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芷江西路335号 200070
摘要:目的:研究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5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3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控制尿常规检测质量,观察组通过检查分析前质量控制尿常规检查结果。对比不合格标本差错数量、工作质量满意评分。结果:观察组不合格标本差错数量低于对照组,工作质量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具有显著效果,可准确提高工作质量,并减少不合格标本差错数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质量
尿液常规检查在临床中又被成为尿常规,是临床三大常规检查项目之一,通过检验机体排出尿液的成分对其健康状态进行评定,具有无创、简单、快捷等特点[1]。但是相对来说,尿检环节过于复杂,送检过程中极易受内外在因素影响而使尿液标准出现质量问题,导致检验结果失真[2]。故而有必要对其过程实施管理,确保标本质量,减少相关问题发生。本研究选取70例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35例通过检查分析前质量控制干预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取我院于2017年4月-2017年9月期间采取的70例尿液常规检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抽取35例作为对照组,另根据配对原则抽取35例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标本采集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1.5±1.4)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1.4±1.6)岁。2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配合研究内容开展;(2)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本;(1)合并严重心、肾、肺等器官疾病;(2)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且精神状态异常者;(3)参与其他研究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控制尿常规检测质量,观察组通过检查分析前质量控制尿常规检查结果,具体内容如下:医护人员给予患者正确指导,并将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对其进行讲解,同时加强与尿检人员的交流,使尿检人员积极配合检查工作开展。实施质量控制工作时,检查人员首先需要对尿检人员的真实情况进行了解,对有可能导致尿液标本出现问题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开展控制工作;要求尿检人员进一步填写更为细致的调查报告,反映其真实病情;此外,加强对各尿检人员标本的管理工作,在避免外在因素对标本造成影响的同时,及时发现不合格标本,一经发现及时核对标本与尿检人员,并冲洗进行尿液采集,确保尿液标本质量。对应检验人员需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使其专业水平及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并加强对尿检标本的保护工作,从而使其工作质量及检验质量得到提升。
1.4 研究指标
对比不合格标本差错数量、工作质量满意评分。
不合格标本包括标本容量缺乏、标本污染、收集时间不当、检查时间不当、标本标签不当[3]。
工作质量满意评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工作质量越好。
1.5 数据处理
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1.0中,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当样本容量n>40,理论频数T>5 时,用χ2检验;当n>40,但1<T<5 时,用校正χ2检验;如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合格标本差错数量对比
观察组不合格标本差错数量5.71%(2/35),其中标本容量缺乏2例、标本污染0例、收集时间不当0例、检查时间不当0例、标本标签不当0例,对照组不合格标本差错数量40.00%(14/35),其中标本容量缺乏5例、标本污染4例、收集时间不当2例、检查时间不当1例、标本标签不当2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03,P=0.002)。
2.2 工作质量满意评分对比
观察组工作质量满意评分(92.15±1.41)分高于对照组(74.55±1.46)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00,P=0.000)。
3 讨论
尿常规是临床用于诊断机体疾病的常用措施,部分肾脏病变类疾病可导致机体尿液出现蛋白或尿沉渣等有形成分,而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均会引起机体尿液出现相成分[4]。临床通过尿常规对机体尿液成分进行检测,从而对患者疾病进行确诊,并实施反映出部分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5]。在具体检查中,由于标本采集、送检、检查等过程相对繁琐,导致尿液标质量以受内外在因素而收到影响,进而导致检查结果失真,无法准确反映出机体真实情况。因此,临床有必要加强质量控制管理,确保尿液标本质量,提高检测价值。分析前质量控制是临床针对尿常规检验实施的干预措施,能够对尿检全过程实施控制管理,避免内外在相关因素对其质量造成的影响,减少标本不合格的情况发生[6]。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分析前实施质量控制干预后,标本容量缺乏、标本污染、收集时间不当、检查时间不当、标本标签不当等不合格标本差错率明显减少,干预效果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工作质量满意评分较高,表明实施质量管理后工作水平可得到患者充分认可。通过观察其他学者对其开展研究,其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7]。
综上所述,将质量控制应用于尿液常规检验中可有效减少不合格标本差错数量,使其工作质量及检验水平得到提升,具有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建国.尿液常规检验中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7):1005-1006.
[2]宋秋梅.浅析临床检验中影响尿液检验结果的因素[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1):52-53.
[3]范科早.观察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32):29-31.
[4]伊新葵.刍议尿常规定性检验对糖尿病蛋白尿的诊断价值[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0):77-78.
[5]汪伟,王艳,方华.尿液红细胞形态筛查在肾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5):617-618.
[6]Dujuan,Zhang Lintao,Yang Wenhang,et al.Study on the preliminary screening value of urine routine and urine visible component analysis in the diagnosis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J].Chinese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16,26(20):4617-4620.
[7]Wang Xiaoyan.Study on quality control and test effect before routine analysis of urine [J].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2017,4(41):8033-8033.
论文作者:徐昕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标本论文; 尿液论文; 质量论文; 质量控制论文; 不合格论文; 尿检论文; 工作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