄与Ptw呈正相关(r=0.68, P<0.05),与Untw R呈负相关(r=-0.70, P<0.05);为进一步明确年龄因素对扭转参数的影响,将入选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5岁)27例、中年组(46-64岁)29例与老年组(≥65岁)22例,比较各年龄组间扭转参数差异,发现老年组Ptw(15.67±2.08°)明显高于青年组(12.56±3.57°)与中年组(13.67±2.84°), (P<0.05),但中年组与青年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老年组Untw R(0.45±0.27%/ms)较中年组(0.52±0.24%/ms)与青年组(0.59±0.33%/ms)明显减低,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叁组间P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指数、心率与Ptw、PTV及Untw R相关性不显着(P>0.05)。将受试者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两组间各参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 STI技术可以无创评估正常人左室心肌扭转。常规左室功能参数SV、LVEF、FS与Ptw正相关;LVEF与PTV呈正相关,E-DT与Untw R呈负相关。临床在应用扭转参数评价左室功能时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的影响。第二部分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显像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扭转运动目的:应用STI技术探讨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心肌扭转运动的特点,进一步明确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扭转运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门诊确诊的、血糖控制良好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37例,男性20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8.3±10.1)岁。依据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tissue Doppler imaging,TDI)测量的二尖瓣环运动Em/Am,将该组患者分为A组,即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Em/Am>1)17例和B组,即左室舒张功能异常组(Em/Am≤1) 20例。与糖尿病组年龄匹配的正常健康人24例作为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50.6±7.9)岁,应用TDI技术测量的二尖瓣环Em/Am均>1。所有入选者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得LVEF、脉冲多普勒二尖瓣流入道E峰、A峰、E/A、E-DT、等容舒张期(isovolumic relaxitive time, IVRT)等参数。应用二次谐波技术获得心底和心尖水平左室短轴图像,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对叁组研究对象胸骨旁心尖水平和心底水平观的左室扭转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得出Ptw、TwAVC、TwMVO、扭转速度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wist velocity, TPTV)以及解旋速度峰值(peak untwist velocity, PUV)及解旋速度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untwist velocity, TPUV)、解旋率(rate of untwisting, Untw R)等参数。观察叁组间各扭转参数的差异。左室扭转角度和扭转速度参数定义为心尖部相对于心底部的旋转角度和速度参数的净差。结果:本研究中共分析了732个节段,其中29个节段未满意跟踪(3.96%),4名入选者跟踪不满意节段数≥3个,研究时将其排除,共有57名入选者进入数据统计,其中糖尿病左室舒张功能正常组16人,舒张功能异常组20人,正常对照组21人。(1)叁组间的室扭转角度、扭转速度曲线形态基本一致;(2)糖尿病B组与A组Ptw(16.53±3.96°)和(15.63±2.48°)较对照组(12.66±2.96°)明显增加(P<0.05),但糖尿病两亚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3)与正常对照组Untw R(0.61±0.29%)相比,糖尿病组Untw R明显减低(P<0.05),且糖尿病B组(0.40±0.17%)低于糖尿病A组(0.45±0.21%);糖尿病B组PUV(-109.30±32.57°/s)较糖尿病A组(-116.41±34.09°/s)和对照组(-125.72±45.33°/s)增大,叁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间TPTV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STI技术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心肌扭转运动,能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左室扭转运动异常,更敏感地评估左室运动功能变化。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组左室扭转较正常人明显增强,解扭转减弱。第叁部分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显像技术评价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心肌扭转运动的初步研究目的:应用STI技术探讨前壁心肌梗塞患者整体与局部心肌扭转运动特点,进一步探讨左室收缩功能与扭转运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06年10月-2007年4月间住院治疗的陈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29例,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55~69岁,平均年龄(62.7±7.4)岁。根据LVEF分成A组(LVEF>45%)16例,B组(LVEF≤45%)13例。与前壁心肌梗塞组年龄匹配的门诊体检正常健康人22例作为对照组,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58~70岁,平均年龄(64.9±6.1)岁。超声心动图常规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stance,LVEDd)、FS、双平面Simpson法LVEF等参数。应用二次谐波技术,以清晰显示二尖瓣口为标志取胸骨旁左室基底部短轴切面,无乳头肌显示为标志取左室心尖部标准短轴切面,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对左室扭转运动进行脱机分析,自动获取各平面的前壁、侧壁、后壁、下壁、后间隔、前间隔等6个节段的旋转角度及速度数据,得到Ptw、PTV等参数。观察陈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整体及局部扭转特点。从心尖部观,逆时针旋转以正值表示,顺时针旋转以负值表示。结果:本研究中共分析了612个节段,其中31个节段未满意跟踪(5.1%),共有6名入选者跟踪不满意节段≥3个,研究时将其排除。共有45名入选者进入数据统计,其中心梗A组15人,心梗B组10人,正常对照组20人。(1)与正常组Ptw(12.77±2.67 o)相比,心梗B组左室整体Ptw(8.03±4.89 o)明显减低(P<0.05),心梗A组(11.38±3.11 o)未见明显变化(P>0.05);心梗B组整体PTV(100.62±21.41o/ms)较正常组(127.52±35.54 o/ms)和心梗A组(125.57±37.01 o/ms)组明显减小(P<0.05);(2)心梗A组心尖部旋转角度(5.04±1.76 o)较正常对照组(6.74±1.90 o)减小(P<0.05);心梗B组心尖和心底部旋转角度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相比,心梗A组左室前壁、前间隔扭转峰值较正常组减小[(10.34±1.85o) vs(12.01±2.35o)和(9.34±1.94o)vs(11.57±3.01 o)](P<0.05),其他室壁扭转运动未见明显异常(P>0.05);心梗B组左室各节段扭转峰值均减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心梗A组比较,心梗B组各节段PTV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射血分数减低的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左室扭转明显受损,STI技术可无创评估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左室整体与局部扭转运动,为临床左心室功能评价提供客观依据。

倪锐志[8]2009年在《用应变和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心功能》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用应变和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猪心功能及与压力容量环结果比较研究目的用超声心动图无创性评价局部心肌的收缩舒张功能,为临床心脏功能快速、准确诊断提供依据仍是当前超声领域要解决的课题。本研究以“压力—容积环”作为金标准,比较几种负荷状态下左室功能的不同参数,探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和应变成像技术评价心脏功能的价值。证实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和超声应变成像技术可以作为评估心功能的手段,为进一步评价更为复杂的心脏手术的心功能变化提供参考资料。方法试验用10头麻醉猪,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经颈动脉插入心导管至左心室,建立压力-容量环。经股静脉插管进入下腔静脉,充盈球囊阻断下腔静脉降低前负荷。经股动脉插管进入降主动脉,充盈球囊部分阻断降主动脉增加后负荷。分别采用增加麻醉剂量减弱心肌收缩力,注射肾上腺素加强心肌收缩力。分别在基础状态、改变心脏前后负荷、改变心肌收缩性状态下,经心导管插管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容积流量改变;超声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左室心肌的收缩、舒张速度;超声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测量左室心肌的应变值和应变率。将超声测值与压力-容量环测值比较,同时比较不同血流动力学下超声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1.不同血流动力学状态下超声测量左室不同心肌节段应变值与压力-容量环测量前负荷再充盈搏功(PRSW)测值相关良好(r=0.59~0.81)。2.不同血流动力学状态下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左室侧壁、室间隔、左室后壁不同心肌节段收缩运动速度与压力-容量环测量前负荷再充盈搏功(PRSW)测值相关良好(r=0.52~0.64)。3.基础状态下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从心底至心尖长径应变值、室间隔与左室后壁短径应变值呈非同一性。4.组织多普勒成像测量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从心底至心尖收缩期、舒张期峰值速度也不一致。5.超声测量应变值和运动速度,随血流动力学状态变化而改变。6.超声显像成功率,组织多普勒成像最高(94%),应变成像次之(86%~91%),应变率成像(23%)和斑点追踪较差(29%~41%)。结论1.超声应变成像和组织多普勒成像能够定量和准确评价静息状态和不同负荷状态下局部心肌的收缩功能。2.静息状态下,左室壁侧壁与室间隔、左室后壁与室间隔不同节段应变值和收缩、舒张峰值速度非同一性。在改变心脏负荷以及改变心肌收缩力等不同血流动力学条件下,仍然保持这种差别的规律性,提示应变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指标属于负荷依赖性,在分析室壁节段运动异常时应考虑其规律性。第二部分应变和应变率成像评价冠脉支架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研究目的探讨应变和应变率成像技术在定量评估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变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心内科住院诊断为CHD并行冠脉支架术患者30例,男23例,女7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5.75±9.03岁,分别在术前1天及术后7天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用二维灰阶和M型超声观察左室室壁运动,用Simpson双平面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EF);在超声组织速度成像(TVI)状态下获取心尖四腔、两腔、左室长轴切面动态图像,将室间隔、侧壁、前壁、下壁、前间隔和后壁分别按照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划分为18个节段。观察经支架治疗室壁的基底段和中间段,测量其收缩期最大应变(ε)和最大应变率(SR)数值并与20例健康人相应节段心肌比较,同时分析冠心病患者冠脉血运重建前后经支架治疗心肌节段的应变(ε)和应变率(SR)变化及左室整体收缩功能(EF)变化。结果1.正常对照组240个被研究心肌节段,235个节段的应变和应变率—时间曲线的形态整体有一定的规律性,收缩期最大应变和收缩期最大应变率数值个体变化不大。其中95个节段(约40%)可检测到心电图T波后出现的代表室壁收缩后收缩(PSS)的应变率波形。2.CHD患者术前被研究心肌节段共360个,二维和M型超声结合检出122个室壁运动异常节段,185个节段的应变和应变率—时间曲线失去正常形态,轮廓杂乱,波峰低小、消失甚至倒置,峰值较正常心肌节段明显降低(P<0.05),被研究心肌节段中有160(85%)个节段出现收缩后收缩(PSS)波;左室射血分数(0.536±0.084)低于正常对照组(0.719±0.061),P<0.05。3.冠脉造影显示狭窄严重并经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缺血心肌节段共188个,术后观察和前后对比分析只研究这些节段。二维和M型超声显示的122个室壁运动异常节段中有102个节段与冠脉造影显示狭窄严重并支架术治疗的分支对应的供血区域一致,二维和M型结合检测缺血心肌灵敏度为54%,特异度为88%;185个应变和应变率异常节段中有172个节段与冠脉造影显示狭窄严重并支架术治疗的分支对应的供血区域一致,检出缺血心肌灵敏度为91%,特异度为92%。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7天,102个室壁运动异常节段中有97个节段运动较前改善或恢复正常,172个术前应变和应变率—时间曲线波形异常的节段中有169个节段波形趋于正常,轮廓趋于整齐,原降低的峰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但较正常心肌节段仍减低,160个出现PSS波的节段中有92个节段的PSS波消失或峰值降低。术后7天射血分数(0.582±0.079)比术前1天的射血分数(0.536±0.084)升高,p<0.05。结论超声应变和应变率成像可识别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节段,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二维和M型超声观察室壁运动,能定量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左室壁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变化,客观评价冠脉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判断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收缩后收缩可能是识别心肌缺血的一个较好指标。

丁奉[9]2004年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心脏双腔起搏心功能评价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评价心脏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价值。 方法 应用QTVI技术,测量50例植入DDD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和50例正常人的左室侧壁、室间隔、前间隔、后壁、前壁和下壁六个部位二尖瓣环的平均峰值收缩速度(Vs)、平均峰值舒张早期速度(Ve)和平均峰值舒张晚期速度(Va)。并将平均Vs与simpson’s法测量所测的左心输出量(LVCO)、平均Ve/Va与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的比值作相关分析。 结果 起搏治疗组QTVI所测量的二尖瓣环的平均Vs与LVCO呈正相关(r=0.638,p<0.001),与正常组相似(r=0.662,p<0.001)。起搏治疗组QTVI所测量的二尖瓣环的平均Ve/Va与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A呈正相关(r=0.703,p<0.001),与正常组相似(r=0.728,p<0.001)。 结论 QTVI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能无创、有效地评价心脏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

韩若凌[10]2003年在《超声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逆性左室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确认存活但功能障碍心肌对具有左室功能减低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或慢性心肌缺血患者有重要的预后和治疗价值。尤其在以溶栓治疗、介入性冠状动脉(冠脉)成形术和冠脉搭桥术为代表的冠脉血运重建术日臻完善并在临床日益普及的今天,变得更为必要。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可以挽救濒死心肌,有效改善和消除心肌的缺血状态,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减低心肌的电不稳定性,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发生,改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因此,在心肌梗死早期,区分可逆与不可逆功能障碍,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临床问题。在过去的十年中,一些非创伤性影像学方法已应用于存活心肌的临床检测,其中包括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心肌18氟脱氧葡萄糖代谢显像(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18F-FDG 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超声心动图技术。18F-FDG PET是目前公认的评价存活心肌的金标准,而SPECT对存活心肌的检测也有较高的敏感性,但由于二者设备价格昂贵且对人体有放射性损伤、SPECT特异性低及两者不能检测心肌收缩储备等缺点而限制了其常规临床应用。传统超声心动图虽然可以简便、直观地检测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但由于常采用目测法和多进行半定量分析,因此,主观因素较大且依赖观察者的经验。更重要的是,由于坏死心肌和存在功能障碍的存活心肌(viable myocardium, VM)即顿抑心肌(stunned myocardium, SM)和/或冬眠心肌(hibernating myocardium, HM),在静态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均表现为各种程度的室壁运动异常,故单纯依靠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法鉴别坏死与存活心肌。运动或药物负<WP=5>荷超声心动图试验诱发地室壁运动异常,可用于区分坏死与存活心肌,但当存在梗死相关动脉狭窄时有一定危险。近几年应用于临床的超声新技术(如组织多普勒成像、心肌超声造影和背向散射积分等)不同于传统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不仅能够更准确地定量分析心肌局部收缩和舒张速度,而且可以评估心肌的灌注状态以及心肌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为临床评价存活心肌提供了新的手段。因此,本研究应用这些超声新技术,通过对AMI患者心肌的组织结构和运动速度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该变化和左室形态以及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超声新技术在评价存活心肌和预测心功能恢复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寻找简便而准确地评价心肌存活性的新方法。背向散射积分(integrated backscatter, IBS)分析是通过检测心肌组织结构改变而导致的心肌声学特征改变来定量分析心肌病理状态的超声组织定征(ultrasonic tissue characterization, UTC)新技术。其主要参数为IBS和心肌IBS的心动周期变异幅度(cyclic variation of integrated backscatter, CVIB)。心肌细胞水肿、坏死、纤维化、肥大和排列紊乱均可引起IBS参数的改变,通过观察IBS参数的变化,可以定量评价该心肌的组织特性。临床上已应用于评价多种心肌生理和病理方面的研究,但AMI患者再灌注后其IBS参数动态观察的研究尚少。本研究第一部分系列观察AMI患者再灌注后IBS各参数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与左室重构和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IBS各参数定量评价存活心肌的临床价值。组织多普勒成像(tissue Doppler imaging, TDI)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评价心肌运动的新技术,能够定量分析心肌局部的运动速度,使得准确评价梗死区域心肌局部功能成为可能。本研究第二部分通过定量测定二尖瓣环及梗死节段的室壁运动速度,动态观察初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后左室局部及整体功能的改变,评价可逆性心功能障碍,预测患者预后。正常心肌室壁不同层运动速度不同,即心肌室壁存在跨壁速度梯度(myocardial velocity gradient, MVG)。当发生心肌缺血或梗死时,<WP=6>MVG消失。由于MVG分析的是局部室壁内膜侧和外膜侧的相对运动速度,因此不仅消除了心脏整体移动以及室壁运动方向和多普勒声束角度对心肌速度评价的影响,而且能够鉴别心肌的主动收缩和被动牵拉,应该对存活心肌的评价有独特的优越性。国外初步的动物实验研究显示:MVG可以鉴别梗死心肌和再灌注获救的顿抑心肌。本研究第叁部分通过观察AMI患者再灌注后MVG的变化及其与可逆性心功能障碍恢复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MVG检测存活心肌的可行性及对心功能恢复的预测价值。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背向散射积分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目的:系列观察AMI患者超声背向散射积分技术(integrated backscatter,IBS)各参数在冠脉血运重建后的动态变化。分析IBS各参数变化与左室重构和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旨在探讨IBS各参数定量评价心肌存活、预测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恢复的临床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包括36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初发AMI患者(心肌梗死组)和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双平面Simpson法计算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舒张末容积(LVEDV)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在IB

参考文献:

[1].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D]. 孙兆家. 青岛大学. 2003

[2]. 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右室整体功能[D]. 郑光美.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 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舒张性心衰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同步性的相关研究[D]. 薛立芳. 南昌大学. 2013

[4]. 速度矢量成像技术评价风心病慢性房颤患者左心功能的研究[D]. 孙小璐. 吉林大学. 2012

[5]. 组织多普勒成像与全方位M-型超声评价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D]. 郭忆. 山西医科大学. 2007

[6]. CMR与超声心动图评价冠心病左心室整体功能的比较研究[D]. 吴梅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

[7]. 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显像技术评价左室心肌扭转运动的临床研究[D]. 杜丽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08

[8]. 用应变和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心功能[D]. 倪锐志. 昆明医学院. 2009

[9].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对心脏双腔起搏心功能评价的研究[D]. 丁奉. 南京医科大学. 2004

[10]. 超声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逆性左室功能障碍的临床价值[D]. 韩若凌.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标签:;  ;  ;  ;  ;  ;  ;  

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评价左室整体舒张功能的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