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关系_经济学论文

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关系_经济学论文

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正确认识论文,关系论文,GD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4)05—0090—0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关系。要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对待现有的GDP核算制度,推进GDP核算制度的改革,防止任何片面性、绝对化。

一、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关于发展观的研究,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发展哲学、发展社会学、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学科都分门别类地进行研究。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演变过程看,对发展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明确了“增长”与“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分析了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人类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对发展的度量指标,包括GDP、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人类发展指数 (HDI)等,深入进行分析和探讨。

发展经济学建立之初,不少文献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为一谈,使用上不加区分。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就是GDP的增长。但随着发展实践的不断演进和认识的逐渐深化,人们认识到,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是有重大区别的。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是指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它一般是用实际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创新过程或变化过程。有的学者还把发展与经济发展区分开来,认为发展包含的内容比经济发展更宽。托达罗指出:“从根本上说,发展所包含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人们生活的物质与金钱方面。因此,发展应该被理解为是一个对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进行改革、重新调整其前进方向的多元过程。典型的发展,除了增加收入和产出外,还包括制度、社会和行政结构的剧烈变革以及人们社会观念的重大变化,在许多情况下,甚至还要包括人们习性和信仰的转变。最后,尽管发展通常总是仅就一国而言,但它的全面实现还要有赖于国际经济与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注:托达罗:《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中译本),第71页。)古雷特认为,发展包含有三个核心内容:生存、自尊和自由。佩鲁认为,经济增长只不过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手段,经济、政治、社会各种制度的演变和改进,也是为了给人的发展创造一种更好的社会环境。发展的目的在于人的多方面的、全面的发展,而且发展必须是系统的、协调的。阿马蒂亚·森指出:“发展可以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聚焦于人类自由的发展观与更狭隘的发展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狭隘的发展观包括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或个人收入提高、或工业化、或技术进步、或社会现代化等等的观点。当然,国民生产总值或个人收入的增长,作为扩展社会成员享有的自由的手段,可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自由同时还依赖于其他决定因素,诸如社会的和经济的安排(例如教育和保健设施),以及政治的和公民的权利(例如参与医疗公共讨论和监督的自由)。”(注: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译本),第1页。)阿马蒂亚·森改变狭隘发展观的旧范式,阐述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与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根据阿马蒂亚·森的思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从1990年起,每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对世界各国的人类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和评估。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认为,阿马蒂亚·森的著作已经对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联合国在自己的发展工作中极大地获益于森教授观点的明智和健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的《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的主题是讨论增长与人类发展的联系。该报告指出了5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无工作的增长(jobless growth)、无声的增长(voiceless growth)、无情的增长 (ruthless growth)、无根的增长(rootless growth)、无未来的增长(futureless growth)。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经济发展,即使经济增长带来了经济发展,但也不一定导致发展和人类发展。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发展所包含的内容要宽得多,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是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进一步深化和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就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因此,必须明确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GDP的增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二、发展也不能同实现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割裂开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国际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GDP是目前世界通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最重要的总量指标。它的发明与产生来之不易,是长期以来诸多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都深刻全面地论述了GDP。萨缪尔森认为,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收入帐户提供的各种数据犹如灯塔,引导决策者将经济航船驶向其目的港。没有GDP这类国民经济总体指标,决策人就只能在纷繁无序的数据海洋中茫然漂泊。他指出:“GDP和国民收入帐户的其他指标似乎很玄,但它们的确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仿佛卫星能探知整个大陆的天气一般,GDP也可以显示一国的经济全貌。”(注:萨缪尔森:《经济学》,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中译本),第314页。)斯蒂格利茨说,对很多目的而言,使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来概括一国经济的产量更方便。这个数字被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或GDP。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用一章的内容系统分析了GDP。他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他认为,这个定义中的每个词都有某种含义。曼昆深刻地论述了GDP与经济福利的问题。他说,GDP是最受瞩目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社会经济福利最好的一个衡量指标。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他引述和评论了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在1968年竞选总统时慷慨激昂地批评GDP的言论。罗伯特·肯尼迪说,〔国内生产总值〕并没有考虑到我们孩子的健康、他们的教育质量,或者他们游戏的快乐。它也没有包括我们的诗歌之美或者婚姻的稳定,没有包括我们关于公共问题争论的智慧或者我们公务员的廉正。它没有衡量我们的勇气,我们的智慧,也没有衡量我们对祖国的热爱。简言之,它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它可以告诉我们关于美国人的一切,但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以做一个美国人而骄傲。曼昆对此评论指出:“罗伯特·肯尼迪所说的话大部分都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关注 GDP呢?回答是实际上GDP高有助于我们过好生活。 GDP没有衡量我们孩子的健康,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孩子更好的医疗保健。GDP没有衡量孩子们的教育质量,但GDP高的国家负担得起更好的教育制度。 GDP没有衡量我们的诗歌之美,但GDP高的国家可以教育更多公民阅读和欣赏诗歌。GDP没有考虑到我们的知识、廉正、勇气、智慧或对国家的热爱,但当人民不用过多关心是否负担得起生活的物质必需品时,这一切美好的气质也容易养成。简言之,GDP没有直接衡量这些使生活有意义的东西,但它确实衡量了我们获得能使我们过上这份有意义生活的投入能力。”(注: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译本),第114页。)曼昆还指出,然而,GDP并不是福利的一个完美的衡量指标。对美好生活作出贡献的某些东西并没有包括在 GDP中,一种是闲暇,另一种是环境质量。GDP没有包括几乎所有在市场之外进行的活动的价值。他认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就大多数情况——但不是所有情况——而言,GDP是衡量福利的一个好指标。重要的是要记住GDP包括了什么,而遗漏了什么。

GDP的主要经济功能是,计量经济总量,判断经济增长所处发展阶段,显示经济增长速度,反映经济景气的程度,表明基本经济结构,衡量生活水平。GDP是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商业周期、经济行为与失业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的衡量与决定因素等等的重要指标。发展不能同实现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前,我们长期只讲工农业生产总值,不讲GDP或人均GDP,这种统计观念和统计方法与现代经济发展很不适应。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邓小平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以后,我们把GDP和人均GDP作为衡量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确立起来,这是一大历史进步。我国现在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要靠GDP的持续快速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集宏观与微观、城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在这个目标中,GDP和人均GDP意义重大,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经有关部门测算,实现到2020年翻两番,我国GDP需要年均增长7.18%。人均GDP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的一个根本性、综合性、标志性的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性标志是以人均GDP代表从下中等收入国家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根据人均GDP的高低,世界银行1999年的划分标准为:低收入国家为 760美元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为761—3030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3031—9360美元,高收入国家为9361美元以上。2020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使我国由下中等收入国家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下限水平。因此,努力保持GDP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解决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应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光是追求GDP的指标,它必须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保持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内在统一的。

三、推进GDP核算制度的改革,完善发展的度量指标体系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推进GDP核算制度的改革。鉴于现行GDP核算中存在的缺陷,上世纪中叶开始,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一些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尝试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形成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寻求一个更科学可行的“真实GDP”,即“绿色GDP”,引导人类社会更理性地发展。绿色GDP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外许多专家多年来致力于此项研究,虽取得重大进展,却也存在着不少争论。目前,有些国家(挪威、芬兰、法国、美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开始试行绿色GDP,但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的名义发布绿色GDP的结果。绿色GDP的启动和实施,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碍。没有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就无法衡量真实发展水平,无法用科学的数据来支撑可持续发展,无法实现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制度,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部门继续进行探索,需要公众的参与。要认真收集与了解公众对经济收入和环境破坏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评价的数据应成为绿色GDP的重要补充。2003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的自然资源进行了实物核算。物流核算是绿色 GDP核算的重要基础。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和国家环保局已成立了绿色GDP联合课题小组,正在组织力量积极进行研究和试验(注:潘岳:《关于绿色GDP的几点思考》,《理论前沿》,2004年,第4期。)。作为一个过渡性措施,国家统计局正考虑先设立一个卫星帐户指标体系,即在公布GDP数据的同时,要把环境、资源、生态等的变化情况单列出来,由此看出我们为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些方面付出的代价,以警示后人。

从2000—2003年,我国各省区市核算的GDP增长速度的平均数,比国家统计局核算的全国数分别高出 1.7、2.0、2.6和2.8个百分点,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经国务院批准,2003年以来国家统计局已经对我国 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主要是对年度和季度GDP核算数据要进行修正,并对地区GDP核算制度作了一些改进和规范。下一步GDP核算制度的改革,在开展绿色GDP研究的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实行GDP下算一级的办法。美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各州、省都不进行本地区GDP的核算,而是由国家统计部门统一核算后分解到各地区。他们的实践证明这是切实可行,也是比较科学的。目前我国还不具备这样做的条件,等今年开始的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完成之后,把全国二、三产业的家底都摸清楚了,就可以考虑实行这种办法。省级对地市、地市对县级也都照此下算一级。”(注:李德水:《关于GDP的几点思考》,《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盲目攀比GDP增长速度的现象出现,也可制止在 GDP的数字上掺假注水、欺上瞒下的违纪违法行为。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发展的度量指标体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中国国情出发,与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指标体系接轨,设计和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在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国际化与中国特色相协调的原则、系统性与实用性相兼顾的原则、统一性与差别性一致的原则。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经过反复深入的比较与综合,认为英格尔斯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建立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基础,但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目标和时代特征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修正的主要内容:一是根据全面发展的要求适当增加指标的个数;二是适当提高指标的量化评价标准;三是以2010年为界,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时段。他们提出了将英格尔斯的现代化10个指标加上基尼系数、社会保障覆盖率、国家信息化综合指数和国家资源环境安全指数4个指标作为评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指标体系。这14个指标是:1.人均GDP,2010年要达到 1600美元左右,2020年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2.农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10年之前要稳定在 15%左右,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10%以下;3.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2010年达到40%左右,2020年达到50%以上;4.非农就业比重,2010年达到60%左右,2020年达到70%左右;5.人口城镇化率, 2010年达到50%左右,2020年达到60%左右;6.成人识字率,2010年达到90%以上,2020年达到95%以上;7.大学普及率,2010年达到25%以上,2020年达到35%以上:8.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2010年达到2.5人以上, 2020年达到3.0人以上:9.平均预期寿命,2010年达到 73.5岁,2020年达到74.5岁;10.人口自然增长率,2010年要控制在7‰以下,2020年要控制在5‰以下;11.基尼系数,2010年在0.42以下,2020年在0.35以下;12.社会保障覆盖率,2010年达到5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13.国家信息化指数,2010年达到150以上,2020年达到400以上;14.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系数,2010年控制在1.45左右,2020年控制在1.35左右。(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指标选择》,《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7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将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度量指标体系奠定基础。借鉴发展理论的研究成果,参考PQLI、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世界银行设计的世界发展指标体系、HDI的有益做法,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许多困难和特殊矛盾,不断探索和完善发展的度量指标体系,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有意义的。

标签:;  ;  ;  ;  ;  ;  ;  ;  ;  ;  ;  

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GDP的关系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