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园林的生态设计原理及实施策略论文_姜文,黄晶,高柳

节约型园林的生态设计原理及实施策略论文_姜文,黄晶,高柳

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随着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节约型园林设计越来越适合现在发展的需求。节约型园林的实质就是节约、高效率以及低成本,只有合理地运用土地、水和各类植物等资源,才能使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节约型园林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建设节约型园林的设计原理,从节约土地、合理选择绿化植物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阐述了节约型园林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生态策略

引言

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土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面临着巨大压力,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方违背生态发展和建设的科学规律,急功近利,盲目追求建设所谓的“森林城市”,出现了大量引进外来植物,移种大树古树等高价建绿、铺张浪费的现象,使城市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遭到了破坏,也偏离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因此,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构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生态基础,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1 节约型园林概述

节约型园林绿化,应该是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即是以最少的地、最少的水、最少的钱、选择对周围生态环境最少干扰的园林绿化模式。

节约型园林的概念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其次是满足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再次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自然资源与各种能源,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最后是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2 节约型园林的生态设计原理

2.1对地理环境的尊重

根据不同的地方特色和环境才能设计出节约型园林在设计中,首先要注意尊重当地人对其地方的解读,因为那是当地人生活的热土,在那里有多年积累的生活经验,所以,了解并尊重其地域的自然环境是节约型园林设计的基础,并以当地人的经验作为设计的来源。其次,生态设计形式的依据是适应地域的自然过程,以免对当地的生态平衡带来不良影响。将带有地域风格的自然因素融入到新的设计当中,进而维护地域本身的自然平衡,同时也保证设计物的健康发展。最后,在设计中,应多数选择适应其地域环境、利于管理和维护的本土植物,这样也是对本土植物变向的保护,而且能有效的降低成本符合节约型园林的设计要求。

2.2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节约

在节约型园林的设计中,要注重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在设计大规模的园林景观中,首先要保护的就是自然遗产,它不可以被运用于景观建设。其次就是当地具有特色的自然景观,在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可以对其进行设计或做适当的改造。在设计以及建造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使用能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如风、水、光等,减少对能源的利用,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增加。可以使用新的科学技术来减少消耗能源和自然资源,同时注意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依托并融于自然

自然的主宰者已经不再是人类,现代社会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园林的设计中要遵循这一原理,将自然作为设计的载体,依托自然景观设计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园林。从古至今,人类从试图控制、征服自然到与自然的和谐共荣,有无数惨痛的经历,其实,很多人为的设计都是从自然中总结得出来的,而人类的设计能力是不能设计出自然的丰富和复杂的。自然具有强大的自我调节、净化能力,以维持生态平衡。园林的设计可以依托自然强大的功能,选择适合的植物和生物,保证其在园林中良好的成长,发挥其美化环境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

3 节约型园林的生态设计实施策略

3.1合理规划土地资源

节约型生态园林的建设的基础就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布局。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良好的生态园林格局能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合理的园林布局建设是以城市空气动力学、水文、热量耗散和人类活动为主要依据,以满足城市对景观、文化和体闲娱乐的需求为主要目的。第二,合理的土地规划,使园林绿地的利用率提高。园林的设计和选址合理就能有效提高园林土地的利用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城市园林中,占地面积较大的草坪和铺设场地等,空间尺度宏伟,但使用者却屈指可数,利用率极低因此,城市园林的建设应注重改变大尺度的设计,营造多样化且实用性较强的小尺度空间,提高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

3.2合理选择绿化的植物

绿化植物是园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的选择尤为关键。首先,因地制宜,选择本土植物是基础,我国对园林建设也有相关规范标准,其中,明确提到对本土植物的应用的基本要求。但也不乏有些建设方有攀比心理,对本土植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引进外来品种植物,也使得维护费用大大增加。对于节约型园林建设,应利用本土植物成本低且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同时本土植物对当地土质的适应能力较强,节约维护成本。其次,实现园林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形式就是以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层等植物组成的复层式绿化模式。传统的绿化模式重点放在观赏方面,忽略了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和植物群落组合的作用。植物群落结构的良好组合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并且耗水量低于草坪,生态效果较好。因此,在构建节约型园林时,应以复层式的绿化模式为主。

3.3循环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循环利用理论的基础,其倡导的应用模式就是园林绿化工作从生产到消费再到分解再重新利用的过程。节约型生态园林的设计就是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减少排放污染、减少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等。

3.3.1循环利用园林绿化材料

建设节约型园林应以各种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的合理利用、循环利用为原则,减少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应充分利用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以及环境友好型材料,在降低工程造价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突出园林绿化的地方特色。如利用搅拌机剩余的混凝土形成的“假山石”,以铺路剩余的石块、砾石作为园林铺地,利用死树枯干形成的园林景观,将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回收利用,或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或作为园林建设的材料,营造独特的园林景观。

3.3.2循环利用水资源

主要体现在使用集水技术,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等。应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以及采用微喷、滴灌等节水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提出了“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海绵城市”的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结束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消耗巨大,节约型生态园林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尽管目前园林建设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建设时,对景观的视觉效果过于注重,忽略了生态效果。正确处理好绿地建设的生态、景观、文化、服务功能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生态是城市园林绿化最本质的任务,也是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节约型的绿化必然是生态型的绿化,有了生态作用,才能体现优美景观,才能体现文化功能,进而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胡艳.试析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J].中国林业产业,2016,(08):63.

[2]周建东.节约型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生态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28):12230-12232+12235.

论文作者:姜文,黄晶,高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  ;  ;  ;  ;  ;  ;  ;  

节约型园林的生态设计原理及实施策略论文_姜文,黄晶,高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