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理论的新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发展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六大报告通篇贯穿着富民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民道路的完整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提出了部分先富、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富民思想。这对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到党的十六大,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民道路的完整体系。这主要体现在:
A.富民的基本依据,体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实现国家强盛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是人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表明,社会主义最大优越性的体现、社会主义历史时期基本矛盾的解决、以及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完成,归根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由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来领导,我们党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质就在于坚持执政为民,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走向全面富裕,因而富民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只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生活,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不断提高,整个社会的财富总量才能不断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才会不断提高,才能最终实现国家强盛。所以,民富才能国富,国富才能国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兴国强国,必须走富民道路。
B.富民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从贫困、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从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民道路在步骤上必然延展为不断递进的历史进程。自邓小平明确勾画了“小康之家”的构想后,我们党和我国各族人民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共同努力,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描绘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提出和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富民目标。从富民的内容来看,全面小康不仅是物质文明的提升,而且是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提升。从富民的主体来看,全面小康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民的三大素质和两大能力,即通过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提高人民的健康卫生素质,同时提高人民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富民的结构来看,全面小康就是要逐步缩小三个差距并实现三个相对协调,即通过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城乡富裕的相对协调,通过缩小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逐步实现不同地区富裕的相对协调,通过缩小贫困人口与富裕人口的贫富差距逐步实现不同人群富裕的相对协调,从而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三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更高程度地实现共同富裕。
C.富民的要素手段,既包括劳动,也包括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富民的方式手段是勤劳致富和科技致富。十六大报告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不仅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明确提出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富民要靠劳动致富,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富民也要靠知识致富、技术致富、管理致富和资本致富。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开始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知识要素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财富源泉,经济发展和财富创造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更新和广泛应用,因而知识致富对于富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增强。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技术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生产资料的效率,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则可以造就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力资源,因而技术致富对于富民的贡献度不断提高。管理始终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创造的协调性、组织性要素,管理体现着脑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知识劳动,也体现着较高层次和较高程度的人力资本,是社会化大生产中财富创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源泉,因而管理致富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中富民的重要手段。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财富创造必要条件,在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中做出着重大贡献,海内外各类投资者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投资和创业活动都要鼓励,因而资本致富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富民的主要方式。所以,富民就必须确立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不同要素的主体按照要素贡献程度从社会财富分配中获得自己应有的份额。
D.富民的具体路径,是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邓小平在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同时,指出要通过波浪式路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基础上,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从而把波浪式的富民路径具体化。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实现了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但相对而言,低入者的数量和比例仍然过大,因而继续推进富民道路,必须让低收入者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再达到一定的富裕程度,从而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使一大部分人走向共同富裕。显然,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实质,就是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向一大部分人富起来推进,这就深化和发展了走向共同富裕的路径选择,明确了富民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过程。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意味着富民范围的拓展和整个社会平均富裕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富民主流力量的崛起和雄厚的社会财富创造基础的形成,而且对于社会结构走向成熟和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富民道路,必须在多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为低收入群体中更多的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创造条件,促进中等收入阶层的成长。
E.富民的利益保护,包括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在致富过程中的收入保护、财产保护和权益保护
在当代中国的人民范畴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也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因而对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和建设者的利益都要保护。要保护人民群众在致富中的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劳动收入是各类劳动者通过各种形态的劳动如体力劳动、知识劳动、技术劳动和管理劳动等所获得的收入报酬,非劳动收入是指知识、技术、管理作为非劳动要素以及资本要素按贡献与分配获得的收入报酬,如专利所得、技术分红、资本的股金分红和利息等,所有这些合法的收入,都必须予以切实地保护。人民群众在致富过程中获得的收入会转化为一定的财产,这些财产只要是合法得来的并且合法的支配和使用,也必须得到保护,十六大报告已经明确提出要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人民群众在获得收入、享有财产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系列的权益,如经营权益、消费权益、安全权益、健康权益等等,这些权益只要合法,同样也都必须给予保护。保护人民群众致富中的收入、财产和权益,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制度体制的建设、程序规范的确立,从而实现富民的利益保护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F.富民的调节机制,是多维度、立体式的调节体系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民道路的进程中,全体人民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不同情况的个人、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在致富的时序、致富的程度、致富的速率、致富的手段等方面是有利益区别的,这就需要相应的机制进行调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多维度、立体式的富民调节体系,十六大报告进行了完整的概括,包括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体制调节,坚持效率优先、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市场调节,规范分配秩序、抑制少数垄断性行业过高收入的规制调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安全网调节,等等。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的协调作用,使不同情况的个人、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民道路上各得其所,最终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