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婷婷[1]2004年在《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研究》文中认为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Rehd.)Hand.-Mazz.为蔷薇科Rosaceae绣线菊亚科Spiraeoideae Agardh鲜卑花属Sibiraea Maxim.植物。在藏族牧区常以其叶和嫩枝入药,称为“柳茶”。主要用于健脾胃,治疗消化不良及胃病等。近年来,经药理学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该植物,本课题对其化学成分和品质进行研究。 本文采用GC-MS法对其雌、雄株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及鉴定。分别从雄株挥发油中分离出50个化合物,鉴定出其中44个;从雌株挥发油中分离出46个化合物,鉴定出43个,均占挥发油总量的90%以上。窄叶鲜卑花叶及嫩枝的70%的乙醇提取浓浸膏,用水分配后依次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分别萃取。将这叁个部分经反复硅胶、聚酰胺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分离并鉴定得到10个化合物。其中一新化合物:咖啡酸葡萄糖醇酯(结构见下);六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异阿魏酸、咖啡酸、咖啡酸葡萄糖醇酯、Lanosta-8,24-dien-3-acetyloxy-26-oic acid、十八酸、胡萝卜甾醇;还得到甲基阿魏酸、阿魏酸、10—二十九烷醇、β—谷甾醇。 咖啡酸具有止血、抗炎、抗肿瘤及拮抗内皮质素等作用,阿魏酸及异阿魏酸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因此,选择窄叶鲜卑花中这叁种有生
谢勇辉, 俞颂华, 余银芳, 邓华平, 刘海[2]2014年在《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窄叶鲜卑花是蔷薇科鲜卑花属植物,为藏族民间常用药,具有降血脂、抗肿瘤、保肝、抗氧化、调节免疫等丰富的药理活性,其化学成分复杂,含有萜类、有机酚酸、黄酮、挥发油及多糖等多类成分。本文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窄叶鲜卑花的后续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胡杨枝荣[3]2017年在《山椒子和窄叶鲜卑花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主要对两种植物(山椒子和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紫玉盘属(Uvaria)是番荔枝科下的一个大属,为攀援状灌木植物。紫玉盘属全世界共有约220种,多分布于热带地区,中国有9种,产南部和西南部。迄今为止对从紫玉盘属植物中发现了多种具有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为了寻找到结构新颖,抗肿瘤活性高的化合物,本课题选用紫玉盘属植物山椒子(Uaria grandiflora)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等技术手段,对山椒子叶片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提取、分离、纯化,共分得了16个化合物。用核磁、旋光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确定了13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得的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有:萜类、生物碱类、黄酮类、甾体类、炔醇类及有机酸类。其中有8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山椒子中分离得到。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Rehd.)Hand.Mazz.]系蔷薇科鲜卑花属植物。主要分布于四川、甘肃、青海和云南等地,多生长在中高海拔地区的灌丛或砂石滩上,窄叶鲜卑花叶形似柳叶,在藏族牧区常以其叶和嫩枝作为茶用,又称为“柳茶”,具有健脾胃、清胃热、助消化、祛风寒等功效。为了进一步了解窄叶鲜卑花的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我们对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乙醇提取、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重结晶等技术手段,对山椒子叶片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提取、分离、纯化,共分得了9个化合物。用核磁、圆二色谱、旋光等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确定了7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得的化合物的结构类型有:萜类,有机酸及其酯类等,其中4个化合物为首次窄叶鲜卑花中分离得到。
陈叶, 马银山, 罗光宏, 焦杨[4]2018年在《窄叶鲜卑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绿茶为对照,研究了窄叶鲜卑花果穗和叶粗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还原能力。方法:采用DPPH、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和Fe3+还原法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窄叶鲜卑花果穗中多糖、多酚、黄酮的提取率分别是40.3%、45.2%和21.7%,叶中提取率分别是52.3%、64.7%和29.8%,且叶提取物的多糖、多酚、黄酮含量均高于果穗。绿茶提取物中黄酮和多酚对清除DPPH、ABTS自由基起主要作用,而黄酮、多糖在果穗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和叶提取物清除ABTS自由基时起主要作用;窄叶鲜卑花中脂类物质质量浓度小于0.4 mg/m L时,对DPPH、ABTS自由基清除效果较好。果穗和叶提取物的还原能力差异较小,且两者中多酚的还原能力随浓度呈较好的量效关系,而多糖和黄酮的还原能力随浓度增加其增幅不大,说明果穗和叶中具有还原能力的物质主要是多酚。结论:窄叶鲜卑花果穗和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叶优于果穗。
陶婷婷, 濑井康雄, 王天志, 柏川, 常艳波[5]2006年在《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窄叶鲜卑花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经鉴定为十八酸(octade-canoic acid)(Ⅰ),lanosta-8,24-dien-3-acetyloxy-26-oic acid(Ⅱ),胡萝卜甾醇(daucosterol)(Ⅲ),异阿魏酸(isoferulicacid)(Ⅳ),咖啡酸(caffeic acid)(Ⅴ),咖啡酸山梨醇酯(caffeic acid glucitol ester)(Ⅵ)。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从窄叶鲜卑花中首次分得,其中化合物Ⅵ为新化合物。
赵媛, 梁国兴, 王彩芳, 何兰[6]2012年在《窄叶鲜卑花化学成分研究(Ⅰ)》文中研究表明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从窄叶鲜卑花二氯甲烷浸膏中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香草醛(1)、甲基阿魏酸(2)、对甲氧基桂皮酸(3)、N,N′-二环己基脲(4)、Valencic acid(5)、ω-羟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6)、异阿魏酸(7)、咖啡酸(8)及3,4-二羟基苯甲酸(9),除化合物2、7及8外,其他化合物都为从该植物中首次报道,化合物5及6首次从蔷薇科得到,化合物4首次从植物体内得到.以上结果可为该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陈叶, 石秀云, 李海亮, 罗光宏[7]2017年在《窄叶鲜卑花叶挥发油成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窄叶鲜卑花叶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S-MS)技术对其挥发油中化合物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亚油酸(12.85%)、植酮(11.4%)、二十八烷(10.81%)、棕榈酸(9.22%)、正二十叁烷(7.58%)、法尼基丙酮(5.62%)、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3.29%)、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21%)、肉豆蔻酸(3.03%)、反式-橙花叔醇(2.14%)、月桂酸(2.11%)、雌二醇(1.9%)等。窄叶鲜卑花叶挥发油种类较多,以脂肪酸、烷烃类和萜类物质为主。
贺合亮, 阳小成, 李丹丹, 尹春英, 黎云祥[8]2017年在《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文中认为为了探究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灌木不同器官碳(C)、氮(N)、磷(P)含量的分配格局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该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布设样地,选择16个窄叶鲜卑花灌丛样地,分别采集窄叶鲜卑花灌木根、茎、叶、当年枝和果等植物器官样品,并分析样品C、N、P含量及其计量比。结果表明:C、N、P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分别表现为茎>当年枝>果>根>叶,叶>果>当年枝>茎>根,果>叶>当年枝>根>茎。窄叶鲜卑花各器官中C含量相对稳定,N、P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在根部的变异系数最大。在不同器官中N:P的范围为7.12–12.41,其值变化不大,N:P变异系数的最小值在当年枝中,说明N:P在当年枝中的内稳性较高。在该灌木植物体中C与N之间、C与P之间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C对N、P具有稀释作用;N与P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N与P间具有较好的耦合协同性。分析发现:窄叶鲜卑花不同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内稳态理论和生长速率理论,其元素分配与器官所执行的功能密切相关;同时指出在物种水平上应当谨慎使用生态化学计量比来判断养分的限制情况。
张东, 罗光宏, 王冠东, 陈叶[9]2016年在《窄叶鲜卑花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窄叶鲜卑花种子的形态特征及温度、光照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窄叶鲜卑花种子的千粒重约为0.115g,种子长(0.255±0.02)cm、宽(0.042±0.01)cm、厚(0.014±0.01)cm。在15℃的恒温条件下开始萌发,在25~30℃条件下发芽率达73.10%~82.67%,为最适发芽温度;在变温条件下,25℃/10℃为最适发芽温度,发芽率达70.87%;在30℃光照24h的条件下,窄叶鲜卑花种子发芽率高达83.33%,且发芽势、发芽指数、种子活力与其他处理相比均达到最高值,由此可知,在温度、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增加光照有利于种子发芽率的提高。
刘建祥, 吴淑君, 魏孝义, 杨仁洲[10]1999年在《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窄叶鲜卑花(Sibiraeaangustata(Rehd.)Hand-Mazz.)枝叶中分离得到7个结晶,经解析各种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白桦脂醇(betulinol)(Ⅰ)、灵芝酸Z(ganoderiacidZ)(Ⅱ)、熊果酸(ursolicacid)(Ⅲ)、正叁十烷醇(n-triacontanol)(Ⅳ)、正二十四烷酸(n-tetracosanoicacid)(Ⅴ)、二十九烷醇-10(10-nonacosanol)(Ⅵ)、二十二烷醇-10(10-docosanol(Ⅶ).除熊果酸(Ⅲ)外,其它6个化合物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参考文献:
[1]. 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及质量研究[D]. 陶婷婷. 四川大学. 2004
[2]. 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谢勇辉, 俞颂华, 余银芳, 邓华平, 刘海.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 山椒子和窄叶鲜卑花化学成分的研究[D]. 胡杨枝荣. 电子科技大学. 2017
[4]. 窄叶鲜卑花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陈叶, 马银山, 罗光宏, 焦杨.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18
[5]. 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J]. 陶婷婷, 濑井康雄, 王天志, 柏川, 常艳波. 中国天然药物. 2006
[6]. 窄叶鲜卑花化学成分研究(Ⅰ)[J]. 赵媛, 梁国兴, 王彩芳, 何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7]. 窄叶鲜卑花叶挥发油成分分析[J]. 陈叶, 石秀云, 李海亮, 罗光宏. 食品工业科技. 2017
[8]. 青藏高原东部窄叶鲜卑花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J]. 贺合亮, 阳小成, 李丹丹, 尹春英, 黎云祥. 植物生态学报. 2017
[9]. 窄叶鲜卑花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J]. 张东, 罗光宏, 王冠东, 陈叶. 中国种业. 2016
[10]. 窄叶鲜卑花的化学成分研究[J]. 刘建祥, 吴淑君, 魏孝义, 杨仁洲.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1999