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市校外教育指导站教育效果调查_江苏教育论文

江苏省海门市校外教育指导站教育效果调查_江苏教育论文

关于江苏海门校外教育辅导站育人效应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门论文,辅导站论文,江苏论文,校外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海门市22个乡镇的235个行政村、56个街道社区,共创办各类辅导站525个,参与辅导站工作的“五老”达3486人,全年受教育辅导的未成年人达28600多人。目前,形成了村村(社区)建有辅导站,社会教育全覆盖的工作局面。

一、“三大成效”凸显辅导站成功实践

1.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素质。一方面,辅导站在节假日和双休日把学生组织起来开展教育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社会教育空间,巩固了学校教育成果;另一方面,辅导站同学校、村镇和学生家长密切联系,形成了较强的教育合力。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来,全市有2万多名学生通过辅导站的辅导,学习成绩得到了明显提升。

2.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许多老同志为帮助困难学生,出力出资,不遗余力,倾注全部爱心,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如余东镇凤达辅导站的袁桂山、陆美珍夫妇,自己拿出60多万元建了一幢两层楼218平方米的辅导站,并带头发动辅导站的20名老同志捐资资助14名特困学生。2005年以来,全市各辅导站共募集扶贫助学资金230多万元,资助贫困学生达8200多人,共挽救失足青少年300多名。

3.成为关工委的工作载体。辅导站的建立不仅为农村留守儿童、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双职工子女在节假日提供了好去处,更为“五老”在村镇和社区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活动提供了舞台。

二、“四大模式”全面推进辅导站建设

一是要求村镇社区主办。要求一些条件较好的村和社区先行探索创办,设置场所,添置图书器材,聘请辅导员,组织开展活动;二是倡导村校联办。要求村委会和社区提供必要场所,学校选派优秀教师,与当地“五老”教员联合组织教育活动;三是支持“五老”家庭举办。主要由一些热心关心下一代工作、家庭住房宽敞的“五老”人员,开展家庭式辅导活动。四是鼓励企业创办。主要是一些事业有成的民营企业家回报社会,辟出专门场地或另建活动场所,聘请辅导员,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关爱活动。

三、“四大活动”发挥辅导站育人功能

1.开展德育活动,帮助未成年人“立德树人”。一是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活动。如结合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建党85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二是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教育活动。积极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利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未成年人广泛开展传统节日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三是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教育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编印德育教材,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向“全国道德模范”和“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灾优秀少年”学习活动,激励广大未成年人树立远大志向,养成良好品德。

2.开展帮教活动,帮助未成年人“纠偏匡正”。利用辅导站,组织“五老”对未成年人进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反邪教”、“远离毒品”等法制教育,并与“问题”孩子实行结对帮教。目前全市有712名“五老”人员从事帮教工作,与失足青少年组成帮教对子134个。

3.开展兴趣活动,帮助未成年人“益智启美”。各辅导站发挥“五老”辅导员的专长,结合学生需求,开展各类生动活泼的兴趣活动。一是开展学习辅导活动。辅导站的教师根据孩子的成绩差异,分类指导,培优补差,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开展科普教育。由“五老”收集、剪辑科普资料,出专题板报、小报,宣传科普知识,并组织学生参观专业村组和农户,带领他们从事种植、机械、花卉、航模制作等实践活动。三是开展文体游艺活动。如万年镇陇西辅导站定期组织举办有奖猜谜,中小学生兴趣十足、乐此不疲。

4.开办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们“科学育子”。辅导站不仅为学生服务,而且还为学生家长服务,向他们传授科学育子观念和家教知识。正余镇邢柏村村校联办家长学校,由村支部书记、副书记任正副校长,辅导站的“五老”教员自己编写家教材料,节假日定期为学生家长开课。许多家长走出了“出钱上学,教育孩子是学校的责任”的思想误区,树立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观念。邢柏村已连续5年没有一个流失的学生,没有一个青少年犯罪。

四、“四大关键”保障辅导站持续发展

1.党委政府领导有力。在海门市辅导站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海门市各级党政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市委和市文明委领导每年都要听取市关工委的专题汇报,对辅导站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各乡镇将该项工作列入党政议事日程,作为村级干部年终百分考核内容。市教育局明确要求各乡镇学校在施教区范围内建好2~3个辅导站,在假期选派优秀教师共同参与校外教育活动。

2.五老人员乐于奉献。各级关工委深入发动,积极组织,着力推进,充分发挥“推手”作用。目前,全市加入到关心下一代行列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劳模、老复退军人、老科技工作者等“五老”人员达5000多名,其中参与辅导站工作的占70%。他们不计报酬、乐于奉献,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余热。如天补镇彦英村退休老校长沈汉超,不享清福,也不甘寂寞,创办辅导站“清澄书屋”已经十余年,购置图书近7000册,每年举办的暑期乐园,形式多样,吸引了众多未成年人。

3.规章制度完善规范。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海门的辅导站在建设和管理上日趋规范,不仅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还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市关工委通过总结经验,向各乡镇关工委提出了辅导站规范建站的要求,即硬件建设“四有”和软件建设“三上墙”。“四有”为:有活动室、有桌凳橱、有书报刊、有文体活动器材和场地。“三上墙”为:活动制度、点名制度、安全制度、村校联系制度、家访制度、好少年评比制度等“六项制度”上墙;辅导员教辅常规和学员八不行为规范“两项规范”上墙;好人好事、学习心得、才艺展示等“三个专栏”上墙。

4.典型推广机制健全。注重做好先进典型的选树、培育、推广工作,以点带面推动辅导站的发展普及和办站水平的整体提升。近几年,先后总结表彰一大批先进典型,如:努力探索制度建设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的德胜镇瑞祥村辅导站;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德育资源,建立“一站三校”开展丰富活动的四甲镇二桥社区辅导站;夫妻搭档,子女扶持,众人乐助,藏书数千册,活动多样化的天补镇彦英村“清澄书屋”辅导站等等。通过典型的示范推动,有力促进了辅导站的建设。

标签:;  

江苏省海门市校外教育指导站教育效果调查_江苏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